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笔墨意境

一丛幽兰

<p class="ql-block">  山水画是我国国画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派系。国画山水作品,以其悠扬的意境、完美的画工一直备受国画艺术爱好者的青睐。可以说,国画山水的意境表现的越高雅,该幅山水国画作品的艺术水平就越高。</p> <p class="ql-block">  在国画山水作品中,画家主要的作画是依托于笔墨和宣纸展开的。如果把意境看作是国画山水作品的灵魂,那么无疑笔墨就是国画山水作品意境表现的载体了。</p> <p class="ql-block">  因此,研究国画山水作品的意境表现,就离不开画家对用笔技巧的推敲、对着墨技法的研究和对画面空间构图的设计这三个方面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一、考究的用笔技巧</p><p class="ql-block"> 我国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韩拙就曾在其著作《山水纯全集》中强调“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的道理,表达了画家对纯熟的笔墨运用技巧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  我国画家谢赫也在代表理论“六法论”中对用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创造了先进的“骨法用笔”理论。事实上,在我国山水国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对用笔技巧的要求一直很高。在我国古代一直就有“提、按、顿、搓,中锋行笔”等多种作画运笔技巧,还讲究所谓“笔绝而断”之“筋”、“起伏成实”之“肉”、“生死刚正”之“骨”、“迹画不败”之“气”的“笔势”。足见历代画匠对用笔技巧之考究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淮扬洁秋图》就是笔法运用娴熟得当的经典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石涛 《淮扬洁秋图》</p> <p class="ql-block">  《淮扬洁秋图》是石涛的代表作之一,该幅作品描绘的是淮扬秋景。在整幅画面中,“秋水”的茫茫一片和芦苇的丛生遍地是画作的主景。这一疏一浓的对比将秋天的萧瑟刻画的绘声绘色。还有画面近处那掩映在树丛中的数间屋舍,寥寥数笔却点出了“秋之萧瑟”的主题。然后在画作中以几点红色的枫叶与水墨色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在对比中,秋天的气息被增强了,枫叶的红成了点睛之笔。还有那在江面上驶过的一叶孤舟。那泛舟水上的渔翁的闲情逸致将整幅作品的意境升华。在《淮扬洁秋图》中,画家用自己独有的“拖泥带水皴”的绘画技法,连皴带擦,浓淡、干湿并用,不仅利用笔法的变换营造出了湿润沃疏的质感,而且房屋用粗笔,芦苇用细笔的不同用笔方式将画面的层次感生动地体现出来,再配合尖笔剔出的草丛,整个画面被勾勒的萧森郁茂,体现了淮扬秋景的豪情奔放的壮美。</p> <p class="ql-block">二、高超的着墨技艺</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国画山水画又称水墨画,画面中的主要用色就是墨汁的“黑”和宣纸的“白”。“黑”者分五色,分别是“浓、淡、干、湿、黑”;“白”者,为我国清代画家唐岱提出,后被广泛收录入山水画的基本色彩之中,上述六色被合称为“六彩”。在我国古代,关于用墨提升画作意境的研究最早始于五代时期,当时的画家荆浩在其所著《笔法记》中提出了“六要”的概念,第一次提出了“墨的运用可以提升画作的意境”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  此后,历代画家均在用墨方面大胆尝试仔细推敲,先后创造出了包括“泼墨”“破墨”“蘸墨”“积墨”等在内的多种用墨技艺。仔细推敲历代画匠的作品不难发现,不管使用任何一种用墨技艺作画,保持下笔时墨汁的“润”度,是山水画作画的基本要求。正所谓“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笔渴时墨焦而屑,墨晕时笔化而溶。””