<p> 今年的7月原计划开车向西北方向一路玩过去,看石窟、看漫山的野花,等着师父看好窗口确定集结时间直接烧水组报到。结果由于各种原因,整个7月都出发不了。收到师父集结的时间后,8月3日坐上了开往成都的高铁,当天晚上在师弟师妹们的陪伴下度过了又一个18岁生日。相比去年绿水青山高海拔营地的青稞蛋糕火机蜡烛,今年有闷骚的宋师兄用心准备的雪山蛋糕,满满都是朴实真挚又不失奢华的祝福,我赶紧许愿吹灭蜡烛,圈圈说还没唱歌呢,嗯,我是怕多想一会就要热泪盈眶🥹。</p> <p>最爱的蛋糕</p> <p> 大本营烧水组首批成员圈圈这次时间凑不上,由我跟小小师妹组队。其实师门的烧水组从来就没让真正烧过水,跟去年一样,师父宋师兄还是给我们找了一个附近的适合我们尝试的山。这次是嘉子峰东北方向的一座小山峰,5630峰(梅尔西峰),过往能查到的资料中只有一次攀登记录。看着小小满脸的期待和兴奋,我实在是不忍打击,因为根据去年5670的情况,我发现师父对我们的期待和误解都挺深的,他对简单路线的定义,跟我们目前的水平所能理解的,是存在蛮宽一条鸿沟的。所以这次的5630,我很踏实地告诉自己,只要能自主踏出一小步,就已经绝对是前进了的一大步,我可以满足很久很久了。4号接近中午左右,我和小小先开往康定,安顿下来后开始在手机地图上努力学着做功课研究我们本次攀登的线路。等到傍晚的时候,师父、何老师和宋师兄也到了,晚餐后整理好装备就赶紧休息了。</p> <p>小小和我的行李,师父说这是要横扫一片山域的物资</p> <p>5630峰(梅尔西峰)</p> <p> 5号早餐过后,我们就出发进山。5年前“重装”(当时肩膀差点抽筋背包最重的时候应该26-27斤左右,未超体重1/3严格意义上不算)走过的贡嘎环线,如今车子已经可以直接开到格西草原了。师父和何老师要给马夫确定营地位置,很快就看不到尾灯了,留宋师兄几步一回头地照看着我和小小。他一路上“鹿儿韭”、“桃儿七”(不知道有没有写错)地介绍,很羡慕在野外满眼都能看到吃的的人,而我只能沿路贪婪地看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虽然还是大部分都开过了,但是就是怎么看都不够。</p> <p>花花们</p> <p>简简单单的</p> <p>静静地开着</p> <p>就是很好看</p> <p>还有蘑菇</p> <p> 跟着师门的人出行,攀冰或者登山,包尾已然成为了我的专属,我早已坦然接受甚至越来越从容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走,承蒙不弃啊,反正我即便拉爆自己也追不上他们的。我淡定地看着前面越来越小的宋师兄和小小的背影,在大美的贡嘎线中认真地边走边设想接下来的各个攀登细节。在想到烧水做饭的时候,猛然想起我们的装备清单里还缺了打火机当时想着到了康定再买,然而昨天完全把这个事情忘了。脑子飞快转动寻找解决方案,当年徒步到两岔河是有小卖部的,到那儿可以跟牧民买,没现金又没信号怎么办?那就靠脸皮!一边想一边加快脚步追上小小,把忘记买打火机这个事情跟她说了之后,我就暗暗决定,不等到两岔河了,路上遇到的徒步的人、牧民、马夫等等,碰到一个问一个。</p> <p>贡嘎线老榆林入口方向</p> <p> 刚决定好,远处就有一个当地牧民穿着的大哥向我们这个方向走来,脸皮准备好了。到将要碰面的时候,我开心的跟他打招呼,大哥也非常热情的回应叫我们加油,我紧接着下一句就直球过去问人家有没有打火机,说我们要去露营忘记买打火机了,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个。大哥神情有点愕然,马上摸了摸自己的衣服口袋,犹豫了一两秒,就边说好吧边掏出打火机给我,我接过打火机谢谢都没说完,他就一边说着不客气一边很快地继续往前走了。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不能给当地人民留下坏印象,刚转身我就后悔没有给人家任何东西交换,哪怕是一把糖也行。等我再回头看的时候,大哥刚走到一个高点再走两步就走出我的视线了。</p> <p>这张能拍到大哥的帽子</p> <p>两岔河的小卖部</p> <p>把桃子吃了减轻负担</p> <p>夏天的贡嘎线</p> <p> 我们的BC在日乌且沟进去一点点的山脊上,由于我们过河过多了一次,沟口的这条桥明显被河水冲走了一半,宋师兄徒手搭建的独木桥我和小小都不敢走。