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序 言</h1><h1> 回忆是幸福的,回忆能使我们的生活情趣,增加更浓厚的色彩,回忆能使我们,对现如今生活倍加珍惜。<br> 贵青同志的自传体小说《痕迹》,通过对自己、对生活,自然的回忆与记录,描述了成长,成熟,成材的路程。</h1><h1> 作者是一个长征干部,老红军邓玉才的女儿,却是从贫穷原始的大草原走来,她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在企业兢兢业业,从工人到企业管理干部。<br> 退休后把久久蕴藏在其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亲人、朋友、师长的厚爱,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以十分清晰的人文思想,人生启迪、变革的过程。当然也记录了她,无尽的人生艰辛,悲伤,酸楚,幸运,幸福的过程。</h1><h1> 小说步步走来,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展现了由贫穷到富裕的思变,从落后到进步,从经济萧条到市场繁荣的社会变革。发展的蓝图,生活现实的描写,从居住,服饰、饮食、收入、消费观念的转换,以及对更高艺术境界的追求,把读者引向身临其境的遐想与感触。<br> 与亲人的相处、相亲、相爱,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思想成熟,不可缺少的心路历程。对其众多亲人、朋友、师长人物故事的描写,表现作者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变化,对任何事物的思索与感悟怀念,即对人生的大彻大悟。<br> 作者以大段优美的散文,告诫劝慰自己,只要努力了,便是不虚此行的人生路。回忆是幸福的,<br> 读了贵青同志的小说,对同时代的人,是一种感念,给下一代,是一种教化。也让他们知道了,我们曾经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人和事,而有益于如今倍加珍惜。<br> 小说文笔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故事性强,时间脉络清晰,所述事例熟悉亲切感人,使读者感同身受。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故事具有历史的可考性,感悟具有人生的可鉴性。<br> 是为序<br> <br> 本 源</h1><h1> 2009年 12月</h1> <h1><font color="#010101"> 前言<br><br> 我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在青藏高原上,平平淡淡地生活了一辈子,默默无闻地度过了自己青春的年华。<br><br> 在晚年赋闲的时日里,原本没有太深文化水平的我,蒙生出写自己一生的念头,于是,便粗糙地将自己所走过的脚印,孤寂平庸记忆中的往事记录在此,或作以回忆,或留与子孙,也是一种释放,一种怀念,一种交代。 <br><br> 因为有了网络,对空间日志,这种形式新颖,技巧简易颇感兴趣。日志内容可修可改,可加图片可配音乐,是一项理想而高雅的娱乐和表达交流的方式。 <br><br> 自撰原名《不虚此行》,后改名《痕迹》。搬至空间日志中的内容,仅是经重新编辑后的内容。记载了自己一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生活态度及心路历程。 <br><br> 渴望知识,献身艺术,达到一种较高的意境,是我一生的寻觅与追求。而这种渴望,无尽止地延续着。如今以这样一种形式来表达,算给自己心灵上,是个较满意的答卷。也许此生并不完美,但这都是真实的。<br><br> 《痕迹》<br>目录<br>一 草原童年梦 <br>二 困惑文化年<br>三 漫话人生路<br>四 难忘风华影<br>五 诗亦音画情 <br><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第一部 : 草原童年梦<br>初到草原 <br>暴风雨后 <br>饥寒交迫<br>母亲的诺言 <br>母亲的温暖<br>池中取水沙漠拾柴<br>臧家客 <br>患丹毒 <br>我最爱的人 <br>看杀牛 <br>捉知了<br>掏鸟窝 <br>甘草蕨蔴野葱花<br>割麦子 <br>肚脐生的孩子 <br>我的老师 <br>榜样的力量 <br>亮丽的姐姐<br><br> 初到草原 <br><br> 我的童年乃至少年,是在祖国西部边陲,青海省的海西,海南的大草原上渡过的。<br> 那里有一望无垠的碧草蓝天,远处常年不化的雪山,与近处星罗棋布牧民的帐篷交相呼映,雪白的羊群,奔腾而至的枣红马,还有时常可见的野驴,野骆驼,旱獭从我眼前跃过。 <br> 每当晴空万里之时,辽阔的草原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闪闪,犹如碧绿的海洋,一望无边,天地相接,光色相间。空气清新,微风吹过,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望着朵朵飘浮的白云,吸吮着青草的芳香,别提有多安逸。 <br> 远处传来阵阵牧民那高亢悠扬的拉夷民歌,虽然听不懂歌词,可从他们那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歌声中,悟得出他们在渲泄生活的甜美与辛酸。<br> 青海大草原,我可爱的家乡,我将从你的怀抱走向人生。<br><br> 我的父亲是贵州大方县原城关镇王家寨人,一个彝族汉子,一九三四年深秋,由湖南溆浦县参加游击队,被编入红军第二方面军四师十团一营,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跟随毛泽东参加了抗击日寇,解放全中国那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他,直至四九年跟随彭大将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青海时,已经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解放军营长。</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解放后,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调至青海大通县武装部任部长之职。 <br> 为巩固新的国家政权,安定民心,稳定军心,顺应党和政府政策的需要,按着领导的指定,与县武装部妇联一位年青的女干部结为夫妇,那便是我的母亲了。 <br> 母亲清瘦俊秀,勤奋善良好学,从那英姿飒爽的,解放初期妇女干部的玉照和解放军服的着装就看得出,齐颈的秀发,一根土黄色腰带系在她那若大的军装上,显得格外精神。</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那时的她们曾为建国初期的土改,减租减息,支援抗美援朝工作付出了她们的心血,他们的青春同样光彩照人。 <br> 曾听老人们说,年近五十的父亲,自从有了我,他的第一个宝贝女儿后,喜爱的不得了,总在闲暇之余,经常将我扛在他那高高宽厚的肩头,四处游走引我为豪,因为他老年得子,多麽不易啊 。 <br> 随着我们姊妹兄弟的相继出生,父母生活的重担日益加重,由于他们工作单位的时常变动,我们全家也跟随着,走遍了从青海湖到海西州,都秀,直至唐格木农场。 <br> 每到一处,新的生活环境所迫,都须从头开始。</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我们经常住在草原牧民的帐篷里。每当夜晚,我们孩子几个,争先抢着睡在靠门帘处,可以从遮挡不严的空隙中,遙望着那满天的星斗,倾听那寂静的夜里,草原上的风,草虫的嘶鸣声,还有偶尔传来狼的吼叫,享受那新奇的感觉。</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白日里,人烟稀少的草原上,总有我们欢快的愉悦,童稚时无尽的乐趣。 <br> 炎热的盛夏,我们孩儿们总以天当被地当床,无拘无束地疯闹着嘻戏着。晴空朗朗的白天时,大人们将会检查所住的帐篷是否安全,随时用土或石块压严帐篷四周的边缘,为的是防止雨水流入帐蓬内,浸湿衣物和被褥。</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而孩子们却想听那雨水敲打在蓬布上,噼里啪啦,或密或稀,或轻或重的奏乐声,多麽美妙,多麽和谐,多麽动人啊。偶尔还掀开蓬布墙面上窄小的窗口,让那雨水喷洒在脸和手上,享受它的清凉与湿润。 <br> 父亲则每日骑着那雪白的骏马奔波于草原与农场,忙碌于办公室和家之间。他与当地的藏牧民结成了朋友,偶尔还穿戴着藏族兄弟的羊皮服饰,头戴旱獭皮帽,腰里系着鲜艳的绸带,右胳膊露在皮衣之外,酷似一个藏民同胞,好不威风。至今我还留有他那时的民族服照呢。<br><br> 暴风雨后<br><br> 那年初秋的一天,一辆嘎斯汽车,装载着我们全家,颠颠簸簸、摇摇晃晃地拖着身后一尘滚滚黄土,长途跋涉,不知走了多久,天已将黑时分,我们终于来到了距都秀农场,还有十余公里处,一个不知名破烂不堪,无人居住的小院里歇了脚,刚下车就听大人们说:“这里时常有狼群出没”我害怕极了,紧紧拽住妈妈的衣襟,一刻都不撒手 ,生怕被狼吃了,那天的晚上我们合着衣,就睡在那个小院的露天地上。 <br> 第二天,我们来到都秀农场,当地的领导为我们家,安排了一个比较像样子,又似乎曾有人住过的山洞。里边有土炕,有锅台,还有放蜡烛的灯窝子。他们称之为山窑洞。<br> 窑洞里密不透风,只有洞门口有一缕亮光,白天初进得洞中还需稍加定神,才看得清窑洞里的摆设。 <br> 潮气熏天阴湿布满了每个角落,能干的爸爸妈妈,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把它清扫得干净,把我们带来简单的一些家什,摆放在它们各自的位置,我们总算有了个家,我心想这回再也不用怕有狼来。 <br> 转眼就是深秋,一场秋雨一场寒,全家六口人住在若大的山洞里,连个门也没有,只挂了个破烂不堪的麻袋片,真是饥寒交迫时,才知什麽叫寒窑生活,就这样的生活,还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彻底摧毁了。 <br> 一天晚上,乌云滚滚的大草原上,见不到一点亮光,时不时的电闪划过,夜空的远处,传来几声闷雷,在这山窑洞做成的房子里犹为恐怖,极端害怕的我,早早钻进了几姊妹共同的被窝,蒙着头,大气也不敢出。 <br> 紧接着铺天盖地大雨倾盆而下,短短的几分钟,顺山坡而下的暴雨,翻滚着冲进山洞,淹过炉台,眼看要到炕沿了,我们的鞋子、脸盆、櫈子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在水面上漂游着。<br> 幸亏父亲早有准备,淌着洪水,摸起墙角的钣镢,赤脚穿过水面,在通往洞门口的路上,用力刨洞口的土,在父亲的奋力拼搏下,终于挖开了一道沟。<br>父亲大声喊我和妈妈用盆向外舀水。此时的妈妈也早已在往洞外泼水了,我从炕上下到水里,水已淹过膝盖,我被水的冲击力摇的站不稳,妈妈一把拽过我说:“你就站在这,不要乱动。”爸爸又迅速跳进水里,快速猛力向外舀水。火炕上的弟弟妹妹们,此时也被我们的叫喊声所惊醒,不知所措也哭喊着叫妈妈,妈妈说我也使不上劲,去照顾弟弟妹妹们。昏暗的油灯下,我拖着糊着黄泥浆的双腿,坐在炕沿,哄着三个不懂事的孩子,只有呆呆看父母劳动的份了。 <br> 不知他们干了多久,也不知水是何时舀干的,我们在乒乒乓乓的嘈杂声中睡着了,争开眼时,天已大亮,可窑洞的地上,全是厚厚的稀泥沙,土墙上流下了湿湿的水印子,仅有的一双鞋,也灌满了泥沙沉淀淀的,提不起来。本来没有甚家什和食物的家,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天呐!这让我们怎麽过呀?<br><br> 饥寒交迫<br> 三年自然灾害的祸水谁也躲不过,都秀农场更是在劫难逃,家家闹饥荒,食不为生,不得不去挖野菜充饥,附近地里的野菜,几乎被农场的人采光了,还要走很远的路去寻找可食用的野菜,到处都是跟随大人们四处找野菜的孩子,也就此时我认识了不少的野菜、苦苦菜、灰灰菜。野芹菜、车前草、蕨蔴等。 <br> 当时在找不到可采的野菜时, 为了不空手而归,就拔些灰条回家充饥,或许是吃法不当,也或许它真的含毒,全家人的脸,个个肿得如同胖头娃娃似的。 <br> 后来,听人说农场榨油坊,提炼过的麻渣可以吃,孩子们一窝蜂地就去那儿要,要得后随即塞进嘴里咀嚼起来,格外有味道,常吃得了又香又饱时,感觉真是天上人间,最可口的食物了,逐渐麻渣在饥饿的人群中,也供不应求了,原来高高摞起的麻渣饼也所剩无几。饥饿的脏腑,促使我们不由的,瞪着无神的双眼,四处寻找可食可添肚的东西,这种煎熬始终残酷地折磨着,我们幼小的心灵与瘦弱的身躯。 <br> 入冬后的一天,大弟弟十分兴奋地告诉我一个难得的秘密;无意中发现农场设在食堂后面的山洞里,储藏着许多蔬菜,绝大部分是土豆,当即,我们几姊妹偷偷摸摸地来到了那洞口,让小妹妹放哨,见人就学狗叫。 <br> 初进山洞,伸手不见五指,稍定神,就能见洞中堆积如山洋芋了,黑暗光线下,一阵阵潮气扑面而来,阴森森的十分可怕。可肌肠咕噜的鸣叫和食物的诱惑,迫使我们在山洞的透气孔光亮的照射下,停住了脚步。<br> 姊妹几个迅速抓起满是泥土的土豆,在衣袖上蹭了蹭浮土,就大口吃了起来,边吃边往怀中用衣襟里兜。吃着稍微受冻过的土豆,是又脆又甜又水灵,犹如干渴的沙漠中,吃到清凉甘甜的西瓜,甭提有多美了。 <br> 吃饱了,装满了,我们拉起洞口的小妹鱼贯似的向山下飞奔而去。打那以后,凡饥饿难耐时,我们总是那储藏越冬蔬菜洞中的常客。这种偷摸的行为我们是不敢声张的。 <br> 最难忘的是,一次我无意路过农场单位的食堂,正是饭口时间,厨房的窗口飘出阵阵香气,刚出笼的雪白的馒头诱惑着我,双腿难以迈步,我的两眼睛泛光,难以控制的口水直流,我馋极了。<br> 这时好心的厨师认出扒在窗口往里张望的我,一个热乎乎的白面馍递给了我:“饿了吧?去吃吧”我用极快的速度在衣服上,蹭了几下双手上的灰,捧着那个馍怔住了?</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说它是久旱逢甘露?说它是雪中送炭?说它是身陷汪洋中一小舟?说它是跌入深谷中一架云梯?都是那麽苍白无力,一个极度饥荒的饿着肚子的小女孩得到这样一个馍,真是前世修来的福。一顿狼吞虎咽,没等嚼出馒头的麦香味来,那个白馍无了踪影。手上的余热还在。那厨师递馍的双手,仍然在我眼前晃动至今不忘。 <br> 后来我多次走过那食堂,都会去看厨师的双手,还有那屉屉能饱肚的馍,故意低着头,装作若无其事路过的样,生怕被人看见叽笑我馋。也怕给爸爸丢脸。 <br> 在人生最啃劲,最吃力的关头,饥饿难耐时,一碗稀饭,一个馒头足以使人感激淋涕,整个使人的心灵发生变异,灵魂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净化。事过后,我脑海中经久不忘的是:无论环境多恶劣,生活多艰难,人与人之间,还是有真情在,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弱者,学会对人存一丝温暖,这一信念督导着我一生,处世为人的终极善良。 <br> 也就在这一年,八岁的我终于上学了,父亲从农场唯一的小卖部里,找来了许多的糖果食品包装纸,是黄赫色的,一面粗糙一面光的那种,积累起来,裁剪成16k大小的块,用锥子扎透线缝好,供我使用,父亲告诉我用母亲裁衣的尺,画出相等的横格子,就能有规律并限制写字的大小,我很兴奋认真地写下,人生的第一笔字:上学了。</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母亲的诺言 <br> 由于长年工作的劳累,连续生育加上生活质量低下,营养素质跟不上,年青的母亲,竟然抵挡不住艰苦生活的磨砺,患上了尿毒症,直至我们到塘格木,有了比较稳定的家时,母亲已是病入膏肓,可工作繁忙的父亲哪有时间,留在家里照顾一下我亲爱的妈妈呀!家中唯有我最大那年也只不过九岁,整天以自己微薄的能力为母亲耽心,为填不饱肚子发愁。每当晚上父母为些琐事争吵时,我多麽想尽快长大呀! <br> 一九六零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最难渡过的紧要关口,一次父亲领着我们姊妹几个,去寻找跟爸爸赌气而出走的妈妈,在不远处,一个邻居家里。我们看到了两天没回家的妈妈坐在炕上,见我们姊妹后,哭得像个泪人儿,仿佛她离家的这几天,如隔三秋似的。 <br> 我隐隐地感觉到,是爸爸为了工作,耽搁了给妈妈治病,妈妈因为病痛的折磨,跟爸爸赌气。从此往后,在我的记忆中,妈妈就是吃药打针住院。母爱是什麽?我无从领受。只记得有一次妈妈拉住我的手说:“···等妈妈病好了,一定给你织一件最漂亮的毛衣······” <br> 我高兴极了,一直在盼在等,可哪里知道,那是妈妈留给我,一个最美丽的许诺,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许诺,一个伴我幸福地等待了一辈子的许诺。妈妈是爱我的,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br> 一九六二年的春节前,父亲带着我们去看望住院的母亲。见到妈妈那病态的身躯,消瘦憔悴焦黄而无表情的面容时,她哽咽着,眼角流着泪无力地说:“我死了以后,你们怎麽办哪?我舍不得丢下你们就走啊···”全家人哭成了一团。 <br> 回家的路上我问爸爸,为什麽不带妈妈去西宁看病,父亲无奈的说:“那你们姊妹几个谁来照顾?”我们五姊妹中,最小的弟弟不足两岁。没成想,那次的探望病床上的母亲,竟然成了与妈妈的永诀。 <br> 大年初三,医院里传来噩耗,说母亲去世了,我难过至极,但我没哭,我对父亲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憎恨,要不是他每天忙于他那点工作,不关心母亲的治疗,妈妈怎会走呢? <br> 事后,我常想起我亲爱的妈妈,她似乎是专为了,生育我们几个儿女,才来到这人世间的,年轻的她匆匆忙忙地生下了,我们姊妹五个。拖儿带女的艰辛使她积劳成疾,满含着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带着对儿女的疼爱与牵挂、对父亲的怨恨,三十二岁的她,竟然撒手人寰,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离我们而去,只留下嗷嗷待哺的五个不懂事的儿女。 <br> 妈妈呀!难道你只是为了完成生命的繁衍、物种遗传分子剥离的自然法则,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吗?你把养育和教育我们的责任,又推给了谁呢?面对年近半百,满脸沧桑父亲那无奈的神情,我的心堵得慌。<br><br> 母亲的温暖<br> 妈妈的去世,一下子使这个原本支离破碎的家,成了风雨飘摇中的小舟一般,失去了航向,日子还得过,我们还得长大呀。<br> 就在同一年,经我二姨妈的撮合,将我姥姥的一个年近四十岁,守了寡的侄女,介绍给了父亲。她独自带着一双儿女,靠给人做些裁缝活,来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计。<br> 当时父亲闻讯后,背着不足两岁的弟弟去西宁相亲,在继母还犹豫不决的情况下,父亲直截了当地问人家是何态度,然后把啼哭不止的小弟就放在了她怀中,善良的继母看着可怜的孩子,动了恻隐之心答应了这门亲事。于是我们的继母,被父亲接回了塘格木的家,两个不幸的家庭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家。看去冰冷的家,又多了几分温暖和生气,充满了欢声笑语。<br> 想到此处,不免让我想起,父亲曾征求过我的意见:“青儿,给你们再找个妈行不行?”我不加思索地说:“当然行!”果然不久,父亲把我们姊妹四个托付给了邻居,去了西宁,临别时嘱托我们两三日就回来。<br> 记得那是一个云遮月的静夜,有点微风,虚掩的木制的窗户,在风中略有点摆动,发出吱吱的声响。我们几姊妹入睡了,睡梦中忽听得弟弟在喊:“你是谁?”惊醒过来的我被这喊声吓破了胆,一头钻进被窝,不知发生了什麽事。细听有人推门。弟弟又在喊:“我看你敢进来!”窗户被人推开,跳进一个人来,只听来者大声地说了一声:“喊叫什麽?”我这才听出是父亲的声音。几姊妹掀开被,高兴地跳了起来。原来是父亲接来了我们的继母。没想到父亲他们,在次日就回来了,父亲向我们姊妹介绍了母亲,并要求我们叫她妈妈,我们有点不习惯的叫了声妈。<br> 新来的母亲放下东西,为我们做了由生以来记忆最深刻的饭菜:一锅香溢扑鼻的小面片,还有一个“辣茄子”,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吃茄子,昏暗的油灯下只看到了做熟的菜,并没看到菜的形状。吃起来软软的绵绵的还微有点辣,于是我问:“妈,这是啥菜啊?”妈妈说:“炒茄子啊?”哦,知道了:茄子是辣的。<br> 孩子们到底是孩子,失去了母亲也就是暂短的悲伤。 <br> 继母稍年长几岁于我的母亲,心灵手巧并有严谨家教的她,具有的茶饭面点,针线刺绣,料理家室的好手艺,更懂得如何操持家务,缝补浆洗,下厨理财,她样样精明,本来很一般的青菜萝卜甚至野菜,经她的手调理之后,味道就是不同凡响,这样的饭菜对我们来说,真是别有风味。 <br> 虽然我们姊妹们,接茬穿着母亲缝补过的衣服,可我们并没有觉得新旧之别,在农场,在学校里,我们家的孩子是最体面的,有人议论纷纷说:“老邓家来了个后妈···”而我并没有感到后妈,有什麽不好。 有了她,我家生活有了规律,有了她,我们不再蓬头垢面,有了她,我们充满欢乐,有了她,父亲也可以放心去工作,时常脸上挂着笑容。我们有了妈妈的关爱,我们都很喜欢她。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干这干那不闲着,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也从来没动手打过我们,即使我们做错了事,也就是说说而已。 <br> 有一次,她蒸上了馒头,嘱咐我添火拉风箱直至熟为止,便独自到里屋做衣服。我既熟练又枯燥无味地机械的拉出推进,而早已咕咕作响的破风箱声,也挡不住院子传来的哥哥和弟弟们的欢笑声;他们是在模仿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人物玩游戏,同样是孩童,同样是贪玩的我,按捺不住躁动的心,急切地想去玩游戏,寻思着往灶洞里加足柴火,想必这样馒头一定不会生,于是便跑去参加了他们的游戏行列,哥哥较胖些适合扮演猪八戒,大弟弟扮孙悟空,而白骨精只有我来演了,余下的弟弟妹妹都有自己的小角色,我们演的很投入,有声有色,我们尽情开怀,好个开心。<br> 而正当我们玩得乐此不疲时,母亲嘴里喊着:“坏了馍馍烧焦了!”三步两脚地跨进厨房,我心一惊胆怯地也紧跟了进去,只见满屋子浓烟滚滚,一股刺鼻的焦糊味弥漫全房间,母亲三下五除二,用湿抹布把笼屉撤下灶台。原来是我加的柴禾太多,锅里的水烧干后,木质的笼屉烧坏了,馍都成了焦黄色,发出一股刺鼻味。<br> 吓傻了的我呆若木鸡,不知如何是好,心想:看来少不了一顿皮肉之苦了。妈妈边拾掇残局边说:“这麽大丫头了,干点活怎麽这麽不尽心呢?”我自知理亏没敢言语,任凭她怎说。<br> 那时候,吃着烧的焦黄馒头,而刺发出一股既辣又涩还苦的味道,还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呢,若是现如今,是万万不会再吃它了。<br> 每当寒冷的冬天里,我们孩子的手很容易皴,我的手皴的裂着血口子,稍大口子处的肉,都张着嘴,不断地在已凝固的血痂上往外渗血。由于卫生条件及差,再加上自己不懂得保护,还在有土的地上和同学们抓“羊骨节角”我右手感染了,手背肿得像个馒头,握都握不了,还发着烧,是妈妈带我去的卫生所。</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当时医疗设施很简陋,仅能看个感冒发烧的小病,或包扎个伤口。<br> 给我看手的大夫拿刮胡子用的双面刀片,用酒精擦了擦,在手背上划了个口子,黄白色的脓,从看着发亮,而又快爆开似的皮层里,迅速流了出来,连脓带药棉流出了一小碗,连医生都说:“这孩子可遭罪了,如果再不及时把脓处理掉,这手就保不住了。”后经几次换药,半个月过后,包扎的纱布拆掉,整个右手脱了一层皮。至今还留有一道浅浅的刀痕呢。 <br> 此后母亲不知怎地,到树下去扫些麻雀屎,用小弟弟的童子尿,将雀粪泡在玻璃瓶里,等发涨后,晚上临睡前,捞少许粪在手 背手心反复搓,直至搓干,第二天早上用水清洗干净,连续三天,手的皮肤又光滑又细嫩,真的很有功效。至那后,我们就常用此方来护理手,再没裂过。<br> 那时候的妈妈,还是农场里众女人中,瞩目和有威信的人呢,谁有个头痛脑热都会来找她,她会给人手指放血,说是一种治感冒的疗法。谁家的姑娘出嫁,她会亲自去,给将要出门的女孩做脸。