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交往的发展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7月17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儿童心理学——儿童交往的发展》</p> 阅读摘要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具有基本的社会需求,例如安全依恋的需求,结交朋友的需求被社会接纳的需求被人爱的需求。儿童上学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接受父母的关爱与教有,上学以后,儿童最渴望的是有能陪伴自己玩的同伴,同进同出(校园)、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能讲悄俏话、知心话的好朋友,做功课有难题可以有互相交流帮助的朋友,学龄儿童,尤其是青少年是一个不能没有朋友的时期。儿童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要评定一个儿童的个性特点、社会能力、行为价值也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p> 阅读感想 <p class="ql-block">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意识到儿童与他人关系的重要。包括同伴、老师、家长。每个人都有情感的需求,更何况是孩子。在幼儿园,教师要对每个孩子都进行观察关注,而不可以因为喜欢哪个孩子,而把更多的爱和注意力给到他,每个孩子都是有感知的,一定要平等对待。尤其是对一些不善语言、内向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陪伴,他们想要找朋友,却害羞、放不开自己,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需要助力一把,可以请同伴去邀请。像我们班就有一个杨淑婷宝贝,她就是一个羞涩的孩子,和同伴交往也不主动,这个时候我就让小朋友找她玩,但是我们不要让她感受到我们的注意力在她那里,慢慢的婷婷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帮助这部分孩子建立同伴关系,因为这是他们情感需求的一部分,只是不知如何去表现。在家中。亲子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而不可以只把注意力放在知识技能和肤浅的表层,比如吃什么了?学什么了?</p><p class="ql-block"> 做为教师,在园我们要给孩子们营造温馨舒适宽松的环境,促进他们能够更加大胆的表现自己。</p>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7月24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儿童心理学——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p> 阅读摘要 阅读感想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的依恋行为分为安全依恋型、回避依恋型、反抗依恋型。安全依恋型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情绪,积极的或是消极的,父母都可以接受。这样他们也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对于他们的自由自主,形成良好性格是非常关键的。回避依恋型是当孩子和父母表达自己情绪是得不到回应或遭到拒绝,这样他们会把自己的情绪憋在心理,有良好情绪想和他人分享时也担心会遭到拒绝和不回应。反抗依恋型做为成人往往给孩子的回应不固定,这样容易让孩子夸大自己的情绪引起成人的注意。</p><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后两者是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的,我们成人在对待孩子表现出的情绪时一定要关注并积极回应,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以让孩子认为父母过度关注而变得更加任性。</p> 同伴的作用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7月31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儿童心理学——同伴的作用》</p> 阅读摘要 <p class="ql-block">1.同伴是强化物</p><p class="ql-block"> 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受害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进攻者以后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付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会强化儿童攻击性行为。相反,如果一个儿童受到攻击时立即给予反击,或者老师立即制止攻击者的行为,批评攻击者并把东西归还原主,那么,这个攻击者的攻击行为就可能要收敛一些,或者改变这种行为,或者另觅进攻的对象。同伴交流,互相强化适合他们年龄、性别、种族群体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行为。他们通过赞赏、闲聊甚至嘲笑排斥的方式使彼此逐步走向可以接受的范围。</p><p class="ql-block">2、同伴是范型(榜样)</p><p class="ql-block"> 同伴不仅是一种强化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如果让幼儿和那些更为成熟的儿童在一起玩,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合作,更多地采用建议或请求的方式,而不是用武力来对付人。如果经常跟那些慷慨的儿童在一起,或经常看到他们慷慨的行为,儿童也会变得大方。儿童还没有足够的评定自己行为的能力,于是就常把同伴的行为作为衡量自己的尺码。这种社会比较过程是儿童建立自我形象与自我尊重的基础。</p><p class="ql-block">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和认识自我</p><p class="ql-block"> 儿童,尤其是年幼的儿童,认知上常有自我中心的特点(青少年也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只有在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与自己并不相同,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约束有已,改变自己不合的行为与想法,学会与同伴相处。</p><p class="ql-block">4.同伴给予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同龄人相似的发展中的困惑与烦恼。例如每日的家庭作业中会碰到不会解的难题;测验或考试成绩不佳,怎么面对父母;父母争吵,心里发休:与某个好同学发生了“摩擦”,甚至关系出现了裂痕;遭到老师不公正的批评或指责:被同学欺侮、勒索或嘲笑等等。其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父母得以解决,但许多感同身受的问题,同龄人之间没有压力的坦诚的交流会更通畅,常常令儿童发出“哇噻,你也有这问题呀!”的感叹,并产生一种一扫愁云,豁然开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稳定感。同时,儿童在与同龄人每日的“碰撞”(课堂上、课间、课余活动、体育运动、公益活动、闲聊、争论、吵架、打斗等等)中,逐渐构建起同伴间的友谊、爱、尊重,以及对生命、对是与非、对周围世界的理解。</p><p class="ql-block">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p><p class="ql-block"> 在哈洛的罗猴实验中,一些自幼被隔离的幼猴产生许多病态行为。以后实验者将这些幼猴与比它们小的、正常的幼猴在一起生活,一段时期后,发现这些异常的猴子竟恢复了常态。