还好何老师在沟口等着我们,让返回的马夫来载我们过河。下午3点半左右,我们到达了BC,为了节省来回打水的脚程,宋师兄提议我们全体直接到河边的餐厅用餐,走。</p> <p>我应该是过了格西草原到第一个桥的时候开始按表记录的</p> <p>手表显示的海拔比何老师他们的高大概20米左右</p> <p>无敌河景餐厅用餐,小小说面皮好好吃</p> <p>师父&宋师兄:你看那座山哪条线路好看?</p><p>何老师:来先补充一点蔬菜</p> <p>首次合作红绿组合</p> <p> BC的海拔大约4200米,晚餐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头有点疼,嗯,高反了,对上一次在4千米就高反还是5年多以前爬四姑娘山二峰适应时间不够加上第一天到大本营太累了的那次。睡前大家在何老师的豪华帐篷外面聊天,我坐到里面一边听一边感受自己的状态努力让自己缓过来。高反其实不应该坐着或者躺着,应该起来活动一下并且疯狂喝水,但我似乎真正体会到了过去我也建议人家这样做但他们只是躺着的原因,不舒服就真的只想待着。我就让自己待着直到躺回我们的帐篷,眼光光地躺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明显感觉胃想要反应了,里面的东西完全没有被消化的迹象。到了某一个时刻,我感觉我再不起来穿衣服鞋子的话,搞不好就要吐在帐篷门口了。于是我钻出睡袋收拾好自己,从容的走出帐篷,走到一个灌木丛边,蹲下来,把刚才傍晚吃下去的方便米饭和蛋花汤全部吐完,然后整个人都舒服了。回到帐篷躺下了,头还是疼,但是胃舒服多了。少了消化的负担,身体现在可以集中力量供氧了,不管睡不睡得着都努力睡着。</p> <p>高反,我躺着听</p> <p> 6号早上8点多,该起来收拾装备吃早餐了,头痛的症状比昨晚缓解了不少,我使劲让自己把蛋黄酥吃进去,我需要能量。我一直都没有适合攀登的背包,攀登背包的设计对于我来说直接等于没有背负系统,而即便有背负系统,我的背负能力也是渣渣都不如,十几年前我曾退出徒步圈的原因之一就是很清楚自己根本背不动。这次我拿的是一个相对轻量的徒步包,容量46L。小小和我的公用装备我的背包塞不进去,于是我们分工,小小负责背气罐、反应堆、锅、冰锥、快挂、辅绳等不方便外挂的装备,我负责背绳子加帐篷。把装备都收拾好后,看着沉重无比的背包,想着接下来6-700米的爬升,我简直就是心事重重一点信心都没有。Anyway,早上9点45分左右,我们出发向C1前进。</p> <p> 出发没走几步,看我实在是走不动,师父接过了我的绳子。再没走多远,何老师也看不下去了,接过了我的帐篷。我的身上完全就只有我自己的个人装备了,我还是感觉步步维艰,用意志力硬撑着走无穷无尽的碎石路。不知道从几点开始,下雨了,天气预报真准。我不喜欢身上湿哒哒的感觉,不管冲锋衣防水效果怎么样,我还是果断的掏出了事前准备的雨衣穿上,背包防雨罩也套好,继续走。从烟雨到小雨,天色渐晚,前方冰川侵蚀留下的碎石坡爬完一个又一个,像冲过一层接一层碎石波浪一样,每冲过一个要损失一点海拔下去一点再继续爬下一个,离目标海拔还有蛮长的一段距离。</p> <p>还没走出灌木丛</p> <p>好多雾</p> <p>沿着碎石沟一直走</p> <p>开始进入纯碎石路段</p> <p>这会才下午1点没到,还有点植被,往后发现累到连照片都没有拍</p> <p> 师父他们担心我们的心理压力,不愿抛离我们太远,总是走一段停下来等我们一段,不记得具体是在什么位置了,师父要我把冰镐也给他背。虽然他没有关系,但是我实在是不想要再增加他的负担,而且我很清楚我的状态即便少了副冰镐也快不起来了的。雨并没有要停的意思,这一程后半段小小很多时候都落在我的后面了,走几步需要停下来缓一缓,还时不时问我海拔到多少了,明显就是快到极限了在用毅力坚持着。随着她问海拔数据问得越来越频繁,我决定等着她让她走在我的前面。由于她穿的是普通徒步的裤子,早已被淋湿透了,背包也是直接被淋着肯定是越来越重,而我走不动归走不动,至少身上都是干的。</p> <p> 到晚上接近8点的时候,太阳马上要下山了,我们终于远远看到师父站在右前方的碎石坡上等着我们,C1终于到了,海拔大概4900米。好不容易挪到营地,放下肩上的重担,缓了一会才想起要把表按停,这一段4.4KM的路走了足足10个小时。湿透了的小小等不及我们的帐篷搭起了,马上钻入师父他们刚搭起来的帐篷脱掉湿衣服钻进睡袋让自己暖过来。