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的回忆(续)

烟雨流云

<p class="ql-block">  去年的一篇《一张照片的回忆》的美篇发表后,一直期待能有回音。兜兜转转一年多,突然有一天,发现美篇有个留言。是《照片上的这些志愿军女战士是否安好》的作者给我的。有点小小的激动,也有点自豪。网络的力量太大了!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有了消息,终于完成了一个老人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马上联系上了谢波华大使,让储阿姨的儿子也和他联系上了。谢大使说《解放日报》社发表这篇文章时就希望能找到这些女战士,进行深度采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日报》社记者刘雪姸和储新华阿姨合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储阿姨的儿子葛建军写的采访介绍。</p><p class="ql-block"> 志愿军女兵的叙述</p><p class="ql-block">一、童年回忆(略)</p><p class="ql-block">二、上海打工(略)</p><p class="ql-block">三、参军入伍(略)</p><p class="ql-block">四、雪地行军</p><p class="ql-block"> 1950年夏天,朝鲜战争爆发。开始,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后来美军仁川登陆,局势顿时逆转。美军气势汹涌,直逼鸭绿江边。10月8日,我军奉命解除解放台湾的任务,乘车北上到达山东藤县集结。当时我们都不知道要去往何处,执行什么任务,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要打仗了。不久,26军在曲阜孔林召开誓师大会,军长张仁初发布动员令,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1月5日,全军开始整备,动员。9日部队达到抚顺,在此换装,补充武器弹药。16日到达吉林临江(现吉林梅河口市)。这里与朝鲜仅一江之隔,夜间实行灯火管制,战争的气氛很浓。11月21日,我们踏上了朝鲜国土。这时,我和周守玉、董贵中、殷咏雪、杜鹃、叶子芳在组长奉化文的带领下,分配到军后勤手术队,五、六、七班,我任七班副班长。 </p><p class="ql-block"> 一过江,我们就亲眼目睹了美军的残暴,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气氛。一路上难民成群,背着孩子,头顶包裹,拖家带口,纷纷涌向鸭绿江边。我们行军到达满浦市,美机狂轰滥炸刚刚离去,到处是残垣断壁,熊熊火焰。电线杆也东倒西歪,随处可见尸体,朝鲜人正在奋力抢救压在废墟下的人。我们赶紧停止行军,投入到抢救之中。我们从废墟里扒出十几具尸体,又救出了几名伤者,其中还有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许多人满身是血,有的人断肢断腿,真是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 我们军务在身,不能过多停留,一个钟头后,便离开了这个烧焦的城市。一路上我们心情沉重,残酷的战争活生生的摆在眼前。但是我们是志愿军,就是为保家卫国而来。战争吓不倒英雄的中华儿女和朝鲜人民,我们定能战胜美帝,赢得和平的未来。等着瞧吧,我们会狠狠的教训你们的!</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风雪交加,我们在雪地里艰难的行军。由于没有制空权,美机肆无忌惮的狂轰滥炸,几分钟便来一次。我们不能白天行军,只能晚上,借着美机的照明弹、燃烧的大火,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在雪山上,冰河里,羊肠小道上,艰难跋涉。到处战火连天,许多战士被炸死、炸伤,美机投下的燃烧弹、炸弹,几乎烧光荡平了一切。随处可见冻死、饿死、炸死的朝鲜老百姓和我军官兵的遗体。很难遇到朝鲜老百姓,即便遇到了,也是老弱病残和儿童、妇女,男人都去了前线。由于没有女兵鞋,我们只能穿大几号儿的大头鞋,脚在里边晃晃荡荡,磨的血泡累累,疼的钻心。虽然鞋不跟脚,但女兵们硬是咬牙坚持,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一声不吭,义无反顾,奋勇向前。</p><p class="ql-block"> 朝鲜北方山高路陡,加上冰雪连天,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行军的难度可想而知。大家像滑冰一样溜着走,一不小心便摔个跟头,开始还觉得有趣,哈哈大笑,后来就笑不出来了。我们上海女兵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雪,也没走过这么滑的冰路,只是听说过。这会儿真是体验到了。我没有统计过摔了多少跤,只是听殷咏雪说过,她一晚上摔了83跤。