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广州24节气自然观察者

农夫

<p class="ql-block">嘉宾:谢辅宇</p><p class="ql-block">教师、生态摄影达人。有20年广州市在地自然观察与自然研学经验,最近出版了《广州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他的自然名是:农夫。</p> <p class="ql-block">您的自然名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答:我的自然名字是农夫</p><p class="ql-block">您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自然名为什么叫农夫?</p><p class="ql-block">答:和我的职业相关。我是一名从事劳动教育的专任教师。大部分时间带着孩子们去农田,果园,稻田,菜地劳动。所以起了一个农夫的网名。后来也变成了自然名,用了近20年。这也是一个梗,后来接触爬行动物,就变成了农夫与蛇。还好我与蛇的故事不悲催。挺有意思。</p> 最早是受什么影响开始做自然观察?<br>答:有个人喜好,更多是职业原因吧。学生对农田,果园,稻田,菜地出现的动植物感兴趣,我也就开始去学习相关动植物的知识,以便和学生交流。同时我有个同事对植物很在行,出差我都会跟着她,去看看植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接触香港、英国、日本一些来到广州交流的教育项目,就更多的投入到这个方面。 <p class="ql-block">什么时候意识到广州的特殊性?</p><p class="ql-block">答:99年来到广州的时候就感觉广州的气候和家乡有些不同,到处都是榕树,开花植物特别多,雨水多,夏天特别长,冬天暖和。饮食文化也不同,注重吃青菜、很喜欢煲汤。还很奇怪满大街的凉茶铺子,在家乡很少喝凉茶。</p> <p class="ql-block">  您刚刚结束一场旅行。出发前广州是大暑,回来后,广州已经立秋了。你有感受到一些什么变化吗?当你回来的时候,什么会让你第一时间感受到,我到家了?</p><p class="ql-block"> 答:就我自身感受而言,一出飞机场,就能感觉我开始出汗了,我感觉到家了。大暑龙眼还差一点点糖度,现在龙眼正好。我有加入一些植物动物的群,平时群里会有信息的交流,比如我看到了寿带(一种候鸟)已经到达广州。黄杞的种子开始掉落。绿喉蜂虎拍于斯里兰卡。</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一两个月,广东人可以去看什么?推荐几个物种和打卡点吧。</p><p class="ql-block">答: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广州的气温还是比较高的。外出还是找树多,溪流多的凉快地方。如果你想避暑可以往从化、增城、花都山区里面跑。广州整体上是南低北高。从零海拔到1000多米的海拔。从化、增城、花都山高林密,山中溪流多是休闲玩水和自然观察的好去处。同时也可以尝尝龙眼、山里的大竹笋。广州到十月开始适合登高,蝴蝶也多。也可以考虑徒步的线路木强水库、南昆山等等。</p> <p class="ql-block">广州真的有秋天吗?(我自己是开始看云之后,发现广州秋天的云是不一样的,那种夏天的浓积云变少了很多,更多的是高积云)</p><p class="ql-block">  答:广州真正意义上的秋天要到11月。秋意最浓在冬至、也就是西方圣诞节的那段时间。很多落叶植物的树叶开始发黄、发红。如落羽杉、枫香树每年都是很准时一树火红的叶子。市区内常见的朴树叶子金黄。广州秋天的云是不一样的,白、高、天蓝,你会感觉天好像清亮了好多,拍照更好看了,特别是傍晚,拍逆光的片子特别好看,很有轮廓美,而且暖色调,同时火烧云、日落可好看了。</p><p class="ql-block"> 古人有秋天十大雅事,大部分在广州是可以达成的:品秋蟹、望秋月、闻秋桂、听秋雨、观秋云等等。只是时间会比北方要迟一些。</p><p class="ql-block"> 同时广州的秋季还有一些特点。8910月广州雨量充足,有一雨入秋的感觉,同时秋天一些木本的花卉开放如美丽异木棉、三角梅等等让你有春天的错觉。</p><p class="ql-block"> 广州入秋后至于能不能入冬就要看运气。如果不能就进入春天了。如果入冬也是10来天,很短暂。因为冬至的时候梅花开了。</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在广州适用程度如何?</p><p class="ql-block">  答:前半程加速,提前1个月入夏,比如北方地区楝花开,代表入夏,广州要早1个月,清明前;后半程减速,推迟2个月入秋,霜降在市区极少。冬季的小雪、大雪是极其罕见。也是60%到70%。所以我们不能套用北方的节气观察结果。</p> 你比较深刻的关于台风的回忆。我在你的书里看到台风来后,大树倒下,会形成像鲸落一样的生态系统。这个很有意思,因为我们一般是在城市里聊起台风,大树倒下的新闻永远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所以如果是在乡野里,台风的发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它对动植物的影响大吗?