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伏生授经图》赏析

陀罗山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p><p class="ql-block">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p> <p class="ql-block">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p><p class="ql-block"> 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并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p><p class="ql-block">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p><p class="ql-block">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p><p class="ql-block"> 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可以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接受了王维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画理论,把文人画的内涵,全部具体化于王维,称<b>王维是南宗画之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伏生授经图</b></p> <p class="ql-block">  伏生,济南人,是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后裔,原为秦博士。秦统一后,朝廷设博士70员以备顾问,伏生便为这其中的一员。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古代文化典籍遭到严重破坏,伏生逃回故乡,冒死将《尚书》藏于壁中。后来汉文帝为了求能治《尚书》之人而发现了伏生,但是此时他已经90多岁了,老到已经不能够行走,汉文帝便派晁错前往,伏生向晁错口授《尚书》时,因年迈齿落,言语不清,晁错听不懂,便由伏生女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如此,伏生讲授,其女转述,晁错笔录,终于将《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这就是传世的今文《尚书》,也就是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书经》。伏生口授28篇,也就是《今文尚书》。此图画表现的正是伏生讲授典籍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伏生授经图》,传 唐 王维,纵25.4厘米、 横44.7厘米,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b></p> <p class="ql-block">  图中的伏生席地而坐,手持书卷,形象清矍苍老,似正在认真讲授。其神情专注而和蔼。从画中清晰可见伏生额头的皱纹与身体上极为松弛的皮肤,非常生动而且真实的描绘出了当时伏生的身体状况。通过画面中对伏生神态的描绘,可以想象,年老的伏生讲授《尚书》时的吃力。此图线描手法高超,敷色清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伏生授经图》(局部)</b></p> <p class="ql-block">  伏生授经时年已九十,故画中伏生是一个白髯老者,他著一头巾,头微左侧,赤裸肩背,肩上披纱,坐于蒲团上,右手持卷,左手指点,双目圆睁,大约正讲到紧要之处。</p> <p class="ql-block">  桌案上有笔和砚台,毛笔已经与今日没有太大区别,砚台却形制古朴简单。伏生所倚的几案是一种长条形的矮桌,两端案头有翘头,支脚是弧形的,这种形制在汉魏的壁画和画像石上常能看到,到了唐代依然沿用。汉代已经用砚,但不注重材料,大多使用陶砚,石砚。这样的习惯直到王维的时代依然如是,虽然唐代端砚已经出现,但尚未如后世那样被人重视。要是在这幅画上出现了精美的砚台,那就该证伪专家来认真鉴定一下了。</p> <p class="ql-block">  画中无任何背景衬托,王维主要集中刻画人物之神态,突出主题,使授经时渊深静穆的神情跃然缣上,人物以白描双钩,极为工整,线条流畅自如:图中案上放着砚台与毛笔,案足下吊一本书等都衬托着画中主人翁的身份与个性,而对于这些案、具之类用品,亦用笔挺秀,极具质感。</p> <p class="ql-block">  此图以细劲圆韧、刚柔相济的铁线勾画人物、案几、蒲团、竹简、纸卷等,线条运用非常娴熟自如,由从此可见,运用线条写景状物的娴熟技能在唐代早期就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准了。画面略从俯视的角度进行抒写,案几、笔、砚等物,作为人物活动的陪衬与铺垫,一一绘制出来,而背景则留白,不进行任何描绘,使主题突出,形象生动,从此亦显现出唐代中国画处理人物场景的特色和能力。全幅运笔简拙生动,细劲沉稳,用色不多,清雅宁静,均透露出盛唐人物画的雍容、典雅气息。但同后世人物画相比,无论用笔、构图以及写实能力,此件作品尚未达到精熟的程度,仍然具有古拙、简练的味道,从中略见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些微轨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伏生授经图》(局部)</b></p> <p class="ql-block">  此图流传有绪,宋时即已流入内府,图上有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后经元、明内府收藏。明代中期流出内府,为私人所收藏。汪珂玉《珊瑚网》亦记载“严氏书画记挂轴有……《济南伏生像》”,明代中晚期黄琳、李廷相、严嵩、陆完、项圣谟、张则之收藏了此件作品,入清后先后为梁清标、宋荦、谢宝树、完颜景贤等人收藏。明末清初孙承泽看到后谓其“人物之妙,有非唐人所能及之者”,对此件作品亦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其画右上方有“王维写济南伏生”一行纵书,因岁月剥蚀斑驳不清。对比文献记载,该图宋代为宫廷秘府所藏,这一行题字正是宋高宗亲笔。这说明至迟在宋代,该画已经增加了一层绢制底衬,有效地进行了对其的保护。这方底衬左右各比原画长出三分之一,左侧有15枚收藏章,右侧有17枚,可见其收藏辗转的经历之复杂。</p> <p class="ql-block">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物典籍陆续散佚海外,《伏生授经图》于1925年被日本人阿部房次郎收藏,最终带往日本。阿部房次郎去世后,其子阿部孝次郎于1943年将家藏160余件中国古代书画捐赠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其中即包括此件《伏生授经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