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她的镜像幽灵》的</span>作者奥德丽·尼芬格(Audrey Niffenegge)一九六三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幼时搬到伊利诺伊州,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芝加哥及其附近地区。作为视觉艺术家,她曾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受训,并获得西北大学艺术理论与实践专业的美术硕士学位,也在芝加哥印花社画廊展出过个人艺术作品。她是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书籍与纸艺中心的教授,负责教授写作、凸版印刷以及精美版书籍的制作。尼芬格曾出版过畅销书籍《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其跳跃的叙事方式、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和对感人爱情的深刻理解令读者们为之倾倒,此后这部处女作被拍摄成了同名电影。尼芬格第二部小说《她的镜像幽灵》以著名的伦敦海格特墓园为背景,借由两代双生子的奇特纠结,再一次讲述了一段深情不弃的爱情故事,与第一部作品一样仍然不乏灵魂的穿越和伴随,其文辞更加婉转细腻,令人难以释卷。</p><p class="ql-block"> 这部小说透过被扭曲穿越的生命,再度审视爱情的真谛。对于爱,不论是苦苦占有还是释然放手,不过是情非得已。为了写作本书,奥德丽·尼芬格亲自前往伦敦海格特墓园担任讲解员。对于这座安息有狄更斯、马克思以及性手枪乐队主唱等名人的墓园,她风情与文史兼备的描摹,亦使这部小说为人称道。</p> <p class="ql-block"> 小说的情节真的很难以简练的文字来描述。太匪夷所思了!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很难接受的。我来理一理故事脉络:</p><p class="ql-block"> 1.第一代双胞胎姐妹,姐姐(名字还是省略吧,她们几次互换身份,名字已经没有意义了)与姐夫杰克快结婚了,为了考验杰克对爱情的忠诚度,姐姐装成妹妹来勾引杰克,杰克疯狂地爱上了这个假妹妹,要与姐姐解除婚约改与妹妹私奔去美国。本来可以很简单的处理:姐姐依然以妹妹的身份与杰克私奔,原瓶装原酒、结婚改私奔,实质没有任何改变。如果是这样故事也就素然无味了。惊人之笔来了,妹妹曾经一次酒后乱性与杰克有了孩子,只好妹妹与杰克去美国,生下了第二代双胞胎,四个月后又悄悄与姐姐互换身份,由姐姐继续与杰克在美国抚养妹妹的孩子,妹妹则偷偷住在了英国伦敦著名的海格特墓园边的公寓,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珍品书商(与作者的履历有相近之处)。姐妹之间约定今生再也不见面。怎么样,够奇葩了吧,但真正的奇葩不是这些。</p><p class="ql-block"> 2.妹妹患绝症,离世前将公寓赠送给第二代双胞胎姐妹(姐姐朱莉亚,妹妹瓦伦蒂娜,她们不仅相像,还互为镜像,妹妹的内脏与姐姐位置相反),但条件是住满一年后再任其处置,并且她们的父母不许踏进公寓半步。姐妹俩欢天喜地从芝加哥到伦敦住进了公寓。时间不长,朱莉亚对楼上的有妇之夫、字谜设计家、自闭症和强迫症患者马丁有好感,而瓦伦蒂娜则爱上了同一公寓里姨妈(实际上是母亲)的情人罗伯特。姐妹俩曾经相依为命不可分离的关系却让瓦伦蒂娜渐渐难以忍受,甚至想以死后复活的方式离开朱莉亚,过自己独立的生活。罗伯特决定帮助她成全她!如果东方读者的神经不够强大,看到这里已经犯晕了!但高潮还不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3.姨妈(实际上是母亲)虽去世但灵魂却滞留在公寓里,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通过移动钢琴面板上的灰尘进而通过乩板与姐妹们交流,甚至能把姐妹豢养的猫咪灵魂拿出来再放进去!由此,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计划的策划与执行者是罗伯特,在瞒着朱莉亚的情况下,姨妈取走了瓦伦蒂娜的灵魂,猝死的瓦伦蒂娜在葬礼后埋进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海格特墓园家族墓地,半夜,罗伯特从墓室取出瓦伦蒂娜,在放回灵魂的时候出了差错,瓦伦蒂娜的灵魂最后坐在乌鸦的翅膀上周游世界去了,进入瓦伦蒂娜体内的灵魂是姨妈!这样一来罗伯特虽然感觉荒谬得令人痛苦,但也只好带着老情人的灵魂和新情人的身体去了不为人知的地方,继续他的《海格特墓园史》论文创作。创作完成后,他不辞而别,永远离开了他的情人。而孤独的朱莉亚惊奇地发现伦敦有一个长相酷似妹妹瓦伦蒂娜、但气质完全不同的一个年轻女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4.真正炸雷的是在小说快结束的时候,杰克很平淡地告诉妻子,她们姐妹俩挑逗、考验、互换身份的把戏他早就知道了!早在妻子装成妹妹勾引自己的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英伦的多雾天气似乎是这部小说的基本色调,人物的心理和行为都显得扑簌迷离,以东方文化的心智来阅读,总感觉很别扭。《纽约时报》的书评让我吃惊:“读者们愉快地被尼芬格创作真实人物的能力和叙述天赋感染了……”我看不出小说里的各色人物有多少真实性,而且,阅读的过程几乎没有愉快可言!