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以书为方,方上有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h3> <h3>不容错过的好书<br><br>——《人文散记》里的大爱、真情与风情<br><br>作者:周琪卿<br><br><br><br> 请你不要错过这本书!<br><br> 朱超群先生的书,《人文散记》,2022年9月版,32开本240千字,是作者“40年心血的累积”,捧在手上,很有分量,很有特色。<br><br> 你看,书籍的封面,以书为方,方上有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此书内涵丰富多元;橙红郁金香,值此青绿叶,花茎相连逐天问,诚心求完美。</h3> <h3>冰裂纹,让人心生探究</h3> <h3>当我习惯性地左手轻握《人文散记》书脊,右手把书本稍稍弯曲,大拇指轻轻划过右侧新书页,轻快的“沙沙……”声响起,书香轻溢,心,醉了,书,开了。与开书相似,是神奇的开片。我买过一套高仿汝窑茶具,经茶汤反复浸润,小壶小杯慢慢地开片,显露美丽的冰裂纹,让人品味欣赏。异曲同工,悦读《人文散记》,像极观察冰裂纹,神秘的走向,让人心生探究,百般寻味。<br><br></h3> <h3>作者为粉丝签名题字</h3> <h3>作者在序“似散不散的杂文”中写道:“在第一辑‘世间杂谈’中,与交往的人的感想,写看到的事的随笔和评论等”。作者从人与社会关系的宏大命题出发,从小微处入手,以平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阐明人与社会产生的关联和生存状况,共性和差异。<br><br> “老徐”,是第一缉“世间杂谈”的第一篇。这篇文章篇幅不大,语言凝练耐读,内容丰富,引人深思。<br><br> “老徐是个实干家,初解放,他是作为我们厂的接收大员来的。他做过厂办秘书,做过生产科长。”三言两语,作者用平实、简练的语言,交代了老徐的特征和身份。在历史的重大节点上,他是跨越心、旧两个时代的普通人。三反五反后,他从领带位置下来,到科室做计划员,最后到仓库做记账工作。这个实干家,为厂做了大量的工作,有贡献有成绩,对自己人生的起落,从不埋怨牢骚,而是坦然面对。他除了业务水平高,还不断学习进取,提升自己的文学、书法、绘画、篆刻水平,是一位传统文化素养很高的人。老徐是作者的人生导师:“他教了我许多人生的哲理,人所应有道理和关于人的作为的道理。”他提携后辈,关心后辈,激励作者做好本职工作,刻苦学习,随时准备着,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br><br> 二千多年来形成的中华文明,以儒、释、道、民间信仰等多样、包容性的哲学思想,滋养着炎黄子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徐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谱写了普通人的动人乐章,活出了普通人平凡中的精彩。作者用流畅、简洁、平实的语言,写活了谦谦君子老徐。</h3> <h3>朱超群赠书文学讲座学员</h3> <h3>“小区里那些事”,是第一辑《世间杂谈》中,紧贴现实,反映百姓社区生活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为了满足老百姓从有房住到品质居住的需求,房地产行业推出了不少设计精良的楼盘。作者居住的小区:“布局合理,其中有叠加式连体屋,有多层房,有小高层,房与房间距大,道路宽,花园面积也大,道路两旁种的树与花草品种多,延伸到花园和家庭的墙边,又有弯弯曲曲的鱼池和亭子,凉亭和九曲桥两头相连,上百米长的池中还横跨两座木桥……”。<br><br> 这是花园式住宅小区,读者看醉了。作者让人醉上加喜,描绘了四时轮流盛放的鲜花,还有晚上定时开启的音乐喷泉!作者有诗为证:“晚霞时光音乐催,水柱喷泉来时急;那日雨扣帘栊时,不湿袖衣难看清。”作者感慨道:“设计师和建设者把一个住宅小区,硬是建设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br><br> 通过一个中西合璧民居的建设,加上普通人的安居乐业,时代的巨变,就这样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国好家才好,让普通人的家国意识升华,环境文明了,人的精神文明也有了新的内涵。</h3> <h3>朱超群在讲课。