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奇景——神秘的古塔

王波(南搏)

<p class="ql-block">  乘船游览长江三峡的游客,在陶醉于峡谷奇峰,江岸风情,航道奇景的同时,对矗立于峡江两岸的山崖峻岭,挺拔伟岸的古塔(也称宝塔),也叹为观止,颇有兴趣。曾作为一名长江三峡游轮导游员的我,带有关问题,实地考察调研,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眷念和记忆,谨就重庆朝天门至湖北宜昌段的川江主要古塔,记录其历史的内涵和故事。长江两岸的古塔,虽然建筑年代不同,风格各异,但其建筑功能均为风水塔和文峰塔两大类,有的宝塔两者功能兼顾。古人在山峰上建造文峰塔,意欲倡导文风顺达,人运昌盛,以此寄托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在山岭之上修建风水塔,以此镇妖降魔,制服洪水灾害,呵护一方水土的祥和兴旺。重庆朝天门至湖北宜昌港的长江两岸,我们至今还清晰可见八座古塔,它们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却永远记载着美好的传说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南岸黄桷垭文峰塔</p><p class="ql-block"> 耸立于重庆朝天门长江流域,南岸黄桷垭的云峰山顶,此塔建筑面积346平方米,通高22.74米,条石结构的塔座,七级六边形的塔身,造型伟岸精美。塔内有石梯登顶,游人可凭栏观望江水奔流,欣赏渝中半岛美景。远看黄角垭文峰塔,酷似一支巨笔直插山峰,以苍天为纸,书写惊世杰作。据《巴县志》记载,早在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 巴县县令高学濂对准山峰主脉,立树干为标记,培育秀山风水,提升人运文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编修监察御史黄钟音还乡巴县(既重庆),在川东书院讲课时,建议在那树干处建造石塔,兴盛全县文运。同年, 驻防川东的兵备道曹澎钟大人,又在其云峰山主脉山顶建起一座白色宝塔。翌年落成,方圆数百里,人才辈出,文运兴盛,故名文峰塔。话说清朝年间,风水文风备受推崇,黄桷垭文峰塔因此成为人们敬仰的宝塔。据说,民国时期的悬疑小说《一双绣花鞋》悬念故事取材于此,以此改编的电影《雾都茫茫》也在这里拍摄外景,是情节更加生动。黄桷垭文峰塔因此名扬四方,备受人们关注。</p><p class="ql-block"> 重庆南岸黄桷垭文峰塔现归属南岸区文管局管理,是重庆市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江北塔子山文峰塔:</p><p class="ql-block"> 在江北溉澜溪长江边的塔子山顶,屹立着一座白色古塔(也称白塔)。此塔塔身呈六角形七层,高挑挺拔,通高26.64米,造型精美巧。据《重修江北文峰塔》记载, “城北八里,狮子山头,下瞰大江”(塔子山在清朝时名也狮子山)。此塔始建于1795乾隆19年,于1888年光绪14年,由官府倡导,当地富贾乡绅出资重建,以此祈求当地“文运昌盛”,民间“蔚然成风”,多出秀才举人。历经百年沧桑,塔身石雕已经模糊不清,唯有“提名胜迹”的石刻字迹仍清晰可见。昔日,塔身四周均有窗户,塔内有石梯直通塔顶,游人可登高望远,放飞心情。伴随时光润然,历史的进展,塔子山文峰塔又逐渐成为当地人思恋家乡,消除乡愁的风水塔。曾记得,当年我作游船导游时,在一次船抵重庆时,一位英国游客手捧一本集邮册,指着一张泛黄的邮票说到,这张老邮票1893年重庆开埠后,英国商人费拉尔(R.A.Devillard)来访重庆,就是以这座江北狮子山的文峰塔为背景,设计的一张精美的邮票。只见画面上白塔依稀挺立,优美俊秀,江面上帆船点点。碧空远及。当时邮票发行量,再版过三次,传遍欧洲各国呢!客人强调,到重庆后,我一定要去看看这座古塔。。。。。。。</p><p class="ql-block"> 黄桷垭文风塔和塔子山文风塔耸立在南北两岸,刚好隔江相望,擎天立地,绰约多姿,守护着重庆江城,带来人杰地灵的好运。记得当年,远航归来回家心切,每当我看见这两座古塔,便知家乡近在咫尺。有时出差远行,这两座宝也成为我心中的眷念和乡愁。</p> <p class="ql-block">南岸下浩觉林寺报恩塔</p><p class="ql-block"> 位于长江南岸的下浩山麓,九层砖石结构,八面楼阁式的古塔。石廊翘檐环绕塔身外墙,至下而上逐层收拢缩小。古塔通高45米,高耸挺立在山峰,是重庆最高的砖石宝塔,也是重庆江边唯一的佛教寺庙塔。塔内每一层都龛有佛像,保存有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的石刻碑碣,如“人天进步”、“高超碧落”、“七层摩苍穹”等。荷花叶状的塔顶,镶铸铜质金属葫芦宝刹。当时,僧人定时撞响报恩的梵钟,宏亮的钟声回荡山谷,尽显塔楼的庄严和空灵。