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托克托【21】

方远

<p class="ql-block"><b>主编:</b>内咸</p><p class="ql-block"><b>副主编:</b>方远、白丰</p><p class="ql-block"><b>责任编辑:</b>贾晓燕、李丽菊、姜俊兰、张瑞霞、杨林霞、孟慧生、张宇春、李福林、李永安、任晓东</p><p class="ql-block"><b>摄影:</b>王顺义、皇甫耀惠(部分图片来源于托县摄协)</p><p class="ql-block"><b>美编:</b>杨生力、丁海军,白吉厚</p> <p class="ql-block"><b>五朝三城东胜卫</b></p><p class="ql-block"> 文/杨 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胜卫故城始建于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入清以来称脱脱城、妥妥城、托克托城,简称托城。民间俗称城圐圙。</p><p class="ql-block"> 东胜卫是内蒙古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址,也是全国保存完整的夯土版筑城池之一。1996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东胜卫故城是在东胜州故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新城。东胜州故城(遗址即今城圐圙内大小荒城)始建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916年),金朝、元朝、明初沿用,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州置卫,始称东胜卫,沿用至新城扩建。而东胜州故城则是在唐东受降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可见,东胜卫故城上承唐帝国,下启清王朝,中历辽、金、元、明,负载着五个朝代的变迁,三座城池的兴衰。</p><p class="ql-block"> 金末元初,历经战乱的东胜州城已颓败为断壁残垣的“荒城”。当耶律楚材因事路过东胜时,眼见城池荒凉破败景象,有感而发,写了《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二首:</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荒城萧洒枕长河,古字碑文半灭磨。</p><p class="ql-block">青冢路遥人去少,黑山寒重雁来多。 </p><p class="ql-block">正愁晓雪冰生砚,不忿西风叶坠柯。 </p><p class="ql-block">偶忆先君旧游处,潸然不奈此情何。</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依然千里旧山河,事改时移随变磨。</p><p class="ql-block">巢许家风乌可少,萧曹勋业未为多。</p><p class="ql-block">可伤陵变须耕海,不待棋终已烂柯。</p><p class="ql-block">翻手荣枯成底事,不如归去入无何。</p><p class="ql-block"> (注“古字”有版本写作“古寺”)</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亲征反清叛乱的噶尔丹,途中驻跸湖滩河朔(今托克托旧城、河口),面对高大挺拔的东胜卫城垣,想到不久前曽从这个塞外小城调运了千余石仓米解赴于与噶尔丹激战的大将军费扬古军前,解决了前军缺粮的燃眉之急,心有所感,随口吟诵了《脱脱城》七言绝句一首——</p><p class="ql-block"> 土墉四面筑何坚,地压长河尚屹然。</p><p class="ql-block"> 国计思清荒服外,早将粮粟实穷边。</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饱经岁月风雨的东胜卫,载着累累伤痕,至今依然巍峨矗立,似在无声地向世人昭示:它的深邃蕴藏;它的存在价值!</p><p class="ql-block"> 东胜卫,一部托克托民族交融的断代史。唐初,一度归附隋朝的东突厥,在其首领颉利可汗率领下,不断侵犯唐朝北部边境,意在趁唐朝立足未稳,百端待兴之际,分一杯羹。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命兵部尚书李靖统兵攻取颉利营地定襄城。并州都督李勣屯兵云中,在白道大败突厥军。李靖与李勣会师白道,乘胜追击突厥军,连夜越阴山,突袭颉利漠北大帐。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漠北各部先后降服唐朝,整个蒙古高原并入唐王朝版图。</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将归附唐朝的突厥人民安置在河套以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地区,将颉利原统治的漠南地区分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后改置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这些新置的都督(都护)府都任用降唐的突厥贵族为都督,使其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管理统治。</p><p class="ql-block"> 由于唐朝统治者一度对突厥族民众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引起突厥人民不满。而本想复辟奴隶制政权的突厥贵族利用突厥民众对唐的不满情绪,发动了反唐叛乱。到永淳元年(682年),由突厥贵族骨咄禄重新组建了一个突厥政权,史称“后突厥”。后突厥是奴隶主贵族复辟的产物,是一个分裂割据、导致历史倒退的政权。</p><p class="ql-block">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中宗李显命左屯卫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帅军攻击后突厥。后突厥败走漠北。张仁愿收复漠南地,经中宗允准,于景龙二年在黄河北岸修筑了东、中、西三座受降城。唐天宝元年(742年),唐王朝徙振武军于东受降城内,统领东、中、西三受降城及其军务。</p><p class="ql-block"> 三受降城的修建,并非是为“受降”突厥,其主要职能是防御后突厥等南犯。三受降城与唐朝设在北方的军、镇、守捉彼此相联配合,形成了北方以三受降城为中心的沿黄河军防体系,有效地制止了后突厥等南侵。后突厥把侵掠的锋芒转向西突厥,“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实现了唐与突厥的和平相处。诚如唐代吕温《三受降城碑铭并序》所誉:“张仁愿蹑机而谋,请筑三城,夺据其地,跨大河以北向,制胡马之南牧……东极于海,西穷于天,纳阴山于寸 眸 ,拳大漠于一掌。