倒是女作家的文笔细腻流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学史上从不缺乏鬼神的故事,例如《搜神记》、《博物志》、《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等。这些建立在东方文化基础之上的鬼神故事,我们读起来并没有多少违和感。想起中国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他的作品视角独特,情节诡异,特别是《生死疲劳》一书,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先后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的悲欢故事。小说不是通过人的感受而是通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这笔法虽是奇特却符合中国民间轮回文化的基调。也许西方人看这部小说会像我看《她的镜像幽灵》一样感觉别扭,不舒服,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p> <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书,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形成东西方不同文化差异的原因可以罗列出来很多种,例如地域气候、历史进程、文字构造、民族心理、社会结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甚至包括了饮食文化、礼仪文化、风俗习惯等等。但是,细想一下,这些是因果交织,难以厘清孰因孰果。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宗教信仰!这是刻在灵魂深处的记忆,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都无大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东方的宗教是儒道,西方的宗教是基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就在于此。这个话题是可以展开来细致探讨的。</p><p class="ql-block"> 为了佐证这个想法,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发现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1864-1920)就是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他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与爱米尔·杜尔凯姆(Durkheim),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我有机会一定要找找他的著作认真读一读。</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二个思考或者说是困惑是: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存在?我们自幼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没有上帝,也没有魂灵,那是迷信的东西违背科学。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似乎科学也不那么自信了。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晚年都成为了神学家。例如天文学家伽利略、物理学家牛顿、现代物理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力学之父普朗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基因学家</span>弗朗西斯·科林斯,还有华人科学家中我们十分熟悉的粒子物理学家杨振宁等等,不胜枚举。想来人类在宇宙之中是十分渺小和短暂的,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是极其有限的。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一点点有关暗物质、量子纠缠、平行世界等等新知识,是否可以为灵魂乃至神明的存在做一个小小的背书呢?</p> <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一个月前在书橱众多的藏书中随机抽取了这本小说来阅读。在阅读期间,九十岁高龄的母亲突然患病住进了医院,尽管医院作了全力的抢救,但很快便与世长辞,让我们猝不及防,毫无心理准备。二十多天前我去看望她,她还那么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没有丝毫的病态,转眼竟阴阳阻隔,使我们悲痛万分。子欲孝而亲不待,母亲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悲哀和无尽的思念。小说中关于灵魂的描述让我思绪万千,多么希望真有天堂的存在,让母亲在那里无忧无虑无病无痛,继续让她的善良和仁慈感动天地。</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母亲的头七,愿母亲天堂安息!</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17日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