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王海荣

<h3>天天在传播家庭教育的<strong>内容</strong>,日日在践行家庭教育的<strong>学习与行动</strong>,今天忽然被两段话<strong>点醒</strong>了。</h3></br><h3>激发出了特别兴奋的思考“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首在家庭建设、重在父母做起”</h3></br><h3>刘润老师《底层逻辑》书中写道:</h3></br><h3> <h3>陈一筠书院河北沧州分院的高福喜院长在群里发表:</h3></br><h3> <h3>我主要从三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理解思考:</h3></br><h3> <h3>     为什么说“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首在家建设、重在父母做起”?</h3></br><h3>2022年1月1日<strong>《家庭教育促进法</strong>》开始施行,第一条:“为了弘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strong>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给父母提出了“5大要求、六大内容、九大内容”</strong>。</h3></br><h3>习总书记讲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strong>社会的基本细胞</strong>,是<strong>人生的第一所学校</strong>。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友所养,使千千万万个<strong>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strong>。</h3></br><h3>纵观历史伟大名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家庭养育。</h3></br><h3>当下观察身边<strong>健康幸福</strong>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strong>积极、民主、开放、包容的家庭</strong>。不幸的家庭背后都会发现有各样不良的家教和家风。</h3></br><h3>儒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h3></br><h3>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基础。</h3></br><h3>作为父母,家庭教育先从<strong>自身的成长</strong>做起,小家庭幸福才能给孩子更大的<strong>视野与人生格局</strong>。</h3></br><h3>孩子的品德成长从原生家庭开始培养,从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做起,从日常生活中<strong>父母的言行举止学起</strong>,。</h3></br><h3><strong>家庭氛围温暖、亲子关系</strong><strong>和谐、彼此关系信任,父母的教育才有效,身教大于言教</strong>。反之,家庭氛围冷漠,亲子关系紧张,互相没有信任,那就无法谈教育,一堆大道理的教育对于孩子是无效的教育。</h3></br><h3>所以,家庭教育重在家庭文化的建设、优良家风的日常习惯培养,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塑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开放、包容乐观的家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h3></br><h3> <h3><strong>           家庭教育如何学</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br><h3>想明白了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首在家庭建设、重在父母做起,我们做父母的就会深感责任重大。</h3></br><h3>都希望做一个合格的父母,都希望学到更多的家庭教育知识,我有以下三点学习经验分享给大家。</h3></br><h3>1、<strong>从书籍和身边的优秀家长学</strong><strong></strong></h3></br><h3>书籍是最好的老师,从组建自己的小家庭开始就要选择学习如何经营好家庭关系?如何培养出好孩子等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为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阅读过大量的书籍,为将来的做夫妻、做父母读过的书籍甚少,<strong>陈一筠教授讲过“我们一定是先读书后考试,而不是等到考试后再读书”</strong>。</h3></br><h3>在自己身边同学或同伴当中一定会发现很优秀的家长,要观察他的言行,并请教家庭教育的理念,近距离接受对方的影响也会学到书本里学不到的基础育儿道理。</h3></br><h3><strong>2、找到正规的渠道跟着一群人一起学</strong><strong></strong></h3></br><h3>现在家庭教育机构五花八门,内容参差不齐,一定要选择国家权威机构,集合国内众多教育专家的学校去学,一位专家的观点未必全面,<strong>一群顶级专家的智慧</strong>一定是最全面的智慧,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h3></br><h3>庆幸我三年前选择了<strong>国开大学“陈一筠书院</strong>”的教学理论体系,由83岁的陈一筠教授牵头,融合了国内众多资深专家的理论体系。</h3></br><h3> <h3>三年来,线上百次课程,百次的磨课演练,线下精心手把手的指导与教授,从<strong>家庭教育的内容体系到个人的技能成长,</strong>都有了<strong>质的飞跃</strong>,让自己不仅对家庭建设有了深厚的<strong>理论根基</strong>,更对教育女儿和儿子的逻辑上有了<strong>清晰的做法</strong>,也成了太原市妇联“锦绣姐姐”讲师团一名家长和老师们喜欢的“<strong>青春期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strong>。</h3></br><h3> <h3><strong>3、要养成终身学习成长的习惯</strong><strong></strong></h3></br><h3>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推进,社会现象、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成长与家庭教育的内容在传统文化中的解读不是一尘不变的,是与时俱进的,是与时代共成长的。</h3></br><h3>现在是知识过剩的时代,一定在知识的大浪中淘到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strong>终身学习的理念,</strong><strong>学习</strong><strong>改变认知,认知升级言行</strong>。</h3></br><h3>正如雷军最新演讲中讲到的:</h3></br><h3> <h3><strong>       家庭教育如何做?</strong></h3></br><h3>1、家庭教育从成长自己做起</h3></br><h3>有句话“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我们都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孩子。那一定<strong>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strong>,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先做到,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必须早睡早起;要求孩子多读书少玩手机,自己先放下手机拿起书......</h3></br><h3>不要把目光专注在孩子的言行上,先把<strong>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动上</strong>,事先垂范,不要急于求成做多么伟大的成就,从身边每件<strong>小事做起</strong>。<strong>切记:在《家庭系统理论》中讲到,只要你变了,整个家庭的互动都会改变。</strong><strong></strong></h3></br><h3>2、家庭教育从养成好习惯开始</h3></br><h3>好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代际之间的家风传播,日常的待人接物方式、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都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习惯是刻在父母和孩子骨髓里的印记,<strong>是一辈人一辈人长期沉淀的智慧</strong>。</h3></br><h3>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远</h3></br><h3>曾国藩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从日常生活的每件小事做起,为整个家族立了家规、家训。绵延八代培养出了240位突出成就的后人。</h3></br><h3><strong>好习惯成就好家风,好家风育出好后代。</strong><strong></strong></h3></br><h3>3、家庭教育是双向养育过程</h3></br><h3>数字化时代,孩子得到的信息一点都不比父母少,父母一定不要以权威压制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人格,<strong>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strong>,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探讨、引导。</h3></br><h3>同时学会向孩子<strong>示弱、请教</strong>,听听孩子的心声,学学孩子的思路,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做好孩子的参谋长,孩子的人生道路自己去选择。</h3></br><h3>家庭教育是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strong>父母成长</strong>的过程,是<strong>双向养育</strong>的过程,一定谦虚地向孩子多请教,多问几个<strong>“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会这样想?”“你是怎么想到的?”“你是怎么做到的?”</strong></h3></br><h3><strong>总结,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是一门技术,家庭教育重在家庭文化的建设,家风习惯的养成,重在父母的以身作则,重在父母的学习成长,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才能做好家庭教育,建设出和睦的家庭,培养出健康幸福的下一代。</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愿意一起参加家庭教育学习的,我们一起学习成长。</strong></h3></br><h3> <h3>愿意学习写作--整理自己思维逻辑,写公众号的组队分享的一起来</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kzR4STtK6AyUCmdMFtmM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