惊尘飞而烽火耀,孤雁起而刁斗鸣,涉河而南,门用晏闲。”</p><p class="ql-block"> 不堪忍受战乱之苦和残酷统治的后突厥人民大批归附唐朝。唐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被回纥灭亡,其部众或归回纥,或西迁中亚,或归属唐朝。</p><p class="ql-block"> 东受降城初建于今哈拉板升西城。(遗址已被黑河淤没)唐元和七年(812年)正月,振武河溢,毁东受降城。其所领骑士隶属天德军。</p><p class="ql-block">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振武节度使张惟清重修东受降城,移至绥远峰南,即今大荒城处。</p><p class="ql-block"> 三受降城的设置,不仅在维系边境和平,促成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受降城及其周边地区实施的戍边屯田,振武营田、边关贸易等措施,也有力地促进了祖国北疆的开发和经济发展。随着后突厥汗国势力的衰弱,三受降城的军事职能逐渐为经济职能所代替,其渐渐成为唐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互市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但并没有统一中国。在东北和华北,先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后有女真族建立的金。在西北,有党项羌建立的西夏等。</p><p class="ql-block"> 辽、宋、西夏、金等政权并立的300多年间,是我国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历史时期。这次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是在边疆特别是北部边疆地区进行的。不仅少数民族融于汉族,而且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其时,今托县地区先后隶属于辽、西夏、金,东胜卫城的前身东胜州,承载见证了这300年的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天皇帝”,在氏族部落制的废墟上建立了契丹奴隶主的国家(后改称辽),建年号神册。就在这一年八月,阿保机带领30万大军,从麟、胜出兵,占领朔州,并俘虏了晋振武节度使李嗣本,进而占领代北至河曲之地,越阴山,都为契丹属地。阿保机将胜州(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处)之民迁往河东,在唐东受降城基础上建筑新城(今大荒城),安置胜州移民。因此城在胜州之东,故称东胜城。胜州废,置东胜州。从胜州迁来的,既有汉族人民,也有其他民族的人民。此后又在今托县古城镇西白塔建置了云内州。东胜州、云内州和建立在今呼和浩特东郊白塔的丰州,同为辽朝的“西三洲”。东胜州隔河与西夏交界,既是辽西南边区的重要军事防线,也是辽与西夏的交易榷场。</p><p class="ql-block"> 公元1115年,女真完颜部阿骨打称帝,建国号为“金”,建元“收国”。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俘虏徽宗、钦宗父子,北宋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建立南宋。从此,中国形成金、西夏与南宋南北对峙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金初,今托县地区一度被西夏占据,不久,被金收复。金朝沿袭辽制,仍置东胜州、云内州,隶属于西京路(今山西大同)。</p><p class="ql-block"> 金朝灭辽、北宋后,不仅统治了辽的旧境,也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在这些地区,受到了高度发展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奴隶制的金政权逐渐转化为封建性的政权了。金朝把大批女真人民迁入中原地区,使他们“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从东北迁徙库莫奚族(东胡民族的一支)第一和第三部落到云内、东胜二州戍守,与从山西、陕西、河南等地迁来屯田的汉族人民相处相交。在新的生活环境中,久而久之,各民族必然会改变一些自己原来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而形成彼此认可遵循的共同生活习俗。许是在这种形势下,金朝在东胜州城东侧,扩建了一座子城,即今俗称的小荒城。(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云中鼓韵</b></p><p class="ql-block"> 文/马国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上期)锣鼓的起源传说与炎黄关系密切,《山海经·大荒东经》和《太平御览》582 卷引《帝王世纪》皆记载了一则基本相同的上古神话:黄帝与蚩尤作战,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非常厉害。黄帝每每受挫,后来得到了一种奇特野兽,名曰夔,便“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p><p class="ql-block"> 黄帝终于凭借“声震三千八百里”的鼓声,使蚩尤为之震慑,将其降服。“夔”并非实有动物,是像龙、凤、麟一样的虚拟动物。据说,夔这种动物神奇无比,以其皮制作的鼓,响声具有巨大的震慑力,可除妖降魔,避灾趋利,故锣鼓最早用于敬神祭祀或天旱祈雨,锣鼓手赤着身体擂鼓,以示虔诚。</p><p class="ql-block"> 传说阳城(洪洞,古称阳城,隋时始改为今名)周府村,有一老者特来献宝,说该村有一牧童放羊,羊群里有一母羊生了一只独角羊。</p><p class="ql-block"> 于是尧王带着大臣与妻子女皇和女儿娥皇一同前往周府视察。大臣皋陶先看后言道:“此乃祥兽,可谓国宝,我听仙家赤将子舆讲过,从前黄帝时就曾出现过一次,名叫‘獬豸’这只兽只有在仁德如天的国君掌朝时才会出现,如今第二次出现正是圣君大德所感……同时在朝内也可识奸忠,辨邪正……”</p><p class="ql-block"> 尧王亲自到生獬处视察,不胜惊奇,因为四周绿草如茵,独此一小块地方寸草不生,久雨不湿,片雪不沾。正在尧王视察之际,妻子分娩,生下了女儿女英。</p><p class="ql-block"> 女英明眸皓齿,出生三天,即可言语,又过了两天,便能行走。尧王惊喜若狂,人文周府宝气十足,于是将周府改名羊獬,并迁居羊獬。羊獬村有一本古村史,村史的首页定着“羊獬村,羊獬村,尧王立世到如今。”</p><p class="ql-block"> 后来尧将娥皇与女英两个女儿都许配给舜作妻子,帝尧二女以万安村为婆家,以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羊獬村的人敲锣打鼓把帝尧的两个女儿接回娘家;到了四月二十八,人们同样敲锣打鼓来到羊獬村,将她们接回婆家。