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战友孟伟想到的……

冰雪丹妮

<p class="ql-block">柳河战友,即使如我一样不认识孟伟,对他的名字也都不陌生。因为下乡期间,他为战友们拍了不少工作生活照,留下了战友们宝贵的青春记忆。在那个物资匮乏,相机胶卷都相当稀有的年代,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以后很多年他都一直有摄影作品发表。一直是战友们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孟伟逝世消息传来,柳河战友群里传上来不少孟伟的摄影作品。战友们以此来怀念我们的“柳河知青摄影师”,怀念孟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捕鱼的五七战士。摄影,孟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垂钓的知青。摄影,孟伟。</p> <p class="ql-block">常卫东战友(▽右)分享的这张照片,珍藏了有50多年了吧。那时的卫东好年轻呀。</p> <p class="ql-block">关满斗战友(右)的文章,带着我们走近了才华横溢的孟伟战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孟伟在柳河时与战友们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关满斗分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孟伟在柳河时与战友们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关满斗分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孟伟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难忘的一次摄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孟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这幅照片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1968年我下乡到柳河五七干校,一次偶然事件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开始迷上了摄影,也就像今天的"发烧友"吧。</p><p class="ql-block">1970年,干校决定再拍摄一部反映五七战士和"知青"战天斗地的纪录片《柳河五七干校在前进》。抽调下放干部马青(当时是某文艺团体编导)、彭安贵(黑龙江台摄像)完成此项拍摄工作。我虽是初影(新手),但水平已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就随两位老师一起抓拍照片。为拍林木采伐队,为我们用四根树干和一块铁板搭了一个棚子,一切就绪后,在轰轰炮声和碎石纷飞中完成了这段纪录片的拍摄。随后彭安贵用另一架苏联费特﹣2型135相机给我拍了这么一张纪念照。它记录了我当知青的一段经历。也记录了我摄影生涯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黑白人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孟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照片,似乎还有点落伍,它把时光拉回到32年前的1969年。</p><p class="ql-block">拍这张照片时我17岁,在柳河五七千校下乡。摄影者是著名摄影家李振盛,当时他也在柳河五七千校。在一次欢送五七战士离校时,李振盛用仅剩的一张胶片给我照了这么一张照片,并放了几张6寸的送我。我很喜欢,就用铁丝夹两片玻璃摆在宿舍的火炕边。不曾想在几天后的一次抓阶级斗争新动向的运动中,有人提出这是阶级斗争的新表现,说我留恋城市生活、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从此,我和李振盛的厄运就开始了,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白天劳动,晚饭后就集中在男宿舍里听我俩一遍遍检查,挖思想根源……</p><p class="ql-block">也许是逆反心理的作用,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认李振盛为师,偷偷学习摄影。后来我到部队从事了专业摄影工作,至今也没和照相机分开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01年10月18日新晚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柳河流淌着心中的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孟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柳河﹣﹣这片小兴安岭脚下的偏乡僻壤,在那如急速转动的万花筒般的年月里,一夜之间便成了全国瞩目,世人注视的焦点。一批批干部来这里"下放劳动",一队队青年来这里"扎根农村",共同走上了"一条通向共产主</p><p class="ql-block">义的'五七'道路。</p><p class="ql-block">历史在开了一个大玩笑后又按固有的轨迹回到了生命的原点。