我把自己的帐篷摊开,师父他们过来帮忙搭好,也钻进去里面待着躲雨发呆让自己缓一缓。</p> <p>这回从BC出发就按表了</p> <p>手表海拔还是比何老师的手机高几十米</p> <p> 天黑了,雨一直下,我的帐篷要大一些,后来决定我和小小住师父他们的帐篷,他们三个人住我的。我搬过去后裹着睡袋挨着小小躺下,累的不想动,打水煮饭一会再说吧。时间随着雨声嘀嗒嘀嗒地流走,我们这边两个人累趴了一句话都不想说,隔壁帐篷三个人冲锋衣裤防水效果也太好了,在外面淋了那么长时间,这会儿吃喝聊天完全不耽误。等到晚上10点多,我感觉雨好像小一点了,隔着帐篷问师父水源在哪,就在我们帐篷边上。打完水想着在帐篷的门厅烧水,但是风太大反应堆一点着就被吹灭了,只能在帐篷里面烧。水烧开后,小小终于暖过来了,开始加入吃饭。</p> <p> 在BC看到师父直接往方便面的塑料袋子里面倒热水泡面说是宋师兄的新玩法,小小也来尝试了。方便面塑料袋是没问题的,就是不知道怎么地搓破了一个小洞,一边泡那就一边漏,一边漏还得一边吃,随便拿个东西接住那就继续吃。开心完一轮,到我了,我的高反还在继续,头还是有点轻微疼痛,完全没有一点胃口,而且我敢肯定,只要吃进去过一会一定吐出来。但是我需要补充能量,于是我开了一包威化饼咬了一小口,喝了一点水小心翼翼的咽下去,缓了半天后,觉得可以泡两包紫菜蛋花汤来喝,搞起。由于在帐篷里面烧水,烫的东西不能放下来,小小和我两个人4只手不够用。于是我单手半扶半抓着反应堆上面的锅,把我的饭缸放在锅上面,蛋花汤泡开了,美味得很。我们俩看着这一波质朴又不失优雅的操作正开心欢笑着,还没喝两口,一个不注意,气罐反应堆、锅及饭缸组成的叠叠乐的微妙平衡被我破坏了,蛋花汤妥妥地洒了大半缸在防潮垫上。好吧,这回不用担心喝不完,该担心纸巾不够用了。</p> <p>拍完照片,开心没多久开始擦防潮垫上的蛋花汤</p> <p> 吃喝一轮收拾干净后,我们又躺下休息了。一晚上还是辗转反侧睡睡醒醒,不知道几点,我实在是饿得胃开始有痛感,不行,要吃东西。于是坐起来,找到刚才咬了一口又放回去的那块威化饼吃完,喝点水继续睡。</p> <p> 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一晚上,7号早上还在下。师父他们的计划需要看情况定,我和小小原计划今天沿着冰川上到垭口C2扎营,8号冲顶并下撤回到BC,9号早上等约好的马夫到达驼上行李装备一起先撤回康定。雨不肯停,我们也迟迟都不愿意出帐篷,大概接近早上11点左右,师父和何老师分别背起我和小小的背包往路线起点方向走要帮我们背一程,顺便也看看他们的线路情况,让我们拿着冰镐赶快跟上。看着前面两个矫健的背影,俨然一副坚定地要把我们交出去的样子。我磨磨蹭蹭地跟在后面,掂量着自己由于缺乏热量摄入整个人软绵绵的状态,看着云雾缭绕又荒芜冷酷的周遭,心里没有一点底气。说好的烧水组,就认真地原地烧个水不挺好的嘛~~~</p> <p>师父&何老师:走啰走啰,交货去啰</p> <p>前方的冰川就是起点,看着好像很近,怎么走都还没到</p> <p> 还是沿着沟往里面走,光拿着冰镐都追不上,在后面跟着走了两个小时左右,路线起点看似近在咫尺,其实还有一段距离,而前面接下来的路,只能我和小小结伴走了。师父再次问了我们的想法计划,言语之间充满了对我们登顶的鼓励和期待。这时天气不好都是雾,当时已经下午1点多了,三面七方都是频繁落石的声音,放无人机上去侦查地形也看不出什么。以我们两个人蜗牛般的速度今天能到垭口扎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如果要在线路冰川上扎营,对于零自主攀登经验的我们来说有太多太多的未知,必定相当恼火。于是我们决定再往前走一小段就在路线起点底部作为C2先扎营,明天一早出发上线路,能走到哪算哪,中午12点下撤回到C1。</p> <p> 方案确定后,师父再次给了我们安全前进和高效下降的技术建议,然后就和何老师往C1方向折返了。跟他们说完回头见转身向前走的那一刻,“we’re on our own ”的悲壮感迅速拉满,带点委屈,但瞬间坚强。</p> <p>师父说:当时看着你们两个的背影,觉得你们孤零零的~~~</p> <p> 大概还往前走了40来分钟左右,终于真的到了线路的起点,我们选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扎营。外面还是只有云雾,看不清线路,也看不到风景,只有周围时不时轰隆隆落石的全自然环形立体音。