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四)——山塘、平江等

🐮豆豆

<p class="ql-block">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从古至今,江南都是一幅美丽画卷,文人墨客笔下的迤逦风光。</p><p class="ql-block"> 本篇介绍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和无锡市的七个江南水乡古镇和历史文化街区,顺序如下:</p><p class="ql-block"> <b>一、枫桥风景名胜区,</b>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p><p class="ql-block"> <b>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b>,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p><p class="ql-block"> <b>三、七里山塘</b>,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市姑苏区;</p><p class="ql-block"> <b>四、荡口古镇</b>,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p><p class="ql-block"> <b>五、巡塘古镇</b>,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湖滨区;</p><p class="ql-block"> <b>六、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b>,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p><p class="ql-block"><b> 七、荣巷历史文化街区</b>,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湖滨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一、枫桥风景名胜区</b> </p><p class="ql-block"> 枫桥景区历史悠久,隋 唐以来由古运河孕育出繁荣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续至今;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描写出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意境,使景区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明代抗击倭寇,留下遗迹铁铃关,成为苏州西大门的一道屏障。枫桥景区距苏州古城3.5公里,占地面积10公顷,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b>枫桥</b></p><p class="ql-block"> 枫桥是苏州有名的古迹,在寒山寺北,距山门不过百步之遥,犹如一弯新月横跨在枫江之上,始建年代不详。当年张继夜泊时所见的唐代古桥早已不存,这座半圆形单孔石桥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  <b>铁铃关</b></p><p class="ql-block"> 铁铃关与枫桥相依,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是苏州人民抗击倭寇留下的唯一较为完好的遗迹。关上楼阁是1987年重建的,下部基台仍是明清古物。铁铃关是古驿道和古运河进入苏州城的水陆交通要塞。桥关相连,是江南古关隘的典型,至今已很少见。</p> <p class="ql-block">  江南美景搭配娇俏汉服女孩真是美哈!</p> <p class="ql-block">  <b>一枝园</b></p><p class="ql-block"> 一枝园,原来是段玉裁在枫桥寄居的宅园。</p><p class="ql-block"> 段玉裁,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曾官为四川巫山县知县。园中经韵楼是他的书房,他在这里完成了许多文学著作,最有名的就是《说文解字注》,是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许多文章都收录在《经韵楼集》中。</p><p class="ql-block"> 这里以湖石、小池互相依傍建成小园,临水筑轩,取张继诗意名“愁眠”,北侧的攒尖小园亭,移杨瓒故宅内亭名“水月亭”,这里是一处纪念名人名居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b>“吴门古韵”古戏台</b></p> <p class="ql-block"><b>  江村桥</b></p><p class="ql-block"> 江村桥,为单孔石拱桥,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由当地人程文焕发起募捐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拱桥位于寒山寺照壁前偏南,1984年,苏州市政府拨款整修,并列有《重修江村桥记》。</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在枫桥的东面,从江村桥走过去,就是寒山寺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  <b>寒山寺</b></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p> <p class="ql-block">  <b>寒拾殿</b></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寒拾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进入寒拾殿,正厅有一副楹联:“座上有寒山拾得,仍是钟声敲佛地;庭中无杂垢嚣氛,何须月影锁禅门”。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p> <p class="ql-block">  <b>普明塔院</b> </p><p class="ql-block"> 普明塔院在寒山寺的东部。