(用白线拧成细绳,系成环状左手抓着一头,另只手拇指食指中指间,夹住两根细线绳,来回反复地绞女孩子额头和脸上的汗毛,说是这就证明女孩要做媳妇了。)每逢过年过节邻居们,都会请她去示范做各种面点菜肴。平时家里总有不少来学裁衣做鞋的婆姨们。<br> 我喜欢听妈妈说的一句话就是:“女孩家家的,就要学针线活,学做茶饭。”我就会笑着对她说:“学那些有啥用?长大了再学也不迟。”她会怪嗔地说:“哎,姑娘,这可不是三十年的远话,就要从小学起。”耳濡目染地看着一个母亲,一个女人每日按部就班地,反复不厌其烦地做相同的事情。不知是一股什麽力量?<br> 那时我也很敬佩她的能力、手艺、为人,还有她温和地性格。我跟她学会了撕羊毛絮棉花,学会了拿针用线,学会了用缝纫机缝补衣裳。学会了做面片和拉面,蒸花卷包包子烙锅盔。从中领略到了其中的奥妙与乐趣。<br> 在那个年龄里,也是我这一生与母亲,相处最亲、最多、最长的时间,最温暖、最踏实、最欣慰,并朝夕相伴的时光。<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池中取水沙中拾柴 <br><br> 塘格木农场,我们虽已经有了平房住,但吃水、烧柴、取暖,仍然是很艰苦的。水源来自于十几公里处一水库的水,定期引流到农场中心,一个宽阔的地段,约十余米圆十余米深的自建露天蓄水池,在水池周边堆积出有近两米高的围堵土坡墙,为的是防止孩子们跌入水池,在一处专设了一米宽的道,并挖出了自然土梯层为取水口。全场的干部、职工、家属、部队乃至监狱的犯人都饮用这池水。 <br> 从遥远的水库,再流入到蓄水池时,已经是浑泥汤水了,要沉淀几日才会清澈,挑回家还需加入白矾澄清再吃。夏天我们连水中的蝌蚪都挑回家,在缸里养着。</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严寒的冬季时,当蓄水池结了厚厚的冰滩,我们就会寻找干净地段,用铁钎砸取已结了的厚冰,选些看似透明晶莹的冰块,挑回家待融化后澄清再用,有时就直接在大锅中加火消溶。<br> 这可是我们几姊妹特爱干的活,因为,在这儿可以滑冰尽情地嬉闹,渴了就取些晶莹剔透的小碎冰块,放在嘴中当糖豆嚼,响崩崩脆生生真好听。远离家长的看管,这儿,是孩子们最欢娱、最开放、最畅快、最淋漓的世界。也是我们最喜欢集聚的厂所。但凡找不到的孩子,只要到蓄水池看保准在。<br> 但煤炭的供应就不那麽便当了,为补充家用和节省开支,就地取材,一有闲暇,父亲总带着大弟弟贵海,去离家几十里以外叫三塔拉的沙漠去捡柴,而我却只能在附近的山坡,或道上收集些已被太阳晒干了的牛粪、羊粪和马粪,堆在家门外待用,不过不耐烧,看着父亲和弟弟捡的柴又多又耐烧,我也提出与他们一同去。 <br> 其实这柴火就是沙漠里,远古便滋生了的千年胡杨,由于它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因而被人们赞誉为“沙漠英雄树”。人们夸赞胡杨巨大的生命力是“三个一千年”,活了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虽然由于缺水胡杨早已枯死,但它的根,仍然那样挺拔地耸立在荒漠的沙地里,不断脱落枝干,在风中摇曳着,它由着性子变硬变厚,坚固着自己的身躯。特别是形成树樱的那些树瘤,有的挺直光滑,有的弯曲如弓的枝干形如一幅画。<br> 一个星期天,在我一再要求下,父亲终于答应,一同去三塔拉的沙漠地拾柴。去时兴致真高,又蹦又跳,看见那麽多早已干枯多年的树干树根,高的矮的粗的细的到处都是。父亲说那肉疙瘩似地,沉甸甸的是最好最耐烧的。</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于是,我就专捡有大疙瘩的,越看越多,越多越想捡,好奇和贪婪地心极度膨胀。我和弟弟喊着、叫着、跑着、比赛着。一想到家里若有堆积如山的柴火,就不会受冷,此刻也不知累了。<br> 太阳落山了,柴火捡足了,口渴了,肚也饿了。父亲麻利快速地将我俩集中在一堆堆的柴,装进了麻袋,系紧了麻绳。给我的是用补了又补的旧面袋,只装了半袋,而弟弟却背的,却比我多了一半。<br> 回家路上,我们背着沉甸甸的柴,越走越累越走越艰难,鞋里灌满了沙粒,只好脱了鞋光着脚丫走,可沙又烫脚,无法就边走边倒沙,时不时歇息,时不时的换肩,枝棱八翘的柴还骼得肩背疼,本以为自己也很能,孰不知会那麽累,父亲和弟弟不断地鼓励我。看着他们背的更多更累,我心想一定要坚持背回家。<br> 傍晚回到家时,满头大汗气喘嘘嘘的我,疲惫不堪的一头倒在炕上,抚摸着双肩上,被柴火勒出的几道深深的血印子睡去了。那个晚上,我吃得最多睡得最香。可就那次以后,父亲再也没让我去,说那不是女娃干的活。<br><br> 藏家客<br><br> 在草原上,当然最让人怀念的,要属少不了跟着父亲去那 藏民朋友的帐房家做客。<br> 从外观上看,帐篷面上又脏又破,可进得帐内,却是另 一番天地,收拾的干净利落,圆圆的帐内有地铺,有灶台,专门有会客区,地上铺着暖暖的兽皮,坐上去可柔软了。 <br> 藏族牧民见我们去很高兴,不断用生硬的汉话与我们打招 呼,然后给倒了杯早已用茯茶,荆芥食盐熬好的奶茶,双手递 于我们。<br> 香气四溢的奶茶早已把我馋坏了,随即那藏族婶子又与我的茶碗里添一块酥油,更是馋涎欲滴。我急不可耐地大口喝了 一口,真烫!抬眼看大人们是边吹边喝,才知我太性急了。顷刻间桌上摆上了大饼和焜锅,最香的要属那糌粑了。<br> 此时的主人拿出几个小花碗,仔细看,那小碗的里边洁白如玉,外面是精心烧制的彩色舞龙图案,精美绝伦,父亲说是从江西景德镇运过来的龙碗,很值钱,只有对尊贵的客人才用这碗招待呢。<br> 只见主人舀了一碗炒熟的青稞面,放少许糖或盐,酥油, 再加些使其适量的温开水,用左手托着碗底,右手的拇指轻 拂碗的边缘,另四指在碗内飞快的娴熟转动,上下搅拌,奇 怪的是,满满的一碗炒面,一点都撒不出来,很快都融为一 体,再用手抓一把,在手中一捏一攥成了团,叫炒面疙,( 此 处读嘎音)不时就能做好一个,吃起来又酥又甜又香,再 喝口浓郁的酥油奶茶,简直是神仙过得日子,别提有多咯了。<br> 不久我和父亲也学会了这种做法,也常给弟弟妹妹们做着吃,很惬意。<br>草原上缺煤,当地人都会就地取材。多以用牛的粪馲子(即干燥后的粪快)羊的粪蛋来烧,制做食物。<br> 藏牧民家的青稞面焜锅馍,黑红色的厚厚的皮子,油辘辘 的稍甜又略带点酸味十分好吃,若就着酥油奶茶,更为爽口, 耐人寻味。做完客临走时,总会送给我两个大馍带回家。<br> 而如今与藏族同胞一起共喝奶茶,共做糌粑,共吃大锅煮 的那带血色的大块羊肉,还有共食在草原上猎来的旱獭野兔野味,大声地说笑,大口的吃相,反复学咬口的藏语。还有藏民那淳朴豪爽的性格,情景仍历历目。<br> 他们的慷慨解囊,也解决了我们家不少实际的饮食困难, 说真的,我很感激他们。<br><br> 患丹毒<br><br> 小时候最羡慕的就是得一场病。因为,生了病就有可能尝到好吃的,尤其是水果罐头之类的从未见过,更别提吃了。<br> 一次,三岁的小弟弟有病了,不吃不喝好几天。母亲破天荒地从商店买回一个罐头。只见在透明的玻璃瓶内,有一瓣一瓣土黄的东西,在瓶中的水里来回上下游动着,几姊妹都围在母亲身边,好奇追问:“姆妈,这是啥好吃的?”母亲说:“桃儿罐头。”说是吃它能逃病,我们不知啥是桃,也从没见过它,想必一定特好吃,于是大家都乖乖地守候在小弟弟身边,渴望都能尝一尝。<br> 只见母亲用菜刀的后尖,在瓶的铁盖上轻轻地刴着,很快打开了一个十字口,又用刀背撬开瓶盖,她抱起昏沉沉的小弟,用勺给他一点一点的喂,可能是饿了,或许是好喝,只见他一口口地喝着。我们迫不及待地不断问弟弟:“好不好吃”他点着头说:“好吃”。母亲见我们跟燕儿似的,就一个个地给我们每人一块桃,可瓶内所剩无几了。真好吃!唉!有病该多好 !<br> 也是那年的夏天,不知怎麽,我鼻翼下的左脸部,起了个小疙瘩,叫我给抠破了,不几日,整个脸的左部肿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于是开始发烧、呼吸困难、昏头胀脑的不敢抬头看天,害怕见光,话语齿不清,吃饭难以下咽,终日昏昏沉沉地迷糊着,就连做梦都想吃的水果罐头,放在眼前 都不愿看它一眼,才感到病了真不好。<br> 我自己并不知病情有多严重。可的的确确急坏了我的父亲,开始只是天天领着我去医院打针,那时所谓的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小诊所。但病情仍不见好转,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给我看病的医生,来来去去忙个不停,不见成效,父亲只好四处打听求医术。