</h3> <h3>作者的人文关怀显然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小区地处江苏花桥镇和上海安亭镇之间,犬牙交错的地块衔接,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如他们小区的土地隶属江苏,但是,小区的水、电、煤、电信等基础设施和使用权限,又是属于上海。为什么要买这样复杂的楼盘呢?作者是这样回答的:“都是长三角地区,发展好了,都是一家人。”可以说,有关国家的宏观战略部署——长三角的融合发展,在民间,在有识之士眼中,早已有共识,早已深入人心,作者自觉宣传融入其中。作为一名资深有为的作家,作者的哲学思维无疑是极前瞻性的。<br><br> 另一层面的人文关怀,来自于作者对小区居民的来源调查。有的居民在昆山花桥、安亭国际汽车城工作,有的是支援外地建设的退休返沪人员,有的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此做生意,更多的是来花桥工作就业的年轻人,连带的还有跟着子女带娃的老人,还有外籍人士,小人员构成堪称五湖四海,为了美好生活的愿景,他们走到了一起。作者和他们成为了朋友,甚至成了亲人。“每个家庭都有一本经,每一个人都有故事。”作者要把小区里的人“活跃在他的文字里,他的书本里,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他们的需求,他们和这个时代的联系。”<br><br> 第一辑“世间杂谈”共收录了56篇文章,通过以上两篇的悦读,窥一斑而见全豹,让我们接着去悦读“一日点击量上千”、“生命的叶片”、“一次购买生态园林房的插曲”、“嘉定有个陆俨少”、“志在书画入画廊”……篇篇都精彩。<br><br>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深切的人文情怀,在电脑上录下文字和他的思考,通过作品,他和我们读者一起,去认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的大爱无边。</h3> <h3>朱老师的赠书还有吗?“送完了!”</h3> <h3>第二辑“人文真情”,作者在序“似散不散的杂文”里写道:“ 在第二辑‘人文真情’中,是我已经出版的散文随笔系列、文人情怀三部曲《人文情缘》《人文情思》《人文情悟》的一本缩小版,主要是每篇文章少于2000字的短小作品。”<br><br> 精短,是现代读者的新需求。作者在人文世界里完善情缘、情思、情悟的三情交融,在时间的隧道里,无限且深远。<br><br> “网易博客,我来了”,是第二辑的首篇,写于2011年1月。作者告诉世界:他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网络征战。<br><br> 2010年前后,彼时的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秒新日异都不为过。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创新能力提高,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信息传播变得快捷简便,最明显的,莫过于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大,从未谋面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作者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坚信,只要下决心开始做一件事情,什么时候都不晚。<br><br> 我们在他的文章中看到,他为了提高电脑使用技能技巧,虚心向小辈请教,向网友请教,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在网易、新浪等平台发表了为数不少的散文、随笔。看他的“博客满月,圈子一周”,成绩斐然,坐上了圈子的“管理员”宝座,每天要看几十上百篇文章,再加上点评,实在忙不过来!继续看他的“博友,永远文字交流”、“博客、交流、博友和文学梦”、“圈子有你更精彩”……每一篇都“文眼”清亮,引人注目。相信你会和笔者一样,欣赏作者的真诚直白,会心一笑,更多的,还是钦佩!作者要传递给我们的,做事要有一定成功的信念,激发昂扬的斗志,困难和挫折那都是浮云一片。我们看作者是怎样对待信念的?贯穿第二辑的73篇文章,8万9千余字,可谓处处是真情流露,字字带辉光。