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标·征文第十期】武汉黄鹤楼

方燕

<p class="ql-block">美篇名:方燕</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77140</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一座承载历史沧桑、传承千年文化的楼阁,地处武汉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悠然屹立于湖光山色之间,为武汉市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婉约的诗句,将黄鹤楼的美妙景色传颂千古。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三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此时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p><p class="ql-block"> 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p><p class="ql-block"> 登临黄鹤楼,俯瞰滚滚长江,目及三镇风光,恍若仙境。李白、崔颢等文人墨客,皆倾情留下佳句佳作,让楼阁承载了千年的诗意和情感,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座被历代赞美的绝世名楼却是屡遭兵火,命运多舛。历史上的黄鹤楼为木结构,屡建屡废,仅明清两代就被毁了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清光绪十年(1884),一场大火之后,黄鹤楼仅留下一个铜铸的楼顶。</p><p class="ql-block"> 下为清光绪十年大火后唯一黄鹤楼实物铜宝顶,仰望现代黄鹤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千年间的历史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战火多次毁建,其原貌只能在前人的画作中呈现。 1868年,湖广总督衙门筹措3万余银两,耗费10个月完成了黄鹤楼的重修。 </p><p class="ql-block"> 1871年,35岁的苏格兰摄影家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游历中国,他来武汉期间,拍下了刚刚建成3年的黄鹤楼,从楼的3层造型看,与晚明时期的画作相仿,这张照片也成为黄鹤楼最早的一张影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黄鹤楼旧址位于武昌西端蛇山的黄鹤矶,现为武汉长江大桥的南端西侧。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时,引桥占用了黄鹤楼旧址,考虑到黄鹤楼的历史所在及现实状况,决定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作为黄鹤楼新址。</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黄鹤楼于1981年重建动工,1985年落成。黄鹤楼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坐落在海拔 61.7 米的蛇山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 10 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建筑面积 3219 平方米;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p><p class="ql-block"> 檐下四面悬挂匾额,内涵丰富。正面(西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气吞云梦”,极言黄鹤楼的磅礴气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东面:“楚天极目”,寓意是登上黄鹤楼荆楚之地的大好河山尽在眼前。“帘卷乾坤”,寓意为黄鹤楼外辽阔的大自然全被卷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帘卷乾坤”下的对联,上联是:龟伏蛇盘对唱大江东去也,下联是:天高地阔且看黄鹤再来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面:“南维高拱”,寓意为黄鹤楼面临南边的绚烂群星,高高在上,犹如磐石一样稳定。南维是指南边的星宿。“势连衡岳”,寓意气魄宏伟与千里之外的南岳衡山组成一幅“拔地向天,耸翠如屏”的图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面:“斗极平临”,寓意为站在黄鹤楼上,遥望斗极,顿觉北斗星与自己一样高,一样平,形容楼之高。“云横九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九江一带有九条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后也泛指长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胜像宝塔、宝铜顶、牌坊、轩廊、碑廊、山门、亭阁等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p><p class="ql-block"> 下为位于黄鹤楼东面的宝铜顶、白云阁、千年吉祥钟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前广场立有一座美丽的白塔,名胜像宝塔(俗称“孔明灯”)。据史料记载,白塔原立于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由元代威顺王始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胜像宝塔是供奉佛舍利和佛教法物的大菩提佛塔,属密宗佛塔,也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最初塔型。塔身为素洁的覆钵体,塔内中空,密封,无地宫。因通体涂白,故俗称“白塔”。</p><p class="ql-block"> 宝塔分地水火风空五轮,又称五轮塔。塔高9.36米,底座直径5.86米,须弥塔座,呈十字折角形,四周分别雕刻精巧的云神、水兽、莲瓣、金刚杵、梵文等装饰。塔刹的基座为须弥座形,刹身相轮十三层,上刻莲瓣承托石刻宝盖,下刻八宝花纹。刹顶为铁制宝瓶。</p><p class="ql-block"> 1955年,因建长江大桥,宝塔被迁移至蛇山西边的今址。拆掘的过程中,塔心内发现一个石幢和一个密封的铜制宝瓶。石幢也叫佛幢,用于刻佛号或经咒,高1.03米,下为圆座,幢身八角形,顶刻各种莲花装饰,雕刻精巧;铜宝瓶瓶底呈凹形,刻有双勾字两行:“洪武二十七年岁在甲戌九月乙卯谨志”。瓶腹刻有:“如来宝塔,奉安舍利,国泰民安,永承佛庇”16字。</p><p class="ql-block"> 胜像宝塔北立有2块明万历年间石碑,左侧为紫竹观音像,右侧为鱼篮观音像和关帝像。其中,《鱼篮观音图》是全国仅存的2幅之一,相当珍贵。宝塔与黄鹤楼相映成辉,为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元末明初的历史和宗教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2013年被列为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下为近千年历史的胜像宝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山入画”牌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黄鹤楼第一层,有两个巨大的宫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陶瓷壁画《白云黄鹤》,高9米,宽6米,由756块彩色陶瓷镶嵌而成。