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在各乡镇村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和记忆中的交流大会相比,现在的交流大会增加了现代科技等特色内容,以牢牢抓住人的两个器官,一个是博得眼球,所以把交流大会搞得眼花缭乱,让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本地的外地的都能有尽收眼底的东西;另一个是让舌尖上留下深深的记忆,味觉这家伙特别有意思,为了保证生命它成了人体最早发育的器官,而且记忆最深,我敢保证,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能说起某个时期某个地方最好吃的东西来。所以各个地方在交流会中都要拿出最好吃的食物。比如这里的炖羊肉,那里的酸菜烩排骨。此地的鱼,彼地的鸡,数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 虽然现在的交流会可谓真正的物资交流,且文化氛围浓厚,但仍未能勾起我去看看的念头,却引起我对过去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阶段是文革时的文艺汇演。那时候之所以称为文艺汇演,一是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一是因为“封资修的毒草"被铲除干净,而又要求"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上面的文艺活动不能顾及基层,为了丰富本地文化生活,每年农历7月正是挂锄待收相对农闲季节,每个公社都要进行文艺汇演,要求每个大队都要参加演出。</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精神荣耀绝对是最鼓舞人心的,倘若在汇演后拿上个xxx大队在xxx年的文艺汇演中获得第一名的奖状,那无疑是最鼓舞劳动人民群众的,从而为社会主义奋斗的干劲更足,力量更强。为此有文艺天氛的劳动群众白天在"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体现了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决心和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信心。晚上则聚在面积不大的大队部或借用学校教室披星戴月排练演出。在公社一级演出时,为了荣誉,相当实力的大队彼此恨不得把对方踏在脚下狠狠搓来搓去,让他永逝不得翻身,但一旦演员被选拔参加全旗汇演则又团结的大有“试看天下谁能敌"气势!</p> <p class="ql-block"> 导演演员全是社员"科班出身”。从计划演出到角色扮演,从道具选择到布景设置,从剧本编排到演出排练,都充分发挥民主协商的作用。那时的主场戏以"八大样板戏”为主。记得暖水大队的智取威虎山演出的轰顿效应绝对超过了现在本山大叔的演出效果。演到开心处,台上演的惟妙惟肖,台下乐的前仰后合。当时有个叫活宝的人(后来才知道叫霍宝来),此人是独生子女,一年级就念了五年,连百以内的加减法还算不通,且长相也特别,于是被选中扮演土匪甲,他好不容易捞到个角色,演的十分投入,大热天戴着皮帽,翻穿皮袄,一次出场是抓百姓鸡儿,捞百姓腌白菜,演的形象逼真;一次是向座山雕报共产党来了,座山雕的扮演者一时忘了台词,灵机一动骂到:拍你妈的B,平时略有愚顿的宝来不知哪来的灵气,回敬道:哪到拍你妈那个B。一位观众闻听此言,笑得上下颌骨当场脱落。</p><p class="ql-block"> 再说参加全旗汇演。我的哥哥在一剧目中扮演了一位老太太,剧情积极,表演到位,深受观众喜爱。若是在武利平相比,最少也能拜个干姊妹。但在是否让这一节目原班人马到旗里参演时,“政治路线”占了上峰,那就是不能因哥哥演的好而抹杀了本公社半边天的才能,最后选了一个女演员取而代之,结果表演效果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又一年的文艺汇演正准备陆续展开时,一个噩耗几乎将全国人民击垮: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国至上而下举行一系列吊唁活动,悲痛之心占据一切,哪还有心思搞什么文艺汇演。当时的人们在惴惴不安中等待着什么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大地出现了焕然一新的局面,当然包括农村每年的物资交流大会。改革开放下的农民,在吃饱的同时,还要打闹几个临花钱,更要让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富些,物资交流大会自然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一下子云集了许多的老百姓。他们有的肩扛,有的车拉,把自己的农产品运到这里销售。小伙子、大姑娘更是打扮的漂漂亮亮,他们往往是来的早,走的迟,目的不是看戏,也不是做生意,主要是要红火红火,把积压在自己体内一年来的郁闷要散发一下,他们一起打打闹闹,说说笑笑,说着说着,吊上眼的男女就俩俩走了,可能是发展他们的情感,也可能是发泄他们的生理需求去了。</p> <p class="ql-block"> 唱的戏也成了大戏,什么《穆桂英挂帅》《薛仁贵征西》《铡美案》等等等等,老戏迷们不知看过多少次,收音机上听过多少遍,但也要早早拿上小板凳占上个好位置,我想他们除了看戏,还要给周边的“粉丝”炫耀一下自己的戏曲知识,煞有介事地评论一番演员的坐打唱念及身段服饰,还要报怨一下新一代比不上老一茬之类的。</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经济意识强的人,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充实一下家庭“银库”。有炒葵花的,贩花生的,卖玉米的,炸麻花的,打月饼的。这些人品小打小闹捡拾两个零花钱。有的则贩卖牲口牛羊,靠头脑和命运挣点大钱。有的靠辛苦从外地拉来布匹衣服,日常用品丰富了市场。有照相的,满足了诸如能照个全家福的人群之愿望。有的靠自己的手艺,卖起了饭菜。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显示了活力;歇斯底里的对骂声和呼叫孩子声证明了当时管理的无序;尘土飞扬中飘来扑鼻的饭菜香,表明了当时乡村的落后。</p> <p class="ql-block"> 且说饭馆饭菜也比较单一,以肉炒豆腐、炒豆芽等为主,因为其它新鲜蔬菜极为稀缺,致使"巧媳妇”发挥水平受限。再就是炖羊肉,说实话,那气味特别诱人,在囊中羞涩的情况下只能是深嗅其味导致紧咽口水。当然也不乏有有钱人豪恨地要上两碗肉,几瓶啤酒在那旁若无人地细细品尝,换来一些阿Q式的"吃完死各呀"的咒骂声。</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文化氛围极大改善,物质极为丰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只有常忆往昔,才更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也能更利于走好走稳将来的路!</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