(我应该是来了广州后才意识到夏天台风的存在)你觉得台风对广州人性格有影响吗?<br>  答:说到台风,好像这几年台风比较少骚扰广州,被广州人调侃优秀的台风,只停工停课不搞破坏。台风对于农业生产和城市一般起到破坏的作用。但它也是自然现象。在森林中台风对高大的树木起到更大的破坏作用,同时也为其他的小树提供机会。如果你到一些自然保护区如鼎湖山你就会发现台风的破坏力挺大的,特别是一些高大的树木。台风对广州人的影响我想应该是:广州人遇事淡定,大风大浪都见过。 <p class="ql-block">广州农业和广州人的性格,之前我们闲聊的时候,你有提到,广州的夏天很长,即便到了冬天,农田里也非常忙碌。或许我们可以聊一聊广州的农业和北方农业的不同。(那是不是广州的农民比较辛苦啊)</p><p class="ql-block">答:广州是稻作农业区。广州的简称穗,好像没见过全国哪个省会城市用五谷之一来作为简称。广州的标志五羊雕像,最高的头羊嘴里也叼着稻穗。也说明农业,稻作对于广州的重要性。现在大家看到的广州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是近4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广州水稻一年可以种两季,有丝苗米非常的出名。广州的农田一年四季都是忙碌的。除了水稻、我们还有岭南佳果荔枝、龙眼、黄皮、香蕉等等。还有种在水中的泮塘五秀。广州冬季非常适合种植蔬菜,如菜心、萝卜、芥菜,增城菜心等等要等到10月气温下降后才适合种植。同时冬季也是甘蔗、芋头、鱼塘养殖收获的季节。所以一年四季都是忙碌的,同时紫外线高,所以皮肤黝黑黝黑。</p> <p class="ql-block">  我自己感觉传统古诗词好像在广州失效了。比如我在广州就不会悲秋,反而一到秋天就很开心,天气不那么潮湿,没那么热了,还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反而有时候觉得夏天太长,穿短袖的时间太长,有种时间静止的感觉。之前我们也浅聊过广州物候和人的性格关系,或许也可以展开聊一聊。(广州物候和人的性格关系)</p><p class="ql-block"> 答:我在广州生活20年,我太太是广州人。我感觉广州人如广州的物候特点:生机勃勃、快节奏、高效率、开放包容、既有守正也有创新。比如:刚刚提到的找悲秋的意境,你很难在广州找到一大片林子都是落叶植物,想拍个满屏的黄叶很难,因为旁边的绿树会入镜。</p><p class="ql-block"> 快节奏、高效率与当地一年四季适合劳作、物产丰富有一定的联系,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精神文明。开放包容这里广州是千年商都,很多的事物先登录广州再向内地,包括各种植物(农作物、花卉)、商品还有各种理念,造就了广州人包容。广州人通常又有保守的一面如24节气中的清明插柳、端午的龙舟、冬至大过年等等。</p> <p class="ql-block">大部分人对于广州的认知,会聊到岭南文化、饮食文化以及近代商贸、革命等等,但其实很少聊起广州的农业,广州农业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大家总说的南蛮之地,究竟指的是什么?)广州特别的种植系统:桑基鱼塘、果基鱼塘、高畦深沟、蔗基鱼塘——或可以展开科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岭南地区地少,特别是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口承载量大。所以是精耕细作的典范。同时广州地区又有其特点,水网密布,鱼类养殖,水果种植业非常发达。广州人把这几个农业充分结合,创造出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高畦深沟、蔗基鱼塘等的生态农业,这些可持续农业是联合国认可,同时世界范围影响范围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比如桑基鱼塘,鱼塘基上种桑树,桑叶养蚕,蚕的粪便养鱼,鱼的粪便以及鱼塘的淤泥拿来种桑树。是个可持续的循环,同时我们达到了蚕丝和肥美的鱼。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名单</p> <p class="ql-block">广州是一个缺少蔬菜的城市吗?(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吃空心菜、菜心、番薯叶,是因为可选择的并不多吗?)</p><p class="ql-block">答:广州和北方地区相反。北方冬季缺菜,广州夏季缺菜。但并至于要囤菜。夏季高温天气还是有叶菜,符合广州人对菜的标准有叶子的,绿色的,有梗的蔬菜,比如:空心菜,番薯叶,苦荬菜等,更多的是茄子、青瓜、木瓜、丝瓜等瓜菜。冬季广州的本地的菜供应非常充足,且质量非常好。冬季昼夜温差大,通常蔬菜甜且嫩。但现在物流方便了这种季节强烈的对比消失了。</p> 广州人对大榕树感情好像也特别深,这是为啥?为什么大家对大榕树的认知和传播比其他大树更高?(广东人和动植物的哪些相处里,藏了一些当地的智慧)<br>答:榕树应该是广州城市中最常见的树种。从功能性来讲,很难找到一种完美的城市树种。