两个村的人们竞相比赛迎亲队伍的隆重和威风,俗称“接姑姑,迎娘娘”,锣鼓威震方圆数十里。经过世代相传,演变成了节奏很强的威风锣鼓。</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公元619年,唐太宗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大获全胜,流传下了威风锣鼓。从锣鼓的配置、打法到演奏队的组织、表演以及着装,无不展示了它的威风特点。</p><p class="ql-block"> 威风锣鼓不断发展,伴随黄河文化的不断发展加以充分展现。威风锣鼓演奏人数有数十人甚至数百人,乐器配置是锣最多,鼓次之,钹又次之,铙最少,大体为14、8、6、4之比例。演奏形式基本是锣与铙、钹的相互交替,鼓从中起联结作用。</p><p class="ql-block"> 表演时,演奏队伍列成方阵、圆阵或梅花阵等图形,鼓手身挎扁鼓,两只鼓槌头上嵌红综,在敲击的空隙可使出“单挽花”“双挽花”、“交替挽花”和“抛鼓槌”的绝技。</p><p class="ql-block"> 锣手则紧握中间和两头均嵌有红综毛的木槌,绕槌或抛槌击锣。拍钹者拍到高潮时,将钹举过头项,相击后翻腕45度,再击再翻腕,使钹不停转动。钹碗后所饰红、黄绸布不断飘飞,与嵌红缨的锣槌、鼓槌紧相呼应,甚为壮观。所穿服装不追求细小装饰,而注重大片色彩,以形成总体队伍的块状组合。</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威风锣鼓队,汲取山西威风锣鼓队的艺术精华,以其黄河文化深刻的内涵和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博得了人们真诚喜爱和普遍赞誉。黄河澎湃,鼓声激越,威武雄壮,令人振奋。</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托王奋进,有双关含义。一指人——托克托。当地人称托克托为托王。明嘉靖中期,脱脱(亦译作托克托)以蒙古土默特部“恰台吉”(官职名)身份驻牧东胜卫,屡次奉命出使明朝,为通贡互市尽职尽力,在隆庆五年(1571年)实现了明蒙通和;万历初,两次奉命进藏,迎请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向蒙古传教。脱脱为民族间和谐相处、安定一方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地人十分敬重他,就以他的名字称呼东胜卫城,简称“托城”。清乾隆元年(1736年),设托克托厅,民国初年改为托克托县,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一指托王集团,即今内蒙古云中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地处黄河中上游分界处及黄河与大黑河交汇处附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由于托克托县盛产高粱、玉米等农作物,曾被确定为二星级定点葡萄载培种植基地。1958年建厂之初,这里以生产葡萄酒为主。70年代初期,公司延用清代的制酒作坊并扩建了原古城墙下的地下酒洞,建成了藏储能力达3000吨的地下酒洞,保存至今的葡萄酒分别有30年、20年、10年陈酿,当地人称之为“酒文化珍宝”,有“塞外洞藏酒,云中神韵醇”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托王集团为内蒙古云中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1998年国企转制后,体制变为民有民营。公司主导品牌为“古云中”和“托王”。托克托威风锣鼓就是由当年的托王集团组建的。</p><p class="ql-block"> 托王奋进这一章,不仅展现了“托克托”为通贡互市和明蒙通和而艰辛奔波的情境,更表达了托王集团和托克托县人民在融为一体的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精神的鼓舞下,满怀豪情、勇往直前、争创品牌的奋斗决心。</p><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战鼓催春,意在彰显步入新时代的伟大祖国的大好形势和云中儿女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奋发努力的情怀。明媚的春光,青春的活力,在乐章中表现得酣畅淋漓。</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以铿锵的战鼓配合精彩的表演,表现新时代的云中儿女奋进在蓝天白云下,奋进在广袤草原上,奋进在滚滚滔滔的黄河岸畔,他们朝气蓬勃,欢欣鼓舞,携手奋进,气势昂扬。</p><p class="ql-block"> 乐章所表现的意境和人物的感情,通过演奏者的一招一式和整体默契配合来完成,音响铿锵激越,十分鼓舞人心。这一章,与前面三个乐章形成照应,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p><p class="ql-block"> 曲目的第一二部分,分别展现的是草原和黄河的雄伟气势,虽然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但其威武雄壮的特点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这两部分,相映成趣,鲜明地体现了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由物及人,从对大自然壮阔背景的表现进入到对人的活动和人的精神的表现,以其变幻多姿和铿锵激越的乐曲,彰显不懈奋进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是总括,是升华。前三部分关于草原、黄河以及托王的内容,已经显现出了当地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相融共生、融为一体的特点。这一部分更进一步,表明相融共生、融为一体的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一样,是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地域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草原是“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在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中,草原文化比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地域分布更广阔、生态功能更全面。</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作为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其称雄的历史舞台就在黄河流域。