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瑞金医院

悟道归真

<p class="ql-block">瑞金医院,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红色基因、海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瑞金医院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p> <p class="ql-block">1907年10月13日,法国教会医院广慈医院在上海法租界核心地段(今瑞金二路、思南路)开业。广慈医院把当年西方的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带入中国,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建院十年,正是震旦大学第一届医科毕业之际。经过极其严格的考试,只有前三名毕业生才能进入广慈医院,成为广慈医院的医生。这一批基本功扎实、在中西融合医学文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医学人才,后来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权威。邝安堃、傅培彬、董方中、沈永康、周锡庚等人,还是中国不少临床科室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中外近代医学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p><p class="ql-block">上海最早的医学人才培养,与广慈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广慈医院就是早期上海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参与者。直到今天,精英办院的传统还在延续,只有最优秀的医科人才,才能成为瑞金医院的一员。</p><p class="ql-block">到1948年,广慈医院的建筑面积已达到40000平方米,病床780张,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远东第一大医院”,规模与影响力均属国内一流,外科水平已在全国首屈一指。</p> <p class="ql-block">瑞金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陈赛娟、宁光等4名院士。根据复旦版医院排行榜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名,瑞金连续七年全国第四,并保持上海第一。</p> <p class="ql-block">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黎巴嫩。1933年夏天,当他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时,他还不知道,他的命运将因此而改变。</p><p class="ql-block">马海德抵达上海后,便在广慈医院(广慈医院1972年改为瑞金医院)供职。</p> <p class="ql-block">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马海德从上海出发来到西安,最终抵达陕北。访问结束后,马海德自愿留下来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26岁的马海德在延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年,他将自己的名字乔治·海德姆改为中文名“马海德”。他生前曾多次回忆在陕北的经历,认为自己正是在那里“从一个革命的同情者,变为一名为人民解放战争奋斗的战士”。</p><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后,马海德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协助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将毕生精力放在解决性病和控制麻风病领域,并取得重大成果。同时他提出加入中国国籍的请求。在周恩来的支持下,1950年马海德成为第一个正式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p> <p class="ql-block">“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当年的“远东第一大城市”。然而,在这歌舞升平的背后,战争的硝烟在一点点聚拢。</p><p class="ql-block">山雨欲来风满楼,广慈医院的医生和震旦大学的医学生们,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当两次淞沪战役的烽烟升起,他们穿梭在战争的硝烟之间,担当起救死扶伤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目前,瑞金医院设有46个临床学科和9个公共学科,其中16个学科位居专科前十(含并列),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稳居第一。</p> <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瑞金医院打破了国际上“烧伤总面积超过80%无法治愈”的定论,独创“瑞金公式”;</p><p class="ql-block">70年代:完成国内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和首例同种异体肝脏移植;</p><p class="ql-block">90年代:“上海方案”成为国国际公认的早幼粒白血病规范治疗手段;</p><p class="ql-block">2015年,瑞金医院启用国内最先进的医学模拟中心;</p><p class="ql-block">2020年,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试运营,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入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