我们的棉裤被摔磨的露出了膝盖,寒风灌进去,冰冷刺骨,手指被冻得红肿发紫,脸上及全身被冰霜覆盖,眼睛也睁不开……即使这样,我们最多一天夜行军120多里,最少60里。周守玉是我们班长,她参军前是工会干部,共产党员,她有关节病,但仍然一次次的给大家鼓动加油、唱歌、说笑话,并且带头领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英雄连长王玉林”等歌。男兵们受到鼓舞,纷纷表示,咱大老爷们儿不能输给这些上海女兵,别让她们看咱们的笑话。由于女兵体质较弱,又是负重雪地行军,队长要求男兵们帮助女兵,也使我们感受到了战友之间的温暖与情谊。</p><p class="ql-block"> 行军途中,我们路过黄草岭,岭上是个发电厂,已被炸毁。为了激发战士们对美军的仇恨,我们前去参观。黄草岭是朝鲜最高的山,参观完后,天降大雪,一会儿就封住了山路,山陡路滑,根本无法行走。不知是谁发明了滑溜梯。就是把雨布垫在屁股下,抱着行李往下滑。大家依此效仿,纷纷从岭上滑了下来。殷咏雪年龄小,才16岁,身体较弱,昏迷了过去。几名男战士把雨布集中起来,兜住她往下拖。下山后,我不停的掐她的人中,终于把她救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风雪弥漫,向导也迷失了方向,我们走走停停,兜兜转转,累的人困马乏,实在走不动了,便就地宿营下来。在这漫天的雪地里,上哪儿找个挡雪避风的地方呢?我和周玉兰拿个小手电四处照,突然看到一个掩体,过去一看,是一个美国兵躺在睡袋里,吓得我俩迅速的拔出手枪,子弹上膛。过了一会儿。没动静儿,再仔细一看,他头部中弹,已经死亡。我俩把他拖出袋外,用雪埋了,就躺了进去,各睡两头儿,一直睡到天亮。那个睡袋儿可真暖和呀。还有一个女兵把头枕在一个突出物上,天黑雪盖,她也分不清是个啥,倒头就睡着了。一觉儿醒来,吓得哇哇大叫,我们以为她出了什么意外,围上前去一看,不禁笑出声来。原来她枕着美国兵的尸体睡了一夜。由于事发突然,她脸色苍白,坐在地上好久没缓过神儿来。队长也过来安慰她说:“没事儿,没事儿。我们过去经常与尸体为伴,见的多了就不怕了。”我和周玉兰也告诉她,昨晚我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她才渐渐平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继续行军,又遭美军轰炸,我和炊事班几个战士躲在一个桥洞里。他们见我蓬头垢面的,笑着说,你们上海姑娘真不简单啊,冰天雪地,和我们一样行军,太了不起了。我笑着说,这有啥呀,我在工厂上班,每天要走一晚上,练出来了。他们又说:“你们上海人说话真好听,轻声细语的,慢悠悠的。还娇滴滴的,我们爱听你们讲话。”我说“你们爱听,我就多讲给你们听。”他们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傍晚,行军到一处村庄,班长发现雪地里有些黑豆,还不少,便招呼我们把黑豆捡起来用锅炒。正炒着。来了命令,立即开拔。这时有几个朝鲜老乡拿来土豆要和我们换,都是煮熟的,我们大喜过望,行军中一路走,一路分。大的每人一个,小的每人两个,边走边吃,非常高兴,要知道,这时的我们已经断粮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一片松林里遇到了27军,他们经历过惨烈的战斗,要返回国内休整。正好他们开饭,是一锅土豆汤。我厚着脸皮跟炊事员说,给我也打一缸吧。他见我是个女兵,爽快的答应了。他给我盛了一茶缸,刚要喝,后面传来严厉的命令:“别磨叽,快跟上。”最后,这一缸土豆汤被战友们在行进间一人一口喝了个精光。</p><p class="ql-block"> 行军中最令人痛心的是杜鹃之死。她参军前是上海新光内衣厂的,中共预备党员,能歌善舞,活泼漂亮,也有文化。经过一夜的行军,她实在太累了,并发着高烧。我们把行李集中到半山腰儿一个草房里,安顿好她,便分头到山上折松枝,薅干草,准备宿营。这时,一架美国飞机发现了这间小屋,俯冲扔下了两颗燃烧弹,瞬间草房燃起熊熊大火。我们在山上看的非常真切,急得大喊杜鹃的名字,希望她能冲出火海。等我们冲下山,从灰烬里找出她的遗体,已经烧焦了,她的小手枪也烧成了铁疙瘩。</p><p class="ql-block"> 杜鹃就这样走了,走的突然悲壮,我们一时接受不了,难过极了。朝夕相处的战友,亲爱的上海姐妹,入朝才几天啊,就长眠在朝鲜的国土上。我们悲伤的安葬了她,深切的为她祈祷、默哀,盼她一路走好。我们的行李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p><p class="ql-block"> 行军中最尴尬的事,是有的女兵来了月经。草纸早就用光了,就扯出棉袄棉裤里的棉花,有时不得已还用树叶,血凝后非常硬,磨的两腿间疼痛难忍,步履维艰。军后勤部长见有的女兵棉袄棉裤里空荡荡的,就问,棉花呢?女兵如实回答,他非常自责,难过的说:“太难为你们了,是我没尽到责任。”回去后,她立刻想方设法帮我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p><p class="ql-block"> 军组织科葛干事几人在雪地里捡到一个马头,是27军丢弃的。他们非常惊喜,回去后煮了一大锅。