因此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由黄河和长江两大母亲河所培育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恢宏气度与草原文化所滋养出来的奋发品格,是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精气神和推动力。</p><p class="ql-block"> 《云中鼓韵》把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很自然地融为一体所形成的鲜明内蒙古地方特色,为我们研究内蒙古风土人情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完)</p> <p class="ql-block"><b>传承西口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b></p><p class="ql-block"> 文/孟慧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上期)说到文化遗产,我们收获巨大的是听到了原汁原味的《走西口》,这是中午的联谊会上韩来福老师唱的一段:</p><p class="ql-block">哥哥我走西口,</p><p class="ql-block">掏了一背圪针扎墙头。</p><p class="ql-block">放在了大门口,</p><p class="ql-block">小妹妹你不要乱走。</p><p class="ql-block">头一天过大口,</p><p class="ql-block">过河坐船头。</p><p class="ql-block">大口外人儿多,</p><p class="ql-block">都是走西口。</p><p class="ql-block">第三天过古城,</p><p class="ql-block">店房里冷冰冰。</p><p class="ql-block">我睡了一夜囫囵身身觉,</p><p class="ql-block">冻下个小腿疼。</p><p class="ql-block">第四天住纳林,</p><p class="ql-block">遇见一个蒙古人。</p><p class="ql-block">他和我说了一黑夜的话,</p><p class="ql-block">我一句也没听懂。</p><p class="ql-block">第五天爬上了坡,</p><p class="ql-block">遇见一个大老婆。</p><p class="ql-block">喝了人家一碗酸苦菜汤,</p><p class="ql-block">吃了一个糠窝窝。</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走西口的晋陕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晋陕蒙三省区的繁荣和发展。他们不仅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还要面对人祸。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黄河在皮条沟决口,托县河口镇遭受了灭顶之灾;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宁夏马化龙叛乱,托县河口镇因黄河天险得到保全,但是准格尔旗的十二连城、十里长滩、白泥井镇、府谷古城等地遭受浩劫,使商民元气大伤;民国以后,土匪卢占魁匪帮横行晋蒙陕一带,使许多商业古镇遭受蹂躏。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前后,河套、土默川地区水旱蝗灾并起,土匪遍地,直接导致了沿线商业的凋零。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日本侵略者进入中国,商业民生受到更加严重放摧残。在连绵不绝的战争环境下,曾经繁荣富庶的西口路上百业凋零,一蹶不振。这充分说明,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人口的自由流动相对停止,商业形态实行公有制经济的管理模式,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资源的开发利用,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晋蒙陕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的“口里人”积极参与到内蒙古及鄂尔多斯的经济建设中来,造就了新时代的繁荣昌盛。新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历史上的古镇古村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十里长滩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同时在当地文化学者的努力下,编写写了《古镇河口》(杨诚、杨子扬著)、《十里长滩通志》(杨建军主编)、《托克托民俗》(杨诚著)、《准格尔民俗》(韩来福主编)等一系列文化论著。还有一大批有价值的文化学术专著虽然没有正式出版,但是已经在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标志着蒙晋陕三省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作者、编者,无不是出于对于家乡文化的热爱和深厚感情,对蒙晋陕的西口文化有大量深刻研究而奉献出丰富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研究的禁区被突破,越来越接近历史原貌。但是正如我在会议上讲的,有些地方的文化学者由于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偏爱,在叙述走西口的历史中,有意无意地夸大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在于互相之间文化交流的缺乏所导致。这一次由内蒙古兴农绿色产业协会会长、鄂尔多斯市委讲师团特聘讲师、蒙晋陕西口古道系列丛书编委会主任委员、《十里长滩通志》主编、蒙晋陕西口古道作家采风文化交流联谊会秘书长杨建军老师组织的蒙晋陕三省区九旗县资料征集创作研讨会,使上述地区的文化学者得以开展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交流活动,让大家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认识到我们的历史文化研究不仅仅是寻找我们先人的创业业绩,更重要的是在党建引领下,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注入强大的活力和精神动力。为此,我为杨建军和韩来福、潘志如、赵美存、刘洋、杜金娥、段瑞麟等人深感钦佩。尤其是活动全程录音录像,更彰显了他们对这次活动的重视和求贤若渴的一片真诚。他们中间,大部分在行政职务上退下来以后,依然怀着对家乡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更是令人无比感动。