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洛阳没有可比性

全景曹州

<p class="ql-block">菏泽洛阳没有可比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马学民</p><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标题,可能有人会祖奶奶八辈咒骂,我不怯。我确定不会有人因此找我谈话,毕竟明朝已灭亡300多年了,“锦衣卫”早消失了吧!</p><p class="ql-block">前几天,接到洛阳邀请,我心里有点踌躇。这两年有个习惯凡到一个地方总要写点文字。洛阳虽说去过几次,但在这个敏感时节倍感忐忑。两地都举办“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杠”了几十年了,暗自“较劲”,背后角力。作为一个菏泽人不说实话偏袒一方,必有“吃里扒外”之嫌,若发文章,不分青红皂白跟帖,不骂你是“汉奸”就“高头”了!</p><p class="ql-block">牡丹到底有没有资格成为“国花”?撇开网民众说纷纭不论,但两座城市态度倒是颇为一致,从一开始就积极地为牡丹卖力“吆喝”。</p><p class="ql-block">这也不奇怪,一个是“中国牡丹花都”洛阳,一个是“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特此注明以笔画多少排序),态度如此积极,背后显然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国花”之争由来已久,你说“洛阳牡丹甲天下”,我说“曹州牡丹甲洛阳”,为了这朵牡丹花,两座城市早就“掐”了数十年。</p><p class="ql-block">古人做学问十分严谨,想必大家都知道洛阳在诗词歌赋、文化典籍中出现的次数,著名的有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白居易的“洛阳花不赛、君看漫天雪”, 杜甫的“白露凋华渐渐黄,一枝红艳露凝香”等,说的都是“东都”洛阳吧。史料记载,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50余位名家吟咏牡丹的100多首诗歌。</p><p class="ql-block">“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和曲阜俗语 “无孔不成席、无孔不成村”一样,行走在洛阳,历史厚重无处不在,到处都有先民的足迹,随便一个不起眼的所在就有可能和历史上某个大事件有密切关联,顿时让你惊愕不已并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十三朝古都”洛阳有着4000多年城市史、1500年建都史。五万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汉魏时期的彩绘陶器及百戏俑、隋唐时期的彩绘乐舞俑和釉色鲜艳、形态各异的唐三彩等,无不展示着古都洛阳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p><p class="ql-block">从夏都二里头密码、偃师商城西亳、“天子驾六”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到隋唐洛阳城遗址;从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到五代北宋时期,那些洛阳出土的文物,清晰展现了“河洛文明”的形成与演进轨迹和变化。</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里,商代玉戈、西周叔牝方彝、兽面纹铜方鼎、春秋时期的齐侯盂、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东汉鎏金铜龙首柄、曹魏正始《三体石经》、晶润无暇的白玉杯,流光溢彩的三彩灯,件件稀有、国宝精品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又到洛阳,坐在车内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中国最佳休闲城市隽永的秀美和历史文化的厚重。行走洛阳,街道、马路、小区、阳台、庭院,到处都盛开着牡丹花,那阵阵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笼罩着整个洛阳城,清芳四溢,直透肺腑,整个洛阳城就是一朵绽放在春风中雍容艳丽的牡丹之王。</p><p class="ql-block">洛阳最繁华、最辉煌的莫过于隋唐,牡丹亦是这样。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云:“是洛阳者谓天下第一也”,可能后来逐渐演变为“洛阳牡丹甲天下”。</p><p class="ql-block">若有人硬要把菏泽和洛阳比一比,总体而言,我还是认为洛阳的历史和牡丹的文化内涵应该更胜一筹。</p><p class="ql-block">宋代笔记体小说《爱日斋丛抄》载:真宗景德元年,洛阳有一朱姓的人家,在自家的花园中开辟了一个牡丹园。但他听说洛阳的牡丹与曹州的比起来有点逊色,因此心中十分懊丧,很想到曹州看一看,临行前吟诗曰:“遥闻曹州牡丹花,芙蓉国里最奇葩,但愿此行不虚行,庐州真面定不差。”景德二年,见到了曹州几乎家家都种牡丹,种类太多,又叫不上名字,从曹州回家,提笔写到:“独守洛阳井底蛙,曹州方见真芳华,此地牡丹如鲲鹏,家乡乃是小鱼虾。”</p><p class="ql-block">不知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清代诗人发出“曹州咫尺洛阳东,户户栽成锦缎同。绮点笼烟枝隐翠,画图富贵雨蒙蒙。天香不夺繁春志,花魁倾情初夏风。移别新园君未见,容颜更比嫁时红”的感慨确实是真。</p><p class="ql-block">前几年有人开玩笑,把洛阳牡丹比作“大家闺秀”,我以为菏泽牡丹早已超出“小家碧玉”范畴;还有人把洛阳牡丹比作“阳春白雪”,那菏泽牡丹早不是“下里巴人”。</p><p class="ql-block">菏泽牡丹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栽培历史。