如今离开柳河已整整二十年了,但在柳河经历的四年"知青"生活却常使我梦萦魂绕。以至于在离开后的这段时间里,不时闪现出回柳河看看的念头。那段生活留给我的苍凉悲壮的生命底色实在太浓了,使得我对那里的一切尤为敏感和多情。每当晨钟暮鼓响起的时候,我脑海里总是隐隐浮现出柳河的轮廓以及在那山林、田间、帐篷、小屋里所发生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曾是"知青",当过红卫兵,参加过大串联……六十年代青年经历的事情我们都经历过。北大荒的知青生活是一段抹不掉的记忆,也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一笔沉重的财富。过去的故事很沉重很沉重,现在虽已人到中年,每当想起那逝去的岁月,仍常常使我们这些男子汉们泪眼汪汪,长久地思索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离开柳河的知青都非常眷恋那片土地,都想回去看上一眼,尽管在那片土地上曾使我们痛苦、彷徨……。可历史并不可怜我们,仍旧是向前。为了不成为"弃儿",我们背着沉重的负担付出更大的代价去拼搏……。生活经历作出了正确答案:知识青年在吞食生活苦果的同时也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熏陶。北大荒的风雪使我们寒冷、颤抖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熟。因为那片土地上留下了我们的青春,生活已经给我们写下了这段历史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来,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始终没能忘记我曾是柳河的一个知青。有些人总是习惯在举手之间便轻易地割舍了历史,而又总是在永远失去之后才想起珍惜往日曾挥霍和厌倦的一切……。而我无论是踏在异国的土地上,还是站在天涯海角的礁石滩,或是伫立在五岳群峰的极顶,我都想到了柳河。柳河的大自然同样使人着迷,那里的山都像涂了美妙的颜色一样艳丽,那里的水都像水晶一样透明,站在这青山绿水的黑土地上,连喘气都觉得痛快。</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柳河已不再是当年的样子,山绿、水绿、树绿、田绿、只有白色的楼群在一片绿色中半隐半现,如群雕、似画舫。在宽阔的水泥马路两旁和空地上开满了各色鲜花,随风摇曳,好像在向你招手,同时又送来阵阵清香。啊,好美的柳河!迎着朝阳晨练的人们跳起了交谊舞、迪斯科,夕阳西下又有多少老人、儿童、学生、情侣在接受着绚丽晚霞的祝愿与洗礼。把柳河收进我的镜头并印成画页也算了却了多年的夙愿,并以此送给我那些曾在柳河共同生活过的"五七战友"和亲爱的朋友们,借以告慰为柳河的建设和发展而长眠地下的人们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昨天是永恒的!昨天总使人们对它怀有深深的眷恋。而希望则永远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但愿我们不要忘记沉重的过去,珍惜巨大代价换来的改革开放之今天,去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孟伟的报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把真善美留给人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青年摄影家省邮电科研所孟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吕要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那场"大革命"剥夺了他继续深造的权利,然而,在同生活命运的抗争中,他是强者。他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龙江邮电职工们的风貌,留下龙江邮电职工们拼搏奋进的动人场面,以此实现他自身的追求和自我价值。建国40年之际,他进入了《中国摄影家大辞典》:孟伟,1952年生于哈尔滨,1968年参加工作,1978年起任黑龙江省邮电科研所摄影记者,1982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1985年加入黑龙江省新闻摄影学会,《野营路上》等17幅作品入选全国和省级美术摄影展……孟伟在各报刊发表新闻图片560多幅,被各级影展和画册选录作品300多件,他以突出的成就于1993年由助理记者破格晋升为记者。</p><p class="ql-block">1968年初中毕业,孟伟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头衔到柳河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劳动并非是(最)痛苦的,而精神上的痛苦却是折磨人的。在这里,孟伟接触到许多老干部和他的同龄人。"改造"使这一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0年,一位老干部要离开干校了,从省报下放来劳动的摄影记者李振盛为大家合影留念。余暇,为孟伟拍了一张半身照。这张穿着秋衣(领口的拉锁没有锁、领口外翻)的半身照竟惹来一个月的"大批判"。李振盛遭到"你要把青年引上什么道路?"的指责,孟伟则被指问"你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孟伟弄不明白拍一张真实的生活照片有什么罪?