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隆中学是我的母校,她诞生于1946年。1963年至1966年,我在这里读初中。<br> 母校建在一个名叫李子湾的山洼里,那才真叫名副其实哩:学校四周的山上和教室周围栽种的全是李子树,每年李花盛开的时候,满山洼一片雪白,微风吹过,花瓣飘飞,远远望去宛如北国之冬,景色很是迷人;李子成熟的季节,只要推开教室的窗户即可采摘到果子品尝,尽享那一缕清香。置身此情此景中,给人的感觉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李源”。<br> 母校留给我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那上课的钟声,下课的铃声,还有琅琅的读书声,极富诗意,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至今犹在耳畔回响。但是,最让我挥之不去的记忆却是一个人:“姜疯子”──我们的体育老师。<br> 体育老师何以成了疯子?说来如嚼橄榄果,有苦涩亦有甘甜。<br> “姜疯子”本名姜贤丰,四川省德阳市人,1963年秋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年底分配到蓬溪县任隆中学任教。<br> 学校添一个新人本属最正常不过的事儿,可这位新来的体育老师却立刻让人眼前一亮:其时已是初冬,天气寒冷,我们已经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姜老师却只穿了一件黄色背心,一条灰色短裤,脚上套着白色网球鞋,完全一副夏天的打扮。我们原想,他毕业于体育学院,刚来学校不过是想借此展示一下身体素质,过一段时间准得穿冬衣的。谁知道,我们完全想错了,不仅这个冬天他毫发未改,而且以后的几年,他一直都是这身打扮,始终就没有变过。<br> 相信姜老师的这身打扮已经定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我至今仍非常清楚地记得,每到隆冬的早上,外面打霜落雪,天寒地冻,我们蜷缩在热被窝里不愿起床。就在这个时候,姜老师准会手提一盏马灯,口里吹着哨子,照样穿着背心、短裤、球鞋,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地催促同学们起床出操。看着他那一身打扮,我们情不自禁地都要打一个寒颤。<br> 姜老师的另类打扮让当地老百姓觉得不可思议。母校所在的任隆镇是川东北一个鲜为人知的偏僻小镇,当时这里的民情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经济落后,观念落伍。人们祖祖辈辈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由于不通电,看不见电视,听不见广播,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更不知道“健身”究竟是为何物,自然对姜老师寒冬腊月不穿衣服的做法百思不得其解。大家只见过疯子在大冷天才不穿衣服,于是,他们便按照自己的逻辑推理,把姜老师称作疯子。而且很快,“姜疯子”这个绰号就不胫而走,在十里八乡传了个遍。<br> 姜老师不光穿着另类,教学似乎也很另类。母校本属一所乡村初级中学(1982年以后才改为完中),过去上体育课不过是跑跑步、做做操、打打球什么的,内容单调而且很不正规,他担任体育课老师以后,立马就开设了许多新的运动项目,有的项目是当地人闻所未闻的,如短跑、长跑、跳高、跳远、单双杠、登山、打军体拳,等等。到了夏天,他甚至在学校门前的堰塘里像模像样地用绳子拉出了一条又一条的泳道,破天荒地开设了游泳课程,使我们第一次听到了蛙泳、蝶泳等一系列新名词。而且,那还是我们第一次与女孩子在一起游泳,第一次见到女同学穿上泳装时的靓丽英姿!<br> 男女混杂在一起洗澡,这在我们那一带闻所未闻,可以说是开了当地风气习俗之先河,此举自然又引来了无数诧异的目光,人们更加坚信他是个疯子无疑了。 姜老师爱好多种运动项目,唯独不爱打球,这多少有些令人失望。为什么?原来,母校的教师篮球队在镇上是首屈一指的,那是当地唯一开展比较普遍的运动,也是学校的骄傲。每有比赛,其场面都非常隆重而且热烈。校长要亲自上场,很多老师、同学以及周围村民争相赶来观看,把球场围得个水泄不通,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整个校园像过节似的,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br> 在如此紧张激烈的竞技场上,按说体育老师本应冲锋陷阵的,至少也该到场张罗才是呀,但非常遗憾,姜老师偏偏敬而远之,一次也不赏光。久而久之,人们便在私下里开始对他有了微词。<br> 我自然也是其中一员。那时,我是班上的体育委员,是乒乓球校队成员,正开始学打篮球。因为是球迷,当然就很想在体育课上打一打球,过一过瘾,但姜老师却总是让我们去搞那些枯燥乏味的田径项目,你说我们能满意吗?<br> 更多的不满意还在后头呢!那一年,县里举办青少年篮球、乒乓球运动会,姜老师是我们学校的领队。出发前,他给我们动员说,无论是篮球还是乒乓球,我们乡村中学和城里中学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要拿名次一点也不现实,但运动会设有风格奖锦旗一面,这面锦旗我们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取得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夺取这个“体育运动风格奖”。<br> 到了县里,姜老师果然不热衷于比赛,更不关心胜负,他最大的热情就是把我们组织起来,在别人比赛的时候就让我们去送开水,比赛结束了又让我们去给人家做按摩,吃过饭以后还要让我们去打扫食堂,收拾碗筷。<br>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学校篮球队好不容易赢了一场球,姜老师却主动去告诉组委会,说球员中有人超龄,这场球作自动弃权处理!<br> “姜疯子真的是疯了!”消息传回学校,校园里一片哗然。要不是后来我们真的领到了“体育运动风格奖”锦旗一面,真不知道姜老师该怎么向学校交代?<br> 又一年秋后的一天早晨,屋外下着滂沱大雨,因为学校操场是泥巴地,雨天不便跑步,按惯例这种天气是不出操的。