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成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文物藏品1500余件。 一、商代一号青铜神树,1986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商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修复完整的一棵高达396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一号神树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已残缺,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一条龙延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商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第33号。<br> 二、商代青铜立人像,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铜像重约180公斤。青铜大立人像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第106号。 三、商代金杖,长度143CM,重量463克,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出土。 金杖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br>在金杖一端,有长约46厘米长的一段图案,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br>这图案究竟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这些图案表现的是分别以鱼和鸟为祖神标志的两个部族联盟而形成了鱼凫王朝;图案中的“鱼”、“鸟”就是鱼凫王朝的徽号、标志。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金杖上的鱼鸟图象征着上天入地的功能,是蜀王借以通神的法器。当然,这尚无定论,其内涵有待更为深入的探讨。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第160号。<br> 四、商代铜纵目面具,该面具于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br>商铜纵目面具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br>因为大型青铜纵目面具最为夸张的是凸出的双眼和舒展的大耳,因此有人称之为“千里眼”“顺风耳”,夸张的造型表明它具有超人的神通。结合有关“蚕丛纵目”的记载推断,此像可能是第一代蜀王蚕丛的神像。又据其两颊上下各有一长方形穿孔推测,此像可能是蜀民嵌于宗庙内木柱之上作供奉用的。在当年三星堆王国的祭祀或信仰活动现场,这件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极有可能被放置在重要的中心位置,当为王国重器。 五、商代戴金面罩铜人头像,金面罩是用金块捶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方法,系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和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据已有统计三星堆一号坑、二号坑,共出土了57件样式各异的青铜人头像,其中只有4件覆盖黄金面具。<br>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分平顶和圆顶两型。其人头像造型与未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造型大体相同。整件人头像金光熠熠、耀人眼目,尊严高贵,气度非凡。青铜人头像粘贴金面罩,说明当时的古蜀人已视金为尊。人头像作为常设于神庙中的祭祀神像,在其面部贴金,其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美观,而与祭祀内容和对象有关,金面罩或许有娱神以使神更灵验的作用。 六、商代神树纹玉琮,2021年三号坑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包括这件神树纹玉琮。玉琮由整块灰白色玉料加工而成,对应两面线刻神树纹样,刻痕较浅。神树纹分枝有两层,与1号神树的三层九枝不同。每层有垂直的主干和枝叶,主杆顶和枝头有大花苞。两侧神树纹有所细微差别,神树底座一为山形座,一为尊形器。带有神树纹的玉琮前所未见,为今人研究古蜀社会中神树的意义、象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考古人员认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部分玉琮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反映了早期古蜀与甘青地区的交流。<br> 七、商代青铜太阳形器,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经火焚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六个个体,经修复复原的2件太阳形器的直径均在85厘米左右,构型完全一致。器物构型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其周围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的5个圆孔均是作安装固定作用的。 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未见于以往的出土文物,因其与同坑出土的铜神殿屋盖上的“太阳芒纹”的形式相似,器物正中凸起的阳部又与铜眼形器、铜眼泡构型接近,其整体图像特点也与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墓岩画及我国南方地区出土铜鼓上的太阳符号颇为相像,因之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太阳形器”。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此器的形式构成并不是太阳的象征,而是车轮:中心部分是轮毂,放射形条状物是车辐,外圈是轮圈。还有观点认为既非太阳,亦非车轮,而是用于军事作战的盾牌上的盾饰。多数意见认为,这种形制的器物应即是“太阳形器”。它是常设在古蜀国神庙中的神器。又或用于祭祀仪式,钉挂在某种物体之上,作为太阳之象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br> 八、商代玉璋,长54.2厘米,宽8.8厘米,厚0.8厘米。璋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在所谓礼拜天地四方之中,璋被认为是用来“礼南方”的器物,一般认为它最主要的用途是祭山。二号祭祀坑出土的这件玉边璋是三星堆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极品文物。器身两面线刻有祭祀图案,表现了庄严隆重的祭祀场面,为研究古蜀宗教祭祀礼仪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该璋璋身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每幅图案由五组构成:下方一组有两座山,两山外侧各插有一枚牙璋;第二组是三个跪坐的人像,头戴穹窿形帽,佩双环相套的耳饰,身着无袖短裙,两拳相抱,置于腹前;第三组是几何形图案;第四组又是两座山,两山中间有一略似船形的符号,两山外侧似有一人手握拳将拇指按捺在山腰;最上面的一组为三个并排站立的人像,人像头戴平顶冠,佩铃形耳饰,身着无袖短裙,双手作与第二组人像相同的动作。从图中山、山侧所插的璋、以及作拜祭状的人等情况分析,大体上可以推测该图所表现的正是所谓“山陵之祭”的隆重祭祀场面,而璋的祭祀用途尤其是作为祭山的用途也就彰显无疑了。<br> 九、商代青铜神坛,高53.3厘米,展现了古蜀人对地震的敬畏和对山、天的崇拜。神坛共分为四层,底层是兽形座,第二层有四个大立人,第三层是高山,最上面一层是方形的匣子,里面雕刻着五个古蜀人。这个神坛的存在说明了古蜀人对于天地变化的观察和感悟,也提供了研究古代地震活动的重要线索。青铜神坛的出土,不仅是对古蜀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也是对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重要贡献。这种造型应该是三星堆人祭祀时的场景之一,可能反映了他们的一种宇宙观和世界观。神兽在三星堆的祭祀体系中可能代表的是大地,或者是与祭祀者之间的一种媒介。立于神兽头部的长袍小人,可能是负责祭祀者的形象,而神兽背部让人顶着尊,则应当是给被祭祀者提供祭品的场景,被祭祀者享用的东西则是放在尊里的东西。 十、3号坑顶尊跪坐铜人像+8号坑青铜神兽,跪坐人像通高115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一件55厘米青铜大口尊,铜尊口沿内侧有短柱,肩部焊有精美的龙形装饰;下部则为一呈跪姿、双手持物于身前的高60厘米铜人。<div>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和8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用三维扫描技术成功实现了拼对。这是继去年8号坑出土的顶尊蛇身人像与此前2号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件拼对成功之后,再次实现跨坑文物合体。<br>在文物合体虚拟照片中可以看到,三星堆8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昂首站立,头顶站立一个戴冠长袍小立人,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则跪坐在神兽背上,他双手虚握,头上顶着一口大尊。两件文物合在一起之后,其造型让人不得不再次感叹于三星堆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br>据介绍,顶尊跪坐人像从3号坑出土时,考古人员就发现其膝盖和双脚的底部有类似于榫卯的卡口,所以推测下面应该还有与其相连的部件。待8号坑神兽发现以后,考古人员果然在其背部发现了两个支棱起来的椎体,两者尺寸看上去相差无几。此后,文保人员对两件器物进行了三维扫描,在电脑上进行了拼对,果然让两件文物成功“合体”。</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