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探寻广西博白县文地镇客家黄氏之起源</h3> <h3> 我的祖籍是广西博白县文地镇。父母均为博白人,早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铁路部门,流动性较大。因此,我成长所跨越的区域较大,出生在湖北,就学于河南信阳、江西南昌、河南郑州等地,现居信阳。小时候,每逢寒暑假经常回广西探亲,那时起,我就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但我没想到的是,我的祖籍广西博白文地的黄氏族系与我现在的居住地河南信阳,却也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br> 客家人并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民族支系之一。不同于燕幽民系、吴越民系、闽南民系等,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为名的汉族支系。“客家”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末永嘉年间,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辗转南迁,逐渐扩展到湖北、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台湾、香港等地,因客居他乡被称为“客家人”,以别于当地原居民,后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到了唐代正式使用“客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客家人已遍布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近一亿,堪称人类最大的民族支系。<br> 广西约有500万客家人,约占广西人口的十分之一;博白县约有130万客家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三,是广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博白客家人先祖最早是秦始皇南征百越留下的戍边士兵,绝大部分在唐宋年间自北而南迁徙而来,形成了客家风情、客家美食、客家山歌、客家故事、客家工艺与医药相融的客家文化体系。</h3> <h3> 黄姓是客家人的主要姓氏之一,这在博白客家人尤其是博白文地的客家人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现象与黄姓的起源有很大关系。黄姓的起源有陆终说、伯益说、少昊说等多种说法,以陆终说为主流。《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h3> <h3>黄国故城遗址景区的陆终雕像</h3> <h3> 黄帝之子为昌意,昌意之子为帝颛顼高阳氏。屈原《离骚》的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大意即为我是帝高阳的后裔子孙。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为卷章,卷章之子为重黎和吴回。传说黄帝封重黎为火神祝融,后因剿灭共工作乱不力被诛,改封重黎之弟吴回为祝融,吴回之子即为陆终。陆终次子惠连(部分文献误为陆终之子南陆,古籍记载南陆为陆终之孙),周时受封于黄,授子爵,建立黄国。《元和姓纂》云:“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后人)以国为氏”,这便是黄姓的由来。</h3> <h3> 黄国,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隆古乡。古为黄国,汉代称弋阳,隋唐为光州,民国二年更名为潢川,是中华黄姓发源地。黄国故城遗址至今犹存,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诸侯国都城。此处出土的青铜器“叔单鼎”,为黄国国器,民国时期曾在国外展览,后辗转流落,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鼎上四行铭文清晰可见,验证了黄氏渊源:“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如今,叔单鼎复制品依比例放大后,竖立于黄国故城黄君台遗址入口处。</h3> <h3> 黄国故城遗址1998年列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黄国纪念堂、陆终雕像、祭祀堂、黄国历史文化陈列馆(又称黄氏祖庙)、黄君台、春申陵园等组成。黄氏祖庙由福建华美建筑设计院董事长、福建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致宏先生亲自设计,后殿供奉着陆终、黄歇、黄霸、黄香等黄氏列祖列宗。</h3> <h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黄歇为黄国后裔,最初封地在楚国国都附近,今河南信阳,后因权势渐大,便主动避嫌,要求将封地改为偏远的吴越之地,今上海附近,成为上海最早的开拓者,被称为“上海城市之父”,黄浦江以及上海简称申的由来都与其有关。2002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后的大型文艺庆典上,演出的第一个节目就叫《告慰春申君》。