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旅游1—哥本哈根1

嫒子

<p class="ql-block">丹麦(The Kingdom of Denmark):位于欧洲北部,北欧五国的最南端,在北欧五国中纬度最低。北倚瑞典西南部,挪威南部,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南靠德国北部,与德国的边境也是其唯一一段陆上边境。 由于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丹麦、挪威和瑞典被合称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丹麦由日德兰半岛(the Jutland peninsula)北部和406个岛屿组成,丹麦人口最多的岛屿是西兰岛(Zealand),首都哥本哈根位于西兰岛的东部。</p><p class="ql-block"> 丹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王国之一,约公元985年形成统一的王国。9世纪起,丹麦不断向邻国扩张,并渡海侵袭英格兰,于11世纪20年代征服整个英格兰和挪威,成为欧洲强大的海盗帝国。1042年帝国瓦解。14世纪丹麦再次走向强盛,1397年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为盟主的卡尔马联盟成立,疆土包括现丹麦、挪威、瑞典及芬兰的一部分。15世纪末联盟开始衰落。1523年瑞典脱离联盟独立。1814年,丹麦在和瑞典战争战败后,将挪威割予瑞典。1849年,丹麦颁布第一部宪法,结束世袭君主制,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两次世界大战中,丹麦均宣布中立。1940年4月,丹麦被纳粹德国占领。1944年冰岛脱离丹麦独立。1945年5月德军投降后,丹麦组成包括各政党及抗德人士在内的联合政府。此后由各政党单独或联合执政。丹麦至今仍拥有对格陵兰和法罗群岛的主权。</p> <p class="ql-block">丹麦国旗(Dannebrog):现今仍在使用的国旗之中最为古老、历史最为悠久的,被称为“丹麦人的力量”。国旗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7∶28。为红底白十字形图案。据丹麦史诗记载,公元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德玛二世(Valdemar Sejr)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穿越波罗的海,东征爱沙尼亚。舰队在爱沙尼亚登陆后,爱沙尼亚首领立即派出使者诈降,丹麦国王未能识别。三天后,即是1219年6月15日,爱沙尼亚军队兵分五路趁夜突袭丹麦军队,丹麦军队溃不成军。随军的丹麦大主教跪在高地上祈祷。这时,天空中忽然飘下一面红底白十字旗子,并且听到空中有个声音在说:“当旗子被举起的时候,你们定将赢得彻底胜利……” 于是,旗子被高高举起,丹麦军队士气大增,奋勇作战,转败为胜。此后这面旗就成了丹麦王国的国旗。每年6月15日,丹麦都要庆祝“国旗日”即“瓦尔德玛日”。而国旗上的斯堪的纳维亚十字图案之后成为了北欧各国的共同标识,瑞典、挪威、芬兰、冰岛的国旗设计均受到丹麦国旗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HYGGE—丹麦的幸福哲学</p><p class="ql-block"> 这次前往哥本哈根旅行,住在当地丹麦人的BNB里,和房东Mark分享一小公寓,在他家客厅的墙上见到“HYGGE”这个词,当时没在意,回来后才了解了这个词的深意,颇有感触,这也是这次旅行的最大收获....</p><p class="ql-block"> 丹麦多次被评选为“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度”,归功于丹麦人独有的生活态度“HYGGE”。HYGGE源自挪威语的“幸福”一词,19世纪后,这个词被传入丹麦,成为丹麦国家文化的象征。丹麦人將“hygge”视为他们文化的一部份,就像“自由”已成为美国人內化的一种特质。Hygge发音为“hoo-ga”,与英文的“拥抱”(hug)有些微关联。根据剑桥英语字典,它是指“ a quality of cosiness that comes from doing simple things”。其普遍定义是“处于愉悅的幸福感与安全感之中,心态轻松且开怀享受当下所有令人愉快的小事。” 英国设计专栏作家及策展人夏洛特•亚伯拉罕(Charlotte Abrahams)在其著作《幸福丹麦流》中举例说“当你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小酌红酒,你不要有罪恶感,你不是沒在做任何事情,你其实有做些事情─你正在享受hygge(hygge-ing)。” </p><p class="ql-block"> 丹麦人HYGGE体验:</p><p class="ql-block"> 1. 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家,与家人好友共度美好时光:丹麦人的家,可以说是hygge体验的天堂。 Hygge 风格装潢,没有太复杂的装饰,而是回归最简单、自然、随性的生活风格,冰冷的家具加上一些“人情味”的实用设计,在家中铺上软绵绵的地毯,运用一些绿色植物或小物件来增添自我的装潢风格,让回家成为一件幸福的事。家是丹麦人的社交中心,在丹麦文化中,与朋友、家人一起在家的体验才是最HYGGE的。和家人依偎在沙发上看影集或电影;和朋友伴着美酒与糕点,享受聊天的乐趣,交谈则尽量避免讨论争议话题以确保延续hygge体验。</p><p class="ql-block"> 4. 享受简单的美好,拒绝奢侈的消费,不需要昂贵的品牌,掌握简约舒适的原则;和朋友对话时,不用展示自己有多聪明;邀请家人朋友相聚,无需展现高超复杂的烹饪手艺,不需要复杂而昂贵大餐,喝上一杯热巧克力、一壶茶,或是几口热红酒,再配上手作糕点,幸福就是这么简单。Hygge 生活的基础,来自于对简单的渴望,来自于让一切简化回归到基本的冲动。丟弃现代生活所带来的焦虑和混乱,重新找回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5. 重视生活的美学, 以HYGGE为名的生活哲学,早已将“设计”编写进丹麦文化的基因中,丹麦人深信设计能改变生活品质。“世上沒有所谓的坏天气,只有错误的穿着”,他們不因坏天气而沮丧,反而孕育出重视舒适与温暖的设计美学。