军政治部主任曹普南闻着味儿赶来,已经见底儿了,只剩下些许马汤,他也实在太饿了,抓起缸子盛了就喝,边喝边吐汤里的马毛,直说:“好哇!好哇!暖和了,有劲儿了。”军首长都饿成这样,也让我们心酸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们过封锁线时,也非常惊险,行军路过一座桥,这里是美军的重点封锁区域,美机几分钟就来轰炸、扫射。桥早已被炸塌,我们只能乘敌机飞走的间隙从桥两边快速通过,河面已经冻结,雪厚达膝盖。我们把棉衣翻穿,露出白色的里子,在树林中待命。尖锐的哨声响起,我们没命的往前冲,没有队形,各自散开,能跑多快跑多快。跑的心脏都要跳出来了,这时美机又来了,照明弹一打,四周明光光的,我们赶紧卧倒,其中有一名战士被敌机发现了,从天上疯狂的俯冲下来,朝他射出,一排排的曳光弹,炸得他周围雪雾飞溅。不知是何原因,那架飞机没能拉起来,直冲冲的栽在地上,顿时燃起冲天大火,那个美国飞行员也葬身火海。我看得非常真切,就在侧方200多米处,那巨大的爆炸声惊天裂地,震的耳朵嗡嗡响,身体也被震了起来,一股炽热的气浪扑地而来,仿佛要熔化一切。这时哨声又响,我们爬起来,继续往前冲,顺利的通过了这道鬼门关。</p><p class="ql-block"> 经过六天六夜的艰苦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冻死、冻伤、饿死、炸伤、炸死的战士不计其数。战士们没放一枪一弹就牺牲在朝鲜国土上,想起来真是心痛万分。这段血与火的行军,使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我们女兵在首长及战友们的关心照顾下,也坚强的走了下来,经受了难以想象的严酷考验与磨练,使我们脱胎换骨、浴火重生,成为一名坚强的志愿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五、战地医院</p><p class="ql-block"> 12月初,第二次战役打响,26军投入战斗,我们也赶到了下碣隅里,这里离前线40多公里。能清楚的听到枪炮声,前线下来的伤员都分散在炸毁的民房或地窖里,我们经过简单的培训,就直接投入到抢救、护理伤员当中。没有房子,我们就挖防空洞和地窖,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土冻的像水泥一样,一刨一个白点,我们女兵想了个办法。烧开水烫,化一层,挖一层。使进度大大加快,我们的手在挖洞时全都布满了血泡,仍然不停的挖。我们一个小战士姓陈,他在挖洞时,支撑木倒塌,砸在太阳穴上,当场牺牲了。我们女兵在周守玉的带领下,上山砍木头、折松枝,把100多斤重的木头,扛下来,肩膀压肿了,垫上毛巾继续干,心中有一个念头,早日让伤员住进去。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挖好了防空洞,把伤员全部安置了进去。 </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没见过伤口,刚开始见到血肉模糊的伤员,心里很害怕,但很快就适应了。防空洞是在山上。我们每天都要上山护理,给伤员喂水、喂饭、换药、擦洗、接大小便,开始也是难为情,但想到他们是为保卫祖国而受伤的,我们为他们服务不是天经地义吗。因此,我们每个女兵都把他们当亲人,精心的照料他们,用自己的身心抚平她们的创伤。有时伤员心情烦躁,情绪激动,我们也不计较,像哄孩子一样,亲切的和他们交流,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夸我们是军中的白衣天使。</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护理过一个伤员,早起交班时,他说口渴要喝水,我拿起茶缸就去伙房。等我把水打来,他已去世了,我非常伤心,自责,难过的大哭起来。后在领导和战友们的劝说下,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经过诊断,他死于心脏骤停,但我还是难过了好长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还护理过一个两脚冻伤的战士。他的脚已经溃烂化脓,露出森森白骨,并有阵阵恶臭。我没有任何嫌弃,而是对他格外悉心照顾,细心的为他清洗换药。他的情绪很低,常常看着脚发呆,我经常安慰他,开导他,与他说说说笑笑,拉拉家常,他的情绪很快恢复了过来,并积极的配合治疗,直到痊愈。分别时,他向我敬了个礼,郑重的说:"谢谢你,我会记住你的。”后来听说他在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 </p><p class="ql-block"> 朝鲜的雨季来了,雨哗哗的下,不分昼夜,山上山下到处是水,处处泥泞不堪,许多防空洞都进了水,甚至倒塌。给我们和伤病员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同时也成了小动物们的乐园,青蛙、蛤蟆、毒蛇、老鼠经常光顾,蹦蹦跳跳,游来窜去。老鼠也不怕人,瞪着个小眼儿与你对视。我们女兵和男兵一样,奋力的挖沟排水、抢修、改造,浑身滚成了泥人,还有一些战士在坑道里被毒蛇咬伤。昏迷不醒,经过抢救治疗,康复归队。