我们在帐篷里慢悠悠的整理装备、商量着明天的出发时间和分工、分享着各自将要首次自主攀登的心情。我感觉高反症状明显减轻了好多,久违了足足两天的食欲终于要回来了。下午4点多的时候,我们用保温杯里面的水先吃晚餐,轮到我尝试往方便面塑料袋里面直接灌热水泡面了,这回没有漏,也没有洒,高海拔的方便面一如既往的人间美味。</p> <p>起点近在迟尺</p> <p>宋师兄新玩法,不用背饭缸</p> <p>实在是太好吃了😋</p> <p> 晚餐后我们移步到“茶水厅”,烧开水把水壶灌满,另外还取了一锅水留着明天早上吃早餐的时候用。回到帐篷下午6点都不到,躺下蕴酿着睡觉,为明天储备体能。大概晚上7点多快8点吧,对讲机里传来宋师兄的关心,我们把明天早上6点出发,中午12点爬到哪算哪到点就折返的计划说了之后,他建议我们提前一个半小时起床准备,好的,晚安。</p> <p>茶水厅门前就是起步点</p> <p> 8号凌晨大概4点40左右,小小和我起来吃早餐、整理装备。拉开帐篷,竟然看到了星星,天气终于好了。旁边秀气的小贡嘎、在小贡嘎面前尽显磅礴嘉子峰清晰可见,各自在云海中准备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此情此景,小小和我都觉得过去两天半苦逼的接近之路走得好值啊。</p> <p>出帐篷第一眼看到的小贡嘎</p> <p>以及嘉子</p> <p>我们即将要攀爬的路线以及5630</p> <p>来跟帐篷合个影</p> <p>小小拍的我,超爱这张</p> <p> 我们决定只背一个包,装上两个人的羽绒服、备用手套、墨镜、少许路餐、一壶水,以及公用的攀登装备。大概6点半左右,正式出发。按照昨天何老师的路线建议,先从左边沿着碎石坡上到冰川的台阶,然后再往右沿着台阶上去。上到碎石坡顶部看到冰后,像师父叮嘱了多次的那样,我们穿上冰爪、整理好冰锥、盘好绳子,开始行进间保护往上走。</p> <p>太阳出来了</p> <p>也照到了小贡嘎</p> <p>我们出发了</p> <p>接下来要穿冰爪了,徒步包的腰带就是跟安全带以及上面的装备极度不和谐</p> <p> 一开始我想着我先来背包,就让小小先在前面走。走了一小段覆盖着碎石的冰川后,我感觉小小好像有点犹豫不确定该从哪里切上去,我就提议我来走前面。交换了背包,重新把绳子盘好,我们继续前进。沿着冰裂缝台阶往上走,一边走一边观察,我发现只要往前走,其实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位置切到上一层的冰裂缝台阶上的。大概7点50分左右,我们通过了切上来那段落石覆盖的区域,来到了硬雪覆盖的相对干净的冰川上面,开始了跟冰裂缝玩游戏的大半天。</p> <p>我们通过了落石覆盖的冰川区域</p> <p>拦路虎一只接一只,这只比较大</p> <p> 上垭口前的这一段冰坡,大部分都是被硬雪覆盖的,而且坡度很缓,最陡的地方都到不了AI3。从攀爬的角度看,这里比去年上白海子北卫峰起点前的那个冰坡简单多了,因为硬雪很好走,滑坠的风险很低很低。一路上需要注意的就是一段接一段横在面前整条贯穿的大大小小的冰裂缝,有浅浅微笑暗里藏刀的、有呲牙咧嘴深不见底的。我稍微想象了两秒万一掉下去了要救援的情景,以我们携带的装备、我们攀爬仰角的能力以及我们目前的力量水平,是不允许我们掉下去的!</p> <p>深不见底的冰川艺术品</p> <p>这边的桥不靠谱</p> <p>它们会移动,会拼接</p> <p> 想象完两秒,在往后前进探索的路上,我都刻意屏蔽了掉进冰裂缝这个选项,没有再让自己花费一丁点想象力在掉进冰裂缝怎么办这个假设上。</p> <p> 每次走到一条冰裂缝前面,我都停下来,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收绳子等小小上来,然后我们一起商量安全的通过方案。这一天我们的运气明显很好,那么多的冰裂缝,有直接走过去的、有需要配合打鎬跨过去的、有需要从中间的“桥”上通过的、有需要稍微往旁边走10来米绕过去的,每一道题我们似乎都能快速地找到最优解,几乎没有走任何冤枉路,相互保护着彼此安全通过,我们太棒了。而且在领攀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体会到了传说中探索未知的那种兴奋和好奇,那是一种极其美妙的愉悦的感觉,即便心肺被拉扯着都还是很想要继续往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来师父他们的攀登是这么爽的啊……小小,快,你也来感受一下,这段你走前面。