例如因为湿冷,丹麦人更重视温暖的毛毯与抱枕,以浪漫烛光增添生活情调,随时为自己打造舒适空间。丹麦人更加重视好设计的耐用性和故事感,如果一把椅子用了几十年被磨损了或是坏了,可能会想要换一把新椅子,或许可以修复它,赋予它新的生命,“我们喜欢有故事的物品,你想从你的祖父祖母那里继承一些东西,有家庭故事的东西,这让物品变得个性化,是它们产生这些有连接性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6. 享受慢下來的时光:喝杯咖啡,细细品尝每一口;走在路上,适时停下脚步,闻闻花香。品尝甜食时拋掉罪恶感,享受吃下的每一口甜蜜滋味,不错过眼前的美好。“丹麦人比较快乐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在丹麦能做的事情很少,所以我們要习惯拥有低期望。” 。Hygge 不需要挥霍金钱刻意营造,只需要在生命中放慢生活节奏,用心感受每一个平凡却又能令你感到舒适愉悅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把握我們在这世界上的短暂生命,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人。与亲友家人共度美好时光,珍惜每刻当下,正是HYGGE精神的根本。珍爱自我、寻求安全及舒适的感觉、享受令人愉悅的小事,就是丹麦幸福的秘密。找一天,放慢脚步,抛开手机和电脑,沖杯咖啡,度过放松的一天,以舒缓的节奏享受生活,为自己充电,就是HYGGE。烛光是HYGGE,现煮咖啡的味道是HYGGE,清爽干净的床单是HYGGE,与朋友共进晚餐是HYGGE……“HYGGE”,不只是丹麥文化的核心,更是丹麥人的生活方式。而在这竞争激烈而浮躁年代,每个人生活都需要hygge!这会让我们活得轻松愉悦。</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要离开哥本哈根时,房东正不亦乐乎的烹饪着美味佳肴,他说他明天生日,要邀请家人来这参加他的生日聚会,共进晚餐。— 他正享受着Hygge !</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København):丹麦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座落于丹麦西兰岛东部,与瑞典的马尔默(Malmö)隔厄勒海峡(Øresund)相望。在2008年,《Monocle》杂志将哥本哈根选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并给予“最佳设计城市”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运河游船(Canal Tours Copenhagen):从Gammel strand出发的游船用哥本哈根卡(CPH card)免费。历时1小时,每个景点导游用英语和丹麦语各讲解一遍。</p><p class="ql-block"> 以下内容为运河游船所经景点。</p> <p class="ql-block">Gammel Strand:哥本哈根市中心城堡岛运河(Slotsholmens canal)旁边的街道和公共广场的一个区域。它曾经是一个天然港口的所在地。在这个港口周围,哥本哈根在 11 世纪曾是一个小型渔业和贸易定居点。后来这个地区变成了一个鱼市,以坐在广场上卖鱼的妇女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当代艺术中心(Nikolaj Contemporary Art Center,照片左侧):哥本哈根的一个艺术中心,位于前圣尼古拉斯教堂(St. Nicholas Church)中,以该市最古老的教堂和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圣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的名字命名。矗立于Højbro广场上以其高90米的新巴洛克风格塔尖闻名。</p> <p class="ql-block">Højbro广场(Højbro Plads) :位于Gammel Strand区城堡岛运河边一个长方形公共广场,其名字来自Højbro桥。</p><p class="ql-block">广场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阿布萨隆大主教(Absalon)骑马雕像,雕像于1901年落成以纪念他去世700周年。阿布萨隆是丹麦12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政治家和教会之父,被认为是哥本哈根市的创始人。雕像由Vilhelm Bissen设计,阿布萨隆被塑造为一名军事指挥官,身披盔甲,骑在腾飞的骏马上,右手握着斧头,望向城堡岛上克里斯蒂安堡宫即他所建的城堡所在地。雕像基座上雕有鲱鱼游动的图案以说明哥本哈根城市始于鲱鱼贸易。从11世纪开始,当地优质的港口和鲱鱼鱼群吸引渔民和商人来此定居,据说居住地就在Gammel Strand附近,定居地之后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镇。1167年,传统上认为是哥本哈根的建城年,这一年阿布萨隆主教在城堡岛上建立了第一座城堡(哥本哈根城堡)以免城镇受文德海盗袭击,城堡位置就位于现在的克里斯蒂安堡宫。</p> <p class="ql-block">Højbro桥( 字面含义为高桥):位于Gammel Strand区,连接克里斯蒂安堡宫(Christiansborg Palace)所在的城堡岛(the Slotsholmen island)和Højbro广场。目前的桥梁建于1878年,由Vilhelm Dahlerup设计。</p> <p class="ql-block">城堡岛(Slotsholmen)是哥本哈根内城的一个岛。其名字来自克里斯蒂安堡宫(Christiansborg Palace)。1167年,阿布萨隆主教(Absalon)在克里斯蒂安宫的所在地建造哥本哈根的第一座城堡。如今它是丹麦议会、最高法院和国家安全局的所在地。也是丹麦女王接待外宾,皇室成员举办庆典和活动的地方,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岛内景点有克里斯蒂安堡宫(Christiansborg Palace)、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Copenhagen Stock Exchange,CSE),丹麦战争博物馆(The Danish War Museum)、托尔瓦森雕塑博物馆(Thorvaldsen's Museum)、丹麦犹太博物馆(Danish Jewish Museum)、皇家图书馆花园(DetkongeligeBiblioteksHave)、黑钻石大厦(丹麦皇家图书馆新馆)。