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难忘的回忆

吴荣昭

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朝阳楼 2023年7月29日, 我与姚林等三战友. 不约而同在第二故乡云南省红河州建水相聚了,大家感到十分高兴。于是,相约去十多公里外, 看看原老部队,曾经居住的营房。 建水民俗小店 当车辆即将驶入营区大门,不远处,我们看了建水县人民政府在此竖立着一块,用水泥预制的招牌,“军事禁区” 几个黑色大字,立即使我肃然起敬。 营区大门 原部队办公楼 穿过大门,红砖垒建的厂部大楼依然那么引人注目,右边的水泥操场,绿草葱葱,白色的放电影墙,仍岿然不动,卫生所\军人服务部已开始破烂不堪,厂部食堂还算有一点生气,但没有一丝烟火气息,文化活动中心和招待所房屋风貌依在,但被圈围,听说被占用。 原部队操场 通往连队原来的水泥桥,两边用铁管安装了护拦,唯一不变的是,从泉眼涌出的潺潺流水,依然奔向远方,灌溉着途经良田,当捧起常年不干清晰泉水,拍打脑门,顿感一身的亲切。沿着小道,跨过杂草丛林,就到了,昔日承载着青春岁月的营房,一颗久违的心,砰砰直跳。因部队移防,原来一排红砖营房,如今早已人去屋空,陆续倒塌,一切是哪么盲然。我坐在干燥的原连队的假山水池边,很想聆听久违的嘹亮的军号声,闻到从炊事班流传出美味米香,可这一切都如烟云,唯一留在我们脑海里,只有战士对第二故乡的一些依稀眷恋。 在泉水前回味当年情景 在连部门前行个军礼 <p class="ql-block">坐在连队昔日养鱼池边,回味当年军营生活。</p> 驱车回程路上,突然想起至今让我不能忘掉一段难忘的往事。<br>老连长下午好!加上了你的微信,今早有缘能认识到你们,这是当兵人的缘份,望常联系。你们走后几分钟,那个原村委会文书的女儿又打电话给我,她说那个叔叔:姓什么我一时想不起来了,82.83年的时候文书的女儿还读着小学呢!那个解放军叔叔还卖了一个文具盒给她,问我要他的电话号码,我说他们已经回建水了!只有托老连长帮忙要那个叔叔的号码了,老连长请你把那个原到过她家那个战友的号码发给我,我转给原那个文书的女儿:张艳梅女士行吗?村支书张志春如实说。<br> 兵支书张志春向我们介绍情况 这里道出了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在某部服役的真实故事。<br>1979年底,我响应党的号召,从四川省成都市应征入伍,来到解放军某部。<br>八十年代初期,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地方政治经济建设逐步恢复,我所在部队也承担起帮助住地一些基层组织建设重任。<br> 走在村中小道上 记得,当兵第二年,我在某部担任连文书工作,一日指导员告诉我,部队准备派我到驻地洋田公社,与地方同志配合,帮助当地村寨,参与为期两个月的普选工作,根据安排,我完成了连队的交接工作,第二天,赶到县上报到,到了县里经过集中培训和统一安排,我和县里有关单位的两个同志组成一个工作组,被派往离县城十多公里远的面甸镇(原洋田公社),帮助该村普选。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了解村里的一些基本情况,如村辖户籍分布,人员统计,选举工作宣传和组织,候选人情况,以及各阶段工作任务和人员分工。 拍下当年曾走过的小路。 驻村期间,我被安排到村委会文书家里吃饭。每天工作结束后,到她家时,主人都会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虽没有美酒佳肴和可口的饭食,也让我顿感亲切和满足,她们的朴素和热情好客,让我工作起来信心十足。 那时,八十年代初期,改革的号角已吹响,人民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各种新鲜事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思想最活跃,我驻村期间(由于山区文化很单调),再加上工作组其他两位同志是当地人,只要有空闲,他们都回家了,留下我孤单一人。这时,村里的年轻人都会提着手提式录音机到村委会来(其中一位白姓女孩),他们唱歌跳舞,我与他们聊天,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久而久之,我与他们交上了朋友结下了友谊,也通过他们宣传人民代表选举工作的意义和目的,使他们了解国家大事…… 值得一提的,每当我要临时回十多公里外部队办事时,文书都主动叫上隔壁白家的女儿和儿子(文书儿女还小),赶着小马驹,将我护送到村口山垭处,有时遇上天色已晩,女孩和她弟弟都坚持要送我这个“军哥哥”一程又一程. 十分感人,我也与她一家人结下了军民一家之缘。 两个月的工作任务很快结束了,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村庄,村支书安排专人送我回部队,村里的年轻人来了,他们给我送来山里的水果、鞋垫子、还播放了一首墨西哥民歌《红河谷》,人们说你将离开村庄,我们将怀念你的微笑,要记住红河谷你的故乡,还有热爱你的姑娘…… 在村里工作期间我受到了锻炼,也经受起了考验……完成了组织上交办的任务回到了部队。随后的日子里,我也没有忘记哪里的乡亲。每逢节假日,都要抽空带上小礼品,去看看她们,并给予问候。每当回想起与她们相处日子,尽管时间很短,但哪里村民似我是亲人,总是热情款待我,体贴着人民子弟兵…… 在返回县城途中,我向俩位战友讲述了这段不寻常经历,他们都不约而同说,乘这次回来机会,应该去看看哪里的乡亲们,不然要后悔。我想,四十多年了,社会变迁,不知她们在哪里,还好吗?经俩战友再三催促,于是,我们折返十多公里,一路探问,过了一道道坎,翻过一道道山梁,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现更名为:面甸镇过鮓村。 沿着弯曲的水泥路,那里村寨房屋已焕然一新,村口两颗大树仍然高拔挺立,走到村委,经多方打听,经于在现任兵支书张志春(退役军人) 处,了解到了当事人一家人情况,电话联系,可惜村委会文书已过世,白家的女儿也远嫁他乡…… 她的女儿回电话,于是出现了前面那一幕。 这次回第二故乡,终于了确了我一个心愿,衷心祝福她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哪里的乡亲们幸福安康!<br><br> 原80303部队某部战士: 孟庆刚(口述)<br>吴荣昭 整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