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武陵轻风</p> <p class="ql-block"> 岁月缱绻,温存着我流年的经历;葳蕤生香,饱含着我历久的记忆。时光荏苒,岁月不居,恍惚旦夕之间,癸卯年的盛夏已悄然而至。</p> <p class="ql-block">(黑岭岗山顶火烧云)</p> <p class="ql-block"> 四十三年前的盛夏与现在夏天气候相差无几,火辣辣的太阳把城市变得像蒸笼一般,让人闷得透不出气。正值骄阳似火的日期,我奉命赴“黑岭岗”侦查一起刑事案件,也就是这次与“黑岭岗”的相遇,让那里的山山岭岭在我记忆里的剪影深深地浮印着,那里人们善良的微笑,那山岭岩缝间涌出的丝丝泉水,那清澈泉水汇成一条溪流从楼梯沟倾泄而下直达沅江缆子湾的美景,重叠在暮然回首的一瞬,让我永远无法忘怀。</p> <p class="ql-block">(楼梯沟溪水)</p> <p class="ql-block"> 1980年,黑岭岗还是沅陵县柳林汊公社管辖下的一个生产队。那时候,国家还没有修建五强溪水电站,没有五强溪这个地名,也没有五强溪镇,更没有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经过炸礁治理后的沅江水已经不再是那么狂野汹涌,初伏当日我乘座的沅陵城至柳林汊客班船于下午3时许到达黑岭岗下缆子湾楼梯沟口码头。放眼望去,沈从文先生致夫人张兆和信 “泊缆子湾”里描绘的“两岸高处皆有吊脚楼人家,美丽到使我发呆”的景色早已荡然无存,而“两山翠碧,全是竹子”的楼梯沟和“远处叠嶂,烟云包裹”的黑岭岗仍旧旖旎。这地方真的能使人得到灵感!不止是沈先生,我也依然。</p><p class="ql-block"> 楼梯沟口石壁还挂着二栋吊脚楼,孤零零的,似乎是在述说曾经的辉煌。吊脚楼下站立一位中年男人,中等身材,皮肤虽然有点粗糙,但是精力显然旺盛,一双大眼睛闪烁着纯朴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他自我介绍名叫张亨良,是黑岭岗生产队队长,接到公社通知,专门在此等候我的。</p><p class="ql-block"> 黑岭岗下楼梯沟沟如其名,翠碧的两山夹着一条陡峭小溪流,清澈的溪水从层层叠叠的崖壁落下,带来阵阵冷风,把伏天的炎热赶得无影无踪,这穿透心的清凉使行路人惬意非凡,只是那溪边通往黑岭岗的小道似梯子般直插云霄,让人望而却步。而那似挂在山间的陡峭溪流崖壁上多有突兀大石头,大石头上生长着藤蔓,还有似人工开凿出的条条槽沟。据张队长介绍:那崖壁大石头上的槽沟是居住在黑岭岗的人们往山下缆子湾运送大楠竹时留下。解放前黑岭岗有很多“插扦户”①(佃户),多是逃难躲壮丁的人,他们给地主家砍伐楠竹顺楼梯沟溪流“梭下”②到沟口,赚取工钱。那时候缆子湾江边有成排的吊脚楼,住在吊脚楼里的人们收购楠竹编织成缆子出售给过往木船。解放后,黑岭岗的大地主张保生、张健生、张冬生被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镇压,“插扦户”分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人们都深耕土地,安居乐业,楠竹运输工越来越少,加之后来木船逐渐被机动船只取代,沅江边缆子湾卖缆子的小吊脚楼也越来越少,之后逐步消失。张队长还自豪地介绍道: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垦、精耕和发展,他们村人口从解放初期的几十口人发展到现在200多口人,50余栋住房,现在有水稻田145亩,杂粮地500余亩,油茶山600余亩,楠竹千余亩,林地近万亩,粮食完全自给自足,每年还向国家交公粮1万多公斤。</p> <p class="ql-block">(黑岭岗峰岭朝霞满天)</p> <p class="ql-block"> 爬上楼梯沟后,展现在我眼前的黑岭岗确实如沈从文先生所叙一般,烟云包裹,峰峦叠嶂,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一条蜿蜒曲折的碎石土路伸向翠峰深处,两边似摆放的水稻已吐花香,杂粮地满布的是玉米、红薯、小玉等农作物,连接农作物地的小山包插满根根楠竹,微笑着向过往的人们点头致意,远处山坡堆堆绿色便是油茶林,被烟云包裹着的山峰就是张队长所说的万亩山林了。</p><p class="ql-block"> 让人奇怪的是大道边很少有房屋,村民的住房多建在山湾里,包裹在∪字型楠竹林里,这与当地的“住房要隐藏,庙堂要光亮”的风俗习惯分不开。那被竹林包裹着的村舍,在炎热的夏天总能收到来自竹林深处的清新凉爽,使伏天不再闷热。