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丽2023暑期“共读一本好书”

浅浅

读书笔记一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年7月17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捕捉儿童敏感期</p><p class="ql-block"> 再读敏感期</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蒙特梭利在她所著《童年的秘密》中,她提出了5个敏感期概念:秩序的敏感期、口手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社会性的敏感期、细小事物的敏感期。</p><p class="ql-block"> 敏感期是那个由内心指引,向某个对象注意、关注、被吸引,条件许可时进入、沉浸、融入、成一体、引起愉快和快乐的那个时期。</p><p class="ql-block"> 蒙特梭利说:儿童的敏感期相关的敏感性在儿童时期尤其是头6年,年龄越小的时候敏感性的出现就越密集。它是一种暂时的倾向,通过一种短暂的刺激,使儿童在这个暂时中获得特殊的品质,一旦获得这种品质之后,这个敏感点或者敏感性就消失了。</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本次学习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我知道了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p><p class="ql-block"> 回顾自家两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我突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记得我大儿子在几个月的时候特别喜欢用嘴巴舌头去舔和啃递给他的玩具,很专注,能抱住持续啃十分钟之多,当时并不了解儿童的敏感期,只是觉得孩子可能很喜欢这个玩具,用自己的舌头在探索。现在我可以清楚的说出理论基础,这是孩子口的敏感期。他在通过用口来认知他的外在世界。庆幸的是,当时虽然不懂,但还是尊重和支持了孩子的想法,把他喜欢啃的玩具一次又一次的清洗消毒再送到他手中。</p><p class="ql-block"><br></p> 读书笔记二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年7月24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捕捉儿童敏感期</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正常儿童有两个优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恨。这不是教育出的道德品质,而是生命成长之后的正常状态,好像一个走过来的生命,转身在看身后尚未走来的生命而自然产生的全然的理解。所以让生命自然地成长,是最高的道德。</p><p class="ql-block">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一系列正常的心理状态:小小孩受到关爱和帮助还没有什么感觉,但他简单地建立起一种安全感和秩序感;他不愿意时就用打对方来表达;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对大小孩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依恋;他对大小孩的离去感到痛苦,这个痛苦的消解需要时间。</p><p class="ql-block"> 大小孩自然地照顾小小孩,同时试着去满足自己的愿望;被小小孩打时他并不生气;受到小小孩拒绝时也并不难过;事实上,大小孩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的发展和果实正在后面,可惜被他妈妈意外地打断了。</p><p class="ql-block"> 妈妈们叫孩子时很少先观察一下孩子正在干什么,谁知道有多少个宝贵的瞬间就被这样打断了?</p><p class="ql-block"> 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探索空间,通过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还通过弯曲的视界探索空间。通过不在视界中的物体探索空间,他们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逻辑的起始点。</p><p class="ql-block"> 弹力球是幼儿最初探索空间的最好东西。扔东西的动作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的学习中,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字是秩序。</p><p class="ql-block">儿童的纪律敏感度常主要表现在对次序性、生活方式、全部物件的规定上,蒙台梭利觉得,假如成年人无法给小孩出示一个井然有序的自然环境,小孩便缺乏创建起对各种各样关联的认知能力,自然小孩的智能化也难以创设。</p><p class="ql-block"> 因而,不论是家中的生活用品还是幼儿园材料摆放等最好是放置井然有序,每一次应用后一定留意立即回位。小孩的东西更要重视放置井然有序。不必经常地为小孩拆换东西,即便迫不得已,还要给小孩一个适应期和缓冲期,而且会为小孩可能的不适合搞好各层面的提前准备。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小孩,父母可以正确引导她们自身整理小玩具和生活用品,老师在幼儿园要注意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玩具玩完要归位等这不但能让小孩产生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习惯性,还能使小孩得到更健全的发展空间。</p> 读书笔记三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年8月4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捕捉儿童敏感期</p><p class="ql-block"> 第五章 4岁~5岁</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4岁~5岁</p><p class="ql-block">出生</p><p class="ql-block">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这是儿童安全感最早的来源。情感﹣﹣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p><p class="ql-block">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并开始相互依恋。</p><p class="ql-block">婚姻﹣﹣人际关系敏感期度过后才真正展开。最早要和父母结婚,之后会"爱上"一个伙伴。</p><p class="ql-block">审美</p><p class="ql-block">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浓厚兴趣。</p><p class="ql-block">数学概念</p><p class="ql-block">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p><p class="ql-block">身份确认</p><p class="ql-block">开始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p><p class="ql-block">性别</p><p class="ql-block">对性别以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基本来自观察,如同认识眼、鼻、口一样,态度很客观。