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六)——同里、黎里等

🐮豆豆

<p class="ql-block">  江南美,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吴侬软语,说不完道不尽的美!</p><p class="ql-block"> 本篇介绍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苏州市太仓市和常熟市的七个江南古镇,顺序如下:</p><p class="ql-block"> <b>一、同里古镇</b>,位于苏州市吴江区;</p><p class="ql-block"> <b>二、震泽古镇,</b>位于苏州市吴江区;</p><p class="ql-block"> <b>三、黎里古镇</b>,位于苏州市吴江区;</p><p class="ql-block"> <b>四、芦墟古镇</b>,位于苏州市吴江区;</p><p class="ql-block"> <b>五、铜罗古镇</b>,位于苏州市吴江区;</p><p class="ql-block"> <b>六、沙溪古镇</b>,位于苏州市太仓市;</p><p class="ql-block"> <b>七、古里古镇</b>,位于苏州市常熟市。</p> <p class="ql-block">  <b>一、同里古镇</b> </p><p class="ql-block"> 同里古镇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p> <p class="ql-block">  <b>泰来桥</b></p><p class="ql-block"> 泰来桥:跨冲字、秵禾兼 两圩,明末(1640年),裏人马而锡,出资银五十两,建木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徐焕易石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修,2003年,由镇政府出资,将东西两块石梁置换新石梁。(东石梁于1983年秋断裂,由水泥代替,西石梁于2003年3月断裂),并对桥局部进行维修。该桥是镇中心体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桥,梁式单孔,桥台为青石,其余为花岗石砌置,东西两侧为木栏,此桥已不作为主要通道,由其东侧中川桥通行。此桥长30.85米,桥面宽3.43米,桥堍宽4.94米,矢高4.35米,跨高10.85米。桥墩南北内侧,均刻有“乾隆丙寅春贞徐焕章氏建”字样,柱石上有对联:东为“垂天螮蝀通兰鷁,夹岸楼台护玉龙。”西为:“题柱客从云表度,涉川人向镜中来。”</p> <p class="ql-block">  <b>明清街</b></p><p class="ql-block"> 古镇商业街之一。1996年建,长160余米,为明清建筑风格,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两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遗风”四字由费孝通题书。</p> <p class="ql-block">  <b>古戏台</b></p><p class="ql-block"> 同里古镇古戏台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历史悠久。古戏台的建筑非常精美,它是一座有两层的木结构建筑,由四根柱子支撑,支撑着坡形的屋顶,屋顶上悬挂着彩旗,彩旗的风格和颜色每年都会变化,充满了传统的气息。古戏台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还是苏州著名的戏剧表演场所,每年都会有许多戏剧表演活动在这里进行,吸引了许多游客参观、观看演出。</p> <p class="ql-block">  <b>退思园</b></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p><p class="ql-block"> 内宅建有南北两幢楼(总共十楼十底),以园主字名为畹芗楼,是园主与家眷起居之处。两楼之间由“走马楼”回廊贯通,南北一式落地长窗,五楼底挂落栏槛,檐廊相接,典雅明敞。复廊东西两侧各设楼梯,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阳,又为主仆上下时避让。畹芗楼下另设下房数间,供侍者居用。内宅为园主居住及藏宝重地,因此内宅两侧石库门均用清水方砖砌成,以防火防盗。砖木结构的封火门,据说在同里的明清建筑中,仅此两扇尚属原物,其馀都为近世复制。</p> <p class="ql-block">  退思草堂是园内主体建筑,居荷花池北岸,南向,面宽五间,前出月台跨于水中。草堂的外观古朴端庄而又不失变化。堂前的月台贴水而建。</p><p class="ql-block"> 草堂的东侧建有琴房。沿琴房旁的三曲石桥可到水池东岸的眠云亭。眠云亭是二层歇山顶,下层被设置在周围的湖石遮挡。这种建筑与湖石搭配的方法,创造了“无山胜有山”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灵璧石伫立于荷花池南岸的独体巨石,高5.5米,因其形酷似一位临风远眺的长者,故称“老人峰”。从退思草堂外的戏台看这“老人峰”,又像一个繁体的“寿”字。此石顶峰呈龟形状。</p> <p class="ql-block">  <b>同里古镇三桥之一长庆桥</b></p><p class="ql-block"> 长庆桥,俗名谢家桥,跨东柳、两圩,旧名福建桥,又称广利桥。桥上有桥联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桥联表明建桥者义结同心,为民造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p> <p class="ql-block">  <b>穿心弄</b></p><p class="ql-block"><b> 穿</b>心弄这条小巷长300多米,平均宽度80厘米,两侧是高耸墙壁,头顶是一条线的蓝天,形成了与世隔绝的幽静空间。</p> <p class="ql-block">  <b>嘉荫堂</b></p><p class="ql-block"> 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国11年(1922),四进,门窗梁栋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厍人,先于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迁于同里营建宅第,共耗白银两万两。与诗人柳亚子同宗。</p><p class="ql-block"> 主建筑仿明代结构,俗称“纱帽厅”。因梁头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故名。</p> <p class="ql-block">  嘉荫堂 </p> <p class="ql-block">  嘉荫堂</p> <p class="ql-block">  嘉荫堂</p> <p class="ql-block"><b>  二、震泽古镇</b></p><p class="ql-block"> 震泽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318国道和沪湖高速公路穿越震泽古镇北,处于大运河支流-塘河,水路交通便利。震泽古镇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之乡</p> <p class="ql-block">  <b>慈云寺塔</b></p><p class="ql-block"> 慈云禅寺原名广济寺,始建于宋度宗赵禥咸淳年间(1265-1274年)。