榕树算是千百年来广州城市进程中保留的树种,被大家认可。榕树给广州人挡风遮雨,广州人也就爱护榕树,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感情。还有广州地区很多的祠堂前、村头是有榕树的,所以人们对榕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行道树上为什么要种菠萝蜜、芒果树,这种砸到人不疼吗?(上次看到一颗大芒果砸到电动车上,警报声都响了)<br>答:这个也就是城市绿化树种会有一些“缺点”。一般菠萝蜜是会被园林绿化部门提前摘掉,避免掉下来砸到人。芒果树近年来好像采取了一些新的手段,不让它结果。还有一个就是大王椰子。叶子非常巨大,有4到5米长,很重。园林绿化部门也会定期清理老叶子。最近还有外来的树种吊瓜树的果实也非常大,实心的掉下来汽车玻璃都会砸裂开。通常这些绿化植物都会被重点照顾,定时清除隐患。 广州的丝苗米和东北的肥仔米不太一样,你们会更喜欢丝苗米吗?<br>  答:是的,丝苗米是长颗粒的米,肥仔米是短颗粒的米。广州人喜欢吃长颗粒的大米,我们说的籼米。肥仔米在广州一般用于煲粥,或者是做寿司饭团。丝苗米产量不大。市面上比较少。我曾经有几次出差到增城,吃到了正宗的丝苗米,确实很不错。希望它能扩大种植面积。 <p class="ql-block">  从一个自然观察者的视角来看,一个比较理想的城市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广州是一个适合自然观察的城市吗?这20来年,城市化的进程会让自然观察变得困难吗?或者方法上有什么改变?</p><p class="ql-block">答:广州是全球的生态热点地区,非常适合做自然观察。特别是北方的自然爱好者特别羡慕我们。我们冬季也满山跑,很多东西可以看。同时广州海拔从零的滩涂湿地到1000的草甸,河流水网密布,地形复杂物种丰富。自然观察无论你想往哪个方向深入你都会发现是一个“大坑”,需要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和学习。就比如二十四节气,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去观察和总结。这20年来的城市化,这个问题不仅仅在广州,很多地方都是。城市化进程,建筑、道路让一些生境碎片化,变成生态的孤岛。希望城市的设计规划能考虑这一方面。也希望有关部门多开展自然教育,特别是青少年自然教育的普及。</p> <p class="ql-block">我之前看一个生活在北方的自然观察者欧阳婷说,2月末3月初特别忙碌,春天要做很连续紧密的自然观察。在广州有你觉得格外热闹的时间段吗?</p><p class="ql-block">答:广州应该是都挺忙的。有几个时间节点吧,惊蛰花开满羊城、4月鸟类是全年鸟种最多的月份,5月立夏昆虫第一爆发、夜观也格外火热,两栖爬行动物活跃,夏至观菌类,立秋昆虫第二次爆发,大雪滩涂观候鸟(水鸟)。</p> 你觉得这几年大家对于节气的认知度会更高吗?<br>  答:高,其实酝酿了几年,一直不温不火,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把这个推向了高潮。当时选的是立春节气。但很多的宣传、推文只停留在照搬传统二十四节气。虽然宣传了二十四节气,但是对孩子们会造成困惑,因为和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不同,孩子们一头雾水,反而起到不好的效果。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多年的自然观察者,一年年的轮回,会给你带来倦怠感吗?如果从宏观上来看,有没有某一年比较特别的观察体验可以分享?</p><p class="ql-block">答:其实自然观察会让我感觉更充实。对于大多数人时间的概念可能是按月,季度,或者学期,又或者年来计算。如果按24节气去分,就更细了。15天。一年有24个时间节点是我特别关注。同时如果你有孩子,这24个时间节点你可找时间机会和你的孩子去看看自然,那你就额外多出了24个亲子相处的机会。而且观察和发现会随着你的阅历、知识、能力的积累而变得更强。2016年吧,也就是这一年我把整个广州自然二十四节气的线索和框架整理出来。</p> <p class="ql-block">分享一个在广州,被自然所治愈或者被震撼的时刻吧</p><p class="ql-block">  答:其实有很多被感动和震撼的时刻。我其实平时不太喜欢看书(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我通常是先观察,然后产生疑问,然后自己有一个猜测,然后再去寻找答案。如果我猜测是对的,那证明我有天份,和植物动物学家一样。如果我的猜测不对,我赶紧记下答案,哗!我又学到新东西。我觉得最有震撼的一次是立夏夜观。超级多萤火虫,我突然发现地上有一个发亮的东西在跳,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个黑眶蟾蜍。原来它吃了很多从地上落叶堆下羽化钻出来的萤火虫。萤火虫在它肚子里,嘴里发亮。然后我又观察到,这些被吃进去的萤火虫,发出的光线是“悲伤的”和恣意飞行的萤火虫发出的频率是不同的。应该是它感受到了死亡的悲伤,又或者它在警告同类切勿过来,以免被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