我们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感到收获巨大,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p><p class="ql-block"> 从山西河曲,到陕西榆林、神木、府谷,再到内蒙古准格尔旗、托克托县土默川、河套管广大地区,昔日的西口古道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形成今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为我们探讨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同时,这些地方的经济和旅游资源又急需通过文化的支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我们这些热爱西口文化、热爱家乡的人们,承载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才能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从十里长滩归来后,我们托县的文化人对此更加有了深刻的认识。(完)</p> <p class="ql-block"><b>黄河情深</b></p><p class="ql-block"><b>——内蒙古托克托县脱贫致富纪实</b></p><p class="ql-block"> 文/王俊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上期)人间正道是沧桑,东方风来满眼春。</p><p class="ql-block"> 一个民族经过历史苦难的沉沦,自强的抗争,迷途的教训,全民的警醒,终于阔步跨进二十世纪最后十年的门槛。</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洪波奔涌,回荡起新世纪的强音,古老的大地焕发出青春的异彩,黄河儿女点燃起辉煌的火炬......"振兴托县”的共同信念已把县里四大班子的心紧紧地捆在一起,镖在一块。每一项决策,每一个步骤,如同大山一样威严。</p><p class="ql-block"> 大胆地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洪流,这是托县人痛定思痛、审时度势后的唯一选择。</p><p class="ql-block"> 他们一起步就瞄准了宏钟大吕,工作紧凑而有章法。托克托人杰地灵。从古到今,这里就有勤于耕读的优良传统,向外输送了大量人才。据初步统计,目前在海内外互作的托县籍人就达4000多人。</p><p class="ql-block"> 过去他们每谈及此事,显得很自豪,但仅仅是自豪而已。当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资源,马上就组织力量调查并辑录了《九洲双河人》通讯录。</p><p class="ql-block"> 每到春节,县委、政府总要给他们寄去节日的问候和家乡建设情况的介绍。托县的游子们回报的往往是含泪的建议和企盼家乡早日走出贫困的希冀。</p><p class="ql-block"> 一位在国家农业部互作的告诉家乡人,联合国所属的世界粮食计划署有一个以工代贩的项目叫"3924"。托县人闻风而动。</p><p class="ql-block"> “北京老乡”帮助他们结识了农业部主管此事的官员。这位官员又帮他们和世界粮食计划暑驻北京的官员接上了头。托县人穿梭往返于北京和托县之间,用真诚沟通了感情……</p><p class="ql-block"> 1991年春节前夕,县长带领几个干部又一次跑到北京。到时已是夜晚,诺大个北京城被夜色笼罩,他们在林立的楼群中多次转向,错敲了好几家的门,直找到深夜。终于找到了,对方非常惊愕:春节是中国人最珍惜的节日,但他们长途奔波到这里为的是什么?项目官员的心中涌过一阵暖流。他感情的天平倾斜了。家穷志不穷,有了这种精神,把"3924"项目交给他们肯定没错儿。</p><p class="ql-block"> 1993 年4月1日,"3924"项目的开工仪式在托县举行。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不仅会使托县项目区实现农业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变,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将产生巨大的作用,而且还会使和林县和凉城县的部分地区受益。</p><p class="ql-block"> 奔流不息的是黄河,缓缓流淌的是黑河。黄河、黑河,是托县人的母亲河;双河水哺育了双河人,托克托儿女们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总是把家乡挂在心上。</p><p class="ql-block"> 从91年到93年,"九洲双河人"的信件雪片般飞来,其中共提建议1000余条,帮助引进横联、外资项目 172项。 “葡萄文化搭台,经济贸易唱戏”,1991 年9月11日至17日,小小城关镇涌起了从未有过的商品经济交易大潮。向来以"足不出户”"安分守己”自誉的托县人感到从未有过的新鲜与喜悦。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通过这个窗口,推动托县走向世界,吸引世界走向托县。</p><p class="ql-block"> 举办首届葡萄节,是托县第一次擂响气魄宏大的开放锣鼓,使这座具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古城震得满天响。</p><p class="ql-block"> 93年,新华社用中英文两种文字编辑出版了《中国地方文化节》一书,此书发行海内外,书中刊载了托县举办葡萄节的详细报道。</p><p class="ql-block"> 沿着托县旧城通往黄河岸边的公路往东南走,便可见绵延十里皆绿荫,层层珍珠塔,坡坡翡翠楼的独特景观。这里就是托县有名的葡萄湾。葡萄湾有一个村长叫孟根,因葡萄节孟根也出了名。近几年,他利用村里的葡萄建起了葡萄饮料厂,靠实实在在的质量,他的葡萄原汁深得消费者喜欢。</p><p class="ql-block"> 葡萄节期间,可忙坏了这位"当家人"。当500多客人川流不息涌向这里时,他通过煮玉米、毛豆、山药蛋和葡萄、红果等特色招待,给外地客人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自此后,每年这个时候,葡萄湾不似过节,胜似过节,外地客人逐年增多,一向以葡萄共命运的村民们,再不愁葡萄卖不出去,那送上门来的买卖多的是。</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的同样时间,他们继续本着"节俭、热烈、效益"的原则,成功地举办了托克托黄河旅游节,推动托县改革开放的航船驶向一个更新更广的领域。 </p><p class="ql-block"> 引进外资,与外国人联合办厂,这在十年前的托克托无异于编造新的"天方夜谭"。然而,深圳的异峰突起,东南沿海的迅猛发展,使托县人大开眼界。通过多次的考察学习,他们的思路宽广而清晰。