我们的衣服天天都是湿的,无法晒,无处烤,只能靠体温把它慢慢捂干。 </p><p class="ql-block"> 二十昼夜的阻击战打响了,伤员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越来越重,常常连轴转。为了抢救护理伤员,我们女兵都拿出了拼命的劲头,不怕苦、不怕累,兢兢业业奋战在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抗美援朝尽心尽力,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由于医院离公路较远,汽车进不来,伤员需要我们到公路上去背。女兵们身体柔弱,背伤员十分吃力,但我们仍然同男同志一样抢着背,没有一个退缩的。有的伤员见我们是女的,坚决不肯,好言劝说也不行,女兵们不由分说,搭上胳膊背起就走,伤员们感动的热泪盈眶。我曾经遇到一个伤员,他的右膀被炮弹炸开了一个碗口大的洞,血肉模糊,已经发黑变紫。我要背他,他坚决不让,说我肩伤了腿没事可以走,于是我就搀着他慢慢的走了回去,后来他被截去了右肢。不久,伤口恶化,悄然离去。</p><p class="ql-block"> 胜利的消息传来,我军攻克了一个机场,上级让我们去拉战利品,我跟着去了。到了机场一看,真是触目惊心,到处硝烟弥漫,被击毁的飞机、坦克、装甲车、汽车冒着滚滚浓烟。这里刚结束了一场激战,美军的尸体遍地都是,有的还挂在坦克炮上,我军也有不少战士壮烈牺牲,其惨烈的情景真是难以描述。美军的尸体被俘获的大卡车一车一车的拉走,不知运到何处。缴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我深深的被震撼了,这就是战场,这就是以命搏命的战场。我们满载而归,有罐头、炒面、大米、压缩饼干,布匹、药品等。伤员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也兴致勃勃分享了胜利的喜悦,这个机场打掉后,美机的轰炸次数也大大减少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虽然远离战场,但同样也面临着死亡。手术队通讯员小赵也才十六岁,长着一张可爱的娃娃脸,十分机灵。他在一次送信途中被美机发现,追着他打,他浑身中弹,壮烈牺牲。抬回来后,刘队长含着眼泪,为他取出身上的子弹,共有12发,浑身都打烂了。刘队长蹲在地上掩面痛哭,我们也伤心落泪,默默地为他送别。</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女英雄周守玉也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她在护送伤员往返时,孤身一人遇遭遇到三个美国兵,她临危不乱,果断开枪,当场击毙这三个美国兵,安全返回。许多人问她,当时你不害怕吗?她说:“怕个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哪有怕的道理。我这是为杜鹃报仇了!”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豪气。</p><p class="ql-block"> 时间飞快的过去,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的,不分昼夜,工作排的满满的,有时人手不够就要加班加点。女兵们熬的眼圈发黑,有时忙着忙着就睡着了,伤员们也不打搅,静静的等着。醒来后,我非常难为情,伤员们却说,你们太累了,快回去休息吧,但我们职责在身,哪能回去休息。揉揉眼睛,振作一下,继续工作,使伤员们深受感动。由于血浆不够,我们女兵踊跃献血,大家争先恐后,义不容辞。纷纷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为挽救战士们的生命做出积极贡献。我曾经献过两次血,当时没有多想,就是一心一意要抢救伤员,就是把血抽干,我也愿意。</p><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随着我军在战场上的胜利,我们手术队也圆满完成了抢救、转运伤员的任务。这时,我们也有了高射炮。也有了飞机,敌机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横行霸道了。我们曾经多次看到过激烈的空战,美机被打下来,我们欢呼雀跃,拍手相庆。我们再也不怕飞机了,白天也能出来活动,百姓也可以下田劳作了。</p><p class="ql-block"> 二次战役结束后,手术队奉命到五老里休整,进行总结评比。经过层层推选,周守玉被评为一等功,军电台台长陈炎一等功。我和施爱华评为二等功。这时,恰逢祖国赴朝慰问团来到我军,我与她们三人被选为接待人员。慰问团大多是上海来的,特别关心上海女兵的情况,专门召开了座谈会。记者王若望收集了这些女兵的事迹,写了一部《赴朝慰问记》,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座谈会后,记者邀请我们立功的四人,在“简拂洞”的松林里拍下了两张留有纪念的照片。照片中的我们没有任何修饰,军装带着补丁,裤腿棉絮外露,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真实的再现了我们的精神面貌。