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一一探访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陈三立庐山故居松门别墅</p><p class="ql-block"> 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刘勇</p> <p class="ql-block"> 受朋友邀约,上月底周未上庐山盘桓二日。自1974年小学时第一次上庐山,我已记不清楚上了多少回庐山,庐山的主要景点基本都到过。由于之前上山或是开会、或是陪客,每次都匆匆忙忙走马观花,大都没有留下太多印象,真正是未识庐山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此次上山漫无目的,随心所欲,故决心徒步丈量庐山地理名胜,好好欣赏庐山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庐山属幕阜山余脉,位九江市南36公里处,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大部分山峰在海拨1000米以上,主峰汉阳峰1474米,据说在晴好的秋夜,在峰顶隐约可见汉阳的灯火。</p><p class="ql-block"> 庐山以雄、奇、险、秀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古人云: “ 庐山奇秀甲天下 ”。同时又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留下丹青墨迹和锦绣篇章。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浙江余姚著名学者黄宗羲认为庐山自然景观有三奇 : “ 生平见雨,自上而下,此雨自下而上,一奇也; 闻者,雨声、风声、云之有声,今始闻之,二奇也; 云之在下,真如浪海,小山之现其中者,无异蕴藻,三奇也 ”。</p><p class="ql-block"> 庐山的峰石草木飞瀑流泉均具审美价值,一石一水恍惚都有生命,能化入脑中、融入心中,使人惬意畅怀、陶然忘羁。难怪朱元璋感概"庐山美景看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p> <p class="ql-block"> 庐山人文底蕴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始,历代名人纷至沓来,在庐山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诗词歌赋、摩崖石刻、故事传说……</p><p class="ql-block"> 从 匡氏结庐,方辅得道,陶公采菊,董奉植杏,慧远传钵,李白望瀑,乐天觅春,半山登塔,东坡题壁,山谷清风,陆游记梦,濂溪说莲,朱子讲学,岳飞游松,孟頫书碑,朱皇封岳,唐寅洗耳,霞客记游,南海辨碑,散原卜居…不可胜数。</p> <p class="ql-block"> 近现代庐山更是风诡云谲,名贤备集,人物事迹更是多了去了!著名学者胡适在其《庐山游记》中将庐山历史文化概括为三大趋势 : 1,东林寺(慧远)代表佛教禅宗大趋势 ; 2,白鹿洞代表宋学大趋势 ; 3,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大趋势。</p><p class="ql-block"> 故庐山旅游只欣赏山景风光,不看别墅历史文化,犹樵夫砍柴,山重水复,熟视无睹,不亦憾乎?</p> <p class="ql-block"> 我此次上山最想拜访的却是陈三立故居一一庐山松门别墅。这不仅是因为陈先生是修水义宁同乡,是一位才兼文史、智澈人天的学者,更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诗人。</p><p class="ql-block"> 陈氏一门四代出了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五位杰出人物,后人称之“陈氏五杰”,其中四人入选《辞海》。</p> <p class="ql-block">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同光体”是近代闽派、赣派等各诗派总称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是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国画大师陈衡恪之父。他是维新四公子之一,又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p><p class="ql-block"> 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早年襄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维新变法,提倡新学。