</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堡宫(Christiansborg Palace):位于哥本哈根的城堡岛(Slotsholmen)上,前身为哥本哈根城堡(Københavns Slot)。其原址为阿布萨隆城堡(Absalon's Castle),是阿布萨隆大主教于1167年兴建要塞建筑。1370年由于各方势力冲突被拆毁,后在原址上重建全新的堡垒哥本哈根城堡。哥本哈根城堡是丹麦国王的主要居所和政府中心,后皇室迁居阿马林堡宫。1730 年 10月,新国王克里斯蒂安六世(Christian VI )登基,他要一座华丽宫殿以彰显他的地位和权力,拆除了原来的哥本哈根城堡,于1773-1775年间,先后在原地建造第一克里斯蒂安堡宫与第二克里斯蒂安堡宫,当时它是丹麦最大、最昂贵的宫殿,也是北欧最大的宫殿。1794年宫殿毁于一场大火。目前宫殿于1907-1928年建的巴洛克式建筑。原来的宫殿整体形状和中央塔楼与现在所见的宫殿大致相似,但比现在所见的宫殿大得多。现在,丹麦的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政府机构均以克里斯蒂安堡宫作为总部,使得克里斯蒂安堡宫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容纳一个国家所有三大政府机构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堡宫(Christiansborg Palace):具有欧洲十八世纪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四面合围的宫殿,中心矗立着一座高塔。从地面到塔楼顶端共计106米高,是哥本哈根最高的建筑,比市政厅的塔楼要高出40米。</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堡宫(Christiansborg Palace):塔楼上有3顶王冠,青铜尖塔的针顶有风向标。</p> <p class="ql-block">弗雷德里克七世(Frederick VII)骑马雕像:位于克里斯蒂安堡宫前,为欧登堡王朝宗家最后一位丹麦君主,最后一个专制统治丹麦的君主。他于1849年修改宪法,签署成立丹麦议会,确立君主立宪制。座右铭—“人民的愛,我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堡宫正门:两侧是洛可可式凉亭,建于 1739 年。</p> <p class="ql-block">凉亭:于宫殿入口两侧,洛可可风格。顶部为醒目的装饰性圆顶,右侧刻有克里斯蒂安六世(Christian VI )名字首字母组合徽章,左侧索菲·玛德琳王后(Queen Sophie Magdelene)名字首字母组合徽章,并由古典人物支撑。</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桥(Marmorbroen, the Marble Bridge): 通往城堡岛的至少10座桥中,这座桥是最具装饰性的。1794年克里斯蒂安堡宫被大火烧毁,而这座桥和入口幸免于难。观赏这座桥及凉亭入口可以想象当年的克里斯蒂安堡宫是多么的壮观。桥梁完工于1745年,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尼古拉·埃格特韦德(Nicolai Eigtved)设计建造。桥梁为后期巴洛克风格或洛可可风格。之所以称大理石桥是因为桥面由挪威大理石铺就,但桥梁主体结构是由撒克逊砂岩建造。桥两侧拱门之间各有两个男女雕像,据说是这座桥和宫殿建成时的国王克里斯蒂安六世(Christian VI )和索菲·玛德琳王后(Queen Sophie Magdelene)的理想化肖像。</p> <p class="ql-block">Rigsdagsgården:丹麦议会大厦前的一个大院子。</p> <p class="ql-block">丹麦犹太博物馆(Danish Jewish Museum):展示了400 年的丹麦犹太历史。 </p> <p class="ql-block">皇家图书馆花园(DetkongeligeBiblioteksHave):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丹麦犹太博物馆(Danish Jewish Museum),丹麦战争博物馆(Danish War Museum),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和克里斯蒂安堡宫之间的一个小型隐蔽花园。被誉为市中心最宁静的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雕像:位于皇家图书馆花园(DetkongeligeBiblioteksHave)内,为丹麦神学家、哲学家、诗人、社会批评家及宗教作家,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创立者。</p> <p class="ql-block">丹麦战争博物馆(The Danish War Museum):一座军事历史和武器博物馆。博物馆建筑原为克里斯蒂安四世兵工厂(Christian IV's Arsenal)。</p> <p class="ql-block">《丹麦母亲》(Mother Denmark):丹麦的女性化身和丹麦民族的爱国象征。</p><p class="ql-block"> 丹麦的寓言形象即一位身着古董服装、佩戴徽章的女性首次出现在 18 世纪。 19世纪,随着浪漫民族主义的兴起,《丹麦母亲》被视为丹麦的国家象征和民族情感的体现。 1851年,受丹麦在伊斯特德战役(the Battle of Isted)胜利的影响,画家伊丽莎白·鲍曼(Elisabeth Baumann)创作了一幅《丹麦母亲》的画作,其形象是一位年轻女子,扛着丹麦国旗和戴着维京珠宝,手持一把古董剑,走过田野。这幅画成为后来许多描绘丹麦母亲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者荣耀(King Splendour):国王大炮装饰,在绝对君主制时期(1660-1848),国王由上帝选出并统治一切。国王们善于展示自己和权力。