<br> 最终得以一讯,说有个农场服刑的犯人中,会些祖传医道,杏园之后,顾不得那许多 父亲征得农场的其他领导的应允后,由监狱看押犯人的战士,押解着那个犯人,到了医院病房,看过之后诊断为丹毒症,若病灶是在脸部的三角区,就难得一救,好在有点距离。并讨得一方;即用鸡蛋清与几种中草药捣成糊状,敷于患处,连续数日的打针与敷药,逐渐痊愈了。我又一次见证了,父亲对我那种从心疼爱,真是无以言表。 <br><br> 我最爱的人<br><br> 四年级时,一次,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我最爱的人》可以自由发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我爱黄继光”。有的说:“我爱董存瑞”还有的说:“我爱毛主席”。可我什麽也没说,写下了《我最爱的人——我的爸爸》。 <br> 我的爸爸,五尺多高的铮铮铁汉,是一名默默无闻的红军战士。他参加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啃树皮。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他坚定地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为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中国,北上抗日,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无数次战斗,他与日本鬼子拼刺刀,打伏击,炸碉堡。与国民党反动派打阵地战、拉锯战、运动战,在历次战斗 队,给同学和战士们讲,他当年长征的经历和战斗故事给大家听。平时总谆谆教导我们:“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打下了江山,建立了新中国。我没啥文化,可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啊!爱劳动,接好革命的班。” <br> 我家距爸爸办公室仅一墙之隔。爸爸对工作认真负责,凡是农场里的事情,没有他不管的,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一次,我去办公室找爸爸,他说:“从西宁拉给养的汽车误点了,要等车回来后才能回家, 你先回去睡觉吧!”除了工作,还经常利用当年在马背上学的那点文化,在煤油灯下学习毛主席著作,什麽《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等。</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他的办公桌上摆了一摞这些书。有的单行本都已翻烂了,可他用纸粘好了又学。我好奇的问他:“你不是不认得几个字吗?这麽认真地读啊?”他却说:“所以要学嘛!要不就跟不上形势了。”有时还会问我,他不认识的字。 <br>生活上他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尤其是困难时期,他总把吃的,留给我们吃,做点青稞面糊糊,先给我们喝,若有剰的他才喝。小弟弟没奶喝,偶尔会吃到一个鸡蛋蒸的糕,就是最好的了。不懂事的小妹妹,每每肚子饥饿时会哭着说:“我要到西宁,去找我的爸爸妈妈,你们对我不好。”说得我们心好酸楚。 <br> 他对我们一向是言传身教,从小养成爱学习爱劳动,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的好习惯。爸爸什麽时候走路都雄赳赳气昂昂的,两个臂膀甩的很大,犹如在行军。有时跟他去挑水,我总得一路小跑才能追上他。慢慢他忙了。挑水的事就由我和大弟弟去抬,或只挑半桶水。 <br> 他喜欢唱歌,什麽《太行山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白毛女》还有陕北民歌《兰花花》和山西小调,唱得还满有味呢,也很有感染力。我很喜欢听他唱。 <br> 我也喜欢让他那双结满大茧子的手领着我,感觉好温暖好舒服,很可惜的是这样的机遇少之又少,因为多数机会都留给了几个弟弟妹妹。 <br> 不管他到哪儿,从不摆老资格说他是老红军、是功臣。其实爸爸多次立过战功,有三等功,一等功,有一次,甘肃徽县的一战斗中,他机动灵活带头冲进敌人阵地,缴获一挺重机枪荣立特等功一次,仅获得的立功勋章就有十八九枚。爸爸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最爱的人。</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看杀牛 <br><br> 自我的这篇作文,得到了老师的几次表扬,并在全校大会上念给同学们听,还进行了一次家访,老师的表扬和好评,爸爸妈妈听了很高兴。可是没几天后,从未打过我的爸爸,生平第一次竟然动手打了我。 <br> 听同学说“场部的食堂里,要把一头年岁大了,耕不动地的老公牛宰了。”还神秘地说:“牛在被杀的时候会流眼泪的。”这可是我第一次听说牛还会哭。我想大概是,牛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走到了尽头儿伤感的吧!我一定要去看看牛是怎麽流眼泪的,下午我带着弟弟妹妹们,早早来到食堂门外等候,闻讯的人越集越多。 <br> 那头牛看上去是那麽健壮,浑身上下呈黑色的牛毛,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硕大的牛头上,两只尖尖的犄角朝天扬着,前后腿上的肌腱,疙疙瘩瘩看着十分有劲,牛尾巴不断地左右晃动着。 <br> 牠的鼻子被一个木制的环套着,牢牢地栓在一根电线杆上,鼻孔里不断地发出粗粗的牛气,四只碗大的蹄子乱蹦乱跳,一刻不停地折腾着,就好像预感到人们要宰牠似的 。再看那两只眼睛,足足有我的拳头大,瞪得圆溜溜地,惊恐地望着四周看热闹的人们。 <br> 四五个大汉手拿绳子、木杠子,还有个人,嘴里用牙咬着一把一尺多长的刀子,一把磨得飞快闪着寒光的刀子。他们企图用绳子绑住牛的四只蹄子,把牛摔倒在地上。可那只牛却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卯足了劲地挣扎,幸亏牛鼻子被人用绳紧紧地勒住,且绕在那电线杆才不至于蹦开,准备接牛血的两只盆,也被牛的反抗踢踏地变了形,其中一个险些被牛后蹄踢中的人,在地上连滚带爬地跳出了牛的攻击圈, <br> 那头公牛始终吼叫不止,发出哞哞的哀鸣,似乎在抗争,似乎在乞求,吼叫声伴随着粗气,这是人与牛的搏斗,生于死的较量。我们这些孩子们,被大人们赶得远远的,生怕被牛踢着。 <br> 牛的两条腿被一个机灵的汉子绑住,死死地卡在早已钉在地上的一个木桩上,其他三人用粗大的木棍子,费尽比牛还要大的力气,终于制服了牛,人们一片欢呼。<br> 拽牛鼻子的人,顺势把牛鼻子的绳,撸到了差不多的地面,一手牵鼻子,一手钣住牛的犄角,另两人一个踩住牛的后腿,一个干脆全身压在牛的肚子上。这时用牙咬刀子的人,紧握长刀,用他的左膝压紧牛耳根,右手将刀子伸进牛脖子下,猛地往上一拉,牛粗壮的脖子,被飞快的刀子拉开好大的一口子,鲜血如喷泉一般,喷涌而出,用盆接血的人,被牛的鲜血喷洒到身上、脸上,看起很吓人。 <br> 此时再看牛的眼睛,哪有泪啊!有的只是愤怒悲哀与无奈:“我为人们辛勤耕作,拉犁种庄稼、拉车送货物、拉磨碾粮食,什麽样的苦我没挨过,可我吃的是什麽呀!除了一把把的干草还有什麽?如今我老了,你们还要把我宰了,吃我的肉。”牠的眼中放射出的是仇恨的火焰,所以那牛没有流眼泪。 <br> 牛的血用盆轮换接着,流在地上的血看起来,比盆中的还要多。牛蹄子在一片凌乱的污血中不断地蹬着腿,蹬着腿,渐渐地没有了劲,终于不动了。<br> 想想人也最残忍,好端端的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杀戮了残害了,断送了牠的生存权利。 <br>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着宰牛的全过程,牛的眼睛总在我面前浮现着,世间万物生命的轮回,就这样生生死死重复循环着。 <br> 远远看见生气的父亲,站在门口用气愤的目光盯着我,于是我抢先告诉父亲:“我们去看宰牛了,那牛至死未流泪···”爸爸没等我说完,伸出他榔头般的手,一拳杵到我的心口窝说:“流不流泪关你啥事?”