慈云寺塔相传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已有1750多年历史,是一座砖身木檐楼阁式的塔,总高38.44米,塔的外观为六面五层,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p> <p class="ql-block">  <b>宝塔街</b></p><p class="ql-block"> 宝塔街,旧名东大街,在镇东浴字圩,位于荻塘河之北。街与河并行,东起禹迹桥,西至斜桥,全长368米。街面不宽,中段尤窄。宝塔街区是一条呈“L”形的古街道,由宝塔街、南横街两条街道组成,总长908米。</p> <p class="ql-block">  <b>文昌阁</b></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里人徐学健等人重修,成为震泽新景。文昌阁两进,前为山门,宽三楹。后为阁,高三层,单檐歇山顶,四周皆窗,琼阁连通。文昌帝君神像供奉于阁上。</p> <p class="ql-block">  三、<b>黎里古镇</b></p><p class="ql-block"> 黎里古镇形成于南宋,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古镇核心保护区面积0.69平方公里,现存明清民国建筑近10万平方米,积淀着宋、元、明清和民国众多的历史遗存,古镇上弄堂之奇、古桥之多、河岸之美,充分彰显其格局独特、风貌完好的江南水乡韵味。</p> <p class="ql-block">  <b>仁安坊</b></p> <p class="ql-block"><b>  进登桥</b></p><p class="ql-block"> 进登桥,跨中心街和建新街,初建无考,明嘉靖7年修建,乾隆38年、光绪元年、20年再建。</p> <p class="ql-block">  <b>柳亚子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 柳亚子纪念馆,是一座清代乾隆年间的优秀建筑,又是一处近现代的重要史迹,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落成于1780年之前,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备弄深达92.9米,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101个自然间。现存的三座砖刻门楼,高大气派、栩栩如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柳亚子纪念馆作为一个专题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柳亚子与南社方面的藏品与资料,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柳亚子与南社文物资料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  <b>迎恩坊</b></p><p class="ql-block"> 镇中心有一个牌坊叫迎恩坊,是纪念南宋理宗朝的状元魏汝贤而建立。</p> <p class="ql-block">  河边老街有廊檐,可避雨雪,俗语:“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显鞋”,且弄堂多,据说数量堪称江南之最。</p> <p class="ql-block">  <b>青龙桥</b></p><p class="ql-block"> 青龙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跨平楼街和九南街,</span>建于明成化18年,乾隆18年再建,道光2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b>游船码头</b></p> <p class="ql-block">  <b>黎里天主教堂</b></p><p class="ql-block"> 黎里天主教堂,位于黎里社区九南街15号,坐北朝南,礼拜大厅面阔三间计12米,进深20米,高11.5米。此厅为中式庙堂建筑,高大雄伟,厅前建有三座石台阶,屋脊上刻有“愈显主荣”字样和“十”图案,十四扇落地长窗门一字排开,正门中上方挂有“若瑟堂”匾。</p> <p class="ql-block">  <b>四、芦墟古镇</b></p><p class="ql-block"> 芦墟古镇,被人们称之为最后的江南水乡,古镇的面积不大,整个古镇还是保持了居民正常的居住状态,古镇没有被商业化。</p> <p class="ql-block">  <b>人民桥</b></p><p class="ql-block"> 人民桥 这是芦墟古镇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b>观音桥</b></p><p class="ql-block"> 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分湖志》记载,观音桥原名泰生桥,始建年代无考。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镇上有识之士吴之湄等人募集资材重建泰生桥。该桥至今已有240“岁”,芦墟现存古桥中“年纪”最大,仍然整体良好。清季,西北堍空地上借桥身金刚墙建有小庵。庵里供奉观音像及关帝像。所以此桥俗称观音桥。该庵至1959年拆掉。</p> <p class="ql-block">  <b>五、铜罗古镇</b></p><p class="ql-block"> 铜罗,旧名严墓。位于吴江市南端,苏杭中心腹地,江浙接壤之处。它是一个有着一千五百年悠久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百载陈坛满古镇,九重香气郁铜罗”,因此有“酿酒之都”的美誉。相传西汉初期退职官员严忌墓安葬于此遂行名。</p> <p class="ql-block"><b>  六、沙溪古镇</b></p><p class="ql-block"> 沙溪境内水乡古镇,历史悠久,风景独特,物产丰富,素有“东南十八镇,沙溪第一镇”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沙溪古镇始于元末。明治年间,市镇日趋繁荣。监察御史苏赞的“御史府”,山西道御史曹逵,刑部朗中叶遇春等达官贵人,相继在这里建府造第,街景日好,“沙溪八景”,远近闻名。到明清时,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大批商人应运而生,需要一个文化交流、商品经济活动的地点。于是,沿戚浦河而建的临水建筑脱颖而出,古朴的石拱桥横跨戚浦河,“印溪书舍”、“南野斋居”、“连蕊楼”等一批古宅名居拔地而起,形成了枕河人家,小桥流水,小巷深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b>沙溪文史馆</b></p> <p class="ql-block">  沙溪古镇区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保存着独具特色的明清临水建筑、幽深古老的小巷、古朴雄浑的古桥及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等等。开凿于宋代的七浦河贯穿全镇,河道宽阔,河中有岛,为江南古镇一大特色。沿河两岸的古宅民居,错落有致,鳞次栉比。</p> <p class="ql-block">  <b>七、古里古镇</b></p><p class="ql-block"><b> </b>古里古镇坐落于常熟市东郊,白墙黑瓦、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这里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依然保留有众多历史遗迹,较有名的当属清代乾隆年间的藏书楼——铁琴铜剑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铁琴铜剑楼(维修闭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