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烨2023暑期“共读一本好书”

省政府机关幼儿园

读书笔记一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7.14</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p><p class="ql-block">《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情绪的发展</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1.自我意识情绪出现</p><p class="ql-block"> 两岁半的儿童已开始出现自豪、羞愧和内疚等自我意识的情绪。通过某种行为某种行为达到成功时就会感到自豪;当知觉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成人的标准和目标时,就会出现羞愧。它的典型表现是无力感和自我攻击;当自己的行为失败时会产生内疚感。</p><p class="ql-block"> 2.情绪语言和情绪理解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幼儿期情绪发展最大的变化是能运用越来越多的情绪词汇来谈论自己和别人,以及理解情绪水平的提高,也更加清楚情绪发生的原因及后果(见表8-3)。①当幼儿能用情绪词语,如害怕、开心、伤心、难受、不高兴等来谈论情绪时,表明幼儿已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感受,而不只是注意情绪的外部表现(如哭、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词语迅速扩大,儿童的情绪感受也会变得更加丰富、细化;②儿童最初只能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后还会指出或推论别人的内心感受。</p><p class="ql-block"> 3.幼儿与情绪表达规则</p><p class="ql-block"> 每个社会都有它的“情绪表达规则”,年幼的儿童常常使用两种重要的情绪表达规则:“亲社会规则“和“自我保护性规则”。亲社会规则是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而设计的。当你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给你的礼物时,你一点也不喜欢它,该怎么办?年幼的儿童常常会自然地流露不满意的神色,甚至还加上一句直白:“一点也不好玩!”而大一点的、接受过父母或其他人教育的儿童就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满,说:“它真漂亮,谢谢您。”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避免让对方尴尬或不快。又如在玩的时候被同学撞了一下跌倒在地。尽管当时感到很疼且衣服也被擦破了,但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你会忍着痛,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立即从地上爬了起来,还笑嘻嘻地说:“没事,我很好!”为的是免遭别人的笑活或取笑:“真没用!”这也表明年龄大一点的幼儿在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表达会给别人带来影响之前,就已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了。有研究发现,高水平的情感控制与高水平的“母婴同步”——婴儿对母亲情绪的接受和发生(反应),母亲对婴儿情绪的接受和发出(反应)系列中,相互交替地进行引导和跟随,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联系在一起的。</p> 阅读感想 <p class="ql-block">  不少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根据成人的教育,把自己的行为与行为规则相比较,从而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道德情绪体验。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幼儿的理智感表现为好奇好问,故幼儿期又有“疑问期”之称。但幼儿的这些“为什么”的疑问更多地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而不在乎回答什么。幼儿捡“破烂”、拆装“玩具”,这都是探究性强烈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而面对幼儿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p><p class="ql-block"> 1、积极应答,适时给予满足。幼儿的情绪是他们的心理真实的想法。倘若大人一味压抑、不予回应他们就很有可能造成幼儿心理的操作,进而影响师幼间互动和谐的关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幼儿的感觉和愿望合理时,就应得到尊重和同情,让他们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创设幼儿可表达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渲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p><p class="ql-block"> 2、让孩子学会倾诉。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有烦恼在心里是不好的,如果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多找父母、老师或知心朋友倾诉,把自己的烦恼说出来,就会得到他们帮助的。父母或老师阅历深,经验丰富,看问题比较深刻、全面,有时父母和老师的一席话就可以解决你的烦恼。不必把自己圈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要解脱出来就要主动向家长和老师谈思想,主动地多接触人,多谈多聊。</p><p class="ql-block"> 3、家园合作。家是幼儿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个老师。家庭环境对幼儿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幼儿对同伴间的矛盾容易做出积极的归因,而家庭环境不和谐的幼儿多会出现脾气暴躁、易怒的情况。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积极引导幼儿,终帮助幼儿实现情绪的自我控制。</p> 读书笔记二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7.24</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p><p class="ql-block">《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个性发展与社会化过程</p><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儿童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个体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世界上虽然不存在两个个性上一模一样的人,但是,同一个社会或同一阶层里的人往往有着共同的行为特征。如同样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等。如果说,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行为、态度、观念的独特的综合的话,那么,社会化则是要使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同一个阶层或同一个亚文化群里的人都要学习、掌握该社会或该阶层甚至该性别相适应的行为体系。</p><p class="ql-block"> 一个社会要存在、要发展,就必须对它的社会成员提出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提出社会化的目标。如儿童必须学习文化知识,必须有专门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社会成员必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攻击性行为和性冲动必须加以控制,成就性行为和舍己救人的行为必须加以颂扬……尽管各个社会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要求和限制有所不同,甚至很不相同,但每个社会内部的成员基本的社会行为是基本一致的。从哲学的角度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就是实现社会化过程的产物。人的多样性体现在每个个体具有的个性的特殊性或独特性上,而人的一般性则体现在各个社会成员的个性的共同性上——共同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的目标,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社会准则。