艺术是彰显他们权力的一种手段,体现在建筑物、绘画和武器的装饰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四世大炮磅秤(King Christian IV's cannon scale):在大炮装进战船之前通常要称重以免放置船上时重量不均导致船只倾斜沉没。这种大炮称自1614年开始出现,是一杆巨大的比斯默称(bismer scale),当达到平衡时,可以通过杠铃读取大炮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托尔瓦森雕塑博物馆(Thorvaldsen's Museum,照片中间建筑):紧邻克里斯蒂安堡宫和城堡岛运河。博物馆于 1839-1848 年由丹麦建筑师 M.B. Bindesbøll 建造,其目的是为了纪念丹麦新古典主义雕刻家巴特尔·托瓦尔森(Bertel Thorvaldsen)。巴特尔·托瓦尔森是同时代、同领域中在欧洲最出名的艺术家之一,他住罗马40多年,1838 年,他将自己的大批艺术收藏捐赠给了他的故乡哥本哈根。位于瑞士卢塞恩的著名《狮子纪念碑》由他创作。</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Copenhagen Stock Exchange,CSE):建于1624年,北欧文艺复兴(Nordic Renaissance)建筑,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城堡岛上。克里斯蒂安四世当时意识到贸易和商业发展的重要性,想把哥本哈根建成一个商业中心的大都市,由此决定修建此建筑。1625年证券交易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已有近 4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且保存完整仍在使用的证券交易所。不过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已在这附近有了新的地址,而这所建筑作为举办庆祝晚宴、会议、派对和其他活动的场所至今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Copenhagen Stock Exchange,CSE)和borsbroen桥</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Copenhagen Stock Exchange,CSE):哥本哈根市最具特色的建筑物,红色的砖墙和绿色的屋顶与尖塔相映成趣。建筑四面用沙石和红砖砌成,楼层之间饰有石块,石块上刻有花卉浮雕;窗户和窗户之间用竖石条隔开,石条上刻有人像浮雕。屋顶和顶楼尖塔的塔身用青铜片铺就(其实最早用铅来覆盖屋顶。1658-1659年瑞典占领哥本哈根时期,许多铅被卸下用于制造炮弹,屋顶卸下铅后用锡和瓦片覆盖,直到十九世纪末,才使用青铜而成现在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Copenhagen Stock Exchange,CSE):尖塔顶上饰有四条似龙又像鳄鱼的雕塑,其尾巴缠绕在一起形成塔尖,高达56米。塔尖尖顶有三顶皇冠,象征北欧帝国(丹麦、挪威和瑞典)。传说,这个尖尖的顶曾多次保护了建筑免受敌人攻击和火灾破坏。在邻近建筑多次爆发火灾时,这个古老的证券交易所都幸免于难。</p> <p class="ql-block">小岛教堂(Holmens Kirke):位于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附近,始建于1563年,后克里斯蒂安四世改为海军教堂。1967年,现任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和亨里克亲王在这座小教堂里举行婚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小岛桥(Holmensbro):右侧是小岛教堂。左侧是克里斯蒂安堡宫。</p> <p class="ql-block">Storm桥(stormbroen): 建于1681年,以1659年的一次瑞典围攻哥本哈根的战役(the Storm on Copenhagen in 1659)命名。正是在桥所在地点,当时的城市城墙所在的地方,瑞典军队发动了主要进攻。经过一系列的失败后,丹麦军队终于取得了胜利,瑞典军队在storm街(stormgade)的城墙前留下了 2000 名阵亡士兵。在桥的侧面石基上刻有“erected in MDCLX”(建于1660年)铭文。</p> <p class="ql-block">Storm桥(stormbroen):桥面及前方托尔瓦森雕塑博物馆(Thorvaldsen's Museum)</p> <p class="ql-block">丹麦皇家图书馆新馆,即黑钻石大厦(the Black Diamond building):哥本哈根海滨最重要的建筑地标之一。于1999年9月落成,建筑四周用黑色花岗岩包裹,表面闪闪发光,所以被称为“黑钻石”,大厦高7层,黑色实心立方体由一个宽敞的玻璃中庭一分为二,这个中庭容纳了大部分公共功能。</p><p class="ql-block"> 丹麦皇家图书馆(Det Kongelige Bibliotek)是丹麦的国家图书馆和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它为北欧五国最大的图书馆。该馆建于1660年,为弗雷德里克三世下令建造,他派人到巴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等地搜罗图书,不久模仿巴黎的马扎兰主教图书馆建造了这座独立的图书馆。一开始图书馆仅为王室和学者服务,1793年正式向普通民众开放。馆内收藏有古今文学艺术等各类书籍,并有大量东方文学和阿拉伯文学经典著作。</p> <p class="ql-block">“五环”桥(Five Circles Bridge) :是一座横跨哥本哈根市中心克里斯蒂安港地区(Christianshavn)的克里斯蒂安港运河南口的自行车和行人桥。桥长40米,由著名的丹麦-冰岛裔艺术家Olafur Eliasson设计。该桥由五个带有不同高度桅杆的大小不一的圆形桥面组成。五根桅杆由 118 根金属缆绳支撑,从远处看,像并排停靠的帆船,旨在体现哥本哈根航运的历史。这座桥于2015 年 8 月向公众开放,桥面上曲折的道路设计以期望行人放慢速度,在旅途中短暂休息并欣赏风景。由于桥下的净空高度仅为约 2.25 米,小船可以轻松地在桥下行驶,而当较大的船只需要通过时,桥的中心部分会水平打开。