</p> <p>小小在前面</p> <p>这应该是小鸟的脚印</p> <p>我在后面</p> <p> 在通过了小平台之后,我们来到了整段冰坡最陡的一段(40-45度?),这里能明显看到有三道浅浅的流雪痕迹。坡的右侧就是师父和宋师兄之前建议我们的可以不用到垭口,直接沿挨着山体的冰川往5630顶峰攀爬的路线位置。到这里靠近一看,好几条巨大的冰裂缝把线路隔断了,要上去还是得先上到垭口再从东南面绕上去。我开始沿着最右边有流雪痕迹的通道往上爬,并进行了此程攀登技术上最傻的一波操作。由于这段稍微有点陡,即便脚很稳要滑下去很不容易,但是在心肺将要被拉爆停下来喘气的时刻,回头看看下面的高差,我还是选择了隔一段距离打一个“心理安慰锥”。我当时非常清楚这种情况打锥,需要先用冰镐把表面的硬雪刨开,看到靠谱的冰面再打才有效。但是为了省力省时间还想图一个心理安慰,我在附近找冰况相对好一点点的位置让自己随便用手刨两下就直接打,每个锥的有效强度应该都不足1/3。这个情况小小跟攀收锥的时候也发现了,后来我们下山总结我特意把这个情况跟师父说,他说心理安慰锥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要么原地休息好直接走,要么就好好打锥。是啊,好好记住,没有下次。</p> <p>我开始攀爬</p> <p>“心理安慰锥”不可取</p> <p> 过了相对陡的一小段后,往上要向左边直上到垭口了。这一段由小小领攀,很快就到了没有任何痕迹的雪坡的位置,开始往上一步陷进去大半截小腿,攀爬开始吃体力。在小小保护我上去之后,我看了一下时间,11点15分,手表显示海拔5372,目测到垭口还有80-100米的高差。上面一段都是很耗费体力的雪坡,还可能有看不见的冰裂缝,12点前到垭口我们时间明显不够了,而且来时的路下午就开始落石,延迟下撤风险就大了。刚好这时对讲机传来在另外一条路线上攀爬中的何老师的声音问我们到哪里,我们把海拔位置和情况跟他们说了,也告诉了他们我们预测12点到不了垭口准备从这个地方下撤的决定。对讲机那头传来了开心的肯定和下撤注意安全的叮嘱,好的,你们也是。小小和我补充了一点水和零食,在雪坡上稍微休整了一小会,开始下撤。</p> <p>先合影</p> <p>再拍一下手表数据</p> <p>我们到了差不多黄点这个位置</p> <p>换个远景看路线</p> <p>换个飞机视角再看一下</p> <p> 听从师父的建议,提高效率,不太陡的路段,相互保护倒攀下去。下撤的第一段,我先保护小小倒攀,她到了我打心理安慰锥的那段小陡坡的顶部停下来,打冰洞,然后再保护我倒攀下去。那段小坡60米的绳子要降两段,都是我先降。第二段换我打冰洞,比上两个冰季翅膀冰雨洗澡打了三个半冰洞打不通只能丢装备逃命好一点的是,这次我没有被淋到双手僵硬失去知觉,我可以坚持打冰洞打到第四个终于通了。降到坡底后,我们继续行进间保护直接往下走,沿着来时的路小心的通过每一道冰裂缝。挺神奇的是就这么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的脚印竟然几乎都找不到了。我们一开始规划线路还想着下午开始落石,为避开上来的区域想直接从冰川正面下降,上来时走近看到发育壮大的冰裂缝,妥妥的没戏。于是我们还是沿着来时的路,尽量快速地通过落石覆盖的冰川台阶,在下午3点左右下撤回到我们的C2。</p> <p>小小先倒攀下去</p> <p>安全撤回C2</p> <p>手表的记录</p> <p>海拔数据参考</p> <p> 刚钻进帐篷躺下没多久,正准备收拾东西往C1撤,竟然开始下雨了,而且是中雨。何老师的天气预报真准,每天都有雨,但一天比一天好,是的,来了来了,好不容易晒干的帐篷一会又要连着水一起背了。我们躺在帐篷里听着音乐、落石和雨声,愉快地分享着首次自主攀登的心情,不敢打扰线路上的三个人。过了一会对讲机响了,师父何老师宋师兄他们三个人在线路上熬冰雹。</p> <p>背上去了忘记喝,回到帐篷来一口</p> <p>今天何老师天气预报那几毫米的降雨应该是集中在这三个小时一次过下完的</p> <p> 大概到下午接近5点左右吧,对讲机那边又传来他们沟通的声音,他们冒雨继续攀爬了。我和小小在帐篷里等到快6点,雨终于停了,山间的蓝天又清澈了,马上拔营撤。