这些共同的社会行为特征存在于个性迥异的每个个体上。因而,个体与社会、个性与社会性是对立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儿童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p><p class="ql-block"> 1.父母的教养方式</p><p class="ql-block"> 2.家庭结构</p><p class="ql-block"> 3.家庭的物理环境</p><p class="ql-block"> 4.电视和网络的影响</p> 阅读感想 <p class="ql-block">  不管游戏机和网络有多少益处,或有多少危害,对电视、网络和相关的产品的使用管理已是摆在家长和社会面前的一项迫不及待的严肃的任务。儿童的成长不会等待,也不能等待。作为发展心理学工作者也应该是责无旁贷。</p><p class="ql-block"> 家庭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地,除上述分析的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模式和物理环境外,还有如儿童的数目、出生次序、家庭情绪氛围、儿童的性别等因素都会对儿童个性产生这样和那样的影响。这些影响互相交错,互相制约,不能单考虑某一个因素的绝对作用。如一个有父亲的男孩,如果其父不称职,父母经常发生冲突,这个男孩的社会化也会发生问题;反过来,母亲是个很能干的,会教育的,男孩也可能发展得很好。</p><p class="ql-block"> 最后还须注意,家庭是家庭成员共同组成的一个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动力系统。如果说家庭是一个大系统,里面还有几个子系统。以三口之家来说至少有三个子系统:父一母、父一子、母一子。每一个子系统的状态都会影响其他的子系统和整个的家庭系统。不仅有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还要看到孩子对父母的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从亲子关系形成时就开始了。不论好或坏,这种相互影响一直充满在父母与孩子间,不久,父母和孩子都会以相同的习惯了的方式来反应对方。孩子随年龄在成长,父母也应学着同孩子一起长大,因为人的发展是个终生的任务。</p> 读书笔记三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7.31</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p><p class="ql-block">《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交往的发展</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除了早期建立的母婴依恋关系外,一生中还要建立各种各样的社</p><p class="ql-block">会关系。社会关系对儿童、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第一,提供学习经验。我们的重要的社会化工具语言就是从小在与人的交流中发展和获得的,我们的社会技能和社会行为如观点采择、劝说、妥协、协商、情绪控制等也都是在与朋友同伴、同事、师长、学姐的相处交往中学会的。生活中的读书、恋爱、求职、工作、婚姻、怀孕、育儿都离不开别人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第二,提供社会支持。岁月是一条河,时而宁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社会交往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情绪上和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及时走出困境,摆脱心理上的烦恼。如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正愁思如何做好论文、如何寻找工作,学长的自我解读的经验介绍就可使其少走许多弯道。工作后,如何尽快适应职场环境,融入企业团队都离不开老员工的支持和指点。有研究者使用“社会关系网络”来描述那些可以作为社会支持资源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国的家庭极大部分是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儿童没有兄弟姐妹,同伴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动因,但同伴也是儿童社会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动因。父母与同伴对儿童来说是两种性质的人际关系(见专栏11-1)。父母与儿童基本上是指导与被指导、教育与被教育的纵向关系,而儿童与同伴则是平等的、互相教育的横向关系。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生理上断乳到心理上断乳,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与同龄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后成为一个从思想到行为完全独立的人。这是正常发展的必然。摆脱对父母和家庭的依附、走向同龄人社会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p><p class="ql-block"> 游戏与交往技能</p><p class="ql-block">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与同伴互动的主要活动形式。什么是游戏,游戏与儿童从事的别的活动有何区别,儿童怎样游戏,游戏如何发展,游戏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何作用,这些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关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儿童的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游戏、学习和劳动。这三种活动形式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各年龄阶段占有不同的地位。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游戏,学龄期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逐渐增多,游戏逐渐在减少。</p><p class="ql-block"><br></p> 阅读感想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具有基本的社会需求,例如安全依恋的需求、结交朋友的需求、被社会接纳的需求、被人爱的需求……儿童上学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接受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上学以后,儿童最渴望的是有能陪伴自己玩的同伴,同进同出(校园)、说说笑笑、打打阔闹、能讲悄悄话、知心话的好朋友,做功课有难题可以有互相交流帮助的朋友,学龄儿童,尤其是青少年是一个不能没有朋友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儿童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要评定一个儿童的个性特点、社会能力、行为价值也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很重要,儿童与同伴的关系对儿童的发展也很重要。这两种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到底有哪些重要作用?不同的母婴关系会建立不同的依恋类型,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儿童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p> 读书笔记四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8.7</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p><p class="ql-block">《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道德的发展</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p><p class="ql-block">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衡量一个儿童的道德水平,不仅要看他的行为动机,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非的判断和认识,更重要的是看他实际行为的性质和意义。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见证。