</p> <p class="ql-block">內港大桥(Inderhavnsbroen):建于2016年,一座横跨哥本哈根内港的东西走向的步行和自行车桥,长180 米,位于新港尽头,该桥连接西侧的新港(Nyhavn)和东侧的克里斯蒂安港(Christianshavn)。</p> <p class="ql-block">內港大桥(Inderhavnsbroen):一座具有非凡架构的移动桥,它的中央部分可分为两半,以使船只通过。当它回缩让船只通过之后,以平静、水平、滑动的方式再次连接时,像一个吻,所以也被称为“接吻桥”(The Kissing Bridge)。对于海港大桥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特殊的设计,与海港运河下游克尼普尔斯布罗桥 (Knippelsbro) 上更常见的垂直升降桥设计不同。</p> <p class="ql-block">內港大桥(Inderhavnsbroen):桥上可以欣赏美丽的海港景观。</p> <p class="ql-block">克尼普桥 (Knippelsbro): 是一座横跨哥本哈根内港的上开桥(bascule bridge),连接城堡岛 (Slotsholmen) 的证券交易所街( Børsgade)和克里斯蒂安港 (Christianshavn) 的市场街 (Torvegade)。它是哥本哈根市中心仅有的两座可承载机动车辆穿过港口的桥梁之一,另外一座是长桥(Langebro)。现在的克尼普桥是第五代桥梁,桥长 115 米,于 1937 年落成。该桥出现在丹麦克朗纸币的设计上。桥名字源于汉斯·克尼普 (Hans Knip),他于 1641 年成为桥梁管理员,负责桥梁的运营并向过往船只收取通行费。从17 世纪起,这座桥就被称为克尼普桥。</p><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4世桥(Christian IV's bro)(照片右边)</p><p class="ql-block">丹麦科学创新及高等教育部(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cience)(照片中间)、</p> <p class="ql-block">BLOX楼:位于哥本哈根的丹麦建筑中心总部(简称DAC)所在地,包含展览空间、办公室及联合办公空间、咖啡厅、书店、健身中心、餐厅、22间公寓以及一个地下自动公共停车场。由OMA的Ellen van Loon协同Adrianne Fisher设计。建筑醒目的外观是通过相似体块以不同的排列方式叠加形成。</p> <p class="ql-block">新港(Nyhavn):一个建造于17世纪的哥本哈根滨水、运河和娱乐区。17-18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由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于1670 -1675 年建造,包括一条人工运河即新港运河(Nyhavn canal)和其两侧联排房。船只在这装卸货物、渔民们在这捕捞。它曾因啤酒、水手和卖淫而臭名昭著。新港运河(Nyhavn canal)是由 1658 年至 1660 年丹麦-瑞典战争中的瑞典战俘挖掘。它是从海上通往国王新广场 (Kongens Nytorv) 老内城的门户。据说,当年的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到访阿姆斯特丹,痴迷上那里迷宫般的运河,回来照葫芦画瓢挖凿了这条运河。并在运河两侧建造了阿姆斯特丹类型的排屋希望提供阿姆斯特丹人居住,以促进两地贸易合作,赚取阿姆斯特丹人的钱,然而阿姆斯特丹人并未到来,最终希望落空。不过该运河将海水直接引进国王新广场(Kongens Nytorv),将海上交通引进城市中心,从而促进哥本哈根的经济发展。丹麦童话大师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由此新港运河自有哥本哈根的特色,在这个童话王国里,两岸的建筑都被赋予了童话般的色调。</p> <p class="ql-block">新港(Nyhavn)</p> <p class="ql-block">新港南侧联排房:有豪华的豪宅,包括位于国王新广场拐角处的夏洛滕堡宫(Charlottenborg Palace)。童话大师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n)1834-1838年居住在新港20号(左边红房子里)在此他创作了《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和《豌豆公主》等经典童話故事。</p> <p class="ql-block">新港18号(Nyhavn 18):童话大师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n)曾经居住在这里4年(1871-1875年),目前这里设有一家安徒生主题纪念品商店。他于1845-1864年在新港67号住过。</p> <p class="ql-block">新港北侧联排房:用木材、砖块和灰泥建造,色彩鲜艳。</p> <p class="ql-block">新港9号:最古老的房子,其历史可追溯至 1681 年。房子的设计至今保留着当时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新港 11 号(“打火匣”屋,丹麦语:fyrtøjet,英文:Tinder Box):丹麦商人路易斯·斐迪南·罗默 (Louis Ferdinand Romer,1714-1776) 于 18 世纪中叶从非洲返回哥本哈根,并于 1754 年买下这座房子,并建立了一家糖精炼厂,所以大门上方有个糖人小雕塑,双手拿着糖顶模具,呈现了这座房子历史。罗默原来的房子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目前的建筑建于 1830 年代,这个时期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了《打火匣》,所以房子取名《打火匣》屋,现在此处是一家名为“打火匣”的餐馆(Restaurant Fyrtøjet),提供高品质的自制美味丹麦菜肴。</p> <p class="ql-block">纪念锚(Mindenkeret):位于新港尽头,与国王新广场 (Kongens Nytorv) 交汇。一座纪念碑旨在纪念二战期间于海军、商船队或盟军服役的 1700多名牺牲的丹麦军官和水手。该锚于 1951 年置于此处,取代了 1945 年竖立的临时木制十字架,并有一块刻有腓特烈七世国王(King Frederik VII)字母组合的牌匾。