这一场偶然的照片事件竟然使孟伟选择了一生的追求——摄影,用摄影技术反映人间的真善美。孟伟就这样成了著名摄影家李振盛的学生,李振盛教授,也因此而培养出一个青年摄影家。</p><p class="ql-block">学生肯于钻研,捧着老师借给他的基础书籍翻了一遍又一遍。老师不厌其烦,仔细给学生讲解难点。孟伟从食堂"偷"来几个大碗冲药水,把木工房当作暗室,自己做了一个大盒式的放大机,扬起了他摄影的风帆。</p><p class="ql-block">1972年,孟伟人伍后,专长为他提供了机遇,他被挑选到司令部侦察科摄影室工作。勤奋加上苦干,几年里他成了所在部队里小有名气的摄影家。1977年春,在《黑龙江画报》复刊之际,他复员了,年底他步入了邮电这块绿色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邮电部门学大庆、赶延寿的技术革新活动为孟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邮电干部职工们为改变邮电落后面貌自己动手制设备的精神激励着孟伟,他拍下一张又一张珍贵的动人场面,在黑龙江省延寿县局技术革新展览、北京邮电学大庆展览、1978年广交会的邮电展厅、延寿县局的展览室里,都留下了孟伟的汗水。</p><p class="ql-block">1979年《人民邮电》报复刊后,孟伟发的一幅幅照片,为文字宣传增加了黑龙江邮电建设和干部职工们的形象,他成为龙江邮电图片宣传的第一个涉足者。黑龙江通信技术杂志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刊物,既有论文经验,又有科技新成果的实物照片和技术革新中的技术人员们的形象。</p><p class="ql-block">从宏观上的黑龙江邮电建设到最边陲的北极村,从省局领导到生产第一线的职工,从科技模范到乡邮路上的乡邮员,从冰雪节中的邮电冰灯到职工文艺汇演,……孟伟在各报刊发表了500余幅照片,把龙江邮电职工们的风貌展现在龙江大地,展现给全国邮电职工。著名摄影家李振盛教授和摄影大师吴印咸老先生的指教,使孟伟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他的作品先后入选《黑龙江省今日通信影展》、《全国"通信在我们生活中"绘画摄影展》、黑龙江省第十二、十三届影展、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影展等。艺术是无止境的,近几年孟伟开始潜心研究摄影艺术的深层次。</p><p class="ql-block">孟伟深知:没有火热的邮电生活,没有那些真、善、美的邮电职工,就没有他今天的辉煌。在他摄影历经20春秋之际,他决定举办一个个人影展。他说,一是到各赞助单位搞一下巡回展出,二是同展出单位的摄影爱好者们进行交流,能使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在自己的周围拍出更多的好片子,或许能对邮电部门业余摄影活动起到一点推动作用。目前,孟伟准备展出的片子已经制作完成了80%。</p><p class="ql-block">孟伟担任科研管理科科长后,尽管工作很多,经常出差,可他总是随身携带着照相机,以便抓取随时可能到来的精彩画面。他说,摄影已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叫我放弃什么都可以,但我决不能放弃摄影。将来进一步创作后,有机会出一本作品集,把深情的爱献给祖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1994年3月3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黑龙江邮电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邮电新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孟伟战友摄影作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以上文章作品均为关满斗战友分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卫东升(左)与孟伟小学同班,中学同校,下乡同在柳河,1972年又一块从柳河参军。</p> <p class="ql-block">修飞机(空军地勤)的孟伟</p> <p class="ql-block">笔者珍爱的一张照片:《六营女子篮球队》,送别孟伟时才知道是他的佳作。可惜没机会向他当面道谢了。</p> <p class="ql-block">送别孟伟,想到生死。对于我和我过了古稀之年的同学、战友、朋友们,如何坦然面对死亡,有尊严的走完生命最后的路程,已经是个近在眼前的话题了。近日,几位老友的离去让我感触颇多。</p> <p class="ql-block">翻看三年前的照片。2020年7月,我们霁虹小学7位同学相邀去青岛海钓。</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有两位同学已经离去了。郭威(左一)一年前确诊肺癌,不手术,不放疗,不化疗,不告诉任何同学和朋友。今年六月逝去,七月同学们才得到消息。大家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他真是按自己的想法,<b>有尊严的离去了。</b></p> <p class="ql-block">兰君是笔者的柳河战友,从小一块儿长大,父一辈子一辈的发小。两年前离去时捐献了角膜和遗体。</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收到了兰君先生老方的信息,兰君捐献遗体两年后,骨灰已经海葬。