太阳8点左右下山,我好想快点到C1希望还有阳光可以放一下无人机去拍他们。背包好重啊,快点走啊,太阳要下山啦。大概7点半左右到达了C1,稳定了1个多小时的天气又感觉要按耐不住了,我们用对讲机问了一下师父他们的大概位置。小小一个人把帐篷搭起来,我急急忙忙把飞机放上去后才发现限高没设好竟然没能继续上升拍山顶。天色已渐暗,云雾又开始霸占这条差点被我们走穿了的山沟。小小说这次为了少背一点,带的食物太极限了,我由于之前高反吃不下,这时主食还有一袋尾西米饭。感受着自己又累又饿的状态,我知道我终于适应好了。</p> <p>云雾又来了</p> <p>原图放大能找到师父何老师和宋师兄,哈哈哈</p> <p>转过去意思意思拍多两张</p> <p> 晚上大概8点多吧,我们吃饱喝足已经躺进睡袋里了,对讲机传来岩壁上何老师刚站着吃完晚餐的消息以及对一会能坐着睡觉的希望,还有师父对他们今晚无敌山景星空房的感叹。羡慕啊,门槛太高,我们还是乖乖睡帐篷,晚安。</p> <p> 9号凌晨4点45分的闹钟响起,我看了一下睡眠数据,深睡有1小时16分,嗯,要下撤回康定了,不高反了,此程最大的挑战也开始了。比起昨天冰镐拿在手上从C2撤回来的那一个半小时,接下来从C1撤回BC的这一段还得多背一副冰镐、多拎一袋垃圾,胜算低到不忍直视,但面对疾风吧!大概6点半左右,准备出发下撤,师父云淡风轻地说他们的锅昨晚飞下去了,让我们要是不需要在BC烧水就把锅留下来给他们,OK,加油登顶,回头康定见。我们把锅放到约定的大石头藏物点后,就开始往BC下撤。</p> <p>海拔终于适应了,吃好了也睡好了</p> <p>真正的考验开始了,面对疾风吧</p> <p> 我们沿着来时的方向努力选择距离最短海拔损失最少的“路”来走。最开始的半个小时我是可以走在前面的,往后,根据小小经过的位置判断,她从领先我10来分钟,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到成为了远处一个小点,到后面走完碎石沟底切上去山脊后再也看不到尾灯。那袋在C1要拎下去的垃圾找不到第二个垃圾袋来加固,那一层薄薄的塑料明显不能承受来回摩擦,绑在背包上垃圾一路撒的风险太高,我只能用左手拿着一根杖以及拎着它,只用右手的杖来辅助平衡。一开始还勉强可以走起来,还能看着沟底方向选择自以为很省力的路线,走着走着,背包的重量实在是超出了我能承受的范围,大概10点过后,两个肩膀和腰胯的位置越来越痛,我感觉自己开始走不动了。</p> <p>下撤漫漫碎石路,小小的背影越来越小</p> <p>再回头看看这次伟大的接近历程</p> <p> 走不动也得走啊,越站着不走背包在背上停留的时间就越长啊~~~道理谁不懂?!我开始找前面的大石头作为自己的阶段性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就休息一下。大碎石路仿佛无穷无尽,到后面我发现踩在大石头上每迈出一步,只要是需要稍微调整一下重心以保持身体平衡的,我的肩膀和腰就会像被螺丝刀使劲扎进去一样痛得不得了。意思是身体和背包之间角度不能变?我开始尝试不调整平衡意图减轻痛苦,于是开启了不断摔跤新模式。那一程我摔的跤绝对比我过去十几年的户外活动生涯加起来的摔跤次数要多,以至于摔到后面,我感觉自己开始摆烂。摆烂的自己多多少少应该是有点变态了的,明知道准备要摔了,完全放弃挣扎,就让自己倒下去,坦荡荡地就等着看感受下一秒身体哪里会痛。可能是我摔跤的技术还不错,坦荡归坦荡,保护双手和那袋不堪摩擦的垃圾的意识还是很在线的,每一次都尽量让背包先着地,竟然没有受任何伤,只是小腿有时候卡到石头缝里稍微碰到一下下之类的有点感觉,除此之外,就全都是倒下去之后肩膀和腰部都被释放的轻松感了。而且摔都摔了,顺便躺一会,天气真好,把手机掏出来拍张照片呀。</p> <p>最离谱的一次平地摔,草地好舒服,还有花花,掏出手机,先拍张照片</p> <p>终于切上去山脊了,回头远远地看着昨天我们的路线,和这一段走到怀疑人生的碎石路,大自然真棒</p> <p>沟口方向可爱的山脊</p> <p> 小小切上去山脊后,我就只能靠对讲机里面她描述路况的时间来判断我跟她之间的距离了。等到我好不容易切上去山脊,回头看了一下刚才走过的漫长的碎石路,我以为,我终于把碎石路走完了。结果没走多久,就看到了那条一路都有红藻的碎石路,对哦,我们是沿着这条路上来的,还是碎石,只是小一点,刚燃起的希望小火苗马上就被无情地扑灭了。