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树园村那些事儿

河那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引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我曾经写了《常树园马氏家族简谱》,又写《常树园简况》,拟再写《常树园村的变迁》或《常树园素描》,却无从落笔。现在以《常树园村那些事儿》为题,粗线条勾画一些事,以期众人知晓其发展概况或曰了解历史变迁之端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概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常树园村系陵水县文罗镇文英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其村庄较为独特:东北与椰林镇的排塘园村接壤:东边与三才镇的大园村相邻:南边是文罗镇政府所在地。其生活劳作时会与接壤及相邻的地方交织。诸如,大埇坡至红土坎一带,还有太昌园,进袍园等等。可以说,常树园村是脚踏三乡镇的土地,是位于金三角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常树园村,何时坐落在这里,没有多少文字记载。据推算,应该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原来住在太昌园时有几棵常树,后来被砍伐啦。最后便搬来此处居住至今。此处也算风景秀丽之地:村前面有一条河流叫沟乐,它从文罗文六桥澎湃而来,甚为壮观。特别是从大埇坡旁边的阿引塘至红土坎段,更是令人喜爱。现在却被破坏了。呜呼!村后又有一条溪流叫后头沟,也风光旖旎,现今仍然是潺潺流水。村东边也有一条细流,名叫双沟。名字无法考证,眼下已水量不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常树园村,五六十年代时,户数不足30户(不含扁石村,下同),人数不足150人。主要居住的姓氏为:卢马黎黄林符梁李周,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常树园村也枝繁叶茂,得以生存与发展。但其状况如何应多方面考究。因为看一个村庄应从五个方面来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一是看村办企业(厂子)。常树园目前没啥村办企业,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二是看高楼大厦(房子)。前几年我打的回家,那师傅说此村没啥楼房,我想也是啊。这几年才见几栋楼房矗立。三是看买啥车(车子)。今看本村小车,农用车,摩托车,电动车是否名牌。却见村里的电动车等等也一般呀。四是看所种植的农作物的品种(种子)。,以前看水稻的品种,如今是看村里的作物有何特色。可见村里种植的品种也一般呀。五是看下一代(孩子)。下一代是未来,主要是看村里孩子的读书情况。目前,村里孩子读书情况不容乐观。综上所述,常树园难搞哦:缺钱,缺人,尤其缺致富带头人,缺灵魂人物。村里吃皇粮的人不多,科局级县处级以上者少之又少。又感觉可圈可点的东西太少,没啥特色可写。因此只有五子(厂子,房子,车子,种子,孩子)登科才行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生态简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常树园村坐落于此,未知谁人先动议搬迁,但也有感于先辈们的智慧,选择风生水起的地方居住。而很多村庄都没有这样的村容村貌:三大溪流在前后并绕村而流淌。后头沟眼下还漾动着清波,向东流去,到下游有一处,叫土锅屈(塘),近80个平方的水面,约3米深的深度,偶尔也有漩涡,塘畔有数块奇特石头护着,真是令人叫绝。当然更惹人有兴趣的是沟乐沟,即阿引塘至红土坎那一段,弯弯曲曲,蜿蜒流淌千年溪水,奇景再现的是,沟河床底大多奇怜怪状的石头垫着。有一二处更是奇葩:有石洞石床,有风动石头,有石桥等等,真是鬼斧神工,天然去雕饰啊。还有两座大石头醉卧岸边,似乎一公一母护着这个沟河!据目测,公石头有半个足球场大小。可惜啊,因为贫困,村里将这些石头卖了,任由他人采伐,所得一点钱用来拉电搞照明。眼下村里夜晚亮了,但自然的美景却没有了?呜呼!此外,村北面的太昌园中,有椰子树大约200多棵,高低站立,拟撑起绿色的雨伞,其果实也数量可观,为村里经济注入活力。可以讲,在陵水来说是礼亭椰子出名,在文罗来说是常树园椰子有名。同时,椰子林中还大量种植甘蔗。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到进袍园,老雷坡,水通坡等等。每年运往陵水糖厂的甘蔗,约需要30辆解放牌的车辆运载。待到年底,村里分红糖,有的人家用箩筐来装,有的人家用水缸来装。可见村里真有点特色。但后来过度开发,生态被毁了,椰子林没有啦,甘蔗园没有啦,青山绿水也少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文化底蕴</b></p><p class="ql-block"><b>常树园村,居住在此本是青山绿水之地,但科技力度不足。改革开放之前贫困得很。有沟水但未能抽水灌溉到田里,只能用人工开渠道引水,非常有限啊。每年培育秧苗先与本号提蒙一些村庄联系提前培育好再去运回来。记得有一次用牛车拉秧苗,道路泥宁。从村里出发经过走水坡村再横穿经过半断流的陵水河才到提蒙的田庄村,装上秧苗后拉回。路上时时有惊险,现在想起都毛骨悚然。拉秧苗如此,拉烧砖用的柴火也是如此。