在整顿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罗致维新人才等方面,陈三立多所赞划,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1898年戊戌政变后,因父子推荐康有为、杨锐、刘光第等,以"招引奸邪"获罪,"革职返乡,永不叙用"。陈宝箴父子遭革职返乡,退居南昌西山,随后有传陈父被慈禧太后赐死,三立乃移居南京、上海避祸,已无意仕途官场,留连徘徊在宁、沪、杭一带,以售字为业。家国之痛,使陈三立更无心于仕途,自号“散原老人”,一心致力于诗,常与友人以诗、古文辞相遣,写出《渡湖至吴城》、《城北道上》、《园居看微雪》等很多优秀作品,成为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p><p class="ql-block">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p> <p class="ql-block"> 陈三立不但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事件的参与者。</p><p class="ql-block"> 1929年旧历10月,陈三立定居庐山牯岭,开启4年之久的山居生涯。头年三立次子隆恪时任汉口电报局主任,因独生女小从患百日咳,久治不愈,遂步三舅父俞寿臣后尘,挈妻女上山赁居养病,翌年始迎老父上山,约半年后购得此墅,遂移居养。</p><p class="ql-block"> 因早年三次游历庐山的经历,久有隐居庐山的夙愿,其赠梁启超诗有云: “ 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洲袖手人。”</p> <p class="ql-block"> 陈三立定居庐山,为当时士林所瞩目,由于庐山还是国民政府夏都,一时官绅名流、文人学士多往拜访,从留下的诗作可以看出其在汉、宁、沪、赣地区的重大影响。退居庐山后陈三立由仕复儒,完成了从“翩翩公子“向“散原名士”的角色转换,寄情山水,以诗怡情!但他并未真正“袖手”,参与了许多文化政经活动,对庐山乃至江西文化发展贡献良多。</p> <p class="ql-block"> 陈三立提倡学宋诗,以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艺术上讲究以学问为诗,求硬求奇求生 ; 政治上体认变法维新,厌陈厌锢厌俗。老人晚年诗文,弥自珍重,不轻易下笔。但定居庐山第一年即创作103首诗,刻印成《匡庐山居诗》一卷。大多为唱和伤悼、寻幽记游、山居感兴之作。</p><p class="ql-block"> 三宝树近代传名即与陈诗有很大关系。他写有四首记游黄龙寺的诗作,其中有“谁移赤水三珠树?只伴残僧百衲衣。直干瑰姿保今古,斧斤所赦与歔欷。”、“重寻古寺楼栏加,宝树高高佛紫霞。”等句,为三宝树传名之证。</p><p class="ql-block"> 庐山咏月诗很少,仅清人舒天香一首,而《匡庐山居诗》竟有七题八首之多。他的《中秋夕山居月》: “ 笼湖摇海中秋月,移向匡君卧处看。洗露峰峦迎皎洁,带星楼观出高寒。一生阅世丹心破,万里传辉白骨残。犹有酒怀邀对影,石根虫语落栏干。”有人说是老人晚年最好的律诗,曾在当时广为传诵。</p> <p class="ql-block"> 1933年夏在庐山的近百名社会名流齐集万松林李氏山馆,作诗酒盟会,以慧远《游庐山诗》为韵目,分韵作诗,集成《癸酉庐山雅集诗草》。三立老人欣然与会并为诗稿作序,这是庐山有史以来一次规模盛大的文化活动,社会影响深远。诗人罗惇(敷庵)称: “散原品节匡山峻,老主诗盟一世雄。” 陈三立作为那一代诗宗巨擘,无疑起到了轴心和凝集作用。</p> <p class="ql-block"> 唐代白居易因触怒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元和十二年,白游庐山大林寺,写下《游大林寺序》并题绝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与西林寺、东林寺并称庐山“三大名寺”,但因屡毁屡建,至明末清初原址已无人知晓,花经题诗处遂湮没,康熙年间毛德琦《庐山志》即无花径记载。</p><p class="ql-block"> 1929年,学者李凤高偶于石工凿石采料处发现刻有“花径”二字的石岩,经查阅资料确定此处即白居易当年咏桃花之处,于是请求该地业主慷慨捐地。约陈三立、吴宗慈发起捐款筑亭纪念,取名“景白亭”,继建花径牌坊,题刻柱联。大林寺僧竺庵补栽桃树数百颗,以应白居易赏花吟诗之景。三立老人欣然写下《花径景白亭记》立碑纪胜。湮没了数百年的“白司马花径”得以再次闻名于世,成为今天的“花径公园”。</p> <p class="ql-block"> 庐山飞瀑流泉自古有名,东有三叠泉,南有黄岩瀑、青玉峡、玉帘泉,西有石门涧最为著名。而王家坡瀑布隐藏在北麓深涧高壑榛莽丛林之中不为人们知晓。对于这一“山北绝胜”景观,三立老人竞四次探寻,留下“憩石挹飞泉”、“洗龙碧海”二条石刻题记,孕育了“碧龙谭”的名号。