</h3> <h3>朱超群和袁德礼在讨论问题</h3> <h3>第二辑中,“写给十年后的自己”,令人过目难忘刻骨铭心。<br><br> “2007年的年底,在我50岁的那年,我们单位有50岁待退休的政策。于是,我突发奇想:用退休前十年的时间,写十本书。为了这个念想,我思绪万千,然后果断地作出了人生中一次沉重而伟大的决定,我真的这样做了。”作者的决定十分悲壮。<br><br> 现在看2007年,已经视为遥看。当年,一个有家有室的中年男人,家中的顶梁柱,抛却在单位里好位子、收入高而又相对轻松的工作,只为一个“十年出十本书的奇想”,无论如何,周边的人都以为这个人“疯了”。<br><br> 互联网的崛起,纯文学出版业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作者竟然要为出书去趟这片雷,大家很好奇,都为他捏把汗。作者写道:“我在执意待退休的情况下与妻子商议后,就果断地在单位里办完离职手续,正式回家做自己的‘伟大’梦了。”请注意这句平实的话,话里有简洁、凝重的叙事,又有戏谑调侃的语境,像乘过山车一样,让你体验一把情绪的大起大落,驾驭文字功夫超群。信念的力量真的无穷,令人惊愕且感动!更要敬佩作者的贤妻,随夫趟雷!</h3> <h3>朱超群与文学讲座学员交流合影</h3> <h3>2011年后,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作者在网上写作、发表大量文章,并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在网友的帮助和启发下,他出了珍藏版书籍,继而出版有书号的书10本,累计170万字。加入上海作家协会,成为作协会员,还担任社会团体的会刊主编工作,为纯文学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br><br> 当人们为他点赞的时候,他并没有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停步不前,他又有了新的十年计划。他在文中写道:“写给十年后的自己,无论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鞭策,对社会,更是可以说是创造一份贡献。”他激励自己:“奋斗吧,中国梦,个人梦,为自己的下一个十年,又定下了一个新的目标。”让我们为作者喝彩吧,下一个十年指日可待。<br><br> 承接第一辑人世间的大爱,第二辑波澜壮阔的互联网虚拟世界,同样真情款款,充满魅力。作者在“从博客到微信——谈龙奖征文、评奖和出书”作者主编的线上微刊《文笔精华》,现下的《双城人文》,正在续写精彩篇章。</h3> <h3>第三辑 华夏风情,34篇。作者对读者说:“在第三辑‘华夏风情’中,写的是我走过的许多地方,看到过很多东西,觉得确能增长知识。”行旅和思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的是增加知识和阅历,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客观世界。同时,行走和旅游,“入眼的是风景,入心的是人生。”放松身心享受生活,也是最好的方式之一。<br><br> 作者被钱江潮震撼,也被安吉竹海所吸引,游览柯岩的惊喜,到访珠海的新奇,行屐处处,祖国的山河何其多姿,讴歌山河的壮美,表达的是对祖国的深情。<br><br> 其中“有缘千里访文友”一文,就像作者在第三辑首篇“栀子花”中的感受:闻到了异香。又可以佐证一下第二辑中所提出的“情悟”。<br><br> 朱先贵先生是和作者相似度极高的网友,都是省、市级作协会员,写作内容有广度有深度,通过写作交流、编书和出书,彼此加深了解,于是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想法。作者与家人驱车1千多华里,到达安徽无为县牛埠镇,与朱先生见了面,相谈言欢,有诗为证:“网络虚拟文字真,意气相投情谊在。” 作者突破传统的交际方式,是有积极意义的。人际交流,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br><br> 每一种传播的进阶,都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和舆情的扩张。延伸到电子刊物的传播,作者告诉我们,它的能量是无限的。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发在刊物上,通过转发,浏览的数量,理论上没有边界。