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王晓梅工作室八月读书分享(二)

踏雪寻梅

《我与地坛》 <p class="ql-block"> 兰州新区第六小学 张雅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 史铁生的文字很安静,很沉寂,很萧瑟,却又很坦然。正如作者文中所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着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也许是因为缘分或者是别的什么,就这样作者摇着轮椅走进了地坛,一晃就是十五年。这十五年间,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和意外往往不经意来到人们身边。人只有在失去后才会思考什么是拥有,只有在不幸过后,才能正视什么是挫折。</p><p class="ql-block"> 面对挫折和痛苦,有的人选择了终结生命,有人则选择坚强的活下去,而选择前者则是对生命的漠视,选择后者才是对生命的尊重。有多少人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 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便卧轨自杀了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然而,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却成了我们的生命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为什么活着?为爱我们的人活着,为母亲而活着。母亲的爱是坚韧而无声的。作者刚开始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之中,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爱韧如丝,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儿子的不幸,还要承受因“长大了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所带来的恐惧;母爱润如水,于无声中恰如其分地滋润着儿子心田中每一隙干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如今,我已身为人母,再读这篇小说,便深深理解了一个母亲对儿子不幸感受的痛苦。一个母亲日夜照顾儿子的起居,揣测儿子的想法,理解着儿子的倔强和敏感,从来都没有给儿子带来任何负担。只因为母亲的默默承受,让儿子忽略了她的心情,直到多少年后,母亲已然离去,作者终于听见了母亲埋藏多年的呼唤——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幸福地活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角色:</span></p><p class="ql-block"> 为生活而活着。这十五年中,作者终于理解了参次不齐乃是幸福之源。正如作者在小说中写的: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一句话,已道明一切。休论公道,不是说不公道,而是说站在造物主的角度,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环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人只有找到合适的角色,站对了人生舞台,为梦想奋斗过,才不会白活。</p> 《康震古诗词81课》读后感 <p class="ql-block"> 永登大同镇 赵玉娟</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意味深长。但我对于诗词阅读与积累却少之又少,沧海一粟,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深感汗颜,暑期,正好有一整块时间,于是抱着《康震古诗词81课》细细品读,恶补自己诗词文化,以提升文学修养,点润多彩生活。</p><p class="ql-block"> 《康震古诗词81课》汇聚了康震教授多年的古典诗词研究心得。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康震教授虽然只精选了从汉代到清代36位著名诗人的81首,甚至其中的一些经典作品称得上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韵味却很深,小到字句意象、文史典故,大到诗人身世、人生心境,旁征博引,会通古今,共情式解读,多维度切入,引领读者穿时光,去会晤千百年前诗人内心那些深情唯美、绚烂多姿的诗句。使读者在感悟诗词人生、品味诗词之美、赏玩诗词之趣的同时,提升文学修养和艺术品位。比如老少皆知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美好春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春色依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积极进取;“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宽广胸怀;“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不舍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友情宽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惬意生活,让你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里尽情翱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康震古诗词81课》这本书有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就是着重选择了目前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篇目,为什么这样做?康震教授认为现在的孩子负担很重,这么重的负担,不要让孩子额外看什么诗词。就看看部编版的诗词,希望在教材之外给孩子们打开另一个世界。康震教授说:“打个比方,教材如果有五十页,我们希望这本书是第五十一页。”所以,我亲身阅读后,极力想推荐给各位语文老师及孩子们,这本书将古典诗词和现代人的生活结合起来,让诗词进入家庭,进入生活,进入我们的思想精神风貌当中,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大家创造生活,读后绝对让你受益匪浅,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  《康震古诗词81课》中共精选了81首古诗词,每首诗的讲解字数在两千字左右,读者大概八分钟可以读完,很适合碎片化阅读、大众阅读,但是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作者旁征博引,把诗人的人生、交际,名诗的形成、流传等都涵盖了,内容十分丰富。