我一个趔趄向后退去,弟弟妹妹被这气势吓着了。我怔怔地看着他,心里委屈极了,我错在哪里?还打我?牛没流泪,我流泪了,伤心的泪水顺着脸颊流进了脖子······ <br> 后来听妈妈说:“家里有一堆活要干,几姊妹都不在,连个帮手都没有。父亲四处找都未找到,又怕我们出意外,焦急万分,所以动手打了我。看得出父亲也很后悔他的行为,晚上我睡在炕上,仍在想白天的事,父亲走过来摸着我的头:“青儿,还在生爸爸的气吗?”我说:“不了。”<br><br> 捉知了<br><br> 知了一生只吸吮树枝里面的浆液,它们喜欢栖息的树种,如杨树、柳树、梧桐树、泡桐树、冬青树等。这是我后来才得知的。可草原上怎麽也会有蝉鸣呢?<br> 学校的后面全是山,不太高,也不陡。每当午休或放学后,我们和同学跑到山上去玩。青青的草丛里,有著多色彩斑斓叫不出名的小花,有黄色、紫色、红色。</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由于高寒缺氧,各种神奇俏丽的花朵其花茎都长不高,唯一高大一点的就数那马莲花。它分布在草原和山坡上,一簇簇,一束束,满山遍野十分壮观,六七月份的时候一眼望去,宝石蓝的喇叭花朵竞相开放,仿佛是一片蓝色的湖泊,淡淡的花香弥漫在整个草原。 <br> 我们常把它连茎带花拔下,一束束一朵朵的做成花环戴在头上或挂在胸前。长长的马莲花的叶子,用四根一组左右交叉重叠,互相穿来穿去既能编出长长的塔型,也能编出各种小动物。 <br> 整个草原上的中午,除了当头而照的焰焰烈日,没有可遮挡脸颊和身体的饰物。就连那座座山坡同样除了有点微风掠过,晒的蔫了花瓣的花与叶在喘息着,地面上被整个热浪沸腾着,几乎都要窒息了。唯有那一只只的知了,一声接一声不知累的鸣叫,好像在为阳光而歌唱。<br> 一个女生告诉我:“知了可以吃,我们山东很多的,因为它是吃露水的,在油锅里炒来,掐去头部专吃尾部那段。” 于是,我们趁午休时间,约好几个同学,各自准备好玻璃罐头瓶去捉知了。草原上很少见到树,本来喜欢在树上高声清唱的小生灵,在这儿只好栖身于矮小的草丛中鸣叫。 <br> 我们先等候,听它发出声响的方位和藏身的草丛,然后蹑手蹑脚地,轻轻用手捉住, 小知了有我拇指那麽大,两只透明的翅翼,有着草绿色并圆鼓鼓的肚子,来回转动着脑袋不停地发出知知的叫声。虽很多时候都被它逃走了,但我们仍然每次,都会装满一玻璃瓶,带着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回家。它还不知很快会成我们腹中餐。 <br> 回家后把瓶内的知了,迅速倒进锅内盖上盖,再燃火烧,很快就可听到锅里噼噼啪啪的声响,没了声息时打开锅盖,一只只知了,就被我们残酷地杀害了。</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看着同学吃得津津有味,我也壮胆呲着牙照样吃了一个,嗯味道还不错,有股香味。(有点蝉蛹的味道)于是,这种美餐只有我与弟弟妹妹们享用。<br> 一次,捉完知了来不及回家,只好带到课堂,知了的叫声,扰乱了课堂秩序,被老师发现后批评了一顿,当然,这样的事例没再有过。<br><br> 掏鸟窝<br><br> 冬天,草原上的气候异常的寒冷,我们小孩除了上学是哪儿也不去的,只要下雪,草原上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地,哪儿是山了,有时候,漫天飞舞的雪花犹如五分钱币那麽大,落在脸上头上身上凉冰冰的。<br> 偶尔,在远处有牧民赶着牛和羊群漫无目标的游牧着,望着渐远的影子与消失的歌声,心中空空的,草原上静的犹如到了天地的尽头。<br> 天放晴时,无数只的小麻雀一群群的落在各家的屋檐上,窗台上,小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br> 小麻雀不像小鸡似地迈开腿走路,而是双脚一起蹦,到处觅食,即便有人在看,它也不怕,但稍有动静,便呼啦啦一下子飞向屋顶或远处。即使它在你眼前跳来跳去,甚至不停的对你张望,也很难捉住它。<br> 一天,听同学说:“农场礼堂的屋檐下,一定有鸟窝,因有好多的鸟,飞出飞进的。”男生们跃跃欲试地要去掏鸟,问我敢不敢去!我有点怯,但为表示我的勇敢,于是就答应了。<br> 礼堂的屋檐比一般人家的屋檐高,没有可攀爬的物体,他们就从家搬来了木梯子、櫈子,还是不够高,,,有人出主意:“爬到最高处的人,在高处别动,后上去的人,再搭人梯上去掏。”胆大的男生一个接一个地爬到了顶处,我只是帮他们扶梯子。<br> 最上面的人踩在下面同学的肩膀上,手终于伸进了鸟窝,可掏出的却是一把的鸟毛与草,他回过头小声说:“里边有鸟叫声,但太黑,什麽也看不见。”下面的人说:“再掏,手往里伸,到处摸摸,或许···”“摸到了,一个,两个,···四个,五个。”他把抓住的鸟一个个的揣进自己的怀里,照原样爬了下来,我们高兴的直跳。来者都有份,给了我一只最小的。<br> 那小鸟浑身上下,光秃秃的,没长一根毛,捧在手里还站不稳,东摇西倒软绵绵,痒酥酥的,特别的是嘴角是金黄色的唇,张嘴要吃的时,显的很大,同学说:“回家喂点小米。别饿死了。”<br>拿回家妈妈说:“家里没小米啊,这麽小养不住的。”我。,找了个小纸盒里面铺了点草,在盖上抠了个洞。喂它了点面条,可它却不吃。晚上睡觉时就放在我枕边,一会看看,它睡没睡,后来,在它的叽叽声中我睡着了。<br> 第二天一早,当我打开盒盖时,只见小鸟也睡着了。大大的嘴巴闭上了,圆圆的眼睛也闭上了,细细的爪子伸直了。妈妈说它死了。</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我好难过啊!原来它也需要妈妈的呵护和照料,待等长出羽毛,会飞时生命力就顽强了。我们真不该去掏它出来,应该让它继续享受家的温暖,妈妈的爱。<br> 望着它那僵硬的身体,心中一阵寒栗,又一次惨害了只无故的生灵。只好把它葬在院子的小树下。<br></font></h1> <h1> 甘草蕨蔴野葱花</h1><h1> 青海的大草原上,无处不在的甘草植物,为农场提供了额外副业。甘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有浓烈的甜味,药用根茎。有补气止咳祛痰解毒等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心悸、瘡肿毒、喉痛、咳嗽等症又能调和药性,有抗炎,抗过敏,抗消化性溃疡及镇咳,减低或缓解药物毒性的做用。 <br><h1> 农场大量采集而来,是与药材市场的主要的交易物资。而那个连裹腹都难以为继的年月,“糖”这个久违了的奢侈品,似乎离我们遙不可及,然而甘草的甜味,强烈地吸引着我们孩童的心,禁不住诱惑着我们,总会到那堆积如山的甘草堆里,挑选如拇指粗的,撅一段撅一段段的来嚼,美滋滋地砸吧着,吸允着。甘草的纤维十分有韧劲,任凭怎麽咀嚼都不散乱。嚼不烂的甘草纤维放在太阳下晒干后,再嚼还是甜的。孰不知吃多了会流鼻血的。尽管这样,我们也还是隔三差五地去美美的餐一顿。<br> 农场的地里除了种植粮食外,还有许多野生蕨蔴,是生长在草甸中居多,潮腾腾的沃土中,一串串蕨麻的根,象无数微型的小红薯,红鲜鲜,水灵灵,分外可爱。它的根富肉质,呈块形,味甘美。我们常常挖出来,剥去它的那层薄薄透亮的皮,嚼起来甜兮兮的真好吃。已熟烂的蕨麻拌酥油炒面,既香又甜,腻味全除;以晒干的蕨麻熬稀饭,不但增加粘度,且味鲜甜;以鲜蕨麻做甜菜肴,则色香味俱佳。<br> 后来才知道 蕨麻系高原蔷薇科野生植物,含有维生素及镁、锌、钾、钙元素。具有较高的医疗和营养价值,它有着健胃补脾、生津止渴、益气补血的功能,故藏医称其为卓老沙僧,常以其入药。六七月间开花时的全草,还可用来收敛止血,止咳利痰,亦作滋补。</h1><h1> 蕨麻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故长食之,确有人参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被人们美誉“人参果"。 当然青海蕨麻质量最好的还是果洛、玉树地区。<br> 每年的五六月份,我们都会去山坡上,采摘那野葱花,提着小蓝子唱着歌儿,蹦着,跳着,喊着,叫着,笑着。<br>淡紫色的野葱花,一丛丛地随处可见,姊妹几个争先恐后地,弯腰掐起一朵朵,含苞待放的鲜艳花朵,扔进自己的小蓝中,生怕自己的葱花没有别人的多。採足了再采撷已绽放了的,捎带点杆,一支支插进我们女孩的发辫和头发上,喜悦的笑脸也开了花。