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单位工会近几年开始有了一项自行选书的小福利,相对电子阅读方式,我更喜欢传统书本翻阅,一来可以在上面划重点加批注,甚至可以抒发一段即时感想;二来书本自然反射光保护眼睛更有优势。显然,阅读好书更有利于提升思维层次,因此,在书目选择上我会慎之又慎。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原本期望值甚高之书并未得偿所愿,有些则物超所值,史作柽先生关于艺术与哲学系列书又可谓以惊喜而形容之。</p><p class="ql-block"> 我于六年前接触绘画艺术,人虽中年却实属一名艺海小白,既不懂如何欣赏,又不知何以入门,幸好所学国学知识在与艺术大师接触时起到了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其点拨之下,学艺之门初步开启,不谙绘画技艺技巧的我将目标锁定在艺术与哲学融合的领域,意欲走捷径。中国传统文史哲不分家,艺术思想隐讳含蓄,要通过艺术形式而感悟思想对普通人而言实非易事。道家思想是为数不多为西方所认可的东方哲学,阴阳平衡相伴相生的理念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或许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幅绘画作品中,如果在局部和全局都能力求平衡,体现在视觉效果上就比较和谐,即所谓阴阳平衡谓之美,这是东方美学思想的根基,故传统绘画中多以山水花鸟为主,过去亦时常与仕人退隐不再涉政治而寄托情感有关,呈现一种写意之美。然而,对于艺术基础薄弱、直觉迟钝的自学且初学者,心头之谜何其多矣!我所掌握的有限的国学思想在理解国画面前尚且捉襟见肘,且时有生搬硬套之嫌,在欣赏西方抽象绘画艺术和非洲艺术时则常是风马牛不相及,颇多苦恼。</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在想,东西方艺术形式与侧重点迥异,然皆为人所创,其必有共通之处,以形式表现的思想指向即人性对美的追求始终是一致的,但明了于此也只是原地踏步,谁能为我理清脉络答疑解惑?驻足于文化之都和魔都等地的博物馆和展览馆为我找到了许多碎片化的答案,某些艺术类的书籍阅读之后也是云里雾里,有些看起来似乎还有些矛盾,一直缺少一条系统的主线将之贯穿。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去年逛杭州文二路博库书城,选完预定书目之后,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光影中遇见伦勃朗》《寻找山中的塞尚》,心想肯定又是一本普通插画类艺术书籍,薄薄两本权且当作无书可读之时的消遣之作,确实也束之高阁达半年之多,待到阅读之时才发觉为台湾哲学诗人史作柽先生所作,便记起一好友读书感悟:读书要选人选地域,选人为选思想深度,选地域则选文化背景。台湾地区对传统国学保护较好,由书中简介期待初次拜读能带来不同的思想感悟。《光影中遇见伦勃朗》为我们介绍西方绘画变迁历程特别是在伦勃朗绘画中将明亮的光线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来阐述,表明了作者理解的深度与独辟蹊径;《寻找山中的塞尚》作者给予了一位以技入道伟大开创性艺术家的高度评价,人与山川相映发的隐居地圣维克多山最后在画中成为两者有机融合的整体。在有限的空间拓展无限的可能性,读后豁然开朗,解开了我诸多艺术上的困惑。因而,作为同一系列的《聆听毕加索》便成为心中必读书目,期待其中的核心观点来完善艺术上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毕加索绘画最大突破源自对非洲艺术的独特感悟,更为确切地说是中西非受欧洲和阿拉伯文化几无影响之地的艺术对其深刻影响,他们的艺术品完全由“感觉点”触发而成,不像东西方以艺术理论(诉诸文字表达)为桥梁而作,前者充分彰显人与自然的契合度,而后者便有乖离之嫌,一件作品若偏离自然属性,当然很难打动观者,其真实艺术价值可想而知。在毕加索被非洲立体艺术打动后而以其无与伦比天赋将其融入欧洲艺术之后迎来了艺术能级史诗般的跨越。史作柽先生庖丁解牛般地将其剖析,既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特定阶段的艺术蝶变,更大启示在于当我们习惯了以文字形式看待世界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方式之际,警醒我们人与自然本为一体,不要忘了我们的属人本性。最为简单的真理,也成为三本书中最能触动心弦之部分。</p><p class="ql-block"> 真山真水的秀山丽水是我的出生和成长地,物质的清贫在七八十年代并未留下多少负面情绪,沉浸于那一方自然的天地至今让我眷恋童年的纯真美好,在美篇的诸多文章中都有过真情的诉说。成年世界中的追名逐利、尔虞我诈,或许是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忽视了人与自然的纯真本性,放大了人欲物欲追求。我也曾误落尘网,将名利作为成功的标准,短暂欢娱之后迎接内心的是无尽空虚。什么才是内心真正的声音,该怎么去聆听?我前些年所学的国学已经告诉我答案,特别喜欢“心舍”这一概念,给心灵一个安稳的家。史作柽先生通过对毕加索作品的深度剖析,借助艺术载体从方式方法上引导我们进一步明白了连接快乐的源泉,以直观的“感觉点”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呈现,把初心作为原点输出所思所想,不为外在的形式所羁绊,生活与艺术便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发出内心真正的声音,而聆听者亦然。</p><p class="ql-block"> 史先生将哲学与艺术通过名人名家作品抽丝剥茧,娓娓道来,读来意味隽永,回味悠长。从中聆听到内心的旋律与音符,我相信就是最好的教育。强力推荐他的系列作品,希望在彼此共赏交流互鉴中给心灵的航船寻找最美最安宁的港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