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开封城墙公园,在灌木丛中邂逅了大自然中的鸟类“高音歌手”灰背鸫,数只灰背鸫正在东张西望,从远处透过长焦镜头看去,气定神闲的它们很是神气。开封城墙,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始建于唐代,是中国现存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开封城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圮而复、不绝传承,历经战乱和黄河泛滥,现存的城墙之下叠压着5层古城墙,虽历经多个朝代修复,其规模、格局乃至重要坐标都未改变。开封城墙见证了开封城市发展的历程与开封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较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开封市城墙公园,在灌木枝头翩翩飞舞的灰背鸫,羽毛色彩鲜艳,身影小巧玲珑,可爱又机灵。它们有着尖尖的小嘴,圆溜溜的小眼睛,扇动着轻快的翅膀在丛林间嬉戏。它们站在枝头不停地点头和抖尾,一会儿又在地上和灌丛间“上蹿下跳”啄食虫子,偶尔也会在空中飞翔捕食。这群活泼灵动的小精灵,给这个冬日平添了许多生趣。捕捉野生鸟类的姿态,需要很多的细心和耐心,就是在这里拍到了呆萌“小可爱”灰背鸫的小模样。它们的腹部两侧、腋羽和翼下覆羽都是亮橙栗色,各种颜色的叠加形成了层次感的羽毛,让呆萌的它们又同时拥有了一份冷峻气质。</p> <p class="ql-block"> 灰背鸫,又名灰乌鸫,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鸫科、鸫属的一种鸟类。体长(雄)206-225毫米,(雌)201-228毫米。雄鸟上体从头至尾包括两翅表面概为石板灰色,头部微沾橄榄色,头两侧缀有橙棕色,眼先黑色,耳羽褐色具细的白色羽干纹。飞羽黑褐色,外翈缀有蓝灰色,尾羽除中央一对为蓝灰色外,其余尾羽为黑褐色,外翈缀有蓝灰色。</p> <p class="ql-block"> 灰背鸫,颏、喉淡白色微缀有赭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两侧具黑色斑点;胸淡灰色,有的具黑褐色三角形羽干斑;下胸中部和腹中央污白色,下胸两侧、两胁、腋羽和翼下覆羽亮橙栗色,尾下覆羽白色而缀有淡皮黄色。雌鸟与雄鸟大致相似,但颏、喉呈淡棕黄色具黑褐色长条形或三角形端斑,尤以两侧斑点较稠密,胸淡黄白色具三角形羽干斑。</p> <p class="ql-block"> 灰背鸫,幼鸟上体橄榄褐色,头和翕具淡色条纹,翅上覆羽具棕色端斑。下体污白色具暗色纵纹,胸或多或少具有斑点。虹膜褐色,嘴雄鸟黄褐色,雌鸟褐色,脚肉黄色或黄褐色。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颈椎15枚。鸣肌发达。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p> <p class="ql-block"> 灰背鸫,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茂密森林中。 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杨桦林中,尤以河谷等水域附近茂密的混交林较常见,迁徙和越冬期间也见于常绿阔叶林、杂木林、人工松树林、林缘疏林草坡、果园和农田地带。在我国北方为夏候鸟,南方为旅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末5月初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迁。</p> <p class="ql-block"> 灰背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春秋迁徙季节亦集成几只或10多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和其他鸫类结成松散的混合群。多活动在林缘、荒地、草坡、林间空地和农田等开阔地带。地栖性,善于在地上跳跃行走,多在地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极善鸣叫,鸣声清脆响亮,很远即能听见,常常固定在一处地方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鸣叫最为频繁。</p> <p class="ql-block"> 灰背鸫,每日活动时间甚早,有时在早晨2:50左右即开始鸣叫,鸣叫时多站在树下小树枝头,发现人后立即飞到地面,在地上通过急速跳跃前进。主要以鞘翅目步行虫科、叩头虫科、埋葬虫科、以及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蚯蚓等其他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等。</p> <p class="ql-block"> 灰背鸫,繁殖期5-8月,通常在迁到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占区和配对。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常常边营巢边追逐交尾,有时雄鸟站在巢附近小树上鸣叫,雌鸟筑巢。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天。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林小珂《旷野的鸟》</p><p class="ql-block">拍摄地:河南开封城墙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