</p> <p class="ql-block">  <b>普明宝塔</b> </p><p class="ql-block"> 普明宝塔是“一寺标帜”,是塔院的主体建筑,是寒山寺的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  塔院里,孩子们在喂鱼</p> <p class="ql-block">  <b>二、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b> </p><p class="ql-block">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p> <p class="ql-block"><b>  御碑亭</b></p><p class="ql-block"> 碑亭位于平江路南口,从干将路进入,很容易就能看到。亭内竖立着“平江图碑”的复制品,原碑保存在文庙(苏州碑刻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  <b>平江图</b></p><p class="ql-block"> 平江图为宋代平江(今苏州城)城市地图。系南宋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刻工为吕梃、张允成等人。后因年久,图碑模糊,于民国六年(1917)再次深刻,现存苏州市碑刻博物馆(文庙)。图碑高248厘米,宽146厘米,厚30厘米。其比例尺南北方向为1:2500,东西方向为1:3000。该图刻绘了宋代平江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详绘城墙、护城河、平江府、平江军、吴县衙署和街坊、寺院、亭台楼塔、桥梁等各种建筑物,其中桥梁多达359座,河道20条、庙宇、殿堂250余处。平江图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p> <p class="ql-block">  遇见平江路</p> <p class="ql-block">  <b>思婆桥</b></p><p class="ql-block"> 始建年代不详,但在宋《平江图》上这里已有桥,名为寺东桥,因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后又转化为思婆桥,据说因资寿寺是所尼院,而俗称尼姑为师婆所致。该桥1985 年曾重修。桥面以四条宽50厘米的花岗石梁并列而成,桥栏是高约40厘米不加雕饰的长条花岗石,可供过桥人坐在桥顶上休息赏景。东西两坡各有十级石阶。石栏外侧横刻着楷体大字“重修思婆桥 ”,桥台南侧石柱上刻有“嘉庆乙丑四月”等字,北侧石柱上刻有“里人”等字,这都是嘉庆十年(1805)重修时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  <b>寿安桥</b></p><p class="ql-block"> 平江路上的寿安桥,是一座普通的石板平桥,横跨于平江河上,西堍连接“平江九巷”之一的钮家巷。始建于唐朝,主体是宋代建构。《宋·平江图》将其标为寺后桥,因其位于资寿寺之后。清代初期称资福桥,同治年间时改名为寿安桥。</p> <p class="ql-block">  <b>雪糕桥</b></p><p class="ql-block"> 雪糕桥得名于张姓孝子抟雪为糕奉亲的传说。雪糕桥上原建有观音堂,俗称“桥驮庙”。如今庙已不在,却仍有飞阁跨通波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b>中国昆曲博物馆</b> </p><p class="ql-block"> 中国昆曲博物馆坐落于昆曲的发祥地江苏省苏州市古城区平江路中张家巷全晋会馆内。目前正在实施整治维修和陈列提升工程。</p> <p class="ql-block">  <b>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苏州评弹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中张家巷,有评弹各类珍贵历史资料1.2万余件,各种评弹孤本、脚本几百部。</p> <p class="ql-block">  <b>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二进大厅以清代形式设立书场,定期表演评弹书目</p> <p class="ql-block">  <b>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女士捐赠了陈云生前珍藏的评弹音像资料560多盘,为评弹博物馆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b>胜利桥</b> </p><p class="ql-block"> 胜利桥,宋朝名为积庆桥像平江路上大多数桥一样,资历都不浅,清代至民国为吉庆桥,且是美美的拱桥。</p><p class="ql-block"> 1970年吉庆桥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桥宽7.1米,长6.9米,跨度5.28米的钢筋混凝土板梁水泥单孔桥;更名为胜利桥。</p> <p class="ql-block">  <b>挹清廊</b></p> <p class="ql-block">  <b>苏军桥(青石桥)</b></p><p class="ql-block"> 苏军桥在宋《平江图》上就已标注。苏军桥的出典已难考证了。清代名为众善桥,又名苏锦桥。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民国十年(1921)又重修。1948年重修,石料源于已毁的青石桥(卫道观前西端的石板平桥,由于河道填塞拆除),此后,当地人称此桥为青石桥。1960、1980、1991年三次重修,将原为拱桥的苏军桥(青石桥)修为了平石桥。2003年平江路改造工程,重建为石拱桥,桥名复称“青石桥”。</p> <p class="ql-block">  <b>苏军桥</b></p> <p class="ql-block">  <b>苏州苏扇博物馆文创店</b></p> <p class="ql-block">  <b>朱马交桥(也称朱马茭桥)</b></p><p class="ql-block"> 朱马交桥座落在平江路和蒹葭巷的交会处,跨大柳枝河,桥位、桥名与宋《平江图》一致,但原是拱桥,现为石板平桥。康熙廿三年(1684)重建,1982年、2003年又两度重修,现为花岗石梁桥,桥长6米余、宽4米余,高2.3米。</p><p class="ql-block">据说,清人钱彩章回小说《说岳全传》写道,岳飞被秦桧爪牙抓捕,开启风波亭冤案。