道德行为造成的结果又会反馈给个体,从而进一步强化或修正原有的道德判断并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p><p class="ql-block">增加儿童的道德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①为儿童提供以合作性的、帮助人的及亲社会行为的方式参与有共同目标的活动,如公益活动。与同伴互动,教会他们认识与人合作并帮助人的重要性及可取性,并从中体验助人带来的愉悦。</p><p class="ql-block"> ②不要忽略攻击行为。看到儿童有攻击行为,家长和教师都应立即加以干预和制止,并明确说明攻击行为是不可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p><p class="ql-block"> ③帮助儿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有其他几种可能的解释。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往往把对方的行为视为有敌意。</p><p class="ql-block"> ④监控学龄前和学龄儿童观看暴力性电视、玩暴力性游戏等。鼓励和引导儿童观看和从事富有正能量的节目和游戏。</p><p class="ql-block"> ⑤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感受并帮助儿童用一种建构性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感。如“我知道你因为冬冬不把玩具熊给你玩,你生气了。你用不着打他,告诉他你也想玩玩具熊”。</p><p class="ql-block"> ⑥教会儿童推理和自制,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是合适的。如,明确地说:“如果你一个人吃掉了所有的饼干,其他人就没有饼干吃了。”这样的说法好过于“乖孩子就不会吃掉所有的饼干”。前者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对别人产生的影响。</p> 阅读感想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时常发生,而教师的处理方式直接对幼儿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如何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自我控制,管理自己,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1.有意转移注意力 </p><p class="ql-block"> 2.自我语言暗示</p><p class="ql-block"> 3.自我监督</p><p class="ql-block"> 4.积极鼓励</p><p class="ql-block"> 5.榜样示范</p><p class="ql-block"> 自我控制最适宜的儿童可称为弹性儿童。他们的特点是“管得住,放得开”,能随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控制程度,在需要控制自己的时候能牢牢地管住自己,在不需要控制时,则能放松自己。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谓的会学习、也会玩的儿童。他们有很强的灵活性。弹性儿童的另种含义是他们有一种身处逆境时的抗挫力或顺应力,他们的心理恢复能力比一般儿童强。</p><p class="ql-block"> </p> 读书笔记五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8.15</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p><p class="ql-block">《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中常见的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阅读摘录:</p><p class="ql-block"> 攻击和退缩</p><p class="ql-block"> 对攻击行为的研究显示导致攻击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果父母在教养中更倾向于体罚或者压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和反抗行为,那么他们在采取这些压制措施的时候,同时也给孩子的攻击行为提供了榜样。也就是说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习到了攻击行为。研究同时发现攻击行为多的孩子的父母也更倾向于采用攻击的方式解决冲突,他们也会在孩子受到同伴侵犯时鼓励他们的孩子以强制的方式作出反应。缺少父母监管的孩子往往有更多的反社会行为和不良行为。</p><p class="ql-block"> 其次,找出并去除可能强化攻击行为的因素。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是要引起他人的注意,那么就不给他想要的“奖励”,让他明白攻击是没用的。例如冷处理,把踢打的孩子送进一个人的房间,让他冷静下来,直到他采取了正确的行为方式。对这些孩子来说,家长也要和他们讨论如何不使用攻击行为而得到关注,这样也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社会技能,发展亲社会行为。</p><p class="ql-block"> 人际退缩</p><p class="ql-block">原因:1.先天性原因 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对新环境适应较慢,不愿意与人接触,平时也不爱活动,缺乏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2.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他的行为模式,尤其与养育者的互动影响更大。</p> 阅读感想 <p class="ql-block">  身为教师,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有时也比较头疼,对于孩子本人来说,家园配合需要教会他识别并且控制自己的愤怒,以安全的方式表达愤怒,而不是只会使用攻击行为。教会孩子理解识别他人观点的方法,让他能够在模糊情境下识别安全的人际信息,减少敌意归因,以减少攻击行为。提供孩子可能的社交技能,让他学会用非暴力的人际技能处理问题解决冲突。</p><p class="ql-block"> 对于儿童人际退缩,教育者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退缩行为。父母或老师发现孩子有退缩行为时,不可由于心急而粗暴对待,这样会使这些孩子更加恐惧,更不敢与人接触。退缩的孩子需要更长时间适应环境。教育者要以亲切、鼓励的态度,循循善诱,鼓励孩子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去与周围环境及人接触。可以教会孩子识别出群体中有较多利他和亲社会行为的同伴进行交往,减少对人际交往的恐惧。成功的经验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与他人交往、处理好问题的。其次,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父母不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小,就偏袒溺爱,孩子不敢不会就越俎代庖,这样孩子会更加依赖父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意地提供一些让孩子做力所能及事情的机会。例如,家里有客人来了,会使用尊称,请客人进来招待客人。大些的孩子教他们自己去购买学习用品等等。这些小事也能让孩子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由此,让孩子在学习做事情当中变得勇敢,愿意与人交往。</p><p class="ql-block"> 另外,父母要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在生活中,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提供与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机会。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孩子,父母要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的各种环境。每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有进步时,父母和老师都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赞扬,以此增进孩子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 如果孩子被人欺负,还需要教会他以非暴力的惩罚方式应对攻击者的行为。学会自我保护,让他对环境有掌控的感觉,可以使儿童愿意和他人交往,并在交往中获得乐趣。在学校环境中也可以对这些孩子进行团体训练,让他们在结构化的活动中学习更广泛的人际交往的技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