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一)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年7月19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三、儿童的主动性和被动性</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一般不会明确地说儿童是个消极被动的个体,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这样想,这样指导儿童。具体表现为:(1)不是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教育者的需要和想象出发,把知识硬性地塞给儿童;(2)不考虑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性,只强调外部的奖励和惩罚;(3)在教学上强调注入式,不重视启发式和诱导式;(4)不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不把孩子看成是个独立的个体,强调盲目的听话、服从。将儿童看成是个主动的个体,就必然要尊重儿童,将儿童当成是一个有自己的气质特点、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有探究性的独立的个体;重视鼓励和表扬;重视开发儿童的“优势领域”;充分发挥儿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儿童的主动性对其发展至天重要主动性强的儿童对周围环境及事物能产生积极的反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活动中能坚持不懈,因此能主动获得知识,这对他们未来自觉地学习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相反,主动性差的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低,不善于思考问题,在活动中常常被动地顺从或模仿,久而久之,他的思维和潜力就会被禁锏起来,从而失去自信心与竞争力,不利于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儿童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观者"。每个儿童都是有潜力的学习者。因此,要给他们提供探索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成功的自信心,这对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所以,儿童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观者".每个儿童都是有潜力的学习者:此要给他们提供探索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成功的自信心,这对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埃罩克森认为:幼儿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展主动性,克服内疚感发展儿童的主动性是教育的重要日标之一教育史上很早就有人提出教育的目标应包括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这当中尤其强调人主动性的培养,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主动性,一切人的自由精神待征都是这一主动性体现",因而"教育最高的目的就是激发人的主动件,培养人的独立性"。</p> 读书笔记(二)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年7月26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动物降生不久,动作能力就发展得很好,可以自由行动起来。人类幼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仅有两种身体活动,一种是在人类种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吸吮、觅食、抓握等一系列反射动作,利用这些反射动作,新生儿与陌生的世界取得了最初的平衡;另一种是一般性的身体反应活动,如蹬脚、挥臂,扭动躯干等。一般性身体反应活动是婴儿自发的,既无目的,又无秩序,身体活动所涉及的躯体部分极广,但这些自发性的舞动是日后动作发展的基础。</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动作的发展遵循的具体规律: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的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躯干到四肢动作的发展对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在个体的思维、智力发展中,动作起着决定性作用。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动作在心理内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动作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心理产生于活动,并表现在活动中。婴儿身体的发展有先后顺序,动作的发展也表现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可以说早期的动作发展水平标志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在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中,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发展是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动作发育过迟,意味着将来智力发展可能存在障碍。</p> 读书笔记(三)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年8月2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二节语音发展期</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三、句子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句子的产生</p><p class="ql-block">(1)不完整句</p><p class="ql-block">①单词句。1~1.5岁。</p><p class="ql-block">②电报句。1.5~2岁。</p><p class="ql-block">(2)完整句</p><p class="ql-block">2岁儿童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句法发展的过程是从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到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p><p class="ql-block">儿童话语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p><p class="ql-block">(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p><p class="ql-block">(2)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p><p class="ql-block">(3)自己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p><p class="ql-block">2、句子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儿童小能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未满1岁的儿童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却已能听懂成人说出的某些词语,并对之作出恰当的动作反应。</p><p class="ql-block">(1)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4、5 岁儿童已能和成人自由交谈,但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则不能很好理解。</p><p class="ql-block">(2)理解策略。儿童往往采用一定的策略去解释一些尚未掌握的新句子。</p><p class="ql-block">①事件可能性策略。</p><p class="ql-block">②词序策略。</p><p class="ql-block">(3)非语言策略。</p><p class="ql-block">①如果参照物是容器,儿童就喜欢把玩具放在它里面。</p><p class="ql-block">②如果参照物有一个支撑面,儿童就喜欢把玩具放在它上面。</p><p class="ql-block">③“预期”也是非语言策略的严格方面。儿童在具有了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以后,在理解时就要受到知识的影响,也就是说理解前有个预期。</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理解句子的策略在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儿童在能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之前,往往已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幼儿对尚未掌握的新句子往往从经验中概括出一些策略去加以理解。儿童是通过学习不同的策略来理解句子的。儿童理解句子是通过主动从周围语言材料中探索有关的“规则”的过程,是不断地提出可能性,并在言语交往的实际中不断检验和修正假设的发展过程。</p> 读书笔记(四)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年8月9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第四节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儿童情绪的发展大致呈现这样的趋势:</p><p class="ql-block">(1)从情绪表现的形式看,是从外显到内隐,即从明显的、外露的向不明显的、内含的情绪表现发展。</p><p class="ql-block">(2)从情绪控制的能力看,是从冲动的到自制的,即从亳无控制地表现到有一定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表现。</p><p class="ql-block">(3)从情绪引起的动因看,是从直接到间接,具体到抽象。</p><p class="ql-block">(4)从情绪表达的内容看,是从生理需要到社会性需要。</p><p class="ql-block">良好的情绪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个体适应现代复杂的人我关系的社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良好情绪的特征:</p><p class="ql-block">(1)正向情绪或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2)情绪体验丰富多样:(3)情绪稳定:(4)能控制情绪冲动:(5)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悦纳自己,悦纳别人:(6)能及时地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情绪无时不刻地存在于生活中:从最原始的喜怒哀惧,到混合着复杂情绪的悲喜交加、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等,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和态度。情绪教育的目的在于尊重幼儿情绪“易变化”、“易冲动”和“易外露”普遍性特点的同时,提升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使得幼儿能够维持安定、愉快情绪,具有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有研究表明,3-6岁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获得辨别生气、害怕、高兴、伤心这四种基本情绪的能力,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找到引发情绪的原因。4-6岁幼儿已经对情绪表达规则有了一定的认知,情绪调节的策略也随情绪体验的增加而不断丰富。但在实践操作中,个别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仍会表现出情绪波动大、操作活动中极易受情绪影响的情况,并且在同伴交往时易怒易冲动、陷入情绪后很长时间都难以平复,有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因此对促进幼儿情绪能力进行情绪教育是很有必要的。</p> 读书笔记(五)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年8月16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二章第四节儿童的自我控制</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自我控制的含义: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工具。</p><p class="ql-block">自我控制的训练方法:①、有意转移注意力,②、自我暗示,③、自我监督,④、积极鼓励,⑤、榜样,⑥、对工作难度的准备性。</p><p class="ql-block">自我控制度:自我控制有个适宜的度。</p><p class="ql-block">儿童自我控制过低,常常表现为很容易分心,情绪表现有很多的自发性,无法延缓满足,易冲动,在人际交往中喜欢攻击人。过度自我控制的儿童表现为有很强的抑制性和一致性,没有主见,不分心。自我控制最适宜的儿童可称为弹性儿童。他们的特点是“管得住,放得开”。</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儿童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外部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易冲动,他们本身对事物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常常是因为成人的要求,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或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好处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关心的往往是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在其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他人对自己的赞许或否定。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阶段:此阶段儿童逐渐由权威人士或同伴压力形成的外在力量的控制逐渐向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转化。如果放任自己的行为就会导致自我批评或内疚感,同时,儿童还会考虑到不好的行为可能会伤及他人,并引起内疚,从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此阶段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还不成熟,外部控制还占有一定比重。自我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儿童已经不再需要外界的压力,他们已经形成了内部的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而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表现出适宜行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