很适合当下碎片化阅读习惯,又能做到干货满满。蒙曼教授是这样评价的:“康震的81课古诗词讲解,既是涉及诗人生平、诗歌流派、创作争鸣、写作技巧的精读课,又是旁及思想、道德、历史、地理、习俗的通识课。在这81堂大课上,你会发现,那些你原以为烂熟于心的诗词中,其实还藏着熟视无睹的疑问或习以为常的误读。康震用他生动幽默的语言,穿梭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润物无声地激活我们生活中的诗意,引导我们高情商地面对生活中的如意或失意,平淡与峥嵘。 如何才能真正读懂古诗词?康震教授认为:“一首诗,不管怎样穿越时空,诗人漫润在诗中的创作初心恒久不移,这是诗作的内核;同时,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人,对一首诗的感受、理解也各有不同,这是诗作内核的丰富与拓展。所有这些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一首诗也才能真正进入不同时代的人心。”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盛唐诗人王维的佳作。王维是山西人,他不仅诗文写得好,也精通绘画、音乐,擅长草书、隶书,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贯通的,这对于王维诗歌艺术的创新有积极的影响。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个“空”字,他的笔下会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像“空山不见人”,这山里郁郁葱葱、草木丰茂,怎会“不见人”呢?就算不见人,也不见得就是一座“空山”吧?所以,山从来就没有空过,空的恐怕是诗人的心;还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都是对“空”的描绘,让我们看到在盛唐这样一个蓬勃兴起的王朝,诗人依然固守着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如此关注自己的内心,执着于对生活和自然的领悟,这种领悟是他保持纯净,使他的人格保持着独立,既展示了诗人的一种静谧、恬淡生存状态,也彰显着盛唐诗人别样的风采。读王维的诗,让我们来体味当下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量爆炸、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如何自处、相处,如何保持内心的静谧,不为世事所纷扰?我想,大家应抱着“空杯”的心理去生存,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定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热爱诗吧,就是在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p> 《茶馆》 <p class="ql-block"> 于市井之地看人生百态</p><p class="ql-block"> ——读老舍《茶馆》有感</p><p class="ql-block"> 魏艳霞</p><p class="ql-block"> 一书一卷,如一蔬一饭,为生活之所必须。或许是在某个一觉醒来,耳边蝉鸣聒噪而百无聊赖的夏日午后,又或许是在某个如同趴在玻璃窗上的蝇虫,只觉眼前一派阳光灿烂却死活觅不到出路的焦虑时刻......这个时候,手边需要这么一本真正为之怦然心动的书。拿起老舍的这本《茶馆》细细读来,如同长风,有时看似停了,但读后会在某一时刻重新刮起。</p> <p class="ql-block"> 这本《茶馆》收录了《归去来兮》《龙须沟》《茶馆》三部话剧和《月牙儿》一部小说。《归去来兮》围绕着商人乔绅的家庭分化而展开,唯利是图的商人乔绅趁国家面临危难之际,靠囤积奇缺物大发横财。他从不关心抗战,也不顾民族的存亡,他认为,只要能成为实业家、金融家,“就可以立下永远不倒的势力,无论政权在谁的手里,咱们总是高等的人”。他自以为他为子女赚了钱,靠他的精明厉害和一家之主的地位,他在家庭里是可以随意发号施令和控制一切的。其实不然。他不关心抗战,但是抗战的热潮、时代的风雨,时时冲击着他的家庭;他崇拜金钱的力量,但是金钱并未能维系他与子女及朋友的关系。他彻底陷入孤立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这样一条沟,又脏又臭,蚊蝇成群,沟附近的人住在将要倒塌的房屋里,传染病在此肆虐。下雨天,臭水带着大尾巴蛆和一些尸体冲进屋中,人们过得生不如死,却也无可奈何。这就是解放前龙须沟百姓的真实生活写照。但是,解放后,共产党没有先修达官贵人们的住处,而是先挖这条臭水沟,男女老少一心向党,轮番上阵,终于疏通了新沟,堵上了旧沟。从此,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无可比拟的改善,日子蒸蒸日上。不错,这正是老舍的著名话剧作品《龙须沟》,他生动再现了中国解放前的黑暗社会以及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我很同情那个极为不幸失足淹死在龙须沟里的小女孩儿--小妞,她若是有幸能看到当今国泰民安的状况,一定会感慨万千,激动不已。这些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都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创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的场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茶馆变成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读过这本话剧,我看到了中国那屈辱的历史,也看到了中国那斗争的历史。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盛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也表现出底层人民的愤怒。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了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统治者。文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如:松二爷、常四爷、二德子、刘麻子......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们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愤怒。老舍的《茶馆》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屈辱斗争历史。铭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茶馆,让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p> <p class="ql-block"> 读老舍的《月牙儿》,内心始终被一种凄凉覆盖着。