有感于山北道路蹇塞难行,遂发起募捐修路建亭,并作记题《听瀑亭记》,沉睡千万年的王家坡瀑布碧龙潭景点便声名鹊起,庐山奇秀秀在山北成为一时美谈。</p><p class="ql-block"> 1932年夏庐山志主编吴宗慈与庐山慈济会商议捐资修通铁船峰路径,路通筑静观亭,吴撰《静观亭记》,石门涧瀑布得以闻世。世传陈三立老人亦参与了铁船峰开发。</p> <p class="ql-block"> 庐山近代三座著名亭榭鼎足而立,三亭三记,而陈三立老人三据其二,题记夹叙夹议,写景抒怀,生动细致,诗人的山水情怀跃然纸上。瀑布默默流泻,晦而不显,不为世人所识,一经名贤品题,闻风选胜者蹑迹纷至,石泉为之展颜。</p> <p class="ql-block"> 三立老人参与的社会活动最值得一提的是,发起倡议续修《庐山志》、鼓励和支持吴宗慈完成修志宏业。他“提纲挈领、总成其事 ”。使山志自康熙时毛德琦编纂后200余年历史文化得以绵延不绝,亦使西人租占开发牯岭原委始未文献资料得以记载留存,可供后人研究。志稿完成,三立老人亲为阅审定稿并作序。吴亦因此山志成就一生事业,成为民国著名方志学家。1959年夏,毛泽东主席上庐山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件事便是索看《庐山志》。</p> <p class="ql-block"> 三立老人居庐山其间有大量的人事社会交往,留下大量的事迹轶事。这时期来庐山的名人,多与老人有联系,如梁焕奎、陈仁先、张元济、徐悲鸿、袁伯夔、曹经沅、李一平等人。陈仁先为之作《幽栖图》、《庐山云海图》。徐悲鸿与陈家渊源颇深,二度为老人画像 。组织万松林诗会的曹经沅搬到牯岭,作《新居距散原翁甚近喜赋》诗,绘《移居图》。而促成云南起义的李一平更是对老人推崇至极,成为松门别墅的常客,其在庐山创“交芦精舍”学堂,陈亦送亲友子弟入学。解放后李绝力促成位于杭州的陈三立与俞夫人合墓及长子陈衡恪之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33年,爱国将领马占山上庐山,将一首诗呈三立老人请教,老人赞赏并荐罗镜仁书写,请石工刻于松树林巨石之上,迄今可见:“百战赋归来,言游匡庐麓。…国难今方殷,国仇犹未复。…何当奋爪牙,万里飞食肉。” 而蒋介石多次在庐山开会,在三立老人八十寿诞,蒋送寿礼千元,老人峻拒不纳,蒋欲见面,老人婉言谢绝。张元济有诗赞言:“衔杯一笑却千金,未许深山俗客临。介寿张筵前日事,松门高躅已难寻。” 体现了陈三立既亲和可近又孤傲壁立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陈三立老先生还是南浔铁路修筑的首倡者。</p> <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攻占沈阳,三立老人终夜不眠 ;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侵占闸北,老人忧心忡忡,当他看到《淞沪停战协议》时,将报纸怒掷于地。一夜梦中大呼: “杀日本人!”。郑孝胥是陈好友,同为同光体重要人物,但郑出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成为汉奸,陈愤而删除自已诗集《郑序》与之绝交。1933年9月陈三立离开庐山就养于三子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家。1937年“七七事变”,人们四处逃亡,老人却言: “我决不逃难!” 有议论中国必亡,老人怒斥之。北平沦陷,日冠欲招致出任伪职,老人闭门谢客,坚拒不许,敌探日伺其门,百般游说,乃呼佣逐出,忧愤不食,以八五高龄殉难。老人曾有诗云: “老夫所殉与终古,当世犹称善属文”(《园居漫兴》),竟如夫子自道般一语成谶。</p><p class="ql-block"> 陈三立的殉国受到世人的高度赞美。1944年7月,为褒奖忠烈,激励民族气节,以纪念爱国诗人陈三立(号散原),国民政府将位于修水的“省立赣西北临时中学”改为“省立散原中学,翌年迁入县城紫花墩,即修水中学前身。</p><p class="ql-block"> 1995年1月《光明日报》等报导:“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日前决定,对松门别墅进行修复改造,建立陈三立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陈三立老人一生起伏跌宕、命途多舛,但他始终操行方正、傲骨铮铮、气节凌云。我对他的敬重和景仰基于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1,是他维新变法的勇气。他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荐并称“维新四公子”,还有“清末四公子”、“海内三陈”之名。他镶理父亲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成为清末唯一支持变法的封疆大吏,立学校、开矿山、建工厂、修铁路,开中国现代化风气之先。