纪念锚产于 1872 年,曾用在二战期间停靠在霍尔门海军基地的菲英号护卫舰上。每年 5 月 5 日(1945 年丹麦解放日)都会在纪念锚处举行官方仪式,以表彰和纪念阵亡将士。</p> <p class="ql-block">国王新广场(Kongens Nytorv):建于1688年,哥本哈根最大的广场。广场中央克里斯蒂安五世(Christian V)的骑马塑像是广场的标志,被称为“国王之马”。广场内坐落着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皇家剧院(the Royal Theatre)、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等著名建筑。</p> <p class="ql-block">丹麦皇家剧院(Royal Danish Theatre):始建于1748年,最初是为国王服务的表演机构,后成为丹麦的国立表演机构,安徒生生前最喜爱之处。上演歌剧、芭蕾舞和交响乐等文化活动。</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琥珀博物(Copenhagen Amber Museum):位于国王新广场。该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琥珀古董和文物,其中包括史前时期埋藏的各种昆虫。</p> <p class="ql-block">临时艺术装置—共同反思(Reflections in common):在展馆内,可以以全新的视角体验你自己、这座城市及其自然。花点时间停下来,采取新的视角进行反思。改天再来,体验展馆和城市的氛围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镜柜强调了反思和自我反思在创造更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与建筑互动时,它才被赋予意义。展馆“共同反思”的概念在设计中得到体现,让人们在城市的背景下审视自己。</p> <p class="ql-block">桥街厨房(Broens Gadekøkken ,Bridge Street Kitchen):位于內港桥头格陵兰贸易广场(Greenlandic Trade Square)(从新港直走穿过內港桥即到)的一个街头美食厨房和酒吧,供应来自哥本哈根著名餐厅和厨师的世界级的街头美食和饮品。</p> <p class="ql-block">桥街厨房(Broens Gadekøkken , Bridge Street Kitchen)</p> <p class="ql-block">金枪鱼盖饭(tuna poke): 内有黄耆金枪鱼(yellowfin tuna)、黑米饭(black rice)、腌子姜(pickled ginger)、海藻(seaweed)、毛豆(edamame)、芝麻(sesame)、酱油和辣蛋黄酱(soy&spicy mayo),又健康又营养。</p><p class="ql-block">夏威夷盖饭(Hawaiia Poke)又叫“冲浪碗”(poke bowl,poke意为“切块”):源于夏威夷,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制作方法:新鲜捕捞的鱼和海鲜刚刚出水就处理干净,既不加热也不烹调,只是切成小块立方体并用酱汁腌渍后摆在一碗米饭上再并加入一些蔬菜和豆类等,再淋上酱料。</p> <p class="ql-block">蝴蝶桥(Butterfly 3-Way Bridge):由dietmar feichtinger建筑事务所设计,专为行人和自行车设计的桥梁。三个桥板连接不同的河畔,固定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其中两个活动性桥面板可打开让帆船通行。当两个桥面板同时升起时,造型酷似巨大蝴蝶,所以叫“ 蝴蝶桥 ”。蝴蝶桥横跨 Christianshavns运河 和 Trangraven 航道,采用三线性桥跨,在水面上呈星形。</p> <p class="ql-block">丹麦皇家剧场(Skuespilhuset)是丹麦皇家剧院的演出场地之一,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腓特列堡区。2008年启用。由丹麦建筑事务所Lundgaard & Tranberg设计。令人惊讶的是,有40% 的建筑悬于水面之上。</p> <p class="ql-block">丹麦皇家歌剧院(The Danish Royal Opera House):世界级的艺术殿堂,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霍尔曼岛(Holmen),与阿美琳王宫隔海相望。这座"新未来主义"的剧院主体由丹麦建筑师 Henning Larsen 设计,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歌剧院之一。其修建费用超过5亿美元,也是世界最昂贵的歌剧院之一。歌剧院在2005年1月15日正式开业。</p> <p class="ql-block">阿马林堡宫(Amalienborg):丹麦王室的冬宫,八角形的皇宫广场被四座独立的洛可可式古典宫殿环绕,被认为是丹麦最伟大的洛可可式建筑之一。广场中央矗立着腓特烈五世(Frederik V)骑马雕像。阿马林堡宫最初仅为四户贵族家庭所建。当第一克里斯蒂安堡宫在1794年2月26日被烧毁后,皇室买下了这四座贵族公馆,随后国王腓特烈五世把它改建成洛可可式风格的建筑。目前丹麦王室的君主及其家人仍居住在四个不同的宫殿中。</p> <p class="ql-block">阿马林堡宫(Amalienborg):宫殿外观结合了德国和法国的风格元素,打造出轻盈的洛可可风格。</p> <p class="ql-block">腓特烈五世骑马雕像</p> <p class="ql-block">卫兵交接仪式:丹麥的皇家卫队成立于1658年。自1785年以來,每天中午皇家卫队从位于罗森堡的军营前往阿马林堡宮,交接新的护卫队。</p> <p class="ql-block">阿马林堡宫(Amalienborg)和腓特烈教堂(Frederiks Kirke)</p> <p class="ql-block">腓特烈教堂(Frederiks Kirke),俗称大理石教堂(Marmorkirken),位于腓特列堡区,阿马林堡宫北侧,与宫殿隔路相望。1740年,由建筑师 Nicolai Eigtved 设计建造以纪念奥尔登堡王朝登上丹麦王位300周年。教堂拥有斯堪的纳维亚地区(Scandinavia)最大的圆顶,其直径达31米,圆顶被安置在12根圆柱之中。