信息是柳河战友王沿转来的。王沿怀念兰君的文章,让多少柳河战友泪奔。</p> <p class="ql-block">▽请点击阅读王沿战友原文</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s5qmctb" target="_blank">王沿:蘭君,我想对你说声谢谢</a></p> <p class="ql-block">我和家人早就签署了捐献遗体的“预遗嘱”。但兰君的离去方式还是震撼到了我。在最后的日子里兰君的身体衰弱到了极点,仍一如既往的每天在朋友圈发她喜欢的音乐,把坚强和乐观传递给朋友们。</p><p class="ql-block">我家上两代人身后都没留骨灰,姥姥姥爷的骨灰撒进了大海,我父母的骨灰撒进了松花江。他们融入了蓝天大海,也永远驻进了晚辈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两年前,我们柳河水稻连曾经有一次网上聚会。与会22位战友健康状况统计很不乐观:</p><p class="ql-block">换肾手术1位,</p><p class="ql-block">癌症手术5位,</p><p class="ql-block">心脏支架手术2位,</p><p class="ql-block">脑血栓半身不逐1位,</p><p class="ql-block">重度抑郁症1位,</p><p class="ql-block">多年糖尿病2位…</p><p class="ql-block">以上重症,超过半数。</p><p class="ql-block">还有其他慢性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如腰腿、颈肩、膝肘关节疼痛或病变,也不在少数。</p> <p class="ql-block">面对癌症等严重的疾病,陈晓齐、李远明、张曼玲等战友表现出来的勇敢淡定,真是令人佩服。下面节选聚会纪实中关于晓齐和远明的章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陈晓齐战友的讲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肺癌晚期 已经扩散</b></p><p class="ql-block">本来没想讲这个话题,太沉重,怕影响战友们“云聚会”的气氛。我知道战友们都关心我,想联系我,安慰我,但又不知怎么开口,这层窗户纸该由我来捅破。</p><p class="ql-block">我是去年12月份确诊的,之前几个月总是发烧,当时疫情正紧张,我又单身一人体质很弱,无法去医院。实在不行了,才给在上海工作的女儿打电话,女儿马上接我去上海。诊断结果出来一一肺癌晚期,已经扩散,已经不能手术,不能化疗,不能放疗了。医生预期也就个把月吧。随后“病危通知书”都下来了。我女儿崩溃得大哭,我倒没觉得有啥,治不了就不治呗,谁不都得有一死吗。再说,三年前我就被下过病危通知书,经历过一次生死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病危通知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我在上海突发脑出血,被下了“病危通知书”。当时,我躺在病床上,头脑还明白,心里也不慌,只想着该把那些后事交代给孩子,不想给孩子留下麻烦……</p><p class="ql-block">挺幸运,那次病情虽然凶险,上海医院医术高超,救治及时,我还是被抢救过来了。经历过一次“病危”,我觉得死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有所准备,早点儿安排好身后的事。一是自己走的从容体面;二是不给孩子亲友添麻烦;三是不因身外之物给至亲之人带来矛盾。这就是所谓的“从容离去”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死马当活马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这次病危,女儿不听我的,不想放弃治疗,放弃希望。女儿说:“大夫说你能活一个月,我就争取让你活三个月,再争取活得更长。我不能没有妈妈!”她开车拉着我,跑遍了上海有名的几家医院。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原则,医生给我下了大剂量的猛药。一两个月后,检查证明我的病没有继续恶化,但我整个人也被药打的拿不起个儿。调整了药量之后,我的病情出现稳定趋势。医生大感意外。其实这也没啥奇怪,我经历过一次生死,对死已经没有畏惧不怕它了。从2018年到现在,我活过来的每一天,都是赚的,都很开心快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艺术爱好让我心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体会:重病既要调病,也要调心。调病靠药,调心靠什么我做不了理论的总结,我的体会是靠爱好,靠着我对工艺美术品制作的爱好。我07年退休,55岁开始学习手编工艺品制作,到现在14、5年了,当进入创作状态时,那种专注、平静、美好的心境,特别享受。生病这9个月,我常常在创作过程中淡忘了一切,感觉不到自己的病痛,没有垂死的绝望和压力……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一个个多姿多彩的花卉、首饰等,当它们带着我的体温诞生时,我感觉到了生命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算个奇迹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每个月要到医院住院复查,化验,做骨保护,三个月做一次CT看病情变化,最近检查结果出来,肺部肿瘤有所控制,肺积水在减少。