</p><p class="ql-block"> 2,是他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的名气,他是同光体诗派的领袖,是清未民初中国诗坛的盟主。他习古不泥古,贴近现实民生,充满了对于晚清时局及背后政治文化的深刻反思,而对文化启蒙推重,悲悯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因而开创一代诗坛新风。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特意拜会陈三立,称他为中国诗人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3,是他晚年的民族气节。陈三立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信守“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以死殉道。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重义轻生,宁折不弯的品格值得后人尊崇。</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文章奥府”的修水人,打小即耳闻目染陈门五杰的事迹,近年学诗,对陈氏三代诗作略有习读,对三立老人次子国学大师陈寅恪的道德文章尤为钦服。第一次知晓“松门别墅”即来自陈寅恪先生的诗,1945年他客居成都作《忆故居》“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斜阳。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充满了对故居故乡的深情萦念!</p><p class="ql-block"> 据吴宗慈《庐山志》载: 松门别墅位于牯岭河南路1129号。因甲午战争失败,1895年江西巡府九江分巡道签订《牯牛岭案十二条》协议,将英人李德立在长冲一带采取不正当手段盗买的土地永久出租,租期999年。李采取现代房产开发方式,将租借地划分为250块地皮出售,一时间西人纷纷在牯岭购地建房。</p><p class="ql-block"> 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大革命运动兴起,在庐山的外国人又纷纷抛售房产回国避祸。陈隆恪在此时从挪威人手中购得位于万松林一幢别墅,占地170平米为德式大坡屋面,二楼“同照阁”客厅三面均可眺望风景,门前一组怪石如虎蹲伏,经三立题刻后,遂以“松门别墅"命名,熊式辉诗云“新诗传读云侵屋,怪石争谈虎守门 ”,松门别墅成为庐山名人别墅。</p><p class="ql-block"> 此地海拨1184.7米,松林虬劲,云霞似海,视野开阔,风景优美。三立老人从山中移来俗称“土枇杷”的杜鹃花,并取名“云锦花”,老人去逝后,其子隆恪一日见云锦花开放,烂漫如霞,曾赋诗 : “ 幽谷移根托我家,香山夸艳野枇杷。婆娑宠荷嘉名后,今日重开溅泪花 ”。</p><p class="ql-block"> 三立老人对新家十今满意,为此写下《首夏移居松树林新宅》诗: “…仍存幼安榻,别据华胥世。…白曳月东出,红敛日西坠。孤襟媚光景,悠悠送年岁。…” 表达了陶令栖隐、名山游卧喜悦心情。</p> <p class="ql-block"> 此次有缘上山,当夜即迫不及待前往探访三立老人故居,同时希望一睹"月照松林"的美景 。岂料年淹岁久,行商路人无人知晓,绕行一周,竟无功而返 。翌日下午再往,终于找到小楼,铭牌标注现为河南路93号,虽列为省级文物保护,但残门绣锁户未开,楼内空无一物,未见有事迹陈列 。楼周杂草丛生,亦不曾看到散原老人移栽的云锦杜鹃,甚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 万松林在夕照下怪石嶙峋、苍松滴翠,散原老人手书摩崖 “虎守松门” 遒劲沧桑。但诗人已逝诗如祭,几缕梵音渺渺来。令人怅然有感!诗以纪之 :</p><p class="ql-block"> 访松门别墅</p><p class="ql-block">深壑高岩墅重重,卜居云上第几峰?</p><p class="ql-block">买屋匡岭安年景,守饿京畿惊世容。</p><p class="ql-block">涕泪芳痕遗史迹,冁然奇说传诗宗。</p><p class="ql-block">天移南斗星如隐,空賸残阳照碧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陈三立一家与庐山》刘经富著</p><p class="ql-block">2,人文圣山——历代名人与庐山 《网易新闻》发布</p><p class="ql-block">3,抗战时期绝食殉国的爱国诗人陈三立《文史天地》发布</p><p class="ql-block">4,《人倚松门》—陈三立和他的松门别墅 作者 方方 九江修水发布</p><p class="ql-block">5,《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余英时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