这一设计灵感可能来自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腓特烈教堂(Frederiks Kirke)</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霍尔姆岛(Christiansholm,又称“纸岛”—The Paper Island)新城区 :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一座人工岛。是哥本哈根內港中最后一个正在开发的码头区。这个古老的“纸岛”正在被赋予新的生命,一个横跨整个小岛的独特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包括私人公寓、合作社会住房、海滨文化中心、国际酒店以及设有商店、咖啡馆、餐馆和文化活动的市场大厅。该建筑由 COBE 建筑公司设计,由不同高度和形状的建筑物组成,但它们都具有统一的建筑风格,倾斜的混凝土和砖立面,其灵感来自于独一无二的克里斯蒂安港仓库区的旧砖仓库高大的山墙和旧工业大厅。屋顶高度不同为港口增添了新的多变的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Snedkergraven运河和Frederiksholmbroen桥</p> <p class="ql-block">豪华公寓楼(Torpedohallen Luxury Residence):这座五十年代的建筑曾经是鱼雷艇工厂。随着时代变迁,不再需要鱼雷艇,因此原始混凝土工厂被改造成明亮通风的豪华公寓。作为保留特殊工业氛围计划的一部分,原有的混凝土柱子被保留,内部造船池被改造成居民游艇的停靠区。</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皮划艇和独木舟俱乐部(Københavns Kajakklub)</p> <p class="ql-block">历史帆船</p> <p class="ql-block">尼霍尔姆海军基地(the Nyholm Naval Base)、丹麦大型驱逐舰及老港起重机</p> <p class="ql-block">尼霍尔姆中央警卫室(Nyholm Central Guardhouse):哥本哈根霍尔曼(Holmen)的一座历史建筑。巴洛克风格(the Baroque style)。建于 1745 年,是尼霍尔姆海军基地(the Nyholm Naval Base)的一部分(该基地于 1690 年在填海土地上建立)。这是一座典型的 18 世纪警卫室,正面开放,为执勤的警卫提供庇护。该建筑最显眼是其巨大的山脊塔楼。塔楼上时钟由钟表匠彼得于 1753 年制造,是腓特烈五世的私人礼物。由于塔楼顶部有巨大的皇冠,该建筑多年来被通俗地称为皇冠之下(Under Kronen,英语:“Beneath the Crown”)。这个皇冠是克里斯蒂安堡宫尖塔上皇冠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Kaj酒店(Kaj Hotel):一家微型酒店,私人船屋,船屋和酒店的结合体。“hygge”的浮动吊舱。位于哥本哈根宁静的内港。 酒店建在水上,采用回收材料建造,历史悠久的窗框曾经属于前丹麦国防司令部大楼;地基利用了旧的铁杆;楼梯和舷梯是从一艘真实的船上回收来的。酒店内部,现代极简主义与斯堪的纳维亚美学相结合,具有独特的家居感觉。一间主卧和夹层楼上的小卧室,还设有小厨房和浴室。酒店可容纳四人和一名婴儿。尽管面积只有 16 平方米,但由于中性、平静的色彩及大窗户和露台,让人感觉宽敞舒适。 </p> <p class="ql-block">Krudtløbsvej区域</p> <p class="ql-block">长堤公园(Langelinie park):这个地区被描述为哥本哈根最美丽的地方,从Esplanaden街延伸到Langelinie和Frihavnen码头霍森斯(horsens)港口的小船停靠区(Lystbådehavnen)。沿途可见吉菲恩喷泉(the Gefion Fountain),伊瓦尔惠特费尔特纪念柱(the Ivar Huitfeldt Column),弗雷德里克九世(Frederick IX)雕像,玛丽·奥尔良公主纪念碑(the monument of Princess Marie of Orléans),小美人鱼雕像(Little Mermaid statue)。还可以看到Frihavnen码头上停靠的军舰和巨大的邮轮和霍尔曼(Holmen)区域。</p> <p class="ql-block">小美人魚雕像(Little Mermaid statue):位于哥本哈根长堤公园的港口岩石上,是哥本哈根最具标志性的地标之一。雕像在揭幕后的几年里代表了哥本哈根的全球形象。艺术家爱德华·艾瑞克森((Edvard Eriksen)于1913年创造了这座充满传奇的雕像,其灵感来自丹麦作家安徒生的虚构作品《海的女儿》。芭蕾舞剧的女主角艾伦·帕丽丝(Ellen Price)是艾瑞克森雕塑美人鱼的模特。美人鱼铜像1.5米高,人身鱼尾的美人鱼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远看恬静娴雅,悠闲自得。近看,却神情忧伤。</p> <p class="ql-block">伊瓦尔·惠特费尔特纪念柱(the Ivar Huitfeldt Column): 位于哥本哈根长堤公园的一座纪念碑,以纪念海军上将伊瓦尔·惠特费尔特及其部下而建。他们于1710 年的大北方战争期间在克厄巴特战役中因“HDMS Dannebroge”号战舰的爆炸沉没而牺牲。该纪念碑建于 1886 年,由 维尔海姆·达勒鲁普(Vilhelm Dahlerup )设计。费迪南德·爱德华·林 (Ferdinand Edvard Ring) 负责罗马胜利女神维多利亚的雕像和浮雕,而卡尔·布鲁默 (Carl Brummer) 则负责纪念碑的建筑设计。 </p> <p class="ql-block">玛丽·奥尔良公主纪念碑(the monument of Princess Marie of Orléans)位于哥本哈根的长堤公园,纪念玛丽•奥尔良公主(1865-1909 年)而建,由雕塑家卡尔·马丁·汉森(Carl Martin-Hansen) 1912 年创作。</p><p class="ql-block">玛丽•奥尔良公主曾是一位法国公主,于1885年与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Christian IX)最小儿子瓦尔德马王子(Prince Valdemar)结婚后成为深受丹麦民众欢迎的丹麦公主。