谁曾想,姜老师突发奇想,又做出了惊人之举。他把我们所有各班的体育委员集中到了一起,告诉大家说,毛主席历来主张让年轻人经风雨、见世面,我今天就先带体育委员去“经风雨见世面”,算是一个尝试,以后还要组织全校学生搞雨中锻炼。说完,他就领着我们做准备活动,用毛巾使劲揉搓身体,待身体微微有些发热后,就让我们脱掉外衣,跟他一样只穿背心短裤,开始冲向雨雾中跑起步来。<br> 姜老师一马当先,我们十来个人紧随其后,穿过镇上的街道,沿着公路一气跑出去了五里多地再返回来,一路还高喊着“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等口号,惹得许多人撑起雨伞在路边看稀奇,照例引来了满是惊诧的目光。<br> 回到学校以后,我们的全身上下早已被雨水浇了个透,人人都成了落汤鸡,但奇怪的是谁也未曾感到冷。尽管如此,姜老师仍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干毛巾,让我们先擦干雨水,再揉搓身体,并要求必须搓到皮肤发热为止。<br> 姜老师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堂冒雨锻炼课闯下了大祸,引来了一场更大的暴风雨!<br> 就在我们按照姜老师的吩咐,正在全力揉搓身体的当口,有一位教政治的老师忽然冲进屋来,他全然不顾十来个学生在场,就开始当着我们的面,义正词严地指责姜老师,说他这样做纯粹是招摇过市、哗众取宠,完全不顾学生的身体健康,是拿学生的生命在开玩笑,是教学指导思想出了问题,并要他深刻反省,到学校党支部大会上去做检查。<br> 面对这位老师的严厉谴责,姜老师似乎有些不屑一顾,他绵里藏针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教学方法是讲究科学的,是符合毛主席的教育思想的,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更用不着反省和检查,你要不满意,可以到任何一级去上告,但请别干扰别人的教学!<br> 姜老师的态度更加激怒了那位老师,两人一阵唇枪舌剑,言词更加激烈,火药味越来越浓,引来了不少老师和同学的围观,但令人不解的是,许多人眼睁睁地望着两人争吵却都保持了沉默,几乎没有人出面劝解,后来还是校长亲自出马,好一顿训斥才平息了这场风波。<br> 当时,作为十五六岁的青年学生,面对两位老师的激烈争论,我们谁也无从分辨孰是孰非。因为政治老师明显是为着我们说话的,是为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慷慨陈词的,所以我们多少也有些倾向于他,内心里难免生疑:是啊,跑步啥时候不行,为什么非要去雨中进行呢,难道姜老师真的疯了吗? 真正认识和理解“姜疯子”,那是在若干年以后。<br> 1966年秋,我离开任隆中学到县城读高中,1969年底被征招入伍,一列火车把我拉向了军营,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br> 外面的世界开阔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认知的窗户,这时候我才幡然省悟到,“姜疯子”其实一点也不疯,他的教学理念,应该是符合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的,他的教学尝试也是尊重科学和客观实际的。比如球类,人家城里人五六岁时即开始练球,且有专业老师指导,乡村中学怎能与之相比呢?倒是长跑、登山之类项目,更适合乡村中学一些,也更容易培养出人才。即便是开展雨中锻炼、组织男女同学一起游泳,这在稍微开化的地区显然都属正常,应该予以肯定,只是在我的母校及周边地区,当时似乎是前卫了一些,或者说是当地的思想观念滞后了一些。但问题是,学校本来就是传道授业的地方,是传播科学的前沿阵地,应引领时代潮流之先,难道教师有点超前行为还不好吗?<br> 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件事。姜老师刚来学校没多久,就遇到省里一所体育院校到本地初、高中学校选拔体育尖子生。他带着我们学校若干候选者去应考,包括我,大约有十来个。结果可怜得很,我们不仅一个没被选上,还暴露出了基础常识很差的弱点。也许,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他,狠抓基础训练,尽快为学校培养一批体育尖子,从此成了他的一个梦。难怪他开设了那么多体育运动新项目,难怪他那么急切地,或者说是近乎疯狂地开展各种体能训练,以致被人误解为疯子!<br> 但事物往往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后来,有在德阳工作的同学告诉我,年轻气盛的姜老师就是在那次与人吵架后,因为自己的远大抱负没有得到校方的理解和支持,先是心存怨气,思想不通,进而情绪失控,行为出格,最后居然负气出走,私自跑回家去消极怠工了几天(这一次显然“疯”错了)。为此,他被开除了公职(显然这又是一些人借此小题大做所致)。<br>这可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啊!满腔抱负的姜老师就这样极不情愿地离开了教学岗位,不得不回德阳当了一个运石拉沙的临时工。后来,他实在心有不甘,就找到有关部门作了申诉,有关部门经过调查核实,认为确属处理过重,又给他复了职,分配在蓬溪县另一所中学任教。<br> 同学还告诉我,真正让姜老师可以尽情“发疯”的时候当属改革开放年代,那可是姜老师人生的“开花时节”。曾经,有几个学校竞聘他做体育老师,那争抢人才的场面感人着呢,他为此感到十分欣慰,重新焕发了青春与活力,从而教学更加刻苦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圆了昔日旧梦,为国家培养出了体育尖子。 <br> 要是姜老师一直在任隆中学任教,按他当年那样的“疯劲”,一定也会为母校培养出不少体育人才的。我常常这样感叹。<br> 今年是母校建校60周年,愿我的母校伴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进步伐,在教学改革中打破落后观念禁锢,以勇于探索创新的“疯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br> 2006年秋于成都北较场 (文中图片由黄吉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