<br> 当我们把各自採集的葱花拿回家,往往会得到父母和邻里的夸赞,看着小院里地上铺晒着的一片片的紫色的花,就是我们最大的成果和收获,有一种满足感油然而升。<br> 两日后娇嫩的小花就会失去她的颜色,散发出一中特别的气味。收集起来的干葱花,就是将后我们用它来做面汤饭时,一种很好的佐料。<br> 用铁勺烧开少许油,抓撮干葱花扔进勺内,再迅速把铁勺放进锅内的面汤中翻搅几下,浓郁的香味四起,弥漫着整个屋内,让人不禁食欲大开。<br> 既培养了我们爱劳动的好习惯,又为家里减少了一笔开支,何乐而不为呢?后来农场也有不少的人家,也照此行动起来了。<br> 那时塘格木农场,随着职工、管理人员和家属的不断增加,每周要派大货车去西宁,采购职工生活必需品,次数逐渐加多,仍往往是供不应求。后来厂部决定生产自给,给职工家属分予少量的土地,用以各家种植些蔬菜。<br> 我们家也分得了一块自留地,最值得怀念的就是,每到春季来到时,我们孩子们最爱干的活,就是把窖里发了芽的陈土豆,用刀切成几块,每块都留下两到三个芽苞,然后把切得的土豆种,倒入烧过的灰中拌匀,再在地里按间距挖个窝,每个窝放进一块种芋。</h1></h1><h1> 土豆开花的季节是最美的时候,一片片洁白和雪青紫色的小花,一簇簇地开的艳艳的鲜鲜的,很有韵色。最使人喜悦的是,收获的季节,成熟的新土豆,一个个会露出白净净的笑脸,与你对视着,仿佛是对你辛勤劳动的微笑和感激。</h1> <h1><font color="#010101"> 割麦子 <br> 每当八月份,正是秋收的季节,金色的季节,也是农场欢呼雀跃沸腾的时刻。几千亩麦田,在高原骄阳的连日烘烤下,顷刻间绿色的碧浪,变成了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麦穗,在秋风的推动下,一浪浪地波涛滚滚,远远望去,犹如海浪翻滚,层层叠叠很壮观。<br> 正常情况下,原本农场的秋收的工作,是由监狱服刑的犯人收割。而这一年则不同于以往。时不等人,成熟饱满的麦子如不及时抢收入仓,将受到极大损失。于是,场部发动制定并动员农场的部队、机关、职工、家属等所有的劳动力,齐心合力参加麦田的抢收,这是在电影里才看得到的场面,我们亲身体验了。 <br> 主管组织分工的工作人员,限期限量并包产到每户,将按各家不同的参加人数,分别给予不等同的地段,完成任务的给予支付当天的劳动报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们干劲十足,每天我们家都能领到一元三四的现金,那个喜悦和激动是不言而喻的。<br> 妈妈 、哥哥、我、大弟算是家里的主要力量。妈妈和哥哥参加过几次收割,镰刀在她手里显得无比锋利得心应手,左手撸住一大把麦子,右手持镰顺着地皮齐刷刷地,一片麦子整整齐齐排列在地,既轻松又快捷。<br> 看见妈妈割得专注,偶尔也抬起身子直直腰,第一次拿镰刀的我,跃跃欲试来到妈身边也要学着割,妈妈用袖口擦着脸上的汗水说:“小心别割着手,像我这麽做。”<br> 我拿过镰刀,学着割,可就是割不好,要麽割不倒,要麽连根带出来,横三竖四。妈妈又一次讲了割的要领,我照此多做了几遍,还别说,有效果,越割越想割,于是就不停地割着割着,真过瘾,竟忘了饥渴。在妈妈的督促下,终于停下了手。心里美滋滋的,可的确也很累。<br> 随后我和弟弟把已倒在地上的麦子,抱起集中在一起,抽几根麦子拧成绳,一捆捆地绑好拧紧,麦根朝下立着,多捆紧挨着堆在一起,有专人来收集。回头看着一排排,杵立在农田的麦子,犹如严阵待发的将士和演练步伐的军旅。<br> 肚脐生的孩子<br> 午休过后,一般都是妈妈拉着架子车,我们坐在车上,一同去麦地,那天哥哥和弟弟先去了麦地。我总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使不完的劲,也会拉架子车。于是非要妈妈坐车,我来拉,妈妈拗不过我的犟劲,上了车,只是背相背,一路上很顺利,心中一阵得意。<br> 可在一段下坡路段时,速度加快,心发慌,车檐双扶手由于我力量不足,压不住车后,母亲的重量,失去了控制,车速的惯性,我不得已加快步伐向下狂奔,那一刻,惊慌失措的我,大脑一片空白,不自觉地双手撒把,向旁边闪去,架子车独自快速咕噜到了土坡下。<br> 此时不见了妈妈的踪影?回头望去在山坡的上端,妈妈躺在坡上,浑身是土,吓的我赶紧跑过去,拉起笨重的妈妈拍打着她身上的灰土,原来是车身橛起时,她被倒了下去,还好!有惊无险,娘俩抱在一起,笑成一团。<br> 那时的我,哪知道母亲已是身怀六甲之人。过了很久后的一天,我放学回家,只见妈妈头扎着一红色四方巾,穿戴严实,与平时不同,躺在炕上,身边竟然有一个白白净净的婴儿,已酣然入睡。我不解地问妈妈:“这是哪儿来的孩子?”妈妈笑着说:“生的。”我问:“从哪生的?”她更是笑着说:“肚脐眼啊!”<br> 打那以后我才知道:我们孩子都是从大人的肚脐眼儿生的。因为眼睛,是看世间万物的,读书用的,耳朵是听声的,鼻子是吸气的,嘴巴是说话、吃饭、喝水的,还有拉屎撒尿的地儿。唯独肚脐眼最没用,哦!原来是生孩子用的。<br> 自那时知道了这一神圣的秘密之后,一直保守了十多年,乃至工作后,与一位即将做新娘的同事谈论,孩子是从哪生的话题时,我还煞有其事的对她:“我妈妈说的,孩子就是从肚脐眼生的!”俩人还羞的不成。那知自己为人母后,这才贻笑大方。<br> 我的老师 <br> 塘格木农场小学,从一到六年级共有六个班,学生不是很多,每个班只有二十余人,是我接受教育的第一学习环境,在那里接受了,整整影响我一生,并使我不断向往文学、艺术爱好发展的熊荣适老师的启蒙教育。<br> 熊老师,湖南人,一米七八的个子,身材魁梧,方而古铜色的脸膛,两道浓密的眉毛,眼神中,总透着聪慧的目光,反应敏捷,做事果断干练,对人友善和好。<br> 他原是北京公安部一部门的干部,知识分子,有很高的学识和文化底蕴,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后,被分流发配到此地的,一同来的还有他的妻子龙老师,还有他们十六岁的独生儿子。<br> 由于农场的小学,缺乏有文化的人才,他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教书先生。他既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担任语文、算术、自然、地理等课程的教学。是学校有威望难得的人才。<br> 听他讲课,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与思维的拔高,感官与视觉的享受。每每讲课时,他那炯炯有神且敏锐的目光,环视着每一个同学,用他那浓郁的地方方言,又夹杂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委婉柔和认真地叙述着每一段文章的深邃,每一个数字的含义技巧,乃至每一个书面和实际的结合,论述的透彻明了,似乎把他所有的知识与才华都倾注在此,他讲话很有逻辑性,富有哲理性,风趣幽默地语言风格,吸引着全班同学,也很有人格魅力。<br> 当然更使我着迷的是,黑板与粉笔黑白之间的转换,映入我眼帘的,竟然是那般秀美舒广的板书,使人的视觉与心境的美与妙达到了极致,从那后凡是遇到书写秀丽字体的人,都能使我眼前发亮,似乎就是老师的身影重现在眼前。<br> 爱好与仰慕之际,我常在课堂上,模仿他的字体,一字字,一遍遍,有时甚至到了忘乎所以。一次,正当我在课堂上,为自己临摹老师的字体时的自我陶醉与满足时,老师发现了我的小动作,非但未表扬我,反而说什麽:“低年级阶段,学生是不允许写草书的,写字就如同学走路,要先学会走,而后才能学跑。”当时,我并没理解老师的用意,嘴上没敢说啥,可心里却不服“你可写得 ,我为何写不得,”就那以后,我仍然为练就一手优秀的钢笔字体而努力着。<br> 很多年后,我才理解了老师的那番话的含义,是多麽深奥 。<br> 榜样的力量<br> 六三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学习的伟大号召,像一把冲锋号吹响了全国各地,学习雷锋热潮,如火如荼地在国内各处轰轰烈烈地展开。<br> 塘格木农场同样,以雷锋为契机,在大兴精神文明的高潮中,也全面动员起来,部队、干部、职工、家属、学生都加入了这一行列。<br> 学校从部队,请来了三名解放军战士,做为少先队的校外辅导员,由他们宣传雷锋的先进事迹,并以专做好人好事,尊老爱幼,讲求文明帮扶困难为主要形式,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比学赶帮热潮。