</p> <p class="ql-block">海事纪念碑(The Maritime Monument,丹麦语 Søfartsmonumentet):位于哥本哈根长堤公园内,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丧生的丹麦平民水手。纪念碑为一座代表记忆女神的青铜雕塑置于菱形基台上,基台侧面有一系列叙事浮雕。女神雕塑是根据古典希腊化雕塑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Nike of Samothrace)建模的。</p> <p class="ql-block">弗雷德里克九世(Frederick IX)雕像:于1982年,在弗雷德里克九世升任王位35周年之际建造,是哥本哈根最新的君主雕像之一。弗雷德里克九世是1947年至1972年的丹麦國王。</p> <p class="ql-block">吉菲昂喷泉(Gefionspringvandet,Gefion Fountain):哥本哈根最大的喷泉,位于哥本哈根海滨,毗邻长堤公园。由北欧女神吉菲昂(Gefjun)与四头牛所组成的铜塑。由丹麦雕塑家昂拉斯·蓬高(Anders Bungaard)铸造,整个铜塑费时约十年,于1908年竣工并揭幕。传说古代瑞典有位戈尔弗国王(Gylfe)答应女神吉菲昂可以从瑞典国土挖出一块土地,但是限时一个昼夜。于是吉菲昂女神把她的四个儿子化为四头牛,用犁从瑞典国土挖出一大块土地,并把土地移到海上,从此,瑞典的国土上留下了一个维纳恩湖(Vanern),而挖出来的土地就是哥本哈根所在的西兰岛(Sjælland)。雕塑家根据这一神话铸塑了吉菲昂喷泉。吉菲昂女神左手扶犁,右手执鞭,驾驭着四条铜牛拼力耕犁,四条铜牛躬身抵角、奋力拉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铜牛的鼻孔喷溅,凝成薄雾,犁后喷泉汹涌,形同垂瀑,台基周围随着道路的坡度,用花岗石围成一泓泓水池,所有泉水汇集池内。水池内两边各有一条铜铸巨蟒盘缠,左右两股喷泉,直注铜牛。整个结构气势磅礴,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水上飞机(seaplane)</p><p class="ql-block">北欧水上飞机(Nordic Seaplanes)是一家丹麦航空公司,在哥本哈根港口和丹麦奥胡斯(Aarhus)港口之间运营每日定期的水上飞机客运航线。</p> <p class="ql-block">圣阿尔班教堂(St. Alban's Church):一座毗邻吉菲昂喷泉的圣公会教堂,教堂外观为传统英式哥特复兴式风格。于1885-1887年由于英国人在哥本哈根数量逐渐增加而修建。</p> <p class="ql-block">吉菲昂桥(Gefion Bridge):建于1895年,一座人行刚构桥(Rigid frame bridges),位于吉菲昂喷泉旁。</p> <p class="ql-block">港务局大楼(Port Authority Building):于 1868 年建。 现是哥本哈根城市与港口发展公司总部(By & Havn)所在地。由Vilhelm Dahlerup and Frederik Bøttger设计,其灵感来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维尔海姆·达勒鲁普(Vilhelm Dahlerup)是一位专门研究历史主义风格的丹麦建筑师。他是19世纪最富有成效和知名度的丹麦建筑师之一,是当时许多最著名的建筑物和地标建筑的幕后推手,对哥本哈根市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皇家亭子(Royal Pavilions):建于 1905 年,位于港务局大楼前的码头上。被认为是奥斯瓦尔德·罗森达尔·兰巴勒 (Osvald Rosendahl Langballe) 的作品。当王室成员经过港口登上停靠在霍尔门(Holmen)皇家游艇 HDMY Dannebrog 之前可以在此歇息等待。其中顶部有皇冠的亭子供国王及王后使用,另一个供其他成员使用。</p> <p class="ql-block">龙路灯(Dragon street lights):港务局大楼前皇家游艇(the royal chalup)停靠处两侧的两盏路灯,路灯顶部为龙形雕像,维尔海姆·达勒鲁普(Vilhelm Dahlerup )设计并于 1892 年安装。</p> <p class="ql-block">朗格利尼门柱(Langelinie Gate pillars):兼作警卫室,顶部有两尊描绘水神涅普頓(Neptune,右)和众神使者墨丘利(Mercury,左)锌雕像。</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于皇家铸造收藏馆前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尼亚自由城(Fristaden Christiania):又称克里斯蒂安尼亚(Christiania)。位于克里斯蒂安岛(Christiania island)上,是哥本哈根的一处自我宣称自治的小区域,以其独特的波西米亚嬉皮文化和无政府主义为人所知。这一区域到处洋溢着自由文化,被当地居民设计装扮成为充满幻想、艺术气氛浓厚的另类世界。自由城是后嬉皮时代最著名的运动之一,创立于1971年9月26日,实行公社制度。目前设有自治委员会,约有850-1000名居民,其中大多为嬉皮士、自由艺术家、草根运动人士、摇滚乐手等自由风格强烈的居民。他们拥有自己的货币系统、邮局、卫生所、学校,为不受哥本哈根政府管制的城中城,由于不受丹麦禁止室内吸烟与大麻禁令影响。这里可以进行大麻交易,曾经也是犯罪高发区域。但如今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危险地带,只要在参观时遵守当地要求。自由城不承认其为欧盟领土,其入口标语是“你已离开了欧盟”(You are leaving EU)。(照片是运河游船经过自由城区域)</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救主堂(Vor Frelsers Kirke)是丹麦哥本哈根的一座荷兰巴洛克风格教堂,最为著名的是它的酒钻形尖顶与外部的螺旋楼梯,从楼梯可以爬上塔顶,俯瞰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全景。它还以北欧最大的钟乐器著称。建于1682-1695年,由Lambert van Haven设计。尖顶于1752年建成,建筑师是Lauritz de Thura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