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纪念八一建军97周年,深切缅怀恩师与战友,愿健在的战友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三年前中国航母从这里起步——哈军工31号楼。在31号楼大厅左侧悬挂着巨幅的毛主席为海军提词,在右侧悬挂着祖国的海疆,它们天天激励和提醒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军学员,不忘责任和担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军工程系的系訓(毛泽东提词)</p> <p class="ql-block">大厅右侧的《祖国万里海疆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船厂锻炼,使命在肩</b></p><p class="ql-block">1966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退出部队编制,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没多久文革中断了招生和所有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舰艇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师们,尽管他们脱了军装,但心系海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立业,竭尽全力为海军之强大奋斗,以实现航母梦,强军梦。习惯了紧张工作的哈军工壮士们,文革初的一两年时间里,中断了教学,没了科研。海军发展,使命在肩。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到工人中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们组成教育革命小分队,走出迷茫,來到工厂,深入部队,听取工人和战士的心声,看到海军装备落后的现状,积极为复课做准备,到军船产品设计部门去考查调研,探寻我海军发展重器之关键。</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水面舰艇教育革命小分队赴大连红旗造船厂,帶队朱典明,成员有赵连恩,蒋小雄,李桓,朱庆寿,汤振明,伊绍琳,顾慰华等。小分队集体住在靠近南山的大连海军工程学院,那时这所学院刚刚搬迁去武汉,整个院区都空下来无人居住,只有我们小分队住进一幢学生宿舍一楼的一个大房间,室内有十来张双层铺的木板床。我们每天步行,准时到船体铆焊班组报到,跟工人师傅一起上船台装配建造第二艘051驱逐舰,第一艘051已经下水进行舾装。当时刚入冬,站在船台上,潮湿的海风刮脸如刀,但干起活来仍全身是汗。在那干了两个多月,对051驱逐舰的结构和建造过程了如指掌。那时船船工业及其配套设备还很落后,第一艘051驱逐舰上有些电子设备,还來不及安装到位,正在研制。但为了舰艇外形的完整,只能临时安装仿真天线。很多工人师傅常问,为什么我们不设计制造航空母舰?引起壮士们心潮难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艘051驱逐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实现航母梦,一生无悔</b></p><p class="ql-block">受到工人师傅的激励,壮士们不再消极等待,主动地去申请项目,要任务。1970年伊始,经过认真酝酿,壮士们开始行动。首先去作航母调研和资料收集,为研究和设计作好技术准备。当时的中国经济现状很不富裕,又加上西方对中国科技领域的严密封锁,有关航母方面的技术资料少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自1965年刘华清将军时任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并兼国防第七研究院院长,他带领着科研人员开始潜心研制核潜艇。1970年12月,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入海,经过4年的考核与完善,"长征一号”核潜艇终于入列中国海装。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核潜艇技术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华清将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p> <p class="ql-block">而在研制核潜艇的同时,刘华清也在思考研制航母的相关事宜,1970年7月刘华清开始组织国内第一次航母研制专题论证,花费心血起草了代号为“707”的《航母工程报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航母研究,数十年磨一“舰”</b></p><p class="ql-block">1969年前哈军工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研究院同时隶属于国防科委,刘华清时任第七研究院院长,他主导的“707”航母工程令人振奋。七院下面有十几个研究所,其中701是舰船研究所。由于当时航母没有正式立项,加之701所的海军产品设计任务重,难以安排人力,他们希望并支持哈军工首先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发挥院校优势,为航母设计作充分技术准备。</p> <p class="ql-block">从1969到1972的三年间,舰艇设计与制造专业没有消极等待,而是主动出击,专业领导小组成立了“707”任务组,项目负责人赵庆家,技术负责人刘文龙,组织大家首先开展国内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调研差旅得到学校教育行政经费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1970年“707”航母工程总体性能小组的部分壮士在31号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0年10月派2人赴北京七院论证部和武汉701舰船研究所联系有关航母预研事项。71年1月戴仰山,李谋奇等3名教员去北京双泉堡714所收集资料,他们向一位女负责同志咨询有设有航母的资料时,她说:有,在家里。第二天她带來一本苏联杂志等零散资料。后來才知道那位女同志原来是刘华清院长的夫人,资料是刘华清从苏联帶回来的,一直保存多年。此后,调研人员回哈将调研资料集中汇总,经分析论证確定航母样船的主尺度,随后便开始设计绘制航母总体方案与线型图,并着手在31号楼小水池进行模型试验的准备工作,另一小组开始进行结构强度的设计和计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707”航母总体方案与型线图</p> <p class="ql-block">1971年3月有10名同志兵分两路继续调研和进行船模试验,同时有三名同志赴北京向七院汇报任务组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向六机部领导请示任务,部里给任务组下拨预研经费五千元。</p><p class="ql-block"> <b>四、为航母建功立业,奋斗有我</b> </p><p class="ql-block"> 听到“707”的消息后,蓄势待发己久的水面舰艇设计专业的壮壮士们兴奋不已,先后有十五名同志参加“707”项目预研任务。任务组分总体性能组和结构强度组,由系专业领导小组统一领导。