</p> <p class="ql-block">(村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向前,风景悄然变幻,转身之间,时光已过四十三年。黑岭岗山下缆子湾早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一条宽敞的沿江大道直通湖南省最大的水利发电站“五强溪水电站”,水电站下游不远处是一座跨越沅江的大桥,大桥把两岸沿江大道连接。随着县域行政区划调整,一座具有城市化新型集镇“五强溪镇”随之诞生,黑岭岗村民小组也划入了集镇管辖。而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让黑岭岗这块风光旖旎的自然村成为公园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五强溪水利发电站)</p> <p class="ql-block"> 这个夏天,我身边的友人都相邀去贵州、云南避暑。我却不然,约妻自驾去黑岭岗避暑访览。</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来到黑岭岗下缆子湾楼梯沟沟口时,被楼梯沟的荒废惊呆了。参天大树早已被贪婪的人们砍伐出售,只留下满布杂草和灌木丛的深沟,入沟的古道无处寻觅,有幸的是楼梯沟的一条小分沟还残存着一段古道,一棵古楠木树孤独的立在阶梯旁,似乎是在向人们述说着曾经的沧桑。而最抢眼的是那条蜿蜒盘旋在竹林里的乡村水泥公路,它从山脚大桥边直通黑岭岗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楼梯沟支沟仅存的一棵古楠木树)</p> <p class="ql-block"> 小山村黑岭岗变样了。变得荒芜了,又或是更美了。</p><p class="ql-block"> 说她荒芜,是因为百多亩水稻田全部撂荒。此次访览,我有幸再次见到张亨良队长,他已经83岁高龄了。虽然身体干瘦,脸被太阳晒得干黑,但却特别精神。村民们都尊称他为“老队长”。“老队长”是1970年开始担任生产队长职务,197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后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他就担任村民小组长直到2017年才退下,真是名符其实的“老队长”。</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老队长张亨良在交谈)</p> <p class="ql-block"> 老队长性格开朗,思维敏捷,与当年一样,十分健谈,厉久不疲。他告诉我:农村包产到户后,农民生产活动自主安排,村里活跃者多去临村合仁坪开金矿,许多人发财后便去长沙市、常德市购房落户,条件差点的也都去山下集镇居住,有的人去城市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多数家庭搬迁去集镇是因为山里没有学校,孩子读书必须去10多公里外的集镇,十分不便,为了孩子的未来,被迫离开故土。现在全村在册人口还剩下百余口人,12栋住房,常年在村里居住的只有20几位老人和残疾人了。加之山里水稻田面积小且不成片,机械派不上用场,包产到户后,耕牛早就被出售,而农药、种子、化肥涨价,若种植水稻技术不好,不但不赚钱,还会赔钱。</p><p class="ql-block"> 确实如老队长所言,耕种田地吃穿不愁,能确保基本生活。但是,不能抵御天灾人祸,村民楚七家境就是典型例子。楚七年近八十岁了,村民叫他七叔。七叔夫妻还住在解放初期修建的老木屋里,他是“插扦户”,解放前为躲壮丁而随父母逃到黑岭岗,解放后新生人民政府对“插扦户”就地安置,分配了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七叔也建了新房,结婚生子,家境虽然不是大富,生活确也富足。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其妻突患癌症,常年的治疗费用压得他喘不过气,三个儿子只有离开土地外出打工挣钱为母亲治病,七叔则在家全身心照顾妻子,根本就没有条件耕种稻田。老人七叔多年照料病妻,不离不弃,感动了村民,也深深地感动了我。</p> <p class="ql-block">(七叔与老伴居住的老木屋)</p> <p class="ql-block"> 老队长张亨良是村里最后的种田人。他生性本分,朴实勤劳,母亲是“老解放”,家庭里有八个中共党员,典型的红色家庭,从小就受家庭影响,满身正气。他从未离开过土地,包产到户后,村民们都先后放弃种田,外出赚大钱。