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杭州,去飞来峰本不在计划之中,听了出租司机的推荐,原以为杭州的"飞来峰"以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而驰名。是怀着这样的冲动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 刚入景区门口,大概浏览一遍简介牌。</p><p class="ql-block"> 飞来峰又称"灵鹫峰"、"东南第一山",为灵隐寺案山。据灵隐寺志记载,东晋咸和元年,天竺僧人慧理至杭,登此山曰"此中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后人因以名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笔摩崖题刻"飞来峰"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不去探究为何依山而造那么多大大小小的佛像,只是想亲自体验一下当年王公"不畏浮云遮望眼″是怎样一种感受。</p> <p class="ql-block"> 一众树木均生长于乱石之中,蓬勃的生命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这棵古树虬枝盘旋,直到枝叶缠绕别的树木而努力地向上生长,求生的欲望何等强烈。这一路上像这样的树不只一棵。</p> <p class="ql-block"> 然到了峰顶既没看到"千寻塔",也没有俯视浮云遮眼的快感,倒是让郁郁葱葱的绿叶遮挡了视线,《登飞来峰》一诗只字未提,想来也许此飞来峰而彼飞来峰,觉得甚是遗憾。后查资料,飞来峰有两说,一说飞来峰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一说是杭州的灵隐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查阅诗的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创作背景看,飞来峰应是这里,然这里的飞来峰并没有诗里的意境,这也许是专家学者为了严谨其间,只字未提王公诗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山顶岩上居然开有红色的小花,不知是不是叫山丹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济公床、济公帽、济公手印、一线天、呼猿洞、三生石……这些美丽的传说给飞来峰增添了无数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带着遗憾下山,抵达山底细细探寻峰中的文化。这里不仅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艺术瑰宝,每尊佛像都有其源远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p> 东坡画扇 <p class="ql-block"> 作品以苏东坡画扇判案轶事中的扇子为主题框景,结合苏东坡"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的千古名句,反映千年前杭州市长体恤百姓,为民造福的情怀。</p> -﹣翰墨留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飞来峰书法艺术的宝库:现保存有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的摩里石刻三百余品;其中包括隶书、草书、行书、篆书等不同的书法体;及其艺术:历史,文物研究价值。</p> 康熙提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第三次下江南,到访杭州,题名西湖十景的同时,也留题飞来峰,御书"飞来峰"三字。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第五次南巡,历时117天,游历飞来峰并题刻。康熙和乾隆祖孙二人的足迹都曾在飞来峰驻留,并在这里留下永恒的文化印记。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对汉文化敬仰推崇,进一步带动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 此峰奇石嵯峨,钟灵毓秀,在主要岩洞与沿溪峭壁上,共刻有保存较完整的石刻造像345尊,时代从五代到元,尤以元代石刻最多,五代造像数量不多,以青林洞内的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滕绍宗造"西方三圣"为最早;宋代造像多为小型雕像,多分布在青林、玉乳两洞及其附近,其中乾兴元年(1022年)的"卢舍那佛会"浮雕和南宋风格的布袋弥勒都比较精美。元代造像形体多较大,分布在冷泉溪南岸和各洞口的上方,共100多尊,造像中有许多密宗的内容,尚能辨认出的造像题记,</p><p class="ql-block"> </p> 西夏梵音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夏(1038-1227)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西夏前期与辽、北宋,后期与金、南宋鼎足而立,1227年蒙古灭西夏。西夏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其与中原、吐蕃、回鹘乃至印度次大陆等都保持联系。佛教在西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汉、藏佛教及其艺术的并行不悖成为西夏佛教的一大特点。元代飞来峰造像中部分造像与西夏的佛像造型样式高度相似,是其他地区所未见到的,显示了西夏造像与飞来峰造像之间渊源关系。</p> <p class="ql-block"> 飞来峰元代造像充分吸收西藏与西夏艺术的养分,飞来峰文化中的西藏密教题材是飞来峰元代造像最主要的特点。元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元军兵临南宋临安城,宋纳降。元廷派杨琏真伽出任江淮诸路释教都总统,入驻南宋故都杭州,主持飞来峰凿龛造像。自此,飞来峰元代藏传佛教造像与江南本土文化、艺术审美、山水园林融合,在灵隐飞来峰展现出独特的面貌,体现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江南韵味。自此以后,全国再无大型的官治开窟造像活动,飞来峰"汉梵并用"的元代造像可谓中国窟龛造像史上最后的光亮。</p> 岩上佛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3世纪以来,蒙古人给飞来峰五代及宋代以来一脉相承的佛教艺术带来一股异域之风,飞来峰的群山之中出现了许多姿态各异的藏传佛教造像。别致的石灰岩山体宛若一座民族文化融合的宝库,宝库中的胡人形象和密宗造像营造出神秘、神奇、神话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未能体验到浮云遮眼的意境,但对这里的石窟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p> <p class="ql-block">附:部分文字来自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