</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外引内联工作真正见到实效,县里专门相继成立五支招商引资队伍,负责在国内引资、融资,搞横向联合,拓展国际市场。托县设在京、津、沪和一些沿海开放城市的办事处组成了信息专业队伍,有效地将托县和经济发达地区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由于政策和措施得力,也由于这些专业队伍构成的开放性框架具有强有力的吸附功能,几年来,托县先后从国内外吸引资金2.5亿元。</p><p class="ql-block"> 与外商洽谈生意,签订意向书、协议书,共同合资办厂,如今在托克托,在全县十一个乡镇,也早已不是稀罕事。近几年来,他们与美德意、台港澳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外引内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这方带着心血煎熬和热汗蒸腾的热土,从睡梦中苏醒而不再沉寂。</p><p class="ql-block"> 为了十八万人民的利益,刻进大地的都是爱,写进流水的都是诗。</p><p class="ql-block"> 每个托县人的心都离不开这块土地。这里是梦与现实的结合部,这里是情与希望的结晶体。</p><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谁挚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谁就会获得人民永远抹不掉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天,是蓝蓝的天;地,是绿茵茵的地。一位身着鲜红绸衫的农家姑娘一边浇地一边哼着悠扬的曲调,把人带进一个无比优美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农村。农民。田野。</p><p class="ql-block"> 广阔的大地,踏实的脚步,历史的跨越。</p><p class="ql-block"> 终于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庄稼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县委、政府的决心雷打不动--"不彻底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发展农村经济,不给十五万农民增加收入,要我们这些‘县太爷'们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是我们一切互助合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摆脱贫困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是粮食;确保农业丰收的关键靠什么,靠水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在哪里?在乡镇企业。</p><p class="ql-block"> 托县的发展,要体现托县的特色。1991 年11 月8日,县委书记呼尔查、县长王振义带领数百名机关干部挥锹上阵,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场面何等的恢宏感人。老百姓情不自禁竖起了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每年,县委、政府等四大班子领导带领机关干部与农民群众一起奋战在洗挖渠道第一线,共同辉洒汗水,一起甩开膀子大干,其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了劳动本身。</p><p class="ql-block"> 一位干部刚走出劳动工地就住进了医院。水浸浸的胶泥两大筐,他还只嫌少。一天的肩担手提,腰垮了,骨头都酥了,能不住院吗?他说:"在那样的场面下,谁还能不动真的,书记,县长们都那样干,我不能偷闲?"</p><p class="ql-block"> 县委书记刚拨下输液器就奔向互作第一线,县长忍着痔疮的剧烈疼痛,一天也不休息,工作起来还废寝忘食。</p><p class="ql-block"> 他们说:"干事业不能没有精神,没有毅力,特别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实现经济腾飞,必须具有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的勇气和精神,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看到还有的百姓生活在贫困线上,我们坐不住!”</p><p class="ql-block"> 连续几年来,托县党政领导带领全县人民在黄河岸畔摆开战场,打了一个又一个攻坚硬仗,建起了时为华北地区最大、最高的两座扬水站﹣﹣麻地壕、毛不拉场水站,加之二至五级扬水站17座,形成规模宏大的两大黄河灌区,使全县的水利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麻地境、毛不拉扬水站日夜喷涌不息,喷出的不仅仅是水,而且是全县十五万农民的希望,60万亩耕地的甘露。</p><p class="ql-block"> 从90年开始到93年,县里共投资4274万元,其中,单农民群众集资额就达1488万元,专项用于水利建设,完成了水利工程2164项,使全县的保灌面积在90年15万亩的基础上增到364万亩,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1.3亩增到3亩,人均保灌面积从1.3亩增到2.4亩。这绝不是简单的数字对比,而是15万农民实际利益的显著增加和全县干部群众梦寐以求理想的实现。</p><p class="ql-block"> 现在,托县的人均占有粮食已达到1200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4542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p><p class="ql-block">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十八万人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土地是农民养生立命的根本。田多地广,如何发财致富?张胜利的实践证明,走农林牧相互促进、综合经营之路是农民实现富裕的好途径。(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我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b></p><p class="ql-block"> 文/周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就在大黑河西侧的平原上,我就是村子里土生土长的人。 </p><p class="ql-block"> 那里的天很蓝,水很绿,那里的乡亲们很善良。 </p><p class="ql-block"> 家乡有我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小土屋,土屋土炕上有我太多的童年记忆;家乡有我的亲人、朋友、还有许多儿时的同学。