</h3> <h3>上海申博成功庆典节目《告慰春申君》</h3> <h3> 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国故人以国为氏,族人有少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部分则南迁到楚国腹地。今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至该地而得名。战国至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多个黄氏郡望,其中黄国一宗支的二十三世祖黄渊迁至湖北江夏,形成黄姓第一大郡——“江夏郡”。其后多郡黄姓以楚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br> 汉代以后,由于任官的原因,大批黄氏族人开始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西晋末年,黄姓与中原士族均大举南迁,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而“客家”一词最早正是出现在西晋末永嘉年间。在历史的年轮上,黄氏南迁与客家人南迁汇流在一处,黄姓中无数南迁的中原男儿,成为客家人的一部分。</h3> <h3> 随着黄姓南迁,黄姓主要聚居地已不再像古时那样分布在湖北、江西等地。如今黄姓最多的省份第一为广东,第二为广西。巧合的是,繁体的广(廣)字,正是广字下加一个黄。由于每个迁居地大多有最早迁入的始祖,在两广及福建等地,黄岸公、黄峭公、黄昱公、黄朴公、黄庭坚等算是比较出名的黄氏先祖。</h3> <h3><br><br></h3> <h3> 我的老家广西博白,黄姓族人的起源过去主流的说法有高州族、老人湾族、廉江族这三支系族。后经广西自治区党校黄征旺教授考据查证,又补充了黄村族、佳龙村族、庞村族三支。此外,黄征旺教授将元代从福建漳州南靖县永丰里迁入博白径口乡新屋地村的一支黄姓(亦为黄峭山后裔),也纳入高州族,疑应有误。</h3> <h3> 老家博白县文地镇的客家黄姓大部分由广东高州迁来,属高州族。<br> 文地高州族来源有两支,一支为广东高州黄朴公系。最早迁来的是南宋举人黄鼎,黄鼎为广东高州黄姓始祖黄朴的重孙,他从广东化州到博白任教谕,为博白黄氏最早的入博始祖。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其后裔开枝散叶,子孙绵延, 主要分布在博白文地镇、宁潭镇、陆川良田镇等周边地区。黄朴为南宋状元,其始祖为唐代黄碣,五代初仕至御史中丞赠司徒,新唐书有传。黄碣与另一黄姓先祖黄峭山同时代,历任唐固始县丞、光州知州等,光州即现在的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黄国故里,而固始县当时属光州管辖。<br> 文地高州族的另一支,为黄峭山后裔,属江夏黄姓支脉,文地客家黄姓多为该族系。该族系始祖是黄峭山后人黄思谷,明朝初期从福建宁化迁入广东高州,后移居博白,至今繁衍26代,分别居住在文地镇、宁潭镇、那卜镇、博白镇等20多个乡镇,1000多个村屯,约15万人,约占博白客家黄姓总人口的75%。</h3> <h3>黄峭山像<br></h3> <h3> 黄峭山,又名黄峭,是祖地河南信阳春申君黄歇的后裔,唐末进士、工部侍郎,福建邵武黄氏始祖,也是南方黄姓著名先祖。黄峭山有21个儿子,在他八十寿辰的那年(公元951年)为化解小人诬告黄家势大必反等原因,他毅然将家产分成21份,除留下3个儿子外,鼓励儿子们向外开拓,志在四方,颇有先祖春申君黄歇之气魄。黄峭山第九子黄化,迁至福建宁化,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因此,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姓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宁化公后人的一个分支,明代初期从福建宁化迁至广东高州,形成高州黄氏族系,而高州黄氏的一个分支,又从高州迁至广西博白,形成博白最大的黄氏族系——高州族,这也是博白文地黄氏宗族的主要族系。<br> 一千多年前的一天,黄峭送子出征,赋诗一首:<br>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br> 吾思异境犹吾境,汝在他乡即故乡。<br> 朝夕莫忘亲命语,春秋须荐祖宗香。<br>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br> 黄峭山子孙从此在岭南大地开枝散叶,而此诗从此成为海内外黄氏族姓特有的认宗诗,谱曲成歌,广为传唱。《黄飞鸿》系列电影主题曲歌名“男儿当自强”,亦源于此诗最后一句。</h3> <h3>黄峭山别子诗(其中的一个版本)</h3> <h3> 博白黄姓的高州族、老人湾族、廉江族这三大系族,多为黄峭山后裔,血脉中承继了黄峭山公重书礼、喜开拓的个性。我们文地这一支黄氏宗族,近代的字辈为“书礼传宗祖”;而我的祖父兄弟多人,除两人留乡守业、侍奉父母外,其余均外出闯荡,子孙分布在不同地域。这些,无不契合先祖遗风。</h3> <h3> 博白客家黄氏族群的标志,是座落在亚山镇民新村的黄峭山公祠。1935年,由沙河老人湾族为主,会全县黄姓人建成,又名龙腾肚祠堂。2006年重建,重建后的黄峭山公祠为园林式风格,正殿两座,两排横屋,总面积1349平方米。<br> 通过建祠,寄望弘扬客家黄氏之美德,也寄托了对先祖的厚念真情。