当然,需要质量好为前提。作者和朱先生,他们传播纯文学的先行者和探索者。<br><br> 作者有这样的先锋意识,与他的学识底蕴深厚、人生体验丰富有关。我们再来看作者第三辑登载的其他文章。“蝉鸣、捕蝉、童年”,写的是小男孩,夏天自由自在的纯情玩乐。“水桥边上的小河”,小男孩看到了玩伴溺水、濒临死亡的情景,他自己也在玩乐的时候,一不留神也从陡坡滑落,掉到河里,虽说有惊无险,但对生命的不确定性和唯一性,有了更深切的体验,倍加珍惜。不虚度年华、努力生活必然镌刻在心。其他的就不一一例举,留待读者去自行悦读吧!</h3> <h3>第四辑文笔拾遗,是本书的最后一辑,有的篇幅稍长。作者把政论、历史传说、以及对于艺术的思考,对网络文学及投稿等知识进行梳理,设及的社会生活面宽广,对读者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路径,可行性的学习实践方案。<br><br> 作者写道:“重温邓小平理论中‘三步走’战略”,通过学习研讨,作者思路清晰层层释义,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站位,拳拳之心可见一斑。<br><br> 用了25000字的篇幅,纪实作品“儒商书法家”,以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情境,让读者认识了中国经贸长三角中小企业联合会的王宇鸣会长。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中小企业,如何增强国内外行业竞争力、如何协调发展而又各显优势、如何开展行业自律诚信经营……王会长和中小企业家们无疑是与时俱进、走在前列的。他主持商会,由企业家来成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馨书苑》,“秉承老子道法,广结天下之善缘,以书画会友,融通商企,开启人生智慧,归心所向,共筑中华文明之强盛。”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归结为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归结为中华文化的自信力,王会长深谙其道。作者对王会长更深层次的了解,是他与京城正乙祠大戏楼这座古建筑修复、改造、经营的过程和结局。因商品大潮的冲击,1996年,王会长“卖掉了自己的酒店、写字楼和四辆车,仍无力弥补每天收不抵支的开销,最终‘因拖欠租金、水电、电话等一列费用,被教育局告上法庭,并被列‘强制执行’。之后,王宇鸣离开了正乙祠,从此不再与曲艺界联系。”<br><br> 往事仍可回首。作者称王宇鸣为“时代的弄潮儿,曾经先富,曾经倾家荡产”,但他仍是做事先人一步,仍是古寺庙戏楼台修复第一人,仍然是有造诣的书法家,当然也是长三角中小企业联合会的会长,也是《馨书苑》的创立者,媒体争相报道的人物。他仍然是人世间的精彩。<br><br> 读《人文散记》,就像汝窑茶具的开片,冰裂纹变换莫测会生长,看一次有一次的不同。每一篇作品,都能从多方面,激起我们的共鸣。<br><br> 笔者掩卷而思, 四辑汇成一书,充盈着满溢着大爱、真情、风情。一行行一页页,文字清新鲜活,且幽默叠出,易读耐看,盘旋心低不离不弃。<br><br> 这包罗万象的人文世界很亲和,经作者的键盘流出,都是“世间杂谈”,我们看得见,所思所想,也都近在眼前,当然,远,也能天马行空,纵横古今。<br><br> 在宏大的宇宙间,我们虽平凡,但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热爱的家和国,驻满了“人文真情”,依傍着心温暖,勤劳着心踏实,每一天的努力,都可圈可点,自带光芒。<br><br> 每个人都要追赶时代的步伐,行旅处处我们可以体察不同的人生。“华夏风情”,可以在脚下丈量,看到的是处处不同的风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寻找风情过程中,悟道破解旧观念的契机,捕捉自强不息的灵感,成就更美好的人生。<br><br> 寻找失落的珠玉,靠的是敏锐的思想,靠的是坚强的信念。挫败跌倒后,一定要重拾信心,重新站起来,重新审视珠玉遗落的原因。说不定,在隐藏的角落里,正是那颗珍珠,等着你去“拾遗”,用文笔,就是“文笔拾遗”,那里有哲思的升华,大道至简,大德无形。</h3> <h3>朱超群与文学讲座学员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