岳飞的贴身护卫“马后王横”正是在此桥被杀,血溅桥石,此桥石被苏州人珍藏至今。</p><p class="ql-block"> 如今,朱马交桥是平江路留影的首选点,与通利桥相衔而成“双桥”景观。执一柄团扇,着一袭旗袍,悠悠漫步在古桥之上,听河水哗哗的流淌,如同穿越了历史时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黄丕烈藏书楼</b></p><p class="ql-block"> “百宋一廛”是黄丕烈的藏书楼,位于菉葭巷88号的平江华府酒店院内。在清代乾嘉时期,和正门位于悬桥巷的潘氏松麟义庄属同一院落,黄丕烈将世间古籍善本从各藏书家手中购来,在自己居所的石库门里构筑了一个宋版书籍的王国。所购之书,按其类别分藏。藏书室有“士礼居”“读未见书斋”“陶陶室”“小千顷堂”“学海山居”“求古居”“红椒山馆”“学耕堂”“冬蕙山房”等10余处。因其精于校勘,经他手所校之书,在版本界、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藏书家、书商对于黄氏“士礼居”藏书,趋之若鹜。黄丕烈的藏书事业是苏州藏书史上的高峰,故有“五百年来藏书第一人”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b>方嘉谟故居</b></p><p class="ql-block"> 方嘉谟故居位于悬桥巷47号,方嘉谟是清末民初苏州有名的西医专家,与同在悬桥巷的著名中医专家钱伯煊齐名,并且二人还是同一学校的校友。方嘉谟学习西医,放弃了平江路旁钮家巷的方家祖宅,而在悬桥巷重新择地建屋,并且还在那开办了一个比较小的西洋医院专门接待病人。</p> <p class="ql-block">  <b>洪钧故居</b></p><p class="ql-block"> 平江路悬桥巷27、29号桂荫堂,为清代苏州状元洪钧故居。桂荫堂,为洪钧出仕后所建。整座第宅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一处苏州古城目前保存较好的清末苏州状元故居,对研究清代建筑和苏州人文历史都有较高的保护价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惠荫园</b></p><p class="ql-block"> 惠荫园始建于明朝,园址初为明代嘉靖年间归湛初宅园,后属胡汝淳,名“洽隐山房”。 (民国初年惠荫园照片) 园中有“小林屋”水假山,为叠山名家、画家周时臣仿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设计,是全园的精华。洞中石床、神钲、玉柱、金庭诸景,无不毕具,美景如画,宛若天成,一时声誉卓著,终年游人纷沓、络绎不绝。 民国后,园渐破败,曾作阅报社、游艺场,解放后归于苏州第一初级中学。</p> <p class="ql-block">  <b>安徽会馆</b></p><p class="ql-block"> 苏州古城内南显子巷的安徽会馆,建于清同治四年至六年(1865-1867),属于惠荫园部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处在明代嘉靖年间为归湛初宅园,由周秉忠布画,建有台榭池石及水假山。后属胡汝淳,名“洽隐山房”,后荒废。清顺治六年韩馨入城购归氏废园,修为栖隐地,名“洽隐园”。康熙四十六年毁于火,惟存东南半壁奇峰秀石。乾隆十六年重葺二楹于占石洞口,由蒋蟠漪篆书“小林屋”字额。后归皖人倪莲舫知府,修建后易名“皖山别墅”。咸丰年间,传说太平天国听王陈炳文曾居此。潘钟瑞《苏台麋鹿记》载:“南北显子巷合而为听王府,包人洽隐园,巷道中截。”按太平天国王、将占富室巨宅临时驻扎,称为“打馆”,潘所称王府实际上是打馆性质,听王在苏仅是短暂驻扎,该处应称为听王陈炳文所打之馆。</p> <p class="ql-block">  <b>张辛稼旧居</b></p><p class="ql-block"> 张辛稼(1909年--1991年)名枢,曾任江苏美术专科学校教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美协理事。其故居位于肖家巷30号。</p><p class="ql-block"> 如今,其后人在旧居上开了一家创意画廊,也算是薪火相传了。</p> <p class="ql-block">  <b>古昭庆寺(现为苏州市平江文化中心)</b></p><p class="ql-block"> 昭庆寺位于姑苏区大儒巷38号,始建于元天历年(1328年),明洪武初归并北禅寺,后为王氏园。明崇祯末,僧养素赎为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建大殿,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十年(1871年)僧启宗重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封收归官并改为高等小学校,1951年更名为吴县县立大儒中心小学校。现为苏州市平江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苏州城建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苏州城建博物馆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占地1600平方米 是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卫道观前潘宅为基底改建的专业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  <b>苏州城建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保护·更新·传承</b>——华人德、赵华新师徒治砚合展暨古建老宅修复案例展览</p> <p class="ql-block">  <b>卫道观</b></p><p class="ql-block"> 卫道观位于苏州平江路卫道观前16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初名会道观,始建于元初,道士邓道枢所创,在原宋代上官氏废圃上建立。明初归于玄妙观。成化十二年(1476年)主持张复淳重建,嘉靖二十年(1541年)长洲县令吴世良捐俸修葺,更今名。清康熙四年(1665年)周宏教重修扩建,嘉庆十五年(1810年)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1917年和1953年又几度修缮。</p> <p class="ql-block">  <b>唐纳故居</b></p><p class="ql-block"> 唐纳故居位于胡厢使巷25~40号。