</p><p class="ql-block"> 总体性能组,组长刘文龙,成员有马文彬,蒋小雄,赵连恩,伊绍琳,李谋奇,苏永昌,秦鑫泉,高仲伟,丁正良,黄钖荣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文龙(“707”航母工程技术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文彬(螺旋桨设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谋奇(总体设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连恩(型线设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蒋小雄(总体设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苏永昌(型线设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秦鑫泉(总体设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伊绍琳(型线设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仲伟(模型试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锡荣(模型试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丁正良(模型试验)</p> <p class="ql-block">总体性能主要是確定航母主要尺度,在快速性,耐波性和型线等方面进行研究。经过对已掌握的资料经过全面分析和论证,并考虑到当时的具体国情,初步確定了航母基本参数:</p><p class="ql-block">航母的设计水线长:L=250米, 设计水线宽:B =30.5米,设计吃水:T =8.82米,方形系数=0.52 ,棱形系数=060,排水量为D=34971吨。</p><p class="ql-block">为了性能优化,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艉型(一个方艉,二个巡洋舰艉)及五种形状的球艏(不同下沉量和不同前伸量)。</p> <p class="ql-block">当时哈军工只有2.5m×2.5m×25m的小水池,允许实验船模最大长度只有1.5m。</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哈军工重力式小水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31号楼的东侧的</span>哈军工船模水池走廊一瞥</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试验精度,1970年5月考查调研了国内有大水池的几个单位,如上海船研所水池(半松园路),702所上海分部水池和南京林学院水池。试验是从1971年4月开始,在上海船研所水池和南林水池分别进行了多次试验。白天试验,晚上回招待所将模型试验结果换算到实船。那时还没有电脑和电子計算器,全是手工加计算尺計算。每次试验要持续10多天。试验模型用木箱包装隨车托运。为节省开支,我们只能坐硬座。有时找不到便宜的旅店就去住浴池,那时候大家都情绪保满,没人叫苦和有怨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70年水池调研期间作者在南京长江大桥留影纪念(大桥刚建通车不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在南京林学院水池拖车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1971年在南京玄武湖边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左起:本文作者,刘文龙,宣浩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70年与南京林学院水池试验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0年在南京林学院实验室楼前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左起:馬文彬,黄钖荣,刘文龙,伊绍琳,苏永昌)</p> <p class="ql-block">后来1972年又作了另一方案是保持设计水线长和设计水线宽不变,而设计吃水为8.35,方形系数为0.55,以比较方形系数的改变对阻力的影响。在保持排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两种不同的艉部形状进行比较。而球艏的球直径采用5米和8米两种方案,并取6种不同的球艏前伸量和沉浸量进行试验,以寻求对于最小阻力的最佳球体直径及最佳有利干扰位置。试验模型仍昰按同样的比例,由徐万琥和徐广利两位师傅精心制做。</p> <p class="ql-block">船体结构強度组,组长:戴仰山,成员有赵庆家,胡鸿增,宋竞正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庆家(船体结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戴仰山(船体强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宏増(船体强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体结构强度组主要研究船体结构形式及强度方面的計算。重点考虑飞行甲板,机库,总强度等方面的问题(包括外力,结构型式的影响计算)。</p><p class="ql-block">(1)根据资料统计分析航母飞行甲板的技术教据。</p><p class="ql-block">(2)理论计算飞行甲板参与总强度的判别式及条件。</p><p class="ql-block">(3)飞行甲板的形式及对舰体结构与性能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p><p class="ql-block">(4)从战术,技术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闭式和开式甲板的优劣。</p><p class="ql-block">(5)大跨度飞行甲扳结构强度的计算方法与探討。</p><p class="ql-block"> 戴仰山等三名同志去北京,大连,上海等地区进行调研,于1971年五月上旬返回哈尔滨,开始进行总体结构计算。</p><p class="ql-block"> 两年多的航母基础研究,得到701、702、上海船研所、南京林学院水池的大力支持,那个年代单位之间的协作都是全力和无私的。</p><p class="ql-block"> 1971年3月7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三系一专业领导小组向六机部打报告汇报航母的预研情况(图8),任务组继续完善“707”的结尾工作,全部研究报告归档于保密室(现档案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六机部汇报“707”预研工作进展情况的草稿(复印件)</p> <p class="ql-block">五十三年前在哈军工31号楼起步的航母工程,如今己实现。</p> <p class="ql-block">航母工程预研项目中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技术贮备,更新了教材,对哈船院日后的教学,航母技术人才培养与海军发展建设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哈尔滨工程大学荣获“国家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乃名至实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电子邮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053796154@qq.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