而他却从不心动,对自家的责任田更是精心管理,深耕细作。直到去年双脚静脉炎病痛发作,才停止耕种稻谷田。然而,他的责任山地还是年年丰收。13岁的他就开始跟父亲学习种田,对这块土地深爱入骨,面对满田的杂草,他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 黑岭岗变得更美了,不只是山水,还有心灵。</p><p class="ql-block"> 黑岭岗下楼梯沟叠秀的丝丝泉流虽然被淹没在灌木丛里,但是楼梯沟顶却生出了一洼泉塘,清澈的泉水里,鱼儿嘣嘣跳跳,溅起浪花朵朵。泉塘深深地镶嵌于茶叶园和楠竹林里。茶园里茶叶树似地毯层层叠叠地铺满山坡山湾直到山顶,在薄雾笼罩下,就像是上天堂的天梯,非常壮观美丽。</p><p class="ql-block"> 泉塘边山湾里有一栋新建的独家小院,住着一位守鱼老人。老人名叫唐金鱼,她在村里年岁最长,今年86岁了,乡亲们都叫她“唐妈妈”,除有点耳聋外身体健康状况不输村里其他老人,而且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喜拼号胜。她嫁到黑岭岗村快七十个年头了,早已融进这块美丽的热土,并深深爱着她。</p> <p class="ql-block">(泉塘守鱼老人唐妈妈的独家小院)</p> <p class="ql-block"> 十五年前,唐妈妈老伴张兴业还在世时,两位老人见村里田地逐渐荒芜,便有了一个计划,要求他们在外地打拼的儿子们回村里发展,即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又让土地不再荒芜,还可以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儿子们也是孝顺,尊父母之命,回村发展。小儿子便在楼梯沟顶山口筑水泥坝十多米高,蓄山泉养殖泉水鱼,并在山下缆子湾桥头修建一座价值千余万的旅游大酒店。大儿子更是大手笔,他承包村民们跑荒的山地,倾其所有,开荒山坡山岭,一座千亩有机茶园拔地而起,不但解决了村民就业难问题,还名享三湘。</p> <p class="ql-block">(兴业茶厂一角)</p> <p class="ql-block"> 居住在原生产队晒谷坪边的王惠莲老人如实说:若没有“兴业茶园”,她的生活难以支撑到今天。王惠莲老人今年79岁了,村民们叫她王妈妈,生活对她来说是不公平的,她有二个患病儿子,特别是第二个儿子,患有严重脑膜炎病,一个寒冬误入深山迷路,被大雪封堵,冻坏了四肢,双脚截肢,一只手完全失去功能,另一只手仅剩一个拇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王妈妈照料,若是心理稍微脆弱点,精神早就崩溃了。可是,王妈妈心理特别强大,她性格开朗,勤劳节俭,知恩图报。她认为:瘫痪儿子是上天赐予的“不老药”。因为有个瘫痪儿子需照料,她不敢老,也不能老。现在的王妈妈身体健康,精神饱满,除照料好有病的儿子们外,每年春季去家门口的“兴业茶场”采茶,能挣八千余元工钱,国家每月还发给她家残疾人补助和护理费1000元,加上养殖的家禽、种植的杂粮蔬菜,生活有余。王妈妈常挂在口边的话就是: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家门口的“兴业茶场”。</p> <p class="ql-block">(王妈妈在为残疾儿子穿套假肢)</p> <p class="ql-block"> 是的,正因为有唐妈妈的儿子们回家乡创业发展,有一批勤劳老人们的坚守,才使得已显荒芜的黑岭岗再次美丽,而比山水更美的是这些留守老人们善良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立秋了,我与妻将离开地处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地自然村黑岭岗。记忆剪影叠加的浮印不只是烟云包裹、峰峦叠嶂的画卷和清泉茶香,还有“老队长”的勤劳纯朴、唐妈妈的聪慧、王妈妈的坚强和楚七大叔的衷贞爱情,以及这些老人们慈祥的目光、温和的微笑、善良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黑岭岗当地语,意为外来迁入户,无土地和生产资料,靠租地和给地主家做长工度日。</p><p class="ql-block">②当地语,意为从上往下把竹子滑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陵轻风作于2023年立秋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