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古堡,悠悠岁月

晨钟

回望印度历史,从古堡开始。 印度大地上何以有众多古堡?恐怕得从印度历史的特点讲起。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出现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与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占据大多数时代不同,除孔雀王朝(前321~前185)、笈多王朝(320~540)、莫卧儿王朝(1526~1857)等少数王朝外,印度历史上以番邦纷立时代居多,各邦国依各自财力和军事防御上的需要,构筑了数量庞大的古堡,许多保留至今,成为印度旅游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看点。 <p class="ql-block">斋浦尔的琥珀堡,后面群山上还有古堡城墙,像一扇巨大屏风镇守着退路</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的花园</p> 细想想,上面的理由似乎又不够充分:在冷兵器时代,古城古堡都兼具生活和军事防御功能。不仅王公贵族维持政治统治需要,民间的豪强富户宗族聚居地维持生命财产安全也需要。我国国内知名的不就北有大院、南有土楼吗?总之,不论中外,不论官建还是民建,这都是人类前辈保生存、求发展的智慧结晶,值得后人用心解读,追思遐想。 走进一座古堡,就像走进一条时光隧道,回到古印度人的生活。 <p class="ql-block">细腻艳丽的彩画</p> <p class="ql-block">图案各异的镂空雕花窗扇</p> 我们的印度之行,共游览了三座古堡,分别是斋普尔(Jaipur)的琥珀堡、阿格拉(Agra)的红堡和占西(Jhansi)的奥查古堡。它们均建于十六七世纪,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明代后期至清代前期。据有关资料,均是印度、波斯、伊斯兰风格融合的产物。此时段正是莫卧儿王朝这个强大的穆斯林王朝统治印度时期,因此,建筑的伊斯兰风格应更为明显。不过,在琥珀堡一座宫门口看到了彩画的印度教神灵象头神,看来任何外来东西都会走入乡随俗、融合发展之路呀! <p class="ql-block">右下方是印度教代表智慧和财富的象头神,左上方是雕成象鼻造型的石质斗拱</p> 首先看的是斋普尔的琥珀堡(1592年始建,而斋普尔城市则始建于1727年),是一个邦国的都城,它坐落在距斋普尔市大约十多公里的一座山丘上,地势十分险要。到山脚下,只见整座淡黄色古堡倒映在蓝绿色河面上,像一块巨大的玉石熠熠生辉。骑着大象,沿山路盘旋来到山顶,过城门,进入高大城墙护卫的古堡。登上古堡二层,放眼四望,前方的田野和后方的谷地尽收眼帘,后面的群山上还有古堡城墙,像一座巨大屏风镇守退路。好一座与山水浑然一体、气势巍峨的建筑! <p class="ql-block">骑大象登琥珀堡是很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p> 这里有与中国建筑相似的石质斗拱、石栏等建筑构件,更有印度建筑特有的圆拱形凉亭、伊斯兰式券拱和围墙垛口等。雕刻、彩画、镶嵌等工艺,都非常细腻、精美。镜厅的墙上镶嵌着无数宝石和镜片,据说这里曾是国王的寝宫,想象夜晚他拥着美人儿,在烛光摇曳、满室星光璀璨中入睡,该是何等惬意!柱厅的大理石立柱,底座和上部都雕成莲花形,立柱往上有收分,上部承接马蹄形券拱,比例均称、协调。不过,那马蹄形券拱,与我此前在西班牙看到的摩尔人伊斯兰建筑又有变异,不是一根弧线,而是做成了花瓣形,别具装饰性,甚是优美。 <p class="ql-block">大理石立柱上下都是莲花形,立柱往上有收分,上部承接花瓣形券拱,十分秀美</p> 古堡的内部通道曲折蜿蜒,好似迷宫。导游带着我们来到后宫一个长方形大庭院,中间是一座供嫔妃们歌舞娱乐的四方形凉亭。四周围着的二层楼房中,住着国王的十二位嫔妃,有单独通往每人住室的独立楼梯。看来,由于这些独到的设计,嫔妃们各安其室,有和有分,中外都难摆平的后宫争斗似乎在此不成问题。庭院地面有一些蜂窝状通气孔,底下就是死囚犯牢房。正是:佳人忙争宠,死囚独低泣。 <p class="ql-block">这种小凉亭该是嫔妃们的观景台了</p> <p class="ql-block">供后宫佳丽娱乐的凉亭,庭院下方就是带蜂窝状通气孔的死囚牢房</p> 接着看的是阿格拉红堡。阿格拉曾是莫卧儿王朝的都城,在1565~1574年间,该王朝的阿克巴大帝主持修建了这组宫殿兼城堡的建筑。红堡外墙用红砂岩建造,雄浑厚重,堡内建筑也都体量巨大、用材考究,彰显皇家气派。例如,国王和他的宰相(不好意思,没听清在印度这个官职叫什么,姑且用中国称谓吧)论策,各自坐的黑白大理石座位体积硕大;这儿的斗拱比琥珀堡体量更大、层次更多;对比琥珀堡精美的的柱厅,这儿的觐见厅也给人失之过大的感觉,在政治性和实用性上得分,难免在审美性上失分了。