</p><p class="ql-block">曹州牡丹园有君临天下王者之风、千层花的“牡丹王”,株龄600多年,干径16cm,能同时开400多个花朵,周有溥杰题的“天下第一香”,也有舒同挥豪题下的“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石碑。百花园里还有400余棵、第一代“太空牡丹”。</p><p class="ql-block">菏泽牡丹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237个品种,栽植面积已超过1.6万公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也是国家牡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p> <p class="ql-block">在清朝时期,曹州牡丹的栽培技术已经可以做到隆冬催花的技术,据载清慈禧太后曾在春节看到怒放的牡丹花,笑言:“武后无此眼福矣。”</p><p class="ql-block">清代苏毓眉《曹南牡丹谱》载:“逮宋、洛阳之花尤为天下冠,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后又有“古称洛阳花似锦,今曹倒比洛阳强”说法。清朝大诗人王士桢也称牡丹惟“山东曹州最盛,从此才有“曹州牡丹甲洛阳”的说法。</p><p class="ql-block">若有人硬要把菏泽和洛阳比一比,在此而言,我认为菏泽牡丹的栽培历史和产业更胜一筹,或许也源于菏泽善于“后来居上”吧!</p><p class="ql-block">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名人的城市,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爱恨悲欢都交织在这片河洛沃土之上,你可能还不知道洛阳好多名人都与菏泽或山东关联。</p><p class="ql-block">不说伏羲河洛演八卦桑梓菏泽,也不说“孔子问礼老子”与洛阳,也不说生于菏泽,长在河南,成名在洛阳的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洛阳牡丹”马金凤。连着两地有一位天才诗人,他的传说,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早已深深地嵌入这两座城市,并影响着文学和历史文化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若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东汉“建安七子”之一、被南北朝文学家谢灵运誉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曹植《洛神赋》里面美伦美央的华丽片段。</p><p class="ql-block">李白《将进酒》“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的“陈王”,即封地在陈郡(鄄城)的曹植。传说他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从当时的京都洛阳返回封地“封地”时,路过洛河面对洛水有感而发,表面上是赞美洛神的美丽,向往美好的爱情,其实是在抒发怀才不遇的郁闷。也有人说曹植写的是心中的女神曹丕的妃子甄宓,这个也极有可能,自古才子爱佳人,从来宝剑赠英雄。两人两情相悦,情意缠绵,却碍于伦理道德而不可得,只好寄情于此篇《洛神赋》,一抒心中之相思。</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一生不得志、41岁郁郁而终,这位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可能还会写出《牡丹赋》来。因为他一生写赋四十七篇之多,有《芙蓉赋》《槐赋》《植橘赋》等,唯独没有牡丹。</p><p class="ql-block">菏泽、洛阳两地都把“牡丹”和“祖源”等作为旅游资源。洛阳除了“牡丹文化节”,还有“河洛文化节”,洛阳还先后举办了两届“根在河洛——客家文化学术交流会”,市长致欢迎辞,书记出席,真正体现了政府对祖源地、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的重视和热情。目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弘扬客家文化时代精神,汇聚全球客家人的力量与智慧,为共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p><p class="ql-block">“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孙膑、吴起、范蠡、曹植、黄巢、宋江等历史人物都同这里有密切关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是哪位伟人在什么情况下说的。</p><p class="ql-block">菏泽每年都举行公祭伏羲尧舜活动,但却在鄄城县富春和牡丹区胡集两地举行,不相互指责是假,暗自“掣肘”是真!2019年4月胡集举办春季祭奠尧舜活动,出席厅级干部20多人,还有在职,新闻只发往年类似通稿,不知何故。</p><p class="ql-block">去年市区都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但真正为祖源文化建设呐喊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年近80岁的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潘建荣,一个是为祖源文化研究东奔西走的市政协常委陈勇行,剩下那“半个”就是十多年来为家族做了点事的“本人”了。</p><p class="ql-block">可悲!回过头来再看文章标题,我认为真有点道理!</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马学民,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中共菏泽市开发区工委机关报《今日开发区报》总编辑。著有《春华秋实》《菏泽开发区史话》等十多部。作品散见《当代散文》《胶东散文》《齐鲁晚报》《菏泽日报》等。2021年、2022年两届齐鲁晚报“青未了散文奖”获得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