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一,内阁勾结边将,英宗巡边

守望孤独fubin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今天开始还原土木堡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国榷记得不是很细,所以以明英宗实录为主,国榷为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统十四年四月,东南地区持续了五年多的叛乱,福建首先被平定。五月,英宗命令锦衣卫开始调查叛乱的起因。首先,前福建巡按御史柳华被定罪,罪名是 擅置村楼 给兵杖。</p>  </h3></br><h3>柳华作为御史,他支持地方建立武装,还给人家配备武器。</h3></br><h3>东南几个省能骚乱起来,就是这些武装分子干的。柳华这个时候已经被调到山东去当按察使了,畏罪自杀,但英宗依然抄了他的家,妻女入浣衣局,家里男丁全部戍边铁岭卫。</h3></br><h3>这是前任御史,现任的福建御史柴文显和汪澄两个人在福建叛乱的时候知情不报,还与反贼头目邓茂七议和,反正就是不派兵,任由乱贼攻城略地。</h3></br><h3> <h3>柴文显是被凌迟抄家,汪澄是被一刀砍了;这几个巡按御史都是京城派出去的,是内阁安排的人;英宗正统年间的内阁,尤其是杨士奇那一批,基本上都是江浙、江西、湖广、福建的,东南地区的骚乱内阁脱不了干系。</h3></br><h3>六月,离土木堡之变还有一个多月,按照英宗的要求,浙江的反贼头目陈鉴湖六十多个人活的被押到了京城。</h3></br><h3> <h3><strong>这些人到京城首先被送到了刑部,这是文官的地盘;三法司审完,意见很统一,斩立决</strong>,但是被英宗拦下来了,不能杀。然后这些人被转到了锦衣卫诏狱;这一下内阁慌了,杀了的话,死无对证,这还好办,你要是在锦衣卫诏狱里头,那就啥事都能问出来了。</h3></br><h3>然后六月初八,南京皇宫的谨身殿就被烧了,之后湖广、贵州同时爆发苗了。</h3></br><h3>湖广、贵州的苗乱,英宗是派靖远伯王骥带着征缅甸回来的十万大军,再加上四川、广西的援兵,一共是十三四万,就是打。</h3></br><h3>至于谨身殿被烧,六月二十一,英宗借着这个由头,下了一道非常长的诏书,这诏书的前半段内容是大赦天下;是上至文武百官,下到地方百姓,所有的错误统统赦免,既往不咎。但是自诏书发布之日以后,再犯的就要从重处理了,重罪不赦。</h3></br><h3>诏书发布的同时,英宗在军队有一些动作。</h3></br><h3><strong>2</strong></h3></br><h3>他命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 总督大同,命广宁伯刘安 掌中军都督府,建平伯高远 掌前军都督府;</h3></br><h3>六月底,他又派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领兵三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领兵一万五往宣府;</h3></br><h3>英宗派出去的这些人有一个特点,就大部分都是勋贵,皇帝能够控制文官,靠的是军队,皇帝控制军队,靠的是世袭武将,还有姻亲,就是驸马这些人。</h3></br><h3>英宗调这些人出去,下一步是要整顿军队。</h3></br><h3>其实正统十年英宗就开始清军,但是查不动。正统十三年国榷记载,兵部上报的明朝所有卫所在册的军队一共是六十万六千八百人,英宗派御史查了三年,只清点完了六万多人,就十分之一。剩下的人家御史还说,这得十次才能查完。</h3></br><h3> <h3>然后是正统十年查粮仓,明朝前期粮食就是军饷,清查的当年羽林前卫、忠义后卫仓库着火,正统十一年京都太仓、大宁中卫,还有彭城卫着火,正统十二年景陵卫着火,正统十三年忠义前卫着火,就查到哪儿,哪儿就着火,道理也很简单,有亏空补不上,你只能烧了,死无对证。</h3></br><h3> <h3><strong>这都是杨士奇执政那几年出的主意,让文官监军,然后边军就和文官同流合污了。军队吃空饷,兵部有责任,军队仓库里缺粮,户部和兵部同时有责任。你要是让内阁自己去查,他查到清朝也查不完。</strong></h3></br><h3>七月初二,英宗赏赐边军每人一两银子。但是英宗派了十个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分别去大同、宣府、辽东等地发钱。正常情况发钱,你把钱送过去就行了,派监察御史发钱,这就不对劲,因为监察御史和给事中那是检查工作,用英宗就是想借着发钱的机会,直接把部队的人数就清点出来,完事了。</h3></br><h3>七月初二人派出去不到十天,七月十一,大同宣抚、辽东还有甘肃,同时传来消息,瓦剌寇边;</h3></br><h3><strong>3</strong></h3></br><h3>瓦剌寇边这个消息按照文玩圈的说法叫一眼假,瓦剌都没有四万人,他怎么可能会四路来寇边?</h3></br><h3> <p class="ql-block">明朝的情报系统有两个,一个是兵部报上来的,这是受文官控制,另一个就是锦衣卫的情报系统,这是由皇帝直接掌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明朝北边什么情况,英宗心里有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宣府长城以外,明朝在草原上立着界碑,英宗明谕北方各个部落,你放牧不能过界,过了界就像寇边,人过了人没收,羊过了羊没收就这么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英宗和也先的关系好着呢,要是来寇边,也应该是兀良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兵部一说瓦剌来寇边,英宗马上就明白边将和文官勾搭到一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收到消息的当天,英宗就决定有必要亲自走一趟,这就是史书上说的英宗亲征;准确的叫法应该叫巡边,英宗巡边最害怕的除了边军的头头,就是内阁的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你甭管是吃空饷还是欠粮,只要查出问题,这几个人一个都跑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些人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英宗巡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兵部尚书邝野和户部尚书王佐因为牵扯到自己,他不方便出面,所以七月十四,他们让吏部尚书王直牵头,然后朝中的大臣联名上了一道奏章,劝英宗不要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兵凶器,战危势,你皇帝出去是有危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第二天,大同和宣府又传来消息,英宗派去大同的总督西宁侯宋瑛和武进伯朱冕阵亡了,同时宣府告急。西陵侯宋瑛和武进伯朱冕阵亡,没有士兵阵亡的数字,他们俩是被骗出大同城,被人干掉了,宣府告急是假消息,根本没这事。大同宣府同时搞事情,就是想吓唬英宗,让他不要出去,因为京城这个时候确实没有多少部队可以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英宗这个庙号并非浪得虚名,他只带了五万骑兵,拉着差不多半个朝廷的官员,第二天七月十五就杀出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