这一方面说明早期剥夺刺激可以得到恢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同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儿童的社会化包括知识的掌握,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掌握,男女性别角色和各种社会角色的掌握,情绪能力的学习、人际交往的学习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观察、模仿、练习交流的机会和场合,而与同龄人的交往本身就为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学习社会化的舞台。</p> 阅读感想 <p class="ql-block"> 同伴的作用非常重要。同伴作用发挥的好可以促进多方幼儿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在幼儿园我们经常也会提到同伴学习的重要性。当一个孩子出现积极正向的行为,我们会用表扬的语言去夸奖孩子的事迹,这样一来其他孩子也会去模仿这样的行为。比如在班级取盘子的过程中,有的小朋友能够互相谦让,老师及时表扬肯定,其他孩子也纷纷会这样做,这就是同伴榜样的作用,让班集体更加积极向上发展。</p><p class="ql-block"> 当然对于不好的事情我们也要及时去制止,否则也会强化负面的行为,导致其他孩子的模仿。所以积极正能量的行为要充分发挥同伴影响的作用,而负面的行为我们一定要及时制止。</p>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8月7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儿童心理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p> 阅读摘要 <p class="ql-block">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去帮助其他人和有益于社会的行为。照顾他人的福利和权利关心地人移情和以有助于他人的方式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的组成成分。利他行为是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在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是完全无私的(不考虑个人利益、不求回报或互惠的)最纯粹的亲社会行为。但有时候行为情后的动机很难推断。故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不必考虑动机,只要行为是对他人有益就是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也即成了亲社会行为的同义词了。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三种:分享、合作与助人。</p> 阅读感想 <p class="ql-block"> 当今社会的孩子更多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而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亲社会行为我认为是适应这个社会的必备元素之一。在幼儿我们说的更直接一些,可以说是共情。在班级里,能够关心同伴,发展同伴有不开心的事情时可以及时去关心。</p><p class="ql-block"> 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共情与亲社会行为有一定关系。有些发展学家认为,移情能力是某些道德行为的核心。移情能力很早就开始萌芽,以后他与其他一些正向情绪,如同情、钦佩、爱等一起增长,使得儿童更易作为新社会行为和其他道德的行为。作为成人我们的利他行为对儿童的态度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我们要喜欢或是通过一些社会活动、书籍、影视等来。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性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方式来呼吁大家,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友爱、和谐的环境。</p>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8月14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儿童心理学——儿童的攻击性行为》</p> 阅读摘要 <p class="ql-block"> 发展学家通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如树立正面的非攻击性的榜样,不接触或少接触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范型;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不强化攻击性行为或阻断攻击性行为;角色扮演和移情能力训练等等。下面再介绍几种增加儿童的道德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p><p class="ql-block">①为儿童提供以合作性的、帮助人的及亲社会行为的方式参与有共同目标的活动,如公益活动。与同伴互动,教会他们认识与人合作并帮助人的重要性及可取性,并从中体验助人带来的愉悦。</p><p class="ql-block">②不要忽略攻击行为。看到儿童有攻击行为,家长和教师都应立即加以千预和制止,并明确说明攻击行为是不可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p><p class="ql-block">③ 帮助儿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有其他几种可能的解释。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往往把对方的行为视为有敌意。</p><p class="ql-block">④监控学龄前和学龄儿童观看暴力性电视、玩暴力性游戏等。鼓励和引导儿童观看和从事富有正能量的节目和游戏。</p><p class="ql-block">⑤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感受并帮助儿童用一种建构性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感。如“我知道你因为冬冬不把玩具熊给你玩,你生气了。你用不着打他,告诉他你也想玩玩具熊”。</p><p class="ql-block">⑥教会儿童推理和自制,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是合适的。如,明确地说:“如果你一个人吃掉了所有的饼干,其他人就没有饼干吃了。”这样的说法好过于“乖孩子就不会吃掉所有的饼千”。前者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对别人产生的影响。</p> 阅读感想 <p class="ql-block"> 当一个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我们成人。不可以直接给孩子下定义,认为他就是一个坏孩子,这样从成人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孩子,他就是一个坏孩子。那我们成人要做的是去分析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在家里看暴力型电视或者绘本。还是缺乏一些和小朋友交往的方式呢?只有分析出了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正向行为的发展。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但是我观察到他认为这就是在和小朋友玩耍。并不知道同伴不喜欢这样的方式,或者会给同伴带来怎样的危险。那我们就需要告诉他怎样去做。比如我们可以说你喜欢他,可以拉着他一起去玩儿沙包,一起骑小车,你拍他他会疼的。而不能告诉他好孩子是不会打人的。这样强化的还是自己打人的这个行为,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另外,出现这样的行为,一定要家园共育,有些背后的原因只有家长才知道的,只有家长一起配合,才能更快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适,帮助孩子更好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