我的肩膀已经到极限了,之前大碎石我可以很轻易找到可以靠着的位置,前面的小碎石更多只能靠站着,每走两步就要停下来弯下腰解救一下肩膀,两步,或者一步。这条痕迹明显的路好长好长,看不到尽头,我感觉自己快撑不住了,实在是太难了。在某一个瞬间,我决定不再绷着,我得哭出来释放一下。于是,我就放任自己在旷野中嚎啕大哭,一边哭就一边坚持着走走停停。首先我跟自己发誓一定不会再重装了,什么时候打脸再说!真的太重了要不扔点什么吧?手上那袋垃圾是绝对不可以扔的,那我是扔我的绳子还是扔我的帐篷好呢?BC都快到了这里又没有危险你扔个毛线啊?~~~自己跟自己博弈了一下发现这个事情本身能哭的点太少了两下就哭完了,但是我还没有释放够啊,再哭一会吧。像个戏精一样,我开始想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好让自己可以多哭一会,也转移一下注意力麻木一下肩膀。这时对讲机的那头,小小说她已经看到BC、看到马夫了,师父他们也快登顶了,听到对接上马夫也放心了。</p> <p> 从小小说她跟马夫接上头了已经过去好一会了,她大概中午12点到的BC,这会儿她问我到哪里了。我正哭得欢怕声音吓着大家没敢马上回复,过了一会,我终于看到碎石路的尽头在我前面100米的地方。根据小小之前在对讲机提醒我路况以及她看到BC的时间判断,我感觉自己所在的位置应该早就看到BC了才对,可是我放眼向沟口看去什么都看不到。这100米,我大概挪一两步就要停下来,接着艰难地说服自己继续往前再挪下一步,怎么挪都挪不到头。不知道BC还有多远看不到希望,我有点急了,算了,吓到大家就吓到大家吧。我用带着明显哭腔的声音开始用对讲机问了好几次小小到碎石路尽头是否有两块大石头?到了之后往哪里走?小小跟我说走到尽头不要下去悬崖,要从右边切上去走灌木。</p> <p> 我好不容易让自己挪到碎石路的尽头,往右边切到灌木丛中继续挪。其实小小描述的路线非常明确,只是我根据她之前第一次描述路况的时间差判断距离的主观意识太强了,当时一根筋地肯定到这里就应该看得到BC才对,然而我还是看不到,什么都看不到。我继续呼叫小小跟她再次确认方向,因为我已经没有任何力气走错路了。从碎石路的尽头看过来,其实是有两个山脊线的,左边一条是在悬崖边,山脊上有很明显的大石头,右边这条就是从灌木丛中间走,而我金鱼般的记忆力已经想不起来前几天我们出发时候的位置和路况了。我沿着灌木丛走了一段,小小在对讲机里面跟我说马夫已经出发来找我了,可是我放眼望去,还是什么都看不到。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走错山脊了,于是开始掉头往回挪到碎石路上,再上到左边的山脊,继续挪。没走多久,远处山坡上出现了马夫的身影,他站到了这条山脊的一块大石头上,向我招手。天啊,我原来挪的是对的,现在错了,又要折返挪回去,这是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啊~~~</p> <p> 后来我才知道,小小第一次跟我说某个点路况的时候,其实已经经过了那个点并且走了很远了,她是走着走着突然想要提醒我一下的时候才说的,和我说完没走多久她就看到BC了。而我因为看不到尾灯,负重太极限之余又给自己加了那么多戏越走人越傻,判断力下降,一味主观的根据她说的前后时间来判断路程导致以为自己走错了。不管怎样,看到马夫了希望又回来了,我终于真的快到了。</p> <p> 马夫在他看到我的坡顶位置席地而坐,不断呼唤我叫我走快点。大哥,我也想走快点啊。好不容易走到他的位置,我终于明白了为啥我什么都看不到了,从沟里过来这边是一个小坡,得走到坡顶才能什么都看得到,例如伟大的BC。马夫看我崩溃的样子,嫌弃我耽误时间,接过我的背包、拿过我手上的垃圾,大步流星地往大本营方向走。我拿着两根登山杖,让自己尽力地迈开步子,都完全追不上他。我到达BC的时间大概是下午1点半,比小小慢了一个半小时。</p> <p> 小小利用我落后马夫的这段时间,帮我把背包里面的装备全部卸下来装好到驼包里,贴心地给我只给我的背包里留了水壶和冲锋衣。等我到了BC,倒了半壶水给马夫表示感谢,便马上继续出发向康定下撤。马夫看着我慢吞吞走不动的样子,跟我说“我建议你还是骑马吧,现在不骑一会想骑都没有啦。”我一边婉拒,一边想起当年二峰下撤高反坚持不骑马搞得麻烦到向导的狼狈情景,我当时实在实在是不喜欢骑马,现在还是,只要我还能走,我就不骑!因为我不会骑。