</h3> <h3>博白黄峭山公祠内景<br></h3> <h3><br> 最初迁入博白的客家人,与当地人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或聚群而居,或分散杂居。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久天长,互相往来,便引起语言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最后形成了博白的两种方言:新民话和地老话。地老话是指原来居住的当地居民所讲的方言,新民话是指新迁入的居民所讲的方言。当然,由于民系的互相融合,讲地老话的人有一部分是客家人,讲新民话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客家人,需要从他们的血缘血统来辨别,但这种例外只是少数。<br> 新民话,又称“涯(ái )话”。已故的博白籍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世界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研究认为,新民话就是客家话的一种。<br> 客家话是在福建汀州形成的。如果说广西博白县目前是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那么汀州就是客家的首府中心。汀江是客家的母亲河,闽粤赣边区是客家人的大本营。</h3> <h3> 王力认为,新民话多自福建汀州来,或从广东嘉应州来。嘉应州即梅州。汀州的客家话是客家话的始祖,是第一代客家话;梅州客家话是目前客家话的标准代表,是第二代客家话;博白等地的新民话是略有变化的第三代客家话。无论哪里的客家方言,它的根源都来自河南,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的一篇论文指出:“客家话源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像中州河南的话”。当然,现在的河南人基本上听不懂新民话,只能说从语言学考证的角度看,新民话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特点,与中原的音韵有不少相通的地方。</h3> <h3> 不同地区的客家话之间虽有差异,但至今仍能相互通话。而博白的客家话与博白的地老话之间,虽然历经了漫长岁月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但由于没有渊源关系,并不能直接通话。我的祖母和外祖母,分别说新民话和地佬话,她们同住在博白县,在世时曾多次相见。据我祖母说,她们之间基本上语言不通,全靠手势,和与外国人说话差不多。当然,造成这种情形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们都不会说且听不懂普通话。现在的人大多受过教育,听得懂普通话,相互间交流也就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此外,由于普通话和白话(粤语)的强势和通用性,这两种语言的使用频率在客家话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内部交流当中逐渐增加,这也直接造成新民话的逐渐衰退。</h3> <h3> 尽管玉林市(博白县所属地级市)等一些地方,把啀戏等传统涯话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并没有完全改变涯话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的现状。新民话的日益萎缩,亦引起了一些客家人士的忧虑。部分人有了对涯话的母语保护意识,也就有了对涯话流行文化的追求。在网络上,也开始流传涯话网友制作的各类涯话音乐视频。当中以陆川人阿亮、茂名人西桐木等为代表,在原创和翻唱等方面演绎了涯话的美,感动了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士。</h3> <h3>涯话歌</h3> <h3> 博白的新民话保留了不少古汉语成份,它有6个声调、20个声母,65个韵母,比梅州客家话标准音多3个声母,即y、n、d,这是受广府话和普通话影响的结果。古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四声,而普通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没有入声字,仅存三声,并将平声拆分为阴平、阳平,即我们俗称的一声、二声,上声、去声则被称为三声、四声。但新民话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入声字。有些古代诗词,用现在的普通话朗读似不押韵,但用新民话朗读却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例如杜甫的《春望》:<br>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r>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r>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br>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br> 用普通话念“深”、“心” 簪”,韵脚是不和谐的。如果用新民话朗读却很切韵,主要原因就是新民话至今仍保留有中古的闭口韵尾m,能体现出古诗原有的韵味。<br> 多么古朴的韵味,多么优美的语言!