小说里的月亮似乎永远被乌云遮着。即使偶尔发出一点微弱的光,却也只是天空中一点昏暗的颜色,其笼罩下的大地仍旧没有光亮。对于劳苦大众,尤其是身处那样一个时代的女性而言。即使有过反抗,又能怎样?最后也只能是以卵击石,不堪一击,终究无力改变时代赋予的悲惨命运。所以,时代映衬下的月亮,不再是光明纯洁的象征,而成为人生悲剧的影射。“我心中的苦难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的。他无依无靠的在灰蓝的天空中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内心的孤寂和无助因这段自叙比喻的显露无疑。当主人公有一个新爸爸时,她的命运貌似想要出现转机,可又有一个事物的出现,让这种转机荡然无存,那便是作者提到的“花”。作者说,母女俩都喜欢花,而花却偏偏是一种易流逝的东西,即使他能拥有一段美丽的日子,但终将会凋零。这更衬托出小说的凄凉感,让我们更深切的体会当时社会的残酷。主人公也曾坚强过,纯洁过,自尊过,因为被一种黑暗所包围着,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将她的希望磨灭。处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又怎么会看到月亮圆圆的挂在天空的时候呢?这就是所谓的时代下的月缺。以至于让她心灰意冷,说出了“春在我的心中是个凉的死的东西的”话,陷入自生自灭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茶馆》这本书,初读心情激动,读完思绪沉重。</p>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 <p class="ql-block"> 兰州市西固区合水路小学 王晓梅</p><p class="ql-block"> 利用暑假的十余天时间,读完了俞敏洪的《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这本书。这本书是作者的成长历程分享,他从读书、旅行、情怀和闲话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经历及见解。阅读的时候就感慨作者已在令人仰望的人生更高处,可还是孜孜不倦地读书,而且这种读书习惯是从北大上学期间一直保持到了现在。在第一章“读书|为灵魂建一座美丽的花园”中有23篇随笔,这些都是作者在每次阅读后随性记录的,23篇文章中提到了40多本书目,有的书是作者一笔带过的,有些是阅读时深度思考的,读这一章时,我忍不住将这些书目都记录在了这本书最后几页空白页上,作为我近期的购书和阅读书目暂时先储备下来。</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其他三章分别是“旅行|在行走中收获生命的充实”“情怀|远见和努力成就事业”“闲话|追求生命的充实和精神的丰满”。我们经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千事,这样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磨砺意志。作者在后记中却这样写到:“读书、行走、经历都很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能力,是一个人通过领悟能力走向更高层次的能力,到达豁然开朗的境界。人生的精彩永远是质胜过量。”读到这段话,我明白了自己人生的短板和很多的遗憾都来自于缺乏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能力,这成为成长发展中的致命伤,以致于感觉自己很努力,却一直无法突破,这应该就是根源。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过于懒惰,思想上的、行动上的,都缺乏锲而不舍的斗志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再者就是创造力、思考力的不足。&nbsp;</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技能更加熟练,重复性的努力很重要,但人的一生如果只做重复性的工作,再努力也是低层次上的浪费生命。”“人,不能让自己变成工具和机器,不断重复一成不变的语言、行为和思想。人的成长过程应该像登山一样,尽管脚步是重复的,但实际是登高的,直至最后登上思想和觉悟的山顶,极目四野,心旷神怡。”我们作为教师,可以说每天都在重复工作,备课、上课、批作业……就在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如果只是一成不变,那成长也就变得局促缓慢,若能在重复的教学中,有自己的思考、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成果,这样的成长将是日新月异、快意拔节的。</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这让我想到自己在这半年参加的教育部中小学领航名师张艳平工作室承办的“甘肃省小学语文培训者能力提升研修”培训,这个班有来自全省的60名骨干教师,跟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你都会有种激情满满、追风赶月莫停歇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生命,很多时候是在等待一根火柴”,看着已到退休年龄,却依然活力满满、激情四溢的工作室的前辈老师们,我们理解了张艳平老师的坚持,她用自己的魅力、情怀、格局,点燃了无数的陇原小语人……这束光照进了每个渴望向阳向暖的生命,照亮了每个人努力前行的方向。此时,我真正理解了工作室团队里全国模范教师、特级老师、正高级老师、金城名师的执着——为着甘肃教育而努力!为着教育的传承而努力!这是一件何其有意义的伟大的工作!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是爱与被爱,一根火柴的力量很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想,我没有别的选择,我知道自己的短板,通过本次培训,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最好的时光永远都在当下,先立己,再达人,我要努力让自己变成一根火柴,去点燃更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  幸福,其实在路上。教育的幸福,就在我们育人的路上。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进一步,有一步的欣喜!正如这本书中结尾所写:“人所做的一切,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回来的时候,最好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只有这样,我们所犯的错误、经历的苦难、度过的岁月,才算真的有其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期待,在逐光而行的路上,终有一天,我们会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