考究的室内喷水池,雕刻极精细。大理石立柱上镶嵌的宝石,虽大部分已被抠去,但仍能让人遥想出当年的奢华。 <p class="ql-block">厚重、精美的石质斗拱,比琥珀堡的斗拱体量更大、层次更多</p> <p class="ql-block">别致的塔楼,红色外墙上又彩画着蓝绿色图案</p> <p class="ql-block">黑色的个儿大,是国王坐的,白色的个儿小些,是宰相坐的</p> 参观阿格拉红堡,最引人感慨的是两段史实。 首先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君主沙贾汗,晚年被亲生儿子囚禁于此,郁郁而终。这个沙贾汗,就是为实现爱妻遗愿,不惜遍寻世间宝物修建泰姬陵的痴情皇帝。至于他的儿子奥朗则布此举的原因,资料上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老皇帝连年征战,又大兴土木修泰姬陵,完了还要给自己修陵,国家财力不堪重负,陷入崩溃边缘。也有直指此事是篡位政变。奥朗则布是第三子,没有法定王位继承权。为实现执掌天下的梦想,采取了杀兄弑弟、囚禁父王的武力手段。在讲究因果报应的印度人看来,这是否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当年沙贾汗正是通过杀死储君弟弟篡得王位的,故晚年遭此报应。在红堡的八角塔楼中,他每天遥望远处亚穆纳河对岸,看泰姬陵在晨光暮霭中的华丽变幻,想必内心备受煎熬吧? <p class="ql-block">红堡内建筑</p> <p class="ql-block">红堡外的护城河道</p> <p class="ql-block">建筑细部</p> 其次,是英国殖民者对待占领地文物的傲慢无礼。红堡中原有一个很大的鱼池,相传皇帝和皇后对坐两边比赛钓鱼,每次总是皇后取胜。因为她的注意力专注在鱼,而皇帝却只顾看她了。1600年,英国侵入印度。1757年,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军征用红堡当兵营,这个鱼池被填平做了操场。还有更过分的,英国总督十分喜欢这座城堡,表示死后要在此安葬,居然也就堂而皇之地实现了。栏杆围起的雕刻精美的石棺,怎么看都像雪白皮肤上的一块牛皮癣,令人生厌。 <p class="ql-block">被英国殖民者填平鱼塘又修建的操场</p> <p class="ql-block">英国总督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车拍红堡外景</p> 奥查古堡在三座古堡中体量规模最小,但我个人最偏爱此堡。 <p class="ql-block">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树上有孔雀和飞鸟,猴子在树林里窜上窜下,国王和王后面前是翘着尾巴的猴神</p> <p class="ql-block">觐见厅顶部的壁画</p> 一是因为它保存了大量精美壁画。这些壁画多数是反映宫廷生活的,也有关于宗教神话传说的,据说用的都是天然颜料,历经数百年仍鲜艳如初。据专家评论,这些画作是印度绘画史上本德拉派成熟时期作品。 <p class="ql-block">反映宫廷生活的壁画,上幅国王面对翘尾巴的猴神,下幅是人面鱼身的国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多格式壁画</span></p> 二是它设计最精致,布局最紧凑,妙在一切恰到好处。在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这里是印度教本德拉·拉其普特邦国的都城。古堡中体积较小的宫殿是国王自己居住的,较大的宫殿是为迎接莫卧儿王朝第四代君主贾汉基而专门修建,就是上面提到的修泰姬陵的沙贾汗的父亲,结果据说贾汉基只在此住了几天。建筑格局基本是围成正方形庭院,四周是三层楼房,每层房间外都有回廊贯通,古堡顶部是兼具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风格的圆拱形顶楼。为贾汉基建的宫殿中央还有一个方形沐浴池和四个八角形小池。 <p class="ql-block">奥查古堡外景</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有沐浴池的这座是为贾汉基皇帝修建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据导游介绍,从这个铁栅栏门挡着的入口下到地下,还有160多间居室,堪称地下宫殿</p> 三是它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最显古朴沧桑。也可能是参观时间正是下午接近傍晚,夕阳照在斑驳的墙壁上,照在古铜色的门窗和围栏上,照在周围田野里残破的旧建筑上,让人胸中不禁升起日暮途穷的悲哀,辉煌不再的伤感,物是人非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