希望新民话这一有着一千多年历史,联通着遥远的古人,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丰富人文色彩和多元文化形态的汉语方言,不要在我们这一代衰落。<br> 操着新民话的黄氏族人迁入博白后,与说着地佬话的原住居民历经过纷扰、争斗,最终团结和睦、融合同化、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为博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h3> <h3><br> 前面说到,客家话是在福建汀州形成的,汀州被公认为客家的首府中心。而迁入博白文地的黄氏宗族,无论是哪一个分支,祖上均可溯源到福建,多在漳州、邵武、宁化等地。<br> 而这些地域的客家起源,又多源于中原,尤其是河南信阳。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和事件,当属“开漳圣王”陈元光“开漳”的典故。</h3> <h3>“开漳圣王”陈元光像</h3> <h3> 陈元光,唐代光州人。<br> 唐高宗总章二年,福建泉潮之间蛮獠反,高宗下诏命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后陈政积劳成疾,卒于云霄,埋骨将军山。21岁的陈元光子承父业,执掌帅印,继续带领陈家军开发南蛮之地。<br> 垂拱二年,陈元光呈请皇帝在泉州、潮州之间设郡县,以利加强统治。同年,漳州郡成立,并设立了漳浦、怀恩二县,陈元光兼任漳州刺史。陈元光直至剿匪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他屯兵闽南四境,且战且耕,融合汉蛮民族,施行"唐化"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兴学办校,奖农助耕,惠工通商,使处于闽粤间的这一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闽名邦之一。<br> 陈元光请建漳州之事见诸史端虽始于宋,但其事迹始末之祥则初载于明代中叶黄仲昭所纂《八闽通志》。此后的历修方志多有记载,且时间愈晚,记载愈详。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想起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历史”一说。可见,关于陈元光的叙事,是闽南地区汉民族“集体记忆”不断追加的结果。<br> 清乾隆年间,陈元光被追封为"开漳圣王"。至此,陈元光已成为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据统计,漳州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登记在册有251座,而“开漳圣王”庙宇在台湾则多达360座。</h3> <h3> 陈元光统帅的陈家军,其将校扈从,多为陈氏父子从老家光州固始县带来。光州,其治所即今河南信阳潢川县,正是黄国古城所在地,华夏黄姓的发源地。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如今闽南族谱,声称祖上随陈政自光州固始入闽的比比皆是,形成“闽人皆称光州固始”的现象。而包括郑成功、施琅、陈嘉庚在内的南迁固始移民后裔,渐次远播台湾、“南洋”及欧美各地。无数闽台同胞、海外侨胞、世界客属,由古至今谱载口授,代不失传:牢记乡关祖地,勿忘“光州固始”。固始因此成为欧美和东南亚各地“唐人街”的一大血缘和历史源头。</h3> <h3> 河南信阳固始县政府于2004年在县城中心地带建成陈元光广场,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2006年由固始县的姊妹县——福建漳州云霄县捐赠的陈元光雕像落成,总重35吨,用石123块,成为广场标志性建筑。自2009年起至今,中国侨联、中国台联、河南省政协先后在固始县主办了十届中原根亲文化节。先后有超过10万人次海内外宗亲回固始拜谒先祖、捐资助学、兴业发展,感受故土亲人的至爱深情。</h3> <h3> 而作为黄姓起源地、黄国故里所在地、古光州治所的潢川县,近年来也先后迎接来自世界各地、国内各省份黄姓宗亲寻亲、祭祖等根亲文化交流数十次。</h3> <h3>赴信阳潢川县谒祖的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h3> <h3> 初秋的一天,我再一次来到黄国故城遗址。从台阶登上黄君台,这是一处夯土高台,视野极其开阔,而遗址,就静静地矗立在正前方。<br> 黄国故城周长6770米,城墙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城内面积约2.8平方公里,其建筑规模完全吻合春秋时期“子爵,城三里”的等级制度。按当时的条件,每天出工一万人,一天不停也要4年才能完工,足见当年修建黄国城墙工程之浩大。古城墙有5米之高,用黄土夯筑而成,墙厚、门阔、路基硬,可见当年城门的巍峨、都城的雄伟。<br> 如此宏伟的城池,一度沦落为废墟、荒地、稻场,数千年雨打风吹,令人唏嘘。<br> 站在这座千年故城之中,一切都笼罩在肃静的氛围里。我闭上双眼,仿佛可以穿过时光掠影,与先祖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灵魂对话,关于世界、关于故乡、关于族群、关于所有一切的所感所察……然而一阵微风吹来,那一幕幕厚重的历史画卷、那一曲曲华美的岁月流觞,终究随风而逝了。<br> <br></h3> <h3>黄国故城遗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