用墨技巧对提升画作意境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例如宋代画家吴镇创作的《芦花寒雁图》就是着墨技艺高深表现画作意境的山水画作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吴镇 《芦花寒雁图》</p> <p class="ql-block">  《芦花寒雁图》是画家吴镇的代表作,画作展示的是在远岫平溪中,在石滩丛树旁,在那绵延缠绵的小溪和那茂密杂乱的芦苇从中,有一个人,悠闲地驾着一叶扁舟缓缓从溪中驶过。</p> <p class="ql-block">  那人独坐扁舟之中,颇有雅致的在这乏味的精致中抬头远眺,仿佛在这枯燥乏味中尚存一份常人无察觉的舒适与闲淡。还有远方那两只在溪面翱翔而过的寒雁,振翅飞翔的姿态栩栩如生。整幅画可谓动中取静,表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值得赞颂的是,整幅作品墨气酣畅,淋漓淳厚,极富写实意境。整幅画场景众多,但是画家通过对着墨的把握,不仅做到水墨湿润意境幽深,更是实现了利用淡水墨的浓淡之别区分山石的凹凸向背的精细技法,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三、巧妙的空间构图</p><p class="ql-block"> 山水国画的构图主要就是各种程度的黑色(墨色)与白色间隔、过渡、融合的画面。在颜色的更迭与交汇中,景色的远近、虚实,以及隐藏在画作背后的那浓浓的意境最终得以体现。巧妙的构图,不仅可以帮助画家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笔法和着墨技巧将远景与近景的虚虚实实结合起来,更能很好地帮助画家将整幅画作的意境表现出来。由近及远中,用墨的由浓转淡,由远及近中,下笔的蜿蜒回转,这些共同组成了山水画别开生面的意境天地。</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而山水画作主要就是利用墨汁的“阴黑”与画纸的“阳白”进行艺术创作的独特艺术作品,因此极其讲究在画作中对阴阳的掌控。</p> <p class="ql-block">  我国明朝著名画家戴进的作品《春山积翠图》就是运用巧妙的空间构图凸显画作意境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戴进 《春山积翠图》</p> <p class="ql-block">  《春山积翠图》描绘的是一位高士在山间小路曳杖缓行,书童抱琴在后侍随,主仆二人一前一后行进在高岭小径上的全景画面。画作以主仆二人为切入点,但是却以中、远、近三处景致的完美呼应和紧密结合为画作的重点,整幅作品在画家巧妙的构图和布局下,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由近及远看得到浩浩荡荡,由远及近看得出怡然自得。再加上利用画作的左右空间的交错构建出的虚实相济远近适宜的画面结构,一幅完整的“入山图“被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整幅作品中既有上山的辛苦,又有山中隐居的幽静,更有秀丽澎湃的俊美山河,可谓山水风景画作一绝。更重要的是,画面结构的组合变化使得整幅作品虚虚实实、飘飘渺渺,画中人向整幅画面的右角取势,近处的迎客松则转向画面的左角取势,这样的构图,与画面中景的山、树的走势形成小呼应,与远山远景形成大呼应,整幅画作虽分近中远三景但却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浑然一体。实在是空间构图凸显画作意境的绝世佳作。</p> <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国画山水画的意境表现,靠的不是几句精巧的点题诗,而是画家用自己的画笔,用自己的审美,用自己的思想在那方寸有限的画纸上呈现出来的无限风光。但是山水画作之意境美,追求的恰恰不是将壮丽的河山在画纸上刻画得多么惟妙惟肖,而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和画作中的景致结合起来,寓情于景,以景抒情。而具体到画作的创作,只有掌握了考究的用笔技法、高超的着墨技艺和巧妙的空间构图,国画山水的意境才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作之中。</p> <p class="ql-block">  山水画,画的是山水,但表达的却是画家心中的各种思想和情绪。画家的用笔、着墨,无不体现着其情感思绪的喜怒哀乐、高低起伏,而画作的构图,则恰恰体现了画家对画作的用心,对艺术创作的态度,还有蕴藏在山水画作之中的,那画家对绘画艺术的浓浓的热爱之情。</p> <p class="ql-block">本篇节选自:月雅书画《山水画的意境表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