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法國的聖米歇尔山修道院,位於諾曼第和布列塔尼兩個地區交界處,聖米歇尓山距海岸二公里,周長900米,海拨88米,該山的基底由花崗岩石構成,巍峨又险峻,如同海上堡壘一般,远看像島,近看是山,令人產生幻覺,無論怎样?它是中世纪最宏偉的建築工程之一。</p><p class="ql-block">聖米歇尓山的潮汐現象,令無數遊客為此著迷,每當傍晚時分,來自大西洋的潮水如千军萬馬般扑來,平均速度是每分钟62米,对沙滩上漫步的遊客還是不能輕易忽視,漲潮吞沒滩涂流沙,余下的只剩落日余晖。退潮时分,遼阔的海滩勾勒出壮麗的弧彎,海潮落差可達15米,海岸綫向外退伸20公里,不可否認這裡有著歐洲最威猛的海潮。</p><p class="ql-block">追溯聖米歇尓山的歷史,可見的記载,公元708年的一個夜晚,聖米歇尓托夢給歐柏主教,囑咐他在岩山上建立一座教堂,同样的夢連托三次,欧柏主教終于明白大天使的意志,經多年營造,很快成為中世紀天主教的主要朝聖地,其間經歷了火灾、戰亂、監獄等等變故,1979年終获聯合国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它也是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崗之外的第三大聖地。連法国作家雨果都称道聖米歇尔山對法國如同大金字塔对埃及一樣重要!</p><p class="ql-block">最近聖米歇尔山修道院迎來了它1000歲的生日,法國总統馬克龍親自出席並致詞,稱贊這是「法國精神」,希望後人继承並超越自我。</p><p class="ql-block">目前聖米歇尓山有棧桥連接,穿梭巴士可以接駁,但健行者会選擇从停車場步行约3英里,直到山腳下。</p><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山每年会有250萬人次光临。</p> <p class="ql-block">在到達聖米歇尔山入口處前,必須先通過小鎮,該鎮集中了咖啡店、礼品店、郵政局等,在繁忙季節人滿為患,但人們顾不得這些,繼續魚貫進入,狹窄的台格路通道湧滿了來往人群,但願不会出現踐踏事件。</p> <p class="ql-block">在旺季,遊客如雲,好在上、下山分道而行。</p> <p class="ql-block">介紹聖米歇尔山修道院的海报,十分醒目地張贴在入口處。</p> <p class="ql-block">山頂之下,朝西方向有個大平台,遊客可在此欣賞海湾壮丽秀美的全景,从诺曼第的尚波角到布列塔尼的格魯安角,可以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海鸥是聖米歇尔山的常客。</p> <p class="ql-block">回廊內院建于十三世紀,是祈祷靜思的好塲所,供修道士阅读并反复思考上帝的旨意,提供了天堂與人間联系的方法,同時也是連通修道院各主要部份的中心点。</p> <p class="ql-block">騎士廳規模宏偉,缺點是高度不夠,可是比較宽阔,是為紀念路易十一于1469年成立的聖米歇尔騎士团而命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贵宾廷建於十三世纪,專門用來接待身份地位高贵的朝聖者,十三世紀中期到十六世纪末之间,許多法国国王曾經光临貴宾廳,包括路易九世,菲利普四世,路易十一,弗朗索瓦一世等。</p> <p class="ql-block">用膳廳在修道院這類建築中,通常都佈置得特別漂亮,一般都是聖事慶典,令人聯想到「最后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聖馬丁地下聖堂興建于1030一l040年間,完工后不曾變更,地下聖堂比例勻称,綫條完美,令參观者惊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祭坛间建于十五至十六世纪,它可以说是火焰哥特式藝術登峰造極之作。這個祭坛間利用原有的羅曼式基座,設計了一個環绕形回廊,將小祭室聯結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从前,用來運输貨物,全靠這部绳索車,由六名囚犯操作。</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山還有很多珍藏,這是展覽大廳內供公眾欣賞的部分展品,幫助了解聖山歷史。</p> <p class="ql-block">称心滿意地归來。</p> <p class="ql-block">矗立在海湾潮水中的聖米歇尔山,不論自然景观還是人文建筑而言,都是世界遺產中最令人赞叹的地点之一。</p><p class="ql-block">聖米歇尔山在原本小教堂的基礎上層層扩建,是諾曼第时期建筑的傑作,裡面保存了許多重要书籍和手稿,是教徒們心中重要的朝聖地。</p> <p class="ql-block">心中的聖山一聖米歇尔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