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晋祠

马克

<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水经注》,是为纪念晋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span></p><p class="ql-block">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也是集古典园林,古建雕塑,诗文碑刻,古树名木于一体的风景名胜。</p> <p class="ql-block">唐园,位于晋祠的东侧,始建于1300多年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园林之一。园内有池塘、假山、亭台、廊房、花坛等景观,是了解唐代园林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贞观十九年冬天,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失利归来,在晋阳休整四个月。雕塑分别为: 李世民、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徐茂功、长孙无忌。</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位于晋祠景区内,是为纪念晋愍帝司马邺而建造的一座陵墓。飞龙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唐园廊亭</p> <p class="ql-block">晋祠大门</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进入晋祠大门后的第一个景观,它坐东朝西,是一座戏台,明清时期的建筑物。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span>从建筑结构上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p> <p class="ql-block">戏台,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书法老师、翰林、书法家、晋词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戏台部分为单檐卷棚顶楼台式,是演剧的前台,面对圣母殿。四周为廊,门左右各一圆窗,北方古建特点十分明显。据说台下埋着八对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瓮音箱”,这是古代一种增强音响效果的方法。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p> <p class="ql-block">对越牌坊,在晋祠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相传<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span>于万历四年(1576年)所建,造型优美,结构壮丽。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越”</span>匾额,悬于中央。“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span></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桥,位于晋祠圣母殿前,是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与圣母殿同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兴国九年(984年)。是晋祠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p><p class="ql-block">圣母殿长31米,宽25米,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总高19米,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近似方形。四周围廊,最为独特之处是前廊深两间,廊下异常宽阔。这样的处理,充分满足了祭祀活动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檐廊柱上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其中,六条雕龙制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两条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増加,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圣母殿其价值主要体现于大殿的建筑形制、规格和构造方法,堪称北宋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雕塑(侍女像)</p><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二。圣母殿的中央是“邑姜”像,左右两庑尚存有43尊彩绘塑像中,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span>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态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p><p class="ql-block">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曾赞誉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塑史上、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是一座独立的两进院落,祠门外台阶高耸,祠门悬挂贴金篆书“唐叔祠”匾。<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殿为元至元四年(1267)创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虽经明、清屡次重修,但从结构和材料看,仍保留了元代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祠的院中设享堂,单檐卷棚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陈列一组元代14位乐伎分两边排列,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手中持有笛子、三弦、琵琶、笙、拨等不同乐器,这组雕塑为研究我国元代杂剧和古代乐器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物资料。我国元代泥塑乐伎多已不存在,唐叔虞祠享堂内的14 位乐伎组成的如此完备的乐队在元代壁画偶见,而实物全国仅此独有。</p> <p class="ql-block">钧天乐台,于清乾隆年间创建。前部力三面开敞的歇山卷棚建筑,后部为单檐歇山顶,前檐明间巨大的雀替镂空层雕,拱眼壁上的矮雕龙凤装饰,使得整座乐台显得结构简练,雕绘精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格外精美,为</span>祠内清代建筑代表。"钧天"取自《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旧时每年正月初八,民众在此向关帝献戏。钧天乐台"匾为当代著名考古学、古文字学家张颔用大篆所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钧大乐台主要是</span>祭关帝时演出之用。</p> <p class="ql-block">钧天乐台侧面</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祠,位于晋祠景区东南角南湖湖心,为仿汉代高台式祠庙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山门</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p> <p class="ql-block">上生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下生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奉圣寺大雄宝殿,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明代重建。原为太原市马庄村芳林寺大殿,1981年迁建于此。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普贤、文殊等9尊像,殿周绘有"佛传图""说法图"壁画,为20世纪90年代作品。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宝者佛法僧三宝。</p> <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隋文帝开皇年间创建,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p><p class="ql-block">楼阁式砖塔,高38米,八角七级,每级四门,每层题额皆为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塔顶饰有琉璃龙八条。</p><p class="ql-block">每当红日西斜,漫天云锦,晚霞映照,古塔牛辉。"宝塔披霞"为晋祠外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善利泉亭,系为保护善利泉井而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1年~555年),明嘉靖年间重建。为八角攒尖顶亭,面积72平方米。其斗拱昂嘴已改为明代手法,间架结构仍是北齐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门鼓石,它们是一种功名和权利的标志。相传古代打仗胜利归来的将军,为显耀其战功,就会把战鼓置于门前,后来被门鼓石代替。有击鼓、升堂、听政之意,石鼓鼓面也有刻龙凤、花鸟等纹路。</p> <p class="ql-block">出晋祠,也有称“气肃千秋鼓楼”,是纪念关羽的。民间称呼关羽为关老爷,所以叫做“老爷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