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谈

海涛

<p class="ql-block">  我时常在想:究竟经历什么样的人生,才算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p><p class="ql-block"> 想不明白,其实也很难想明白。因为想多了,就会演变成哲学问题。而哲学家的哲思,吾等凡人很难参透,姑且不谈也罢。再说,从古至今,谈及人生者,众说纷纭,云山雾罩,有些或许连他们自己也难从人生的辞海中绕出来。既如此,我又何必去故弄玄虚呢?更何况,像我这样的俗人连故弄玄虚的资本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可人啊,就是这么奇怪,总会在“对酒当歌”之时,开始兴叹”人生几何”,像烦闷忧愁时感怀“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四海漂泊中慨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偶有得意便直抒胸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凡此种种,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  也难怪,人本来就是复杂的高级动物,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即便是出家的和尚,想必也是受了人世间诸多烦扰,于是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当然,看破红尘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在这充满善恶美丑的尘世里飞驰而过,无论其喜或不喜,想或不想,愿或不愿,都得经历一个属于自己的弹指人生。</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这风驰电掣般的人生里,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度过呢?我生无慧根,距知天命尚有几年余,就像前面说的,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没有资格。况且不及古稀耄耋的年纪,又如何能看透人生呢?然而,习惯了工作闲暇之余舞文弄墨的我,总想去触碰这样的话题,今我不揣谫陋,肤浅也罢,显摆也罢,聊而思之,乐之。</p><p class="ql-block"> 我想世人在评判和衡量一个人的一生时,大概率会用“成功”这个词。成功了,就代表人生圆满了。持这种观念的人应不在少数。那问题是,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一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人生定义了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p><p class="ql-block">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也专门对这三种境界有过解读,即第一境为预期,第二境为勤奋,第三境为成功。然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前两境常有,却鲜有到达第三境。用武侠小说里练功作比方,常人毕其一生只能练到第二重境界,却怎么也突破了最高层。</p><p class="ql-block"> 我虽喜文学,但对于研究王国维这三种境界所折射的文学内涵,我学识浅薄,毕竟是外行人,也只能在边角之处肤浅地谈一点自己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诗词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太多的诗词大家以及其千古传诵的名句,那为何王国维会用宋代三位大词人的诗词呢?</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个问题文学界已有透彻分析,其中犹以诗词的“意象”之说为代表。今我想谈的倒不是“意象”,而是这三位词人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北宋词人晏殊可算为年少得志,十四岁便得宋真宗赏识,破格为进士。然而年少得志的他后来却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贬而又起,起而又贬,诗词看似描写悲秋怀人之作,实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向往,一种追寻目标的怅然感觉。王国维也是借此表达一个人无论顺境逆境,都要有远大的目标,对未来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才能望远,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p><p class="ql-block"> 我是坚定的“人生目标论”支持者,先不提成功与否,人生在世,总得有目标,这个目标不见得有多大,也不一定只有一个,每个阶段结合自身,找准定位。不定不切实际之目标,也不定庸俗低能之目标,只要可行,只要符合自己的定位预期,足矣。</p><p class="ql-block"> 北宋婉约派代表性词人柳永满腹才华,然而与晏殊不同的是,参加科举屡试不中,直至暮年才勉强及第,但也因为其放荡不羁的性格导致其在仕途之路上举步维艰,屡受打击,挫折、矛盾、辛酸、失意等伴随其一生,可谓是“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p><p class="ql-block"> 我想王国维引用柳永的词,就是用其告之世人:当我们追求事业的成功时,注定要经历各种挫折和磨难,此时唯有咬牙坚持坚持再坚持,只有这样才可能叩开希望之门。</p><p class="ql-block"> 而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一生命运多绛,壮志难酬,但他信念始终如一,就是保家卫国,收复中原。即便到了近古稀之年,听到国家的号召,仍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p><p class="ql-block"> 王国维用辛弃疾的这首千古佳句,启示我们:在追求人生理想当中,虽历经千山万水,但仍可能一无所获。此时,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追寻自己的梦想,这样才有可能在某个瞬间,收获成功。</p><p class="ql-block"> 对于上述三个境界,也正是季羡林老先生总结的预期、勤奋和成功。</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似乎仍然没有回答清楚前面提出的问题:什么是成功。</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敢为成功定义标签,但今年年初一段采访作家梁晓声的对话,我倒深有感触。</p><p class="ql-block"> 记者采访作家梁晓声时问:“您认为的成功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梁晓声听后平缓地说道:“我不认为一个人非得成功,好的生活其实应该是稳定而自适的。”</p><p class="ql-block"> 说真的,当我第一次听到“自适”一词时,有点不知所以。脑子里翻了一遍,也不大明白梁晓声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p><p class="ql-block"> 结果听到他后面的解释时,心里有了些许感悟。</p><p class="ql-block"> 他说:“这个自适我个人觉得是使自己的心性安稳下来,适合自己的那一种生活。如果每个人都去追逐所谓的‘成功’,而我们中国人又把成功定义为,要么是当官,要么是成为大款。文化才不应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人专门对他所提的“自适”做了解读:自就是自己的想法,适就是适合自己的生活,自适就是符合自己想法、适合自己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个“自适”一词我特别喜欢,也由此惊叹于文学家造词的能力,因为它代表的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豁达,一种情怀。正如陶渊明那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所体现出的人生哲理一样。</p> <p class="ql-block">  当然,适合自己的生活并不是说让我们“躺平”,而是不唯横纵攀比,不唯不切实际,还是那句话,找准自己定位。</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认为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度过一生。简单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p><p class="ql-block"> 然而说得容易,真正付之行动又何其之难。抛出上面两句,应该会惹一部分人嘲讽:活在这世上,如何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很多事情还不是“被动”地做吗?谁不想有“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的霸气辞职理由呢?可我得挣钱养家,还得顾及领导、父母家人甚至同事的脸色而拼命工作,你告诉我该如何凭自己心愿?</p><p class="ql-block"> 是啊,对这样的嘲讽我无力反驳,如电影《笑傲江湖》中任我行在面对令狐冲想退出江湖时的灵魂质问一样:“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恩怨”我的理解应该是广义上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非狭义的恩怨情仇。</p><p class="ql-block"> 说的通俗些,一个人活在这世上,又如何能摆脱这些难以隔断的丝丝蔓蔓呢?</p> <p class="ql-block">  对此我还是想据理力争之: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望可望之事待可待之人。也或者如先辈告诉我们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p><p class="ql-block"> 如此这般,甚好!而我,也一直在朝着这样的目标去努力,尽管也曾遇到磕磕绊绊,可那又如何呢?</p><p class="ql-block"> 毕竟,人生三千事,淡然一笑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