当时村里有两处砖窑:一处在岭哥,一处在后头沟,经常到三公园等处采伐所需的燃料拉回。</b></p><p class="ql-block"><b>由于物质匮乏,文化底蕴更为不足。记得当时村里引为自豪的是,建筑起一栋房子,在镇里也算上有档次的:名叫“共产主义夜校”(相当于现在的宣传文化室) 。地址在阿球的院门旁边。建筑面积大约120平方米,布置有整齐的课桌。更体现有智慧的是用木条制作的两个三角“金字架”。这些都是村里砖窑出品的砖,木料是到隆广的老二岭弄回来加工制作而成的。当时夜里,村民们在此背诵老三篇等等。其灯火也相当辉煌,但不是电灯而是汽油灯。除此,傍晚时候年轻人还打打篮球:曾经先后有三处篮球场地。一处是兴强的庭院上,一处是育导的屋旁,一处是阿贵的屋边。现在物质生活有所改善,文化设备设施尚未建立健全,文化氛围依然淡薄。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繁重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姓氏简析</b></p><p class="ql-block"><b>前面说到,常树园村居住的姓氏有:卢马黎林黄符梁李周,等等。但经过考究,卢姓马姓为主要。五六十年代,卢姓为家仁家贤1家,德福才宏4家,后从深水脉搬来家利家春家忠3家。马姓为安清法仍4家(另,扁石村也有良会俊伯4家)。但从户数人数看,马姓屈居千年老二。黎姓为阿隆(俊英俊雄,后者改为符华能)1家,石昌(德现德权)1家,另从老林村搬来翻义礼飞1家(后分为4家)。林姓为德义1家,其忠其富1家。以上卢马黎林为早期居住常树园村。后面的黄符梁李周是陆续才搬迁而来。黄姓(忠义忠芬)1家从花丛搬来,黄某富一家从大园村搬来。符姓皆从隆广带嫁而来(或者投亲靠友而来),梁姓从椰林流浪而来,李姓从老许村搬来,周姓从万州村搬来。整个村子姓氏宗族较为融合,没有出现不相容的现象,有良好的民风村风。眼下大多姓氏都扎根在这块沃土上伸枝展叶,唯有梁姓李姓难发展罢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村园趣事</b></p><p class="ql-block"><b>有人生活的村园就会有有趣的事情,连村名也会产生趣事。常树园村开始就叫常树园村,最终仍然叫常树园村。有一段时间,未知为何,人们将村里一分为二分为两个队:一个叫常树园,一个称之为蔗头坡。有两个嗮谷场:一个在现在阿传的住处,一个在阿芳的住处。两队牛栏在阿芳的住处后面。文化大革命时又统称东升队(竹葵村为红星,深水脉为曙光。因为曙字与志同音反而写成志光),再后来又重新叫回常树园。</b></p><p class="ql-block"><b>不管叫啥,有一点应说明:常树园村没有地富反坏右分子。但在七十年代中期却闹出主动溺水身亡的事来。事情原委是这样的:村里一黄姓老人在地上捡到一张纸,用来记录他近几天劳动的情况并托人帮他带到晚上大家登记工分处。登记工分的符姓工作人员发现此纸背面正是林彪站在天安门城楼的半身相片,就说怎么毁坏林副统帅的相片啊,就报告上级要求批斗此人。第二天晚上准备批斗并派林姓民兵持枪到他家时,发现他人不在家。第二天早晨在土锅屈(塘)已见出事。奇葩啊!这是村里第一个溺水身亡者,也是唯一主动的。也有第一个自缢身亡的:名字叫林某宇,没有结婚,在村里人看来,他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人。当时村里搞了一个公厕,地址在业芳的屋旁。建好后,文罗小学一个在村里蹲点老师在前面墙壁上漆写了几个大字“读毛主席书,为革命种田”,却被驻村工作队长批评,不能在厕所书写此类标语。呜呼,清除。林某宇,在厕所建好后天天来上厕所,当然他不像那些年轻人跑着步,唱着“流浪的人在外想念家”的曲子来上厕所,而是蹲位时间长,并常常自言自语,不晓得说个啥。几年后,听说他也自己了断。啥?此人也象今人所说的那样有抑郁症?真是百思不得其解!</b></p><p class="ql-block"><b>除此,村里还经常家长里短地说这说那,有时还涉及村外,如马三园村有个马姓的人,仅说“我坐飞机看见我母亲在纺棉花”的话。此话是开玩笑的话,按现在来说没啥。可在那时人们就说你说谎啊。他的名叫阿黑,人们就冠之“大风黑”的烂名,使其一生背负此名。真是不可思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祝福发展</b></p><p class="ql-block"><b>说说以往,知晓内因外因,明了条件,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向前迈进。我们同乡同村,我们同祖同宗,我们血浓于水共同祝福我们发展。眼下,我们常树园尤其是马氏家族,经济基础仍然很薄弱。显性的东西看去似乎不太贫穷,但隐性方面观之,身上及家里甚是贫穷,思想上更贫穷(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也可能经济薄弱而限制了思维。想发财又没有资金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只好打零工罢了)。即从两方面去看,也令人觉得不是滋味,鼻子酸酸的。一是住房。常树园马氏,在村里盖二层楼的有谁?靠自身盖像样楼房的有谁?看来一方面是靠扶贫款建造,一方面是靠铁路钱补助建造的。有的房子还是父辈时建造的。困难啊!怎么能安居乐业啊!二是看孩子读书及就业情况,看来也是一般般啊。别说学霸,受高等教育的都不多。就业的都是打零工多,我想难以高速飞跃,只能一步一步来。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吧!祈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