用越野跑的概念换算一下,接下来这12公里左右的路比上面好走太多啦,而且肩膀和腰胯不会再痛,腿再怎么累,坚持走出去肯定是没有问题的。</p> <p> 对讲机里面听到师父他们成功登顶的消息,我们约定好明天康定见之后,就分两队专心下撤了。这一程我上来花了大概4小时40来分钟,返回用了大概4个半小时,比小小慢了45分钟,很慢,很累,但没有再崩溃。路上跟小小通过对讲机的沟通因为有了上午的经验,顺畅了不少。下午接近6点的时候,我走到格西草原,看到车子已经在草原的对面等着了,正在河边露营的大哥还问我要不要过去喝点茶,谢谢你啊大哥,我只想快点上车出到康定喝可乐。</p> <p> 出到康定,手机恢复信号之后,收到了好几个朋友留言问为什么看不到我发朋友圈让我有信号了回复信息,平时朋友圈发频繁了几天不发让朋友们担心了。然后还有来自老大的和群聊以及公众号推送的铺天盖地的前前公司的消息,很揪心,希望大家和公司都能顺利过渡。这些消息结合刚出山的情景,我当时满脑子都是户外探险的那句“户外不是探险,人生才是”,这个行业的人都是在跨越时代啊,积极面对。</p> <p> 我和小小安顿下来,先去吃饭。干了两瓶可乐之后,上午在山上发过的誓言差不多已经忘记了一半。我们休息了一天,等10号傍晚师父何老师和宋师兄安全下撤回到康定。如果看到这里的你们最近有想要走贡嘎线的,要是在格西草原到日乌且沟这一段看到一只黑色的里面装有牛肝菌的始祖鸟接近鞋、能力允许又不太麻烦的话,可否帮忙捡回来?那样也许可以在宋师兄拍卖另一只之前凑回一双。他背包上挂着一只孤零零的鞋子走向酒店房间的画面我还是忘不了。</p> <p> 师门的惯例少不了总结的时刻,我们跟师父何老师宋师兄说了好多我们这次过程操作的细节,向他们讨教更优化的方法。小小和我是第一次搭档,我们还在笑,一般爱好者登山都是找比自己强的人带着居多,像这样实力相当(都菜)的组合还是很少见的,而我们能相互配合得这么顺畅更是十分难得。这同时也是我们各自的第一次自主攀登,虽然真正攀爬只爬升了350米左右的海拔,离目标山峰还有接近300米的高差没能完成,虽然过程行进间保护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和前进的节奏还不能很好的把控,但是整个攀登的操作过程两个人之间的商量、合作及分工都很棒(我的心理安慰锥除外)。要登这座山在技术以及配合上我们认为我们是没有问题的,收获满满之余,我们也很清楚我们欠缺的是什么。那些阿式攀登的玩家们,首先他们的体能和基础力量,都是神兽级别的,而这两样东西又只是最基础最基本的条件。想要积累属于自己的更丰富的攀登经验,想要获得探索给予的不管是多巴胺还是内酚酞,都得先开练卷起来。</p> <p> 总结到后面,师父跟我们说其实他们早期的很多攀登都是没能登顶的,他们就是从那些没有登顶的攀登中不断地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然后努力去填补,让自己不断进步。向着目标,踏踏实实地积累,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p> <p> 回到成都师弟们带着终于体验到了成都的烟火气,还逛了两天唯一能预约到的金沙遗址和川博,实在太久没有去博物馆了,尽管只看了没那么火的都已经很感叹很满足。回到家后,我把从C1下撤到BC这一段身上背的东西还原称了一下,干重约35斤,算上帐篷有水和部分不干的绳子,估计差不多36-37斤吧。我决定不再说什么背过最重是多少斤,因为记录更多都是用来打破的,不忍直视。</p> <p> 感谢师父的引领、何老师帮背的帐篷和幽默、宋师兄的地图和欢乐的鞋子、小小的包容和帮助(我们努力一下组合出圈走起)、师门伙伴们的友爱。当然还有一直以来爱护我的家人朋友们、老大、和职场上可爱的伙伴们。这大半年他们都说我朋友圈要没有朋友了,恰恰相反,这半年,我朋友圈剩下真正的朋友了,哈哈哈哈哈。</p> <p>Post上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Eternal 光芒万丈~~~</p> <p>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攀登如是,人生亦如是。</p><p> Again & Again,看完的都是英雄,记得来找我要一朵小红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