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大厅正面墙上,用大理石镌刻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权筑城》壁画,再现了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孙权筑城和始建黄鹤楼的历史场面。这幅画由上下4个层次构成。孙权大将吕蒙用计杀了关羽,刘备急于报杀弟之仇,亲自率军南下。当时孙权也知这一仗必打不可,所以第一层是《士兵出征》描写三国作战的情景;第二层是《孙权审定计划》一个是军事计划,另一个是修建黄鹤楼的计划;第三层是始建黄鹤楼的场面,表现出工匠们为筑城建楼进行艰苦的劳动;第四层是士兵执戈监督着工匠的劳动。这整幅画反映了当时黄鹤楼是作为军事瞭望和指挥之用的军事性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陶瓷壁画《周瑜设宴》,该璧画取材于元人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描写三国时刘备在荆州屯军,东吴屡次索讨荆州,都被诸葛亮舌辩拒绝。周瑜定计,在黄鹤楼设宴,邀请刘备过江,以便留质刘备,换取荆州。赵云奉了诸葛亮之命随行保护,刘备席间与周瑜争论,周瑜辞穷,愤怒下楼,命令部下,没有令箭不许放走刘备君臣下楼。刘、赵正寻思无计,忽然想起临行时诸葛亮所交给的一个竹节,赵云急忙打开一看,发现竹节里正藏有周瑜令箭一支(借东风时诸葛亮带走的),于是以令箭为凭,君臣安然脱险。周瑜得报后欲追,但已来不及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代绘画中的黄鹤楼模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代黄鹤楼模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大厅正面墙上是《人文荟萃》壁画,由三幅绣像组画构成,描绘了唐宋时期13位文化名人,并选录他们吟咏黄鹤楼的诗词为题款,分别题写在画像的旁边。</p><p class="ql-block"> 下从左至右依次为:杜牧、白居易、刘禹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从左至右依次为:王维、崔颢、李白、孟浩然、贾岛、顾况和宋之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从左至右依次为:岳飞、陆游和范成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层,设有贵宾接待室。墙上挂有“古黄鹤楼”油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木雕刻工艺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楼大厅的墙壁上有一组由10幅壁画组成的《江天浩瀚》,面积达90余平方米,是中央美院楼家本教授采用天然的矿物颜料,运用写意渲染的国画技法精心绘制而成。正面墙上三幅是中心,分别描绘了长江的古老文化、汹涌波涛和黄鹤楼的兴废变迁。</p><p class="ql-block"> 左边这幅壁画名为《流逝》,通过三个层次,向我们再现了长江文化的发展进程。画的上方那位拿着铁铲,治理洪水的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旁边,一群妇女正在烧制陶器,说明早在彩陶文化时期,武汉纱帽山等地就已经有先民居住和生活。人们在烧制彩陶的基础上,学会了冶炼青铜的技术,湖北丰富的铜矿产和高超的冶炼技术,为楚国成为春秋、战国的霸主奠了坚实的基础。画面中间那位男子手托巨鼎,反映当时已发展到了青铜文化时期。有了扎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精神的指引,壁画下方的虎座鸟架鼓,便是很好的证明。楚人崇“凤”,鸟象征着积极向上腾飞的意思。而虎则代表权力,反映出楚人希望拥有权力,实现民族的腾飞。在画的右下方,那位头束高冠身材高挑的男子就是楚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当他闻听楚国灭亡时,伤痛欲绝,跳进汨罗江,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让全世界都震惊。曾侯乙编钟不仅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高超水平,更显示我国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使用十二平均律了,这比欧洲早上1800多年。正是楚国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出了黄鹤楼1700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间这幅壁画名为《浪淘沙》,描绘的是浩瀚长江上的汹涌波涛,作者在石绿的底色上用金线勾勒出浪花,浪花的背面是平静的波澜。画卷主题紧扣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名句。寓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右边的一幅名为《华年》,它通过叠影的绘画手法讲述了黄鹤楼1700多年的历史。画面第一层描绘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修建的最早一座黄鹤楼一军事瞭望楼。第二层这座典雅的楼阁就是唐宋时期的黄鹤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鹤楼屡毁屡建,不绝于世。第三层那座白色楼阁就是明代黄鹤楼被雷击毁。下方被大火吞噬的楼阁,就是清代最后一座同治楼被烧毀的情景。而在画卷中有一座很大的白色楼阁贯穿整幅画卷,它就是现代黄鹤楼。1700多年来,历史沧桑的黄鹤楼已然成为了“楼运昌则国运昌”的标志,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更是武汉这座城的地标与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厅的额枋上还有七幅画卷,名为《长江万里图》。分别描绘的是长江源流,上游瀑布、三峡风光、庐山奇景、太湖风光、江流入海及沧海横流。10幅画卷完整地再现了万里长江的自然与人文风采,体现了五楼大厅所蕴含的艺术主题一一“永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顶黄鹤楼,近看大江横流,船舶往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南北大交通京广铁路在蛇山脚下延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远眺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波涛汹涌,晴川阁立于隔江的禹功矶上,龟蛇锁大江,蛇山黄鹤楼与龟山电视塔遥遥相望,正所谓“峨峨江上两飞楼”,而高高耸立于龟山之巅的武汉电视塔,更是势插云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为夜幕下的黄鹤楼。历经1700多年沧桑历史的黄鹤楼,屹立于蛇山之巅,见证了武汉沧桑的历史和日新月异的今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