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玉2023暑假“共度一本好书”

省政府机关幼儿园

读书笔记一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7.18</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交替着进行。儿童的生长有四个显著的时期:(1)从出生到2岁,发展的十分迅速;(2)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3)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岁,女孩约在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4)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p><p class="ql-block">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抑制性反射(一个刺激引起原来反应的停止或减少)对儿童来说有很大意义,可以提高儿童对外界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但儿童抑制性反射产生时间比兴奋性反射迟(一般认为3~4个月开始产生,而且形成困难)。过高的抑制要求,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随着言语(第二信号系统)作用的发展,儿童的条件抑制逐渐精确而稳定。</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幼儿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个种行为过程,其各种行为过程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且这些顺序和发展方向是带有客观规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结合客观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教育。</p> 读书笔记二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7.24</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第一节“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感知运动阶段0-2“婴儿通过外显的行为影响世界,以此莱认识世界、他们的运动行为反映了感知运动格式-用于认识世界的概括化的动作模式,诸如吸吮格式。格式逐渐分化和整合,并且在阶段末,婴儿能够形成现实的心理表征。”</p><p class="ql-block"> 前运算阶段2一7“儿童能利用表征(表象、图画、词、姿势)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思维更敏捷、灵活和有效,但受自我中心主义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而不是潜在的实体,并显得刻板(缺乏可塑性)”</p><p class="ql-block"> 具体运算阶段7--11“儿童获得运算概念,这是构成逻辑思维之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可逆的有组织的运算使儿童能够克服前运算思维的限制。习得守恒、类包含、观点采择以及其他概念。运算只能运用于具体的对象-现存的或心理上表征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形式运算阶段11一15“心理运算可用于真实情境,也能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能用于当前情境,也能用于将来情境,以及运用于单纯言语或逻辑的陈述。青少年获得科学思维、假设一演绎推理及包括命题间推理的逻辑推理,能够理解高度抽象的概念”</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儿童,甚至是长大后的我们,都是从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交互中来建构的自己的知识,增进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的。我们不能认为儿童的心理就是成人心理的缩小版,他们并不具有成人的逻辑。这在一方面暗示了相比于被动地接收和等待老师来给自己灌输知识,我们要学会在儿童已知事物上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建构,引发儿童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接受儿童的认知不成熟是一种适应的过程。最自然的办法是让儿童接近给自己提供保护作用和亲近感的成人,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学习和进行社会化。</p> 读书笔记三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8.3</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九章第三节“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狭得,其最关键的儿年是在家中度过的。早期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情绪关系的性质对儿单以后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念等社会化目标都是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以高度个体化了的、有选择的形式传递给儿童的。父母本身的个性特征、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成就动机、性别的价值标准、对儿童的态度和抚养方式等都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后代。</p><p class="ql-block"> 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另外,儿童的性别、家庭规模大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影响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同。儿童间原先存在的先天差别,随着与家庭成员发生不同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扩大了。</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父母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因此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时期,陪伴在儿童身边的时间最多的父母应该有意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为两个维度:控制和爱。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长久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p> 读书笔记四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8.8</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一章第二节“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同龄人相似的发展中的困惑与烦恼。例如每日的家庭作业中会碰到不会解的难题;测验或考试成绩不佳,怎么面对父母;父母争吵,心里发怵;与某个好同学发生了“摩擦”,甚至关系出现了裂痕;遭到老师不公正的批评或指责:被同学欺侮、勒索或嘲笑;青春期来临时由身体变化引起的惊恐与烦恼;还有三年一次面临的中考和高考时的择校、如何复习迎考;对异性同学的态度由厌恶变成了好感,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等等。其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父母得以解决,但许多感同身受的问题,同龄人之间没有压力的坦诚的交流会更通畅,常常令儿童发出“哇噻,你也有这问题呀!”的感叹,并产生一种一扫愁云,豁然开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稳定感。同时,儿童在与同龄人每日的“碰撞”(课堂上、课间、课余活动、体育运动、公益活动、闲聊、争论、吵架、打斗等等)中,逐渐构建起同伴间的友谊、爱、尊重,以及对生命、对是与非、对周围世界的理解。</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p><p class="ql-block">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p> 读书笔记五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8.16</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名称及篇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三章第二节“与学业有关的问题——注意和焦虑”</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3)培养兴趣与注意力相结合。学龄前儿童对他们喜欢的游戏常表现出长时间的注意。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其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稳定性较强。因此,可以让孩子多开展游戏,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例如,要教会儿童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记住名称。玩“医生看病”的游戏效果显然要比让孩子看身体各部分的图片效果好。</p><p class="ql-block"> (4)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目标激活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应该注重培养其对分心信息的抑制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计划性。抑制机制与更普遍的认知功能有关。</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想:</p><p class="ql-block"> 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习的心理学特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p><p class="ql-block">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习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