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沟:古代赣州的城市排水系统

陈孝舜

<p class="ql-block">福寿沟系古代赣州城的城市排水系统。宋代刘彝在熙宁年间(1068~1077)主持修建。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分,福沟排城东南之水,寿沟排城西北之水。</p> <p class="ql-block">福寿沟根据赣州城的地势,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并与城区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既可避免沟水外溢,又可利用废水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p> <p class="ql-block">福、寿二沟均通过城墙下面的水窗,将废水分别排入章江、贡江。整个福寿沟排水系统,是古代城市建设中富有创造性的综合性工程。福寿沟在清朝初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直至今天,赣州城的下水道系统仍然利用了福寿沟的地下暗渠和城墙下的水窗作为排水通道。</p> <p class="ql-block">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刘彝任虔州知州。刘彝以善修水利闻名天下,曾担任过北宋都水丞,朱熹的《朱子语录》在讨论“自国初至熙宁人物”时列举:“刘彝治水,所至兴水利”。</p><p class="ql-block">刘彝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设计、精心建造了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福寿沟。据同治《赣州府志》记载:“寿沟受北城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两沟因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赣州城从此免除了洪涝之忧。</p> <p class="ql-block">刘彝之后,福寿沟一度由于管理不善而倒塌淤塞,排水功能大为降低,沟道堵塞严重,“春夏之交,雨潦时降,潢污停集,疾病易生,民患苦之”。</p><p class="ql-block">明代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编纂的《赣州府志》记载,当时有民众在福寿沟上盖房,以致水道堵塞,其排水功能无法发挥,天降大雨时,赣州城东北一带“街衢荡溢,庐舍且潴为沼”。</p> <p class="ql-block">福寿沟”作为赣州古城的主要排水设施,利用了城市地势西北高、东部低的地形特点划分了排水分区,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排水分界线,西北部为寿沟,东南部为福沟。</p><p class="ql-block">其与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蕹菜塘、花园塘、铁盔塘等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建立了“坑塘-福寿沟-水闸-城壕-章贡二江”的雨水排蓄系统。</p><p class="ql-block">雨季,城外赣、贡江水位上涨,高于水闸高度时,闸门借江中水力关闭,阻止江水倒灌。此时,雨水就近排入街区附近的池塘,暂时将雨水蓄积起来,避免雨水溢流,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p><p class="ql-block">待洪汛过后,外江水位下降低于闸口高度时,排水道的水力冲开闸门,使水塘及城内蓄积雨水顺利排入江内。达到“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的效用。</p> <p class="ql-block">赣州地处中国的东南丘陵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形周高中低,东临武夷山脉与福建相邻,南部有南岭山脉东段的大庾岭与广东阻隔,西有罗霄山脉与湖南分界,北拒零山与江西吉安、抚州相交。</p><p class="ql-block">根据清代同治八年留下的《福寿沟图》,经与现代的地形图比照推算,福寿沟的总长度约12.6公里,其中寿沟约1公里,福沟约11.6公里。</p> <p class="ql-block">至今,在赣州市城区依然保存着大量的宋代建筑和其他古迹,被誉为"宋代城市建筑博物馆",1994年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有学者认为,现在的许多对福寿沟的宣传都在突出福寿沟的实用价值,但由于千年的风霜侵蚀以及随着现代城市排水设施的不断发展,福寿沟的实用性会逐渐弱化。因此,挖掘福寿沟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才是让福寿沟永存于世,并传承下去的方向。</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赣州政府仍继续对福寿沟进行修缮、扩建。从1953年起,开始将修建下水道列为城市建设的重点,直到1963年,改原木水窗为铁闸门,期间经历10年的修缮。</p><p class="ql-block">福寿沟的建造因地制宜,设计理念尊重自然,蓄水池塘具有调蓄作用,水窗闸门借水力自动启闭,断面设计也具有清排能力,建造材料与工艺具有特殊性,从而使赣州城能历经近千年而不涝。这对现代城市的地下排水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有科学家还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构建福寿沟排水系统运营维护管理系统,以发挥福寿沟排水系统的最大应用价值。</p><p class="ql-block">其实福寿沟的修建,也有着防疫方面的客观需要。如果积水严重,就容易为一些传染病提供发生的温床,因此其实排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的一些医书当中,也提及了应当养成清洁水源,不饮生水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福寿沟的“福寿”二字无疑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人们称福寿沟为“赣州古城千年不老的秘密”,这个说法或许略有些夸张,但其实也代表了其给当地人民做出了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