</p><p class="ql-block">音乐</p><p class="ql-block">儿童生来具有音乐品质。</p><p class="ql-block">绘画</p><p class="ql-block">儿童生来具有绘画品质。</p><p class="ql-block">符号</p><p class="ql-block">孩子对识字、拼读、认识符号等感兴趣。</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儿童进入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班中的米多,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她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不停的询问老师,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她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他打了✕小朋友”“✕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p> 读书笔记四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年8月7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捕捉儿童敏感期</p><p class="ql-block"> 第六章 5岁~6岁</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5岁以前,孩子们交往的特征常常是一对一,通过交换物品、食物、玩具进行,往往矛盾不断,但容易流泪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容易重新和好。这段时间的交往对人的一生实在太重要了。在自由中,孩子们平等地交往着,学会了承受、判断,如何说话,如何把握他人的心理,如何找到感觉。</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些基础,5岁以后儿童结束了一对一的交往,进入了三四人一组的交往中,并且在选择朋友上有了明显的精神倾向,也基本结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交友方式。他们开始相互表达爱意、解除孤独,也开始出现从心理上对别人的控制和反控制,出现了情感上的依赖和沟通。这奠定了孩子们的人际智能基础</p><p class="ql-block"> 做父母的应该能够独自承担生活的压力,让孩子承担他成长的压力,这样可能更好。父母将事情说给孩子,孩子平时的所需根本没有减少,潜在的心态却是和孩子分担买房带来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富有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老百姓依然过着勤俭的生活。让成人去承受生活的压力吧,不要让这压力过早地压在孩子稚嫩的肩上。</p><p class="ql-block"> 孩子和成人不一样。成人感觉很强烈的事情可能孩子没什么感觉;而孩子极感兴趣的东西成人可能会莫名其妙。</p><p class="ql-block"> 我们真能理解孩子吗?当我们不理解的时候,爱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帮助我们和孩子渡过难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我家老大在大班的年龄段有趣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个小姑娘的妈妈笑嘻嘻的跑过来跟我说“我家瑶瑶跟我说,他要跟天天结婚!”我当时是震惊的,我们很少跟孩子讨论这个话题,那这个话题又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我们几个大人还把这当成一种玩笑,嘻嘻哈哈的说笑着,学了这章以后我才知道5岁以后孩子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孩子已经意识到亲密关系。在选择朋友上有了明显的精神倾向,也基本结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交友方式。他们开始相互表达爱意、解除孤独,也开始出现从心理上对别人的控制和反控制,出现了情感上的依赖和沟通。这奠定了孩子们的人际智能基础。</p> 读书笔记五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年8月17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捕捉儿童敏感期</p><p class="ql-block"> 第七章 6岁以上</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讲多家长担忧,敏感期错过是否还能补救?回答是肯定的。绝大部分敏感期在受到压制后,一旦环境使孩子放松,敏感期会再次出现(据我们的观察,2~10岁都有可能出现这种补偿),弥补成长的损失。2岁弥补2岁以前的,4岁弥补4岁前的、6岁弥补6岁前的。年龄越大,越难补偿,6岁之后补偿的难度相当大,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大了,成人对孩子的要求高了,孩子的学业难度和压力也更大。某些敏感期过了6岁表现形式也变了,这同6岁以前的生命体验截然不同。感受生命和旁观生命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形式。</p><p class="ql-block"> 没有爱和自由带来的安全感和放松感,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会永远地潜留在心里,越积越多,直到长大,成为一个个解不开的结。我们争取做到,老师永远是孩子们的朋友,让孩子们将潜意识上升为意识,引导孩子有问题会与人解决,会询问,会求助。</p><p class="ql-block"> 在自由的环境中,孩子们不会惊慌无措,他们能把内心深处的痛苦表达出来,并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孩子因此有了尊严,也有了最后的安全感。孩子说的"骂"和成人的真骂有些不同。孩子的骂不一定是骂,而可能指一种使他不舒服的语言,如严厉、斥责、说教、挖苦等等。但孩子明白,结婚应该和爱联系在一起,爱应该和美好的话语、美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因为自己的孩子都是6岁以上的孩子,所以我更愿意从这一章内容去匹配自家孩子,更多的是去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不足和焦虑。</p><p class="ql-block"> 正如孙瑞雪老师说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6岁弥补6岁前的。年龄越大,越难补偿,6岁之后补偿的难度相当大,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大了,成人对孩子的要求高了,孩子的学业难度和压力也更大。某些敏感期过了6岁表现形式也变了,这同6岁以前的生命体验截然不同。感受生命和旁观生命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形式。”读到这里我的心里是难过的,作为升入小学的孩子的家长,在同龄孩子家长、老师的比较中,我的心是焦虑的,因而对孩子的管理近乎严苛,限制了孩子很多的想法和自由,更多的关注学业、作业、成绩。在这种焦虑和压抑的环境里,孩子是不快乐的,精神上的不快乐也直接造成了身体上的各种问题,孩子会抱怨头疼腿疼等,所以孩子应该怎样去学习,不管作为教师或是作为家长都是应该去深思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