<br> 全校师生群情激奋,由校内做向了校外,帮家属挑水扫院落,帮商店擦玻璃,到驻军营地帮战士洗被褥。<br> 解放军这个神圣的名字,使我们感到和蔼可亲。雷锋是解放军,解放军就是雷锋!对他们的崇拜与敬仰,从此深深地在我心里扎下了根<br> 在学雷锋的日子里,学校组织了学习小组,由辅导员带领我们同学共学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讲雷锋学雷锋做雷锋 。同学们争先恐后传阅着,解放军为我们送来的革命书籍。<br> 校园里课堂上,有我们学习的热情,田埂间地头上,有我们活动的身影,草坪里树林中,有我们互学互勉的希望,对生活与前途充满了憧憬。<br> 我开始读书了,跳入我眼帘的众多的科幻书,民间故事书,看得眼花缭乱《十万个为什麽》《阿凡提的故事》神话故事,似乎一下子扑进了知识与智慧的海洋,新颖好奇心,使得我迫不及待如饥似渴地吸允着,在课堂上未学到的知识。而后对《红旗飘飘》《志愿军英雄传》一系列革命的书籍,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br> 那多以战争年代所发生的革命史纪实或故事记载,战争的事例,英雄的事迹,祖国山河的描写,都与父亲的故事,是那样惊人的相似,激励着我感动着我。逐渐一发不可收拾地,被那些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青春之歌》《苦菜花》《迎春花》《红日》《红岩》《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欧阳海之歌》等等所吸引,成了我课外生活的全部。<br> 大段的精彩华章,令人怦然心动的爱情描写,秀丽的景色,以引人向上奋进的人生格言,都会感慨万千陷入其中,为之感动为之惋惜,为之失落为之向往,打开书本与他们并肩战斗,共同喜乐悲苦。合上书本又觉他们离我那麽遥远。时过境迁的历史事实,残酷无情的时空变幻,让他们的悲壮人生,在毕生的奋斗之后,只记录下了几行文字的描写,有的留个姓名给后人念想,而绝大多数的先辈默默无闻地去了。<br> 读书使我长了见识,读书使我日趋成长,有了鲜活的思想情感,把我领进了感悟人生的门槛。<br> 说到看书,不由地想起,农场的书店,一个只有十平米大的房间,陈列着各种书籍。而对我来说是个很广的天地,常常对故事、小说书籍情有独钟,看到故事情节吸引人的时候是爱不释手。一次看到一本长篇小说《水向东流》一时半会也看不完,望着书店的店主,我们家的常客,熟悉的——周叔,好想张口借这本书,犹豫再三,没好开口,可就是很想看这本书。<br> 一个偷书的念头,突然冒出来,何不悄悄把这本书,装在书包拿回家?等看完后再悄悄地放回原处?在几经思想斗争后,终于趁别人不注意,真的把书装进了我的书包,没人发现,周叔也没看见。当时我砰砰跳动的心快跳堵到嗓子眼了。<br> 之后当我看完了这本书,真把它放回了原位。明知这种行为的性质。虽然无人知晓且又完璧归赵,但我下决心,以后是绝不会再做偷窃之事了。<br> 亮丽的姐姐<br> 一九六四年,姐姐高中毕业,从西宁回到农场,给家里带来了欢乐,也给农场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r> 这年姐姐十八岁,出落的十分标致俊俏。瓜子的脸上粉中透红,两道弯弯的眉毛下,有对水灵灵聪慧的大眼睛,端正的鼻梁,红唇如绣,白净细腻的肌肤润出青春的气息,瀑布般的黑发垂直而下达腰际。婷婷玉立,高高耸起的胸有无限的魅力,嵌身合体素净的着装,面带羞色,真乃一窈窕淑女。<br> 姐姐来校当老师了,是我家的喜悦,是我的荣耀,是农场的光彩。从此后,每逢节假日农场职工的文化生活,庆祝晚会,文艺宣传队里,又多了一个能歌善舞能拉会弹,且聪慧娴淑的才女,她成了农场的中心人物,哪里都少不了姐姐的参与和活跃。藏族舞蹈《洗衣歌》里的军民情深,《逛新城》的诙谐幽默,《花儿与少年》甜蜜的爱情,乃至群众喜闻乐见的二人转,长演不衰的节目,她都是主角。<br> 优美的旋律,轻盈的舞姿,美妙的身段,动听的歌喉,震撼和感染着每个观众的视线和心灵,恍入进了歌舞升平的盛世。而我的姐姐,且成了那领头飞舞的云雀,翩翩开屏的孔雀,引亢高歌的百灵鸟,众星捧出的一轮明月,出水芙蓉般的光彩迷人。<br> 平时只要有空,我就会去姐姐的宿舍,看她拉手风琴,弹扬琴,悦耳的音乐诱惑着我,禁不住也跟着学着。<br>一次,见她画了一个妙龄女子,我惊奇地问:“这是谁啊?”她说:刘巧儿”。我被姐姐的画中艺术魅力所感染。这一潜能意识,把我推向深深地沉思中,一时冲动,一个愿望,一种向往,在我的心灵深处蕴藏了几十年。知名度的提高,出色的表演,于人为善的人际关系,活跃的姐姐,工作也是几经转换,场部的播音员,派出所的户籍员,都有她勤奋的身影。<br> 最为风光无限的是,她当广播员的那些日子,每当清晨或是傍晚,农场的广播里,每天传来那如诗如歌般, 且脆甜美悦耳的播音,我就会逢人就说,那是我的姐姐在广播<br> 随即而来的便是,那青年人们追逐的目光。胆大的直接大献殷勤,胆小的人则先在我这,打听姐姐有无对象,甚至有些兵哥哥也蠢蠢欲动。当我骄傲地自豪地吐出实情,姐姐早有了一个军人的如意郎时的,他们只好望洋兴叹。<br> 每当我见姐姐在读他的情书时,我都要偷窥几眼,被她发现,免不了会怪嗔一句,但我心里很美,犹如是我在恋爱<br> 父亲是场长,我没有优越感,姐姐却成了我的骄傲,我的资本,我的幸福。</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结束语<br><br>童年是人生经历的第一阶段,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孩提时代。<br>我为没有生在,灯红酒绿华灯之上的繁华城市,没有生在万恶的旧社会,没有生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而庆幸。我没有殷实丰足的家境,没有华贵衣容的相伴,没有瓜果梨桃的充实,没有玲琅满目美味佳肴的滋补。没有领略过电影院的神秘,动物园的好奇。更没有五彩缤纷的玩具。 <br>然而,我的童年仍然是幸福的。因为,在那白皑皑的雪山中,在那晴空万里的蓝天下,在那宽阔美丽的草原上,满山遍野的小花竞相开放时,蜂飞蝶舞在油菜花丛的季节,有我们数不清的乐道趣事。<br>有和弟弟妹妹疯闹狂跑后,小妹从半米高处掉下,摔破嘴唇不敢与大人言语,哄骗她悄然睡下,发憷挨父母怒骂,也有闯祸的后怕。<br>有童伴们的欢声笑语,嬉闹游戏,藏猫猫,斗鸡,上树捉鸟,下河捞鱼,绳索攀岩,所谓攀岩,就是在四米高的深沟处,提前准备好绳索,有几个同伴在沟顶上拽着,一个人滑下沟底,然后再从下抓住绳子向上攀爬,只要顺利上了沟顶,成就感固然就有了。 <br>曾有采摘挂满琼浆的青稞小麦穗头,拿回家用火烧熟,搓了皮吃起来肉筋筋的。有剥开未成熟的青豌豆尝鲜的愉悦感,也有与父母同劳动共丰收的喜悦。<br>还有每每三番五次,为看场露天电影,不吃晚饭拿上自家小板凳,就去占座排队,看到深夜还不想回家的经历。<br>还有穿着母亲年青时的嫁衣,一件果绿色的绸质并在衣领与袖口有黑色镶边的衣衫,在家里的火炕上,用床单当幕帘,唱自编自导且哼哼呀呀的“大戏”,学青衣走小碎步,学小生作揖拜礼,时常引来邻里同学的观望和参与,自鸣得意后的满足。<br>有与男生同打蓝球,共踢足球,抢打乒乓球的津津乐道。也有不让同桌的男生进座,被老师尅的尴尬。 <br>当然更多的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有姐姐哥哥弟弟妹妹相亲相伴,相濡以沫的爱中成长的过程。虽然一度在艰辛困苦里渡过,但精神世界仍然是充满阳光,灿烂无比的,因为,那时候我们还小,真的还小。<br><br>童年的理想:<br>第一个快点长大,也去上中学。<br>第二个长大后,当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br>第三个如果有机会,也坐一次飞机,看看云层和天空,究竟是个啥样?<br>第四个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br>第五个理想······<br>········更有许多不切合实际的那只是幻想。<br><br>童年的遗憾:<br>贪玩,懒惰,没眼色,不会来事, 不体谅大人的苦衷,很少与他们在一起交流情感。<br>童年的阴影<br>惧怕失去亲人</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