唐纳,20世纪早期的苏州才子,因在上海报界撰写影剧评论而蜚声文坛,并由此而认识江青,结婚后还一起来苏州故居小住。</p> <p class="ql-block"><b>  胡厢使巷节孝坊</b></p><p class="ql-block"> 胡厢使巷这座节孝坊是目前平江路历史街区现存构件最完整的古牌坊。建于清同治十年,为表彰清代吴中名士陶士龙之妻高氏所立。牌坊材质,花岗石;形制为一间二柱三楼,间宽2.36米,高6米,牌坊上高低错落的石檐微翘,横枋上还雕有精美的仙鹤。</p><p class="ql-block"> 这座牌坊还有个“意外”,牌坊上龙凤位置颠覆了传统,龙在下,凤在上。这是慈禧执政年间的规制还是地方大员为了逢迎慈禧而作的创意,已成历史悬念了。,</p> <p class="ql-block">  <b>祯彩堂</b></p> <p class="ql-block">  <b>众安桥边穿着汉服的女孩</b></p> <p class="ql-block">  <b>三吴亭</b></p><p class="ql-block"> 三吴亭为一六角单檐亭,原址在解放前为火神庙,解放后已废,搭成为民居。苏州平江区政府在这里建三吴亭,既是纪念巷中前贤,也是为居民建一休憩场所、为游客建一观景处。 </p><p class="ql-block"> 三吴亭的得名有两个原因,一是纪念胡厢使巷内一位前贤,叫丁从善,字宝之。丁宝之先生是苏州三吴绸厂厂主,为人正直,被推选为苏州丝绸铁机公会监察委员。另一层意思是,苏州为吴郡,后分为三州(一说为苏州、湖州、常州),称为三吴,有名句“浪下三吴起白烟”,此亭即以三吴名之。</p> <p class="ql-block">  <b>三、七里山塘</b></p><p class="ql-block"> 山塘街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7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p> <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期,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开挖成山塘河,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称为山塘街,沿街均为古建筑。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p> <p class="ql-block">  <b>通贵桥 </b></p><p class="ql-block"> 通贵桥位于东杨安浜北,跨山塘河,桥北为山塘街。是山塘河自东向西第三座桥梁(东为山塘桥,西为星桥)。</p><p class="ql-block"> 明弘治初年建,拱形环洞石板桥。崇祯十三年(1640)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绪六年(1880)再修。</p><p class="ql-block"> 山塘街通贵桥段明清时期曾是苏州繁华的商业区,桥旁有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显赫的府第。</p> <p class="ql-block">  <b>山塘古戏台</b></p><p class="ql-block"> 山塘街古戏台位于通贵桥西侧,是一座“易地移建”的古戏台。戏台原在东汇路68号外安齐王庙内,2003年移建到山塘街,被列入苏州市控保建筑,占地310平方米,建筑面积362平方米。戏台坐北朝南,呈正方形,上下二层,底层砌筑半墙,墙上设置木构玻璃窗,四角设置四根方形石柱,支撑起戏台。屋顶为悬山式,翘起的戗檐上排列蹲兽,两侧飞檐下各悬挂一串红灯笼,题“山塘”两字。东西两侧木柱间,从上至下,分别镶嵌斗拱、垫栱板和挂落,垂莲柱错落其间。</p> <p class="ql-block">  <b>苏州商会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苏州商会博物馆设在山塘街原泉州会馆。苏州商会博物馆是苏州商会的百年展览,也是苏州近现代商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苏州近现代史发展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  苏州是苏商文化的发源地,一九零五年,在上海、天津之后,苏州正式成立商会。统辖苏州、淞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各商务分会,与上海、江宁两地商会共管江苏商务。</p> <p class="ql-block">  <b>岭南会馆</b></p><p class="ql-block"> 岭南会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具体年代不详。因为广东地区泛称岭南,故岭南会馆又称“广东会馆”,民间讹为“广州会馆”。</p> <p class="ql-block">  <b>岭南会馆</b></p> <p class="ql-block">  <b>姑苏区运河文化展示馆</b></p> <p class="ql-block">  <b>姑苏区运河文化展示馆</b></p> <p class="ql-block">  <b>山塘街</b></p> <p class="ql-block">  <b>山塘评弹昆曲馆</b></p> <p class="ql-block">  <b>路接阊阖</b></p><p class="ql-block"> 靠近阖胥路有牌坊上书“路接阊阖”,阊阖是天门,因为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以传说天门中的阊阖得名。山塘街通阊门繁华之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阊门码头</b></p><p class="ql-block"> 风流才子唐伯虎笔下所描绘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的阊门码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唐少傅白公祠</b></p><p class="ql-block"> 苏州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修筑七里山塘,清嘉庆年间就建有唐少傅白公祠,后毁于太平天国年间。此处作为走进山塘的第一个景点,为06年重修,将白居易在山塘、苏州