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经历和认知中,菊花是与乡村生活很接近的一种花,它往往生长在乡村的庭院里,绽放在农家的大门旁。在一圈稀疏的篱笆中蓬勃生长,自在绽放,用艳丽的花朵装点着秋收时节乡村的庄园,激活着逐渐萧条的乡野,坚守着生命走向终结时的绚烂姿态。</p> <p class="ql-block"> 菊花的美在我看来,最直观的还是花色的艳丽。篱笆内,一丛丛,一簇簇的菊花总是花色绚烂,汇聚了多种鲜艳的颜色。抬眼望去,眼前总是色彩斑斓,艳丽夺目。一朵朵菊花组成了一幅花团锦簇的美丽图画。白色的菊花莹白耀眼,红色的菊花艳红夺目,紫色的菊花幽紫迷人,黄色的菊花金黄暖心。各色的菊花团聚在一起,共同呈现着斑斓的色彩,并以艳丽的色彩抗拒着秋风萧瑟的生命残局。如果只是一株菊花孤独地摇曳在秋风中,就显得凄冷悲凉,无限伤感。菊花以丛菊盛放的姿态,面对日渐肃杀的秋天,也就暗示着菊花在秋风中有抱团取暖的生命需求,也昭示着菊花坚强不屈的生命韧劲。</p> <p class="ql-block"> 菊花的美不但有自然的美,也有文化的美。这种文化的内在美首先来自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风韵,菊花与陶渊明一样成为隐士的代名词,浸润在中国久远而厚重的文化长河里。陶渊明生性喜欢田园生活,他在经历仕途生活的烦忧和悲伤后,毅然辞官回乡,隐居乡野,过起了恬淡闲适的采菊生活,用闲适的乡村生活实践着自己极力追求的“世外桃源”梦想。在陶渊明的田园中,除了朴实的稼穑外,能让宁静的心灵拥有一份隐士情怀的寄托,也就只有自在闲适的菊花能够担当起这种文化使命了。菊花安静地绽放在乡野的庭院中,沐浴着春日秋月的光辉,嗅闻着泥土桑麻的气息,聆听着鸡鸣狗吠的声音,犹如一群落寞的隐士,沉醉在乡野的炊烟里,安度生命的静好时光。菊花与隐士相伴,<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菊花的荣耀,也是菊花的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 菊花生长在土壤里,根部无法脱离污浊的泥土,茎叶和花朵也得不到清水的洗濯,难以逃离粉尘的沾染,很难做到水灵清爽。不像莲花出生在淤泥里,却能脱离淤泥而不受污染,在水灵的世界里远离粉尘的污浊,独得一份清新素雅的形象。而天生就生活在土壤里的菊花,它的宿命就是田园的世界,朴实的乡土就是菊花温暖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菊花作为人们喜爱的一种花朵,已经成为一张俊逸的秋天名片。经历秋霜的洗礼后,菊花仍能坚守一段生命的绚丽时光。一般而言,花朵是春天的使者,果实是秋天的宠儿,春华秋实浓缩了植物的一生荣耀。春暖花开揭示了花朵最美好的时光就是春天,一切争春的花都会在春季次第绽放,尽显花朵的娇美和艳丽。但是菊花却不赴春天的花事约定,而是深藏一个漫长的夏季后,才在秋天慢悠悠地展开花瓣,独享一份花朵的绚丽。在很多植物都展示丰硕果实的时候,菊花却展显自己的娇艳花朵。这就是菊花在百花凋谢的凄凉世界里,执意留一份花朵最后容颜的宿命。<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似乎不合时宜,但这</span>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菊花的与众不同,就是菊花的卓然独立。对菊花的这种卓然独立精神,我作了这样的诗意表达“</span>一丛雏菊绕篱开,万缕清香随风来。不因春寒难争艳,只为秋霜更出彩。”</p> <p class="ql-block"> 菊花之所以成为人们喜爱的花朵,还有一点就是唐代诗人元稹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菊花》诗中所说的“</span>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带着感伤的情绪告诉世人,偏爱菊花的理由就是“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是鲜花在一年的生命里程中花朵形象的最后守候者。可以说,绽放在秋风里的菊花是花花世界最后的挽歌,是鲜花生命最凄凉的绝唱。