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堂石窟一一中国最北、最东的北魏石窟

王剑(谢绝鲜花)

<p class="ql-block">  万佛堂石窟,坐落于辽宁省义县县城西北的大凌河北岸、福山的悬崖峭壁处</p> <p class="ql-block">  大凌河北岸的“福山”崖壁</p> <p class="ql-block">  万佛堂石窟,是中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唯一的摩崖石窟群,也是中国北魏石窟中纬度最北、位置最东的石窟群,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宝库”,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曾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帝国,被喻为“雕刻在石窟上的王朝”。万佛堂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与同时期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北魏最著名的三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  万佛堂石窟,虽然在体量上无法与云冈、龙门这样的大型石窟相比,但万佛堂石窟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东北地区佛教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它不仅是北魏宫廷秘史的见证者,也为辽王朝佛教信仰埋下了一枚坚实的种子,其以佛教祈福为文化内涵的历史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  万佛堂石窟,因自然风化和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不复存在,现仅存大小洞窟16个,石刻造像500余尊</p> <p class="ql-block">  万佛堂石窟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  万佛堂石窟入口</p> <p class="ql-block">  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是元景为向北魏孝文帝表忠心、祈福而开凿的(万佛堂西区),是由曾主持设计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国师昙曜法师选址修造的</p> <p class="ql-block">  元景,拓跋姓氏,鲜卑族后裔,时任营州刺史、平东将军</p> <p class="ql-block">  西区现共有九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3个小窟,下层有六洞窟</p> <p class="ql-block">  西区一号窟,是北魏时期遗存下来最大的中心方形塔柱型石窟,窟前有后世添造的外廊式窟檐,面阔三间,正面辟门,上方有“佛光普照”门额</p> <p class="ql-block">  一号窟门西侧尚存的天王造像</p> <p class="ql-block">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捐款万佛堂石窟碑记</p> <p class="ql-block">  一号窟中凿方形塔心柱,上连天井,每面凿成两层佛龛,龛内原造像已无存,只余背光和背光上的莲花飞天浮雕,现有佛像皆后世所雕</p> <p class="ql-block">  塔心柱南面尖拱式龛上部横向雕坐佛一尊及化生童子像13躯,间置莲花,上层佛龛雕有莲座,上雕坐佛一尊和胁侍2尊,两侧雕两行供养人像,每行6人</p> <p class="ql-block">  塔心柱的另三面与南面雕刻形式大致相同</p> <p class="ql-block">  塔心柱的四周雕饰可分4层,下层雕罗汉立像,仅西北角稍见残形,其余已风化无存;中层雕须弥山和交盘双龙,以及双手捧物飞天像;上层则作佛龛,龛上雕屋檐瓦面,下刻石阶,龛内雕坐佛;顶层雕大瓣忍冬纹</p> <p class="ql-block">  风化严重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后世补塑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2.3.4窟正门均已被堵死,两边侧门成为一条通道,窟顶刻有莲花宝盖,现只见残形</p> <p class="ql-block">  石窟壁上的千佛式座佛</p> <p class="ql-block">  石窟壁上的千佛式坐佛</p> <p class="ql-block">  传说开凿万佛堂石窟,确要凿刻佛像一万,待竣工验收之日,小石匠从头到尾一数,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情急之下小石匠坐进石窟,才凑足了万尊,直到今天,如摸到一尊佛像身上热乎乎的,那便是小石匠</p> <p class="ql-block">  第五窟的“元景造像碑”,为国宝级文物,记录了建造石窟的全过程,也记录了元景为孝文帝祈福的虔诚心愿,是元景(在公元499年)手书,碑刻文学遒劲、挺秀,结构严谨,晚清康有为将此碑誉为“元魏诸碑之极品”,梁启超曾称“天骨开张,光芒内溢”。</p><p class="ql-block"> 前苏联曾叫嚣,长城以北自古不是中国领土,周恩来总理曾以此摩崖魏碑佐证,有力地反驳了他们的妄言</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此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非常诊贵的</p> <p class="ql-block">  石窟壁上残存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  西区六号窟内的交脚弥勒佛像,高3.5米,倚坐在1.2米高的座台上,是万佛堂石窟中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中国北方石窟中唯一一尊最大最早的弥勒佛像</p> <p class="ql-block">  交脚弥勒佛像,长眉细目,高鼻簿唇,高翘水波状的发髻,是典型的北魏造像艺术风格,已严重破损,下肢也严重风化,佛像背光为后世彩绘,佛像左右原雕像现仅存左侧阿难</p> <p class="ql-block">  交脚弥勒佛像边上的阿难造像及坐佛像</p> <p class="ql-block">  石窟壁上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石窟壁上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六号窟残存的窟顶边缘尚可见莲花宝盖残形(前顶为后世接续的)</p> <p class="ql-block">  石窟顶上残存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  七、八、九号窟,在二、三、四窟的上层,并排三个小窟,窟内原造像已全无</p> <p class="ql-block">  崖壁上残存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崖壁上残存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石窟东区,建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是尉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为出使契丹祈福而联合驻地官兵开凿的私窟</p> <p class="ql-block">  东区现存七窟,原有造像多已损毁、风化无存</p> <p class="ql-block">  严重风化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石窟内残存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石窟内残存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修缮后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  石窟山顶上有明成化十年(1474年)骠骑将军王锴为其母亲祝寿而建的圆形塔一座</p> <p class="ql-block">  东区第三窟,存有一尊中国北方石窟中唯一的密宗泥塑千手千眼观音造像</p> <p class="ql-block">  千手观音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取意“手眼合一”</p> <p class="ql-block">  在千手观音石窟背后的山崖上,生长着一棵东北地区罕见的千年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  菩萨树树龄已有1500年,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北、形态最美、树龄最高”的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  菩提树下,有一口古井,据传当年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到过此地,故誉为“唐王圣水”</p> <p class="ql-block">  井水甘甜,由千年菩提树根吸纳而成</p> <p class="ql-block">  东区七号窟,窟门已塌毁,窟内悬挂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铸造的铁钟一口</p> <p class="ql-block">  塔林,建于1999年,为纪念北魏国师、万佛堂石窟的开凿设计者昙曜法师而建,正前方为昙曜法师真身舍利塔(昙曜法师是北魏著名的石窟雕塑艺术家,曾主持设计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后到营州选址修造万佛堂石窟,振兴了中国北方的佛教,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宽阔的大凌河,无垠的辽西田野,150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万佛堂石窟已严重风化,昔日的万佛如今也所剩无几,但它曾经的辉煌和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将被铭记、研究、传承……</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