家乡的田野上、小路旁存储了我太多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是我永恒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从小,田野陪伴我成长。记忆里珍藏着少年无尽的欢畅,田野就是我血脉的依托。在这广袤的土地上,牛背上的牧歌,夕阳中吹奏的柳笛,草垛里捉迷藏,还有滚着铁环奔跑在田野的小路上…… </p><p class="ql-block"> 难忘家乡日出前的晨曦,静谧的田野一片雾绕云障。犬吠鸡鸣唤醒沉睡的村庄,喜鹊的叫声迎来村民们笑颜绽放。 </p><p class="ql-block"> 难忘家乡日落时的时光,袅袅炊烟升腾起温馨的期望。当母亲站在院门口,呼唤追寻我们回家时,儿时的幸福如蜜糖般的甜爽。 </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在那一望无垠的蓝天绿地间,有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中滩村,那就是我的家乡。那里沃野千里,红土泛光,世世代代历经时光的磨难,把多少风风雨雨,全部包容在博大精深的土壤里。 </p><p class="ql-block"> 如今,家乡依然淡定、沉静,用那厚实的身躯,堆起一片片永远不朽的风景。在那遍野平畴,一个个小村庄点缀在美丽的田野上,没有人为给家乡特意装饰,而家乡依然奔放着原始的个性,流传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p><p class="ql-block"> 家乡,永远是一幅醉美的人间仙景。小溪亲吻着红色的土地,花儿摇曳着青春的芬芳。流动的时光在微风中甜蜜地沉睡,隐隐约约的村庄和周围的山水,安静地衔接着,无一丝大起大落的急躁和张扬。 </p><p class="ql-block">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我非常热爱家乡的四季。因为那里有我成长的经历,有我永生都不可能分割的亲情。</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春天,春风催开了冰封的黄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春风也给家乡穿上了新装,让充满希望的田野重新唤发了生机。 </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红土地到处是绿油油的,各种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展示着各自的芳华和美丽。池塘边水渠畔,柳枝发出了嫩黄的芽儿。 </p><p class="ql-block"> 又到了春耕的日子了,一头头忠厚勤劳的老黄牛,在男人们的吆喝声中,奋起四蹄,迈着轻快的步伐,行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辆辆小板车拉着锃亮的犁铧,在田野上划开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露出道道潮湿的泥土。女人们紧跟其后,虔诚地将一粒粒种子点在犁沟里,将一个个希望埋在这令人神往的春天里。 </p><p class="ql-block"> 桃花、梨花开遍了村庄的各个角落,成群的蜜蜂在枝头飞舞。花如雪,蜂如潮的春色美景,陶醉了春耕的乡亲,陶醉了村庄的生灵…… </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夏天,站在村口向远方眺望,红土地一马平川。 </p><p class="ql-block"> 地里的庄稼主要是绿色的玉米和泛着金黄色波浪的小麦,绿色和金黄色把大地撑得满满当当的。 </p><p class="ql-block"> 夏风轻轻地吹来,茭林交头接耳唱着欢歌,诉说着绿色的兴奋与喜悦。麦香味四处飘荡,整个村庄也为之兴奋起来。 </p><p class="ql-block"> 田埂塄畔的各色鲜花,在阳光下肆意张扬,那艳丽的颜色真叫人目眩神迷。这如画般的景色,无疑是北国夏日里最美的魂魄。 </p><p class="ql-block"> 农人们徜徉在这寸寸美好的田野上,一种史诗般的风情,在夏风中缱绻起来。 黄河水的浇灌和农人们的精心呵护,以一个又一个饱满的丰收年,答谢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和朴实的农人们。 </p><p class="ql-block"> 夏收过后,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村里的乡亲们就会请来《二人台》戏班唱几场。质朴而高亢的地方传统《二人台》折子戏,带着泥土的芬芳,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民间传统艺术,唱遍十里八乡,唱醉了缓缓流淌的黄河水………</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秋天,萧瑟的微风吹得田野层林尽染,一片金黄。她无需任何鲜花的装扮,就霸气地把自己美成了仙。 </p><p class="ql-block"> 那阡陌纵横的田野上,午后的阳光直射着田间,笑弯了腰的稻穗,金色的光芒晕染了她天生丽质的娇容;向日葵宛如久别重逢的故友,热情地挥手向她示好;秋风中,微微颌首的玉米棒子,吐出长长的穗儿,泛黄的外皮向外翻卷,似乎急于袒露自己的内心。那份洒脱和孤傲,掩盖了凄凉。 </p><p class="ql-block"> 温柔多情的秋之韵,蕴藏着妩媚与成熟,那如蝶飘飞的落叶和漫野的金黄,燃烧了多少人的梦。 </p><p class="ql-block"> 落日的余晖,在无边的天际,染就了一道醉红的晚霞,婆娑了树影,氤氲了时光。男人们扛着农具,女人们领着孩子,挎着一篮篮满满的丰收果实,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头老牛,悠悠地跟在后面,以梦幻般的田园牧歌,镶嵌在如画的夕阳美景中…… </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冬天,她褪去了妖娆绚丽的色彩,淡化了潋滟妩媚的风光,带来了繁华落尽的萧条和苍茫蚀骨的寒凉。然而,那份粉妆玉砌的世界,却在家乡的红土地上,演绎着别样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那白雪飘零的素雅,描摹着村庄仙境般的缤纷。家乡冬天的色彩,就像一幅油画,浓墨淡写,随意自然,常令人驻足凝望和感怀。</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冬天,乡亲们便开启了猫冬的模式,孩子们在雪地上玩得热火朝天,在冰封的池塘上滑冰车追逐着。清晨随手掰下一根根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柱,吃上一口甘甜清香。男人们偶尔聚在一起,玩几把扑克,以打发冬闲的时光。女人们忙着缝补一家老小的衣裳,开始着手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清贫的年月,乡亲们晚饭常常是煮一锅酸稀粥,就一个玉面窝窝头。