看完菊花的最后一眼,就再也看不到自然界花朵的娇丽身影。人们对于花有几多的惋惜,又有几多的不舍,全在寒霜中依然坚守花朵形象和姿态的高洁菊花了。春天人们赞美的是春华,而秋天人们歌咏的则是秋实。在沉甸甸的果实世界里,在人们对花朵的遗忘中,菊花还能把花的芬芳、花的娇美送到人的眼角里,心坎上,足见菊花对人的深情,对自然的留恋。</p> <p class="ql-block"> 菊花的花朵由许多细小的花瓣组成,重叠错杂,显得浑厚沉重。细条状的花瓣密密麻麻地攒聚在一起,连同黄色的花蕊一起组成一张俊逸的脸,笑迎秋风和暖阳,这是菊花有别于莲花的形体特色了。茎杆细长,叶片碎小,花朵厚实,傲立在秋风中的菊花用娇小的枝叶支撑着沉重的花朵。虽然在秋风中往往折断了菊花的茎杆,压弯了菊花的头颅,但坚强的菊花仍然仰望着太阳照耀的方向。在篱笆的有力支撑下,丛菊无论经历怎样的秋风苦雨,都能昂扬着绚丽的头颅,抵御着晚来的萧瑟风雨。摇曳在萧瑟秋风里的瘦弱菊花,总是昂扬着顽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命旗帜。</span></p> <p class="ql-block"> 生长在乡村,菊花自小就是我日常所见的艳丽花朵。老家的院子里,庄廓旁的菜地里,母亲常常会种植一些菊花,给单调的庭院和菜地增添些生命的亮色,给枯燥的农村生活增加些鲜花的芬芳。菊花也就在不经意间蓬勃成一簇簇艳丽的画图,自然地成为儿时生活中最绚丽的一点装饰,芬芳在自己幼小的记忆里。那时,自己会随意摘一两朵菊花,或是拿在手中玩耍,给自己的嗅觉增添一点馨香;或是摘一束菊花插在瓶子里,给灰暗的房间增加一些亮色。在当时的认知里,菊花是可以亵玩的花朵,是可以任意由自己摆弄的植物。没有滋生过爱花惜花的温软情愫,也没出现过隐逸田野的避世念头。那时,菊花作为自然界一种美丽的存在,我只是本能地喜欢菊花的艳丽,没有产生任何文化的关照和文学的感触。</p> <p class="ql-block"> 后来,学习了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诗歌,周敦颐的文章《爱莲说》,对菊花的情感才有了一种喜欢与敬畏的意味,有了一份文化的关照。我终于懂得,在乡村司空见惯的菊花竟然是知识分子失意时的一份诗意慰藉,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种心灵坚守,</span>而且这种坚守是非常难得的稀世珍品。“菊花之爱,陶后鲜有闻。”隐居在乡野的菊花除了陶渊明的情有独钟外,确实很少得到世人的偏爱。隐居的生活并不是所有红尘之人的理想生活,灯红酒绿的世俗生活往往是大多数人极力追求的舒适生活。只有生性质朴,心性恬淡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碰壁太多的人才会回归田园,过一种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而烙有很深红尘印记的人很难皈依隐居乡野的孤寂生活。当菊花成为红尘生活腻烦后的一种情绪宣泄和心灵安慰时,人们才会生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爱花惜花情感,走进秋高气爽的田野,给八月的乡野菊花一份暂时的怜爱与垂青。</p> <p class="ql-block"> 现在,菊花不再是田园的隐逸者,逐渐从乡野的孤独隐居走向了城市公园的荣耀绽放。在城市公园里,精心打造的菊花品种繁多,花色绚烂,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图画,吸引着城里人追求精致生活的目光。我知道,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无处不在的时代,即使穷乡避壤也很难做到真正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也就无法归隐乡野,逍遥自在了。菊花会堂而皇之地走进城市的每个角落,也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然绽放在遥远的南山下,</span>而只有一颗纷乱的心却在乡村和城市的边缘流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