总之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算是个奇迹吧!至今我还活着,而且一天比一天更好的活着。感谢医生,感谢亲人,感谢所有关心我爱我的人!也感谢我自己,一个在死神面前从容豁达的绝症患者,了不起的我自己一一陈晓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李远明战友的讲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是一个阳光快乐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认真的人,做什么都想做到最好。在医院工作几十年,年年都是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2008年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二院退休以后,又被聘到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医院工作,十几年间,我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完善了这里的科室建设……在别人眼里我总是阳光快乐,风风火火,永远和年轻人一样,不知疲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两次与死亡近距离接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是一个曾经和死亡2次近距离接触的重症患者,是一个不惧怕疾病,“带病生存”近20年,并且能和正常人一样坚守岗位的医生。</p><p class="ql-block">2003年,我偶然发现胸前有个豆粒大的肿块,尽管本院的医生都认为良性可能大,我心里还是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职业的冷静,让我做了最坏的打算。“乳腺癌”一一这个曾经为无数患者检查诊断过的病症,今天确诊在自己身上。我没有象一般患者那样,或心存幻想,或崩溃绝望放弃情绪管理,我婉言谢绝了亲朋好友去北京上海检查治疗的建议,当机立断:尽快在本院手术!理由有三:1,正值“非典”时期,繁琐的外出手续和检疫隔离措施势必延误时机;2,本院乳腺癌手术团队有20年以上经验,完全可以信任;3、做为医生,我了解病情的凶险,只有尽早手术才能争取到生机。我坦然地自己走进手术室,在无影灯下平静地把自己托付给医生同事……手术很彻底,该切的切,该扫的扫,术后遵医嘱我又做了5次化疗1次放疗。</p><p class="ql-block">出院休息一段时间后,我又能正常上班了,患病至今已超过18年,基本痊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走出抑郁(自杀)的阴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9年,我先生因肝癌去世,对我打击特别大,生活节奏完全打乱,我出现了厌食、自闭、失眠、暴瘦等症状,更危险的是出现了不受控制的强烈的自杀倾向……短暂的清醒时间,我对神经科医生说出了自己出现的问题,他们非常重视陪我去专业医院做了检查,专家的结论是:重度抑郁症,要严格防控自杀危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为医生,我见过各种各样的患者,病重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病吓倒。所以自诊断之后,我一直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病,战略上藐视它,不怕它,用自己强大的意志力来对抗它;战术上重视它,了解抑郁症的病理与治疗知识,配合医生积极用药物控制病情,克服自闭主动与人交往,保持精神健康愉快。现在我完全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疾病被我打退了。</p> <p class="ql-block">▽点击进入聚会纪实</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s8yrlgr" target="_blank">相聚在“云端”(11)带病生存 从容老去</a></p> <p class="ql-block">或坦然面对疾病,或从容迎接死亡。我的战友真是了不起!</p><p class="ql-block">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做好准备,去迎接人生最后一站的种种。从容老去,有尊严地告别。准备好了吗?哈哈,时刻准备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朋友反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忠慧战友:</b></p> <p class="ql-block">1997年,和战友们一块回柳河的孟伟(刘忠慧分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曲颖战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鲜战友:</b></p> <p class="ql-block"><b>赫丹娅战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