《巴县志》中记载的 “觉林晓钟” 巴渝胜景,就指的是这里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  此座宝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毁于明末清初的张献忠兵乱。话说,在康熙年间,一位叫雪痕的和尚在此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觉林寺”。有一天,一位来自杭州钱塘江塔乡的年轻僧人江月,随父亲和祖母投宿觉林寺,受到雪痕禅师的热情款待,和皈依觉林佛门的启发,月江僧人感觉十分投缘,并长期居住下来。后来,月江的祖母病重死于寺中,雪痕禅师将其厚葬于庙旁。再后来,雪痕方丈圆寂离世,将寺庙传给江月禅师。为了告慰师傅亡灵,月江在寺庙内增修殿宇,扩建禅房等,其善举感动了无数佛徒信众,纷纷解囊资助。为了报答月痕师傅的恩情,月江法禅师用时16年,终于在1663年(清.康熙二年),成功修筑了这座45米高,塔寺合一的“报恩塔”。众信徒在塔门拱顶上书楹联:“因传心法分三教,为见浮屠报四恩”,横批是“佛光普照”。当年在船上作导游时,曾听客人说过,这觉林寺报恩塔的旧照,曾出现在澳洲人摄影家莫里森的照片中,也曾出现在美国作家德尼.甘博的中国游记里。可见此塔在海外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 觉林报恩塔曾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文革时期,还曾作过手工作坊,居民住宅,塔身外表还被涂成枣红色,早已失去其宗教文化及建筑艺术价值。可喜的是,2020年,重庆南岸文物管理所对此塔进行了全面的复原修缮,还其历史的原貌,成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岸龙门浩卵石塔</p><p class="ql-block"> 相传很久以前,在南岸龙门浩河岸的石粱上,有一座用鹅卵石垒成的塔,塔高虽然只有一米多高,但神秘而威严地立于沙滩上。它是民间传说中“三塔不见面”的一座塔,实为当地老百姓修来为来往船只导航的航标,也是测试水文的航标塔,现早已损毁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云阳新津文锋塔</p><p class="ql-block"> 在云阳老县城,长江南岸的谭家山山顶,有一座六角形的白色风水塔,坐东南向西北,塔高41.5米,拔地而起,雄伟壮观,为全县最高的宝塔,这就是云阳新津文风塔。此塔基座直径十米,占地面积403平方米。塔身为七级砖石结构,阁楼式建筑风格。塔内有石梯可登顶塔,每层楼镶嵌有镂空石花窗,六角攒顶式铁铸塔尖。整座石塔工艺精巧,是长江上游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享有“宝塔舟侧”的美誉,为云阳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新津文峰塔建于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相传,当时的知县恒裕,为征文风昌盛,风调雨顺,带头捐资修建宝塔,各乡绅庶民慷慨解囊资助建成。此塔历年频遭雷击,塔身损坏,窗棂被盗,摇摇欲坠。直到2002年,为了保护长江重点古建文物,云阳县政府才出资,完整修缮新津文峰塔,重现昔日名胜风光。</p> <p class="ql-block">  乘船继续东下,在奉节县长江流域境内,游客也能看到三座古塔,绰约多姿,耸立于江岸山峰,使人赞不绝口。奉节县城地处雄伟的瞿塘峡口,自古文人荟萃,历史悠久。唐朝诗圣曾在这里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奉节趯奎塔</p><p class="ql-block"> 位于奉节县城东的长江北岸,矗立于海拔202米的山坡上,七层六边形楼阁式砖塔,塔身内空,四面有窗,塔高28米,铜质圆球塔刹。第二层至第六层的塔檐上,用小石头雕刻的套兽保存完好。古塔底层入口拱门上,一幅传世阴刻楹联引人入胜:“万丈文光环六邑,千条瑞气溢三巴”,横批是“直上青云”。游客登上塔顶,凭栏眺望,长江滚滚长天际流,城廓处处艳阳照。此塔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目的是提振文运,培育文风。据《奉节县志》记载,塔建成后,三年内奉节城连中五人举人,光跃夔州祖宗,故取名趯奎塔。至今,塔身上的“跃奎塔”立体题刻字迹,仍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耀奎塔依山傍水,濒临著名的白帝城,靠近雄壮的夔门,为雄奇秀丽的景致添光加彩。赤甲白盐山崖对峙,江面狭窄,惊涛骇浪拍打礁石,舟楫过此船翻人亡。据川江航运史记载,过去船工经过此地前,或在闲暇之余,都会登临此塔,祈求平安。后来,耀奎塔也成为祈福川江航运平安,呵护人们生命安全的风水塔。