吃罢饭,便围着小火炉旁,听老人们讲述一段千百年流传的风华雪夜、爱恨情仇的故事。冬天,也就成为乡亲们忙碌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光。 </p><p class="ql-block"> 哦,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因为有太多的情感留在了家乡。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味道,都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 我真得无法计算家乡的乡龄,但我知道她就像一棵永远耸立的松柏。正是由于我们的前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这片土地,我的家乡,才变的这样美丽富饶,充满了希望!</p> <p class="ql-block"><b>锄奸</b></p><p class="ql-block"> ——节选自长篇小说《大河口》下部第64章</p><p class="ql-block"> 文/方远、孟慧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上期)入秋后,秋老虎依旧出奇的热,已经是处暑,天气仍旧热得像个烤炉,当白天的热浪退去,夜晚清风习习,老百姓出来纳凉,平康里街又喧嚣热闹起来。长长的平康里街布满了小吃摊、水果摊、小茶馆、香烟摊,算命的、说书的、打玩艺儿(二人台)、杂耍的,每个摊位都三五成群围着一伙人。这里荟萃了土默川各地的小吃,酸辣的凉粉、炙热的羊肉串、冰甜的糖葫芦。饭馆的妙菜香满街飘荡,几个乞丐守在饭馆前,争抢店家倒出的剩饭。</p><p class="ql-block"> 归化城有两个极乐世界,一个是城东南的平康里街,一个是城西南的吉兴里街。一个是富人的娱乐天堂,一个是光棍、穷汉发泄兽欲的场所。平康里的妓女主要以陪客伴酒、唱曲作乐为生,故身价档次较高。吉兴里的妓女,以出卖肉体为生,一个焙子或几口大烟就可换一次交媾。美人桥南边有座石羊桥,桥南是郊区,农民进城走石羊桥。一些富人逛平康里的妓院都走美人桥,每到掌灯后,美人桥桥畔停满了豪华马车、呢面轿子。</p><p class="ql-block"> 顾全宝从马车里钻了出来,警觉的望着四周,四个便衣前后左右把他围在中间,一群人穿过美人桥走进了春芳斋。顾全宝以前嫖妓是去吉兴里的暗门,花几毛钱,甚至带一个锅盔就能释放一回积压多日的欲火。当他听一个嫖友说平康里的春芳斋新来了一个叫清莲,绰号“赛西施”的年轻妓女。便迫不及待的去瞄一眼。春芳斋的门槛岂是他这种低层人进得,“打茶围”就得20块现洋,还是春芳斋一般的妓女,要是见“赛西施”一面,他不吃不喝两年也攒不下打茶围的钱。顾全宝原先是铁路上的一个司炉工,几年前参加了京绥铁路大罢工,因表现积极加入了何孟雄领导的京绥铁路车务工人同人会。此人好勇斗狠,与流氓、帮会斗殴中表现非凡,民国十四年经人介绍秘密入了党,在支援“五卅运动”中崭露头角。国共合作期间,出任山西议员,随着地位的上升,变得骄奢淫逸起来。那天,“赛西施”身着一袭绣着荷花的白绸旗袍从顾全宝眼前走过,他的魂都被勾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发誓以后有了钱一定嫖一回“赛西施”。欲望大的人容易出尔反尔,顾全宝叛变后,用获得的巨额奖金包了清莲。此女子竟然是个白虎,床上功夫了得,顾全宝全身的骨头都酥了。后来,清莲告诉了顾全宝她的身世:她从小父母双亡,被养母养大。然而世事无常、命运多舛。九岁时养母也因病去世,一个10来岁的小姑娘,被人贩子像牲口般地几经倒手,层层加码,最后被卖到野狼乱窜、天寒地冻的后山(指武川一带),成了童养媳。16岁的清莲长得像一朵盛开的芙蓉,这年冬天,她与比她小两岁的小男人成亲,谁知第二年小男人得痨病死了。村里人传清莲是白虎,克死了男人,婆家把她卖到平康里,成了春芳斋的头牌窑姐儿。顾全宝不为清莲赎身,也是因为她是白虎克夫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顾全宝走进春芳斋,施着厚厚白粉的老鸨满脸堆笑的迎了上来,“顾爷,清莲早就盼着您来了,现在正在楼上洗澡呢!”</p><p class="ql-block"> “哈哈!妈妈,拿着买包茶喝。”顾全宝丢给老鸨两块袁大头噔噔迈步走上楼梯。四个便衣分别守在站在门口、楼梯口,警觉得扫视着进出的嫖客。顾全宝推开房门,这屋是里外间,里间是卧室,外间是客厅。透过狮子滚绣球老琉璃门帘,一女子坐在木桶里,挥摆着白藕般的胳膊用毛巾着擦拭着身体,湿漉漉的青丝一缕一缕的贴在白嫩的后背上,屋里香气四溢。女子的洗澡的水声撩拨的顾全宝心里痒痒的,下身那物不由得挺拔起来。“小心肝,咱们一块洗。”</p><p class="ql-block"> 顾全宝三下两下脱下衣服,蹑手蹑脚走了过来,他伸手去抱女子,女子猛然转过身来,一支冰冷的枪抵住他的额头。顾全宝惊愕的瞪大眼睛看着眼前的女子——翟青青,他马上预感到死亡的来临,过度的恐惧使他忘了呼喊。翟青青阴沉的说:“顾全宝,你的死期到了。”</p><p class="ql-block"> “不要啊——”一声沉闷的枪响,子弹击穿了顾全宝的脑袋。随即一股恶臭扑鼻,赤裸的死尸屎尿横流。翟青青往脸上抹了一把血,把头发向前一甩,遮住了大半张脸,推开后窗,大叫着“来人啊!杀人啦!”</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守在楼梯的两个便衣听到枪声冲进了房间,他们看到满脸鲜血瑟瑟发抖的翟青青,还以为是青莲。“凶手呢?”</p><p class="ql-block"> 翟青青装作惊吓的样子指了指后窗。两个便衣向窗外望去,只见一个人影跳下二楼,推开春芳斋的后门,跑进小巷。</p><p class="ql-block"> “追,快追。”两个便衣跳下楼追上去。</p><p class="ql-block"> 门口的便衣跑上来又返出去,去美人桥堵截凶手。因为凶手一旦通过美人桥,进入田野村落是寻不到的。翟青青把假发扔掉,穿上事先准备好的男装,趁乱走出春芳斋。</p><p class="ql-block"> 陈效明跑进小巷,右拐到梁山街,再经过上栅子街、得胜街、大东街,进入大什字,大什字北头便是大北街了。陈效明见后面没人追来,放慢脚步,大口喘着粗气。这次锄奸是他和翟青青精心策划的。那天与翟青青见面,翟青青破斧沉舟要刺杀顾全宝,陈效明担心翟青青安危,阻止了她的冒险计划。第二天,陈效明和女扮男装的翟青青去春芳斋喝茶,他们的目的是查看环境,门口,楼梯、房间的布局都暗暗记在心里。让陈效明惊讶的是“赛西施”与翟青青身材相仿,一个假冒“赛西施”行刺的计划在陈效明脑海里形成。下午,他俩又去野外作了刺杀演练,第一方案是用刀行刺,翟青青握着明晃晃的匕首,闭着眼刺向一只羊,连杀羊的胆量都没有,更何况是杀一个人。第一方案被推翻,第二方案是用枪杀,这个成功系数大,羊瞬间毙命。只是枪一响,保镖围堵,根本没有逃走的可能。陈北斗翻着和他父亲一样的蛤蟆眼说:“迷昏了那妓女,何不装扮成她逃走。”一语提醒梦中人,为了迷惑保镖,陈效明扮成送货的人提前藏进入春芳斋的后院。当他听到枪响,忙从库房钻了出来,看到后窗打开,得知翟青青得手,装作凶手逃走。(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本视频由黄河麦野谷王娜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