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长廊在北京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长廊,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后面的中京畿道上。</p> <p class="ql-block">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民族文化长廊。</p> <p class="ql-block">葫芦胡琴:壮族乐器(广西隆林), 全长58厘米 ,葫芦、木质,传统拉弦乐器。壮语称“冉卜”,因以葫芦作音箱而得名,为壮剧和八音乐队的重要乐器。</p> <p class="ql-block">龙头牛巴腿琴:侗族乐器(贵州从江), 琴身长60——74厘米不等 ,木质,传统拉弦乐器。因琴身似牛腿而得名,二弦钮。</p> <p class="ql-block">果哈:苗族乐器(广西融水),全长70.5厘米,木质,传统拉弦乐器。又称“古瓢琴”,双弦。</p> <p class="ql-block">可雅克 :柯尔克孜族乐器(新疆克孜勒苏),长76厘米,木质、皮质,传统拉弦乐器。音色浑厚,常用于独奏、伴奏。</p> <p class="ql-block">艾捷克:维吾尔族乐器(新疆),长74厘米,木质,传统拉弦乐器。木卡姆音乐的伴奏乐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奚琴:朝鲜族乐器(吉林延边),全长72厘米,木质,传统拉弦乐器。也称“乡胡”,常用于舞蹈伴奏、民乐合奏和独奏。</p> <p class="ql-block">马头琴 :蒙古族乐器(内蒙古),长97.7厘米,音箱宽26厘米,木、皮质,传统拉弦乐器。因琴竿顶端雕饰马头得名,由唐、宋时期的拉弦乐器胡琴演变而来。马头琴音色表现力丰富,善于演奏抒情乐曲。</p> <p class="ql-block">独弦琴:京族乐器(广西),长100-115厘米,宽12.5厘米,木质,传统弹拨乐器,因只有一根弦而得名。京语称为“旦匏”。也有竹质的。</p> <p class="ql-block">鱼头三弦葫芦琴:仡佬族乐器(广西),全长99厘米,葫芦质、木质。</p> <p class="ql-block">苏古笃 :纳西族乐器(云南丽江),长106厘米,音箱宽19.5厘米,木质,传统弹拨乐器。为纳西古乐、白沙细乐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元史》等史书中早有记载。又称胡拨、火不思。</p> <p class="ql-block">扎木聂 :藏族乐器(青海同仁),长70——96.7厘米,木质,传统弹拨乐器。也译称“扎年”、“六弦琴”。有低音扎木聂、大札木聂、中扎木聂、小札木聂之分。多用于伴奏、合奏。</p> <p class="ql-block">曼陀林:塔塔尔族乐器(新疆伊宁),长61.7厘米,音箱宽27.5厘米,木质,传统弹拨乐器。</p> <p class="ql-block">三角琴 :俄罗斯族乐器(新疆伊宁),音箱宽48.3厘米,全长87.4厘米,木质,传统弹拨乐器。当地称为“巴拉莱卡”,因音箱呈三角形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巴朗孜阔木:塔吉克族乐器(新疆喀什),长90.5厘米,音箱宽20厘米,木、皮质,传统弹拨乐器。</p> <p class="ql-block">非特克纳:锡伯族乐器(新疆察布查尔),长85.5厘米,音箱宽15.3厘米,木质,弹拨乐器,由冬不拉改良而成,常用于独奏。</p> <p class="ql-block">冬不拉:哈萨克族乐器(新疆),长103厘米,音箱宽24.5厘米,木质,传统弹拨乐器。常用于独奏、伴奏。</p> <p class="ql-block">喀什热瓦甫:维吾尔族乐器(新疆喀什),长63——92厘米,音箱宽14.5厘米,木、皮质,传统弹拨乐器。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丰富。常用于独奏、伴奏。</p> <p class="ql-block">火不思:蒙古族乐器(内蒙古), 左长104厘米,右长89厘米,木质,弹拨乐器。《元史》中保存有这种乐器的记载。火不思有来源于琵琶之说。民国年间失传,后根据史书记载而制成。</p> <p class="ql-block">长鼓:瑶族乐器(广西),长71.5厘米,直径12厘米,木、皮质,传统打击乐器。又称花鼓。演奏时,左手执鼓腰,右手拍击,边击边舞,称长鼓舞。</p> <p class="ql-block">基诺大鼓:基诺族乐器(云南景洪),面直径55厘米,高88厘米,木质、皮质,传统打击乐器。过去,基诺族寨子都有两面鼓。平时不能移动,更不能敲打。只有在新年祭祀性“大鼓舞”表演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胫骨号:藏族乐器(西藏),长34厘米,重358克,银质、骨质,传统吹奏乐器。藏语称为“冈令”。因以人的胫骨制成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漆彩画长柄皮鼓:藏族乐器(四川甘孜),全长63厘米,木、皮质,藏传佛教打击乐器,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地。多用于僧人集会、活佛出行等宗教活动。也是藏戏、门巴戏、热巴演出的主要乐器。</p> <p class="ql-block">羚羊角沙巴依:维吾尔族乐器(新疆喀什),长54厘米,角质、铁质,传统打击乐器。有木制、羊角制多种。过去常用羚羊角制作。</p> <p class="ql-block">铃鼓:满族乐器(辽宁丹东),直径30厘米,高5厘,木、皮质,传统打击乐器。</p> <p class="ql-block">三叶铜口弦:彝族乐器(四川凉山),传统吹奏乐器。主要用于独奏。</p> <p class="ql-block">葫芦丝:阿昌族乐器(云南陇川 ),全长52厘米,葫芦、竹质,传统吹奏乐器。一个葫芦上插3根竹箫,声音低沉浑厚。主要用于独奏。</p> <p class="ql-block">葫芦笙:拉祜族乐器(云南),全长15.5厘米,葫芦、竹质,传统吹奏乐器。一个葫芦插有5个笙管。主要用于独奏、舞蹈伴奏。</p> <p class="ql-block">唢呐:藏族乐器(四川甘孜),长60——70厘米,重量130——325克,木、银、铜质,藏传佛教传统吹奏乐器。藏语称为“嘉令”。寺庙举行集会或活佛出行时吹奏。</p> <p class="ql-block">埙:回族乐器(宁夏),高8——14.5厘米,泥质,吹奏乐器。俗称“泥哇呜”、“泥娃娃”。以红胶泥捏制,形制、大小、音孔不一。大者音色浑厚深沉,小者清脆悠扬。</p> <p class="ql-block">直角型鹿哨:鄂温克族乐器(内蒙古额尔古纳左旗),长71厘米,木质,由生产工具演变为民间吹管乐器。也称鹿笛。有直角、弯角、长方形、喇叭形、菱形等多种。可发出近似鹿、犴的叫声。 </p><p class="ql-block"> 陕子秦孙 2023.08.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