</p> <p class="ql-block">奉节青云塔</p><p class="ql-block"> “削就峰尖立翠微,文光烛处彩云飞。”这是清朝著名学者廖庚漠,对奉节文峰塔的由衷赞美。据《奉节县志》记载,青云塔矗立于奉节县城东南的乌龙山顶,始建何年不可考。历经风雨侵蚀,塔身破旧,岌岌可危。1893年(请光绪19年),郡守城瑞捐银二千两重建。塔高三十余米,顶天立地,以振文风。游人可登塔楼凭栏远眺,尘虑尽消。奉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于2011年拨专款修缮复原,作为市级重点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奉节莲花塔</p><p class="ql-block"> 屹立于奉节县城后的莲花山上,故名莲花塔。此塔始建于清朝初年,是为供奉观世音菩萨而建造,是奉节三塔中唯一具有佛教色彩的古塔。奉节长江流域境内,以上三座塔的位置,恰好形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空间,频添风水宝地的神秘色彩。笔者曾实地考察,向当地老人了解到:过去,每当船过此处,以免惊涛骇浪叵测,船工们都要拱手朝拜古塔,以祈求苍天保佑,平安渡江。我由此联想到: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此河滩观星月,看风水,巧布“八阵图”诱敌深入,喜获全胜。这三塔的设计理念,莫不是受到三国典故的启发?!</p> <p class="ql-block">宜昌天然塔</p><p class="ql-block"> 船过湖北南津关,江面豁然开朗,在江北岸的坡地上,游客可见一座挺立高耸的白色宝塔。 此塔为砖石垒砌,正八菱形的塔檐下均有斗拱装饰,为七层仿楼阁式古,足有48.3米高。金属塔刹,在阳光金光闪烁。塔座有八大金刚石雕守护,塔门斗拱上书“天然塔”,塔门面向长江。 </p><p class="ql-block"> 据传,这座塔由东晋文学家,风水学家郭璞始建,在天然的宝地上拔地而起,故名天然塔,后因江水部分损毁。直到1792年(乾隆57年)洪水泛滥,加高底座重建。据历史记载,当地人笃信天然塔威震十二金门,文风淩汉表,能抵御洪水,保护江汉楚地。此塔经过多次修缮,逐渐完善。后来,这座古老的天然塔,逐渐成为风水航标塔,迎送舟楫千余年,为来往的船只昼夜导航。</p><p class="ql-block"> 天然塔是宜昌城内最佳观景地之一。2007年,宜昌市政府出资修缮,将其打造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塔”原为梵文stupa 的音译,意思为“浮屠”、“坟冢”之意,是古印度收藏佛教始祖释迦摩尼舍利子,或埋葬教圆寂高僧骨灰的建筑物,教徒们朝拜的精神寄托。汉朝元年,印度佛塔建筑和佛教一起传入中国,融合本土石闕和楼阁建筑风格等地方文化原素,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塔建筑。印度佛塔和中国古塔,尽管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但其建筑结构都由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等四部分组成。塔基埋入地下,露出地面的部分为基座,是支撑塔身挺拔向上的基础。塔身是古塔的主体部分,其建筑种类、样式和装饰方式大同小异。塔刹,又称为塔尖,是塔的顶部装饰品,是整个古塔最高和神奇的部分。古人云,冠表金塔,无塔不刹,无刹不塔。中国古塔建筑种类可分为:石塔,木塔,铁塔,砖塔,陶塔,泥塔,金属塔和琉璃塔。按其结构又可分为:重楼塔,都柱式塔,双筒式塔,木塔,砖石简体塔,拱石发券式塔,砖石空心塔和砖石实心塔。古塔按其供奉的用途再可分为:舍利塔,菩萨塔,罗汉塔,高僧墓塔。遍布中华大地的古塔群,挺拔多姿,风格各异,为旅游景观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  《易经》有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伴随历史的发展,神秘多彩的长江古塔建筑,已经脱离宗教意义,更加注重风水世俗文明。古人坚信,山环水抱的文峰塔,能聚人运,祈福吉祥;依山傍水的风水塔,能斩妖降魔,控制水灾。本文简述的以上八座古塔,只是长江两岸古塔的凤毛麟角,它们像一颗颗明珠,点缀峡江奇异风景,凝聚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堪称中国古建筑的精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稿于1992年2月8日•</p><p class="ql-block"> •改于2023年8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