</p><p class="ql-block"> 慰问团带来了祖国人民的问候,战士们兴高采烈,每到一处,掌声、欢呼声排山倒海,响彻山谷。慰问团主要任务是由各行各业的人做报告,介绍国内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官兵们备受鼓舞,更加激起了保家卫国的决心与信心。军首长也介绍了战场情况,及涌现的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军民双方掌声不断,热烈非凡。</p><p class="ql-block"> 慰问团还带来了精彩的文艺演出,演出在夜间进行,舞台搭在松林深处,周围山头都留有观察哨。敌机来了,鸣枪示警,戏台上把灯罩一拉,漆黑一片。待敌机走后,把灯罩往上一拨,光明重现,演出继续进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戏剧。在此期间,我们的条件也比以前好多了。住在老百姓家里,与他们朝夕相处,其乐融融。男兵们下地助农,军民关系水乳交融,我们也有时间坐下来学习,饮食也有了较好的改善。这时,我和施爱华光荣入党,我因为工作出色,又一次评为三等功。不久,我们又回到了军民运工作队。</p><p class="ql-block">六、班师回国</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军的顽强抗击,尤其是金城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迫使美军签署了停战协议。消息传来,我们欢欣鼓舞,跳啊、唱啊,欢乐的像个孩子。中朝军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换来了和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国是分批进行的,首先是老弱病残和女兵。我们是第一批回国,当踏上国土时,我们百感交集,不少人留下了眼泪。半年后,全军回国,先驻张店,再驻莱西,又驻莱阳,后驻烟台。后来应国防部命令,全军裁员,大多女兵转入地方工作。我和周守玉,施爱华,殷咏雪,陈炎脱下了军装,告别了心爱的军营,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我先后在市政府、气象台、蔬菜公司、街道办事处工作。周守玉去了杭州,施爱华去了济南,陈岩去了广州,我和殷咏雪在烟台,后同住一个军休所。回国后,我们经常电话、书信来往,关系非常密切。最近几年来往少了,殷咏雪前些年去世了,我前去参加了她的追悼会。如今也和周守玉、施爱华断了联系,不知她俩是否安好。我今年已96岁了,耳聋眼花,胃部、肺部动过两次大手术,胸部截去了两根肋骨,好在儿女孝顺,轮流照顾,使我感到非常幸福。</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光荣,虽然工作平凡,没有惊天的壮举。但我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踏出国门,加入到伟大的抗美援朝中,献出了我的青春和汗水,也是我最骄傲的人生插曲。我非常珍惜,常常回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缅怀战友们的点点滴滴。好多事情已经淡忘了,但抗美援朝却深深的烙在记忆里,不可磨灭。当我遇到困难挫折时,想想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一切都算不了什么。和平来之不易,吾辈定当珍惜。我怀念我的战友、同事,祝愿他们幸福安康,也祝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当我得知上海谢波华的母亲吕乃君家中也有这样一张“简拂洞”的照片时,心情非常的激动。特别是她还想念着我们,寻找我们,更是感慨万千。当时我并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是慰问团成员,是一个活泼可爱,朝气阳光的女孩。没想到七十多年后,我们又联系上了,真是一段佳缘,令我惊喜万分。同时我也见到了她的照片。请转达我的问候,祝她幸福健康,安享晚年。 </p> <p class="ql-block">储阿姨参军入伍欢送会</p> <p class="ql-block">丛林中的志愿军女兵</p> <p class="ql-block">功臣门下留影!</p> <p class="ql-block">上海抗美援朝纪念馆,悼念牺牲的战友杜鹃!</p> <p class="ql-block">后排左一是储阿姨!</p> <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13日下午和14日上午,上海《解放日报》社的记者采访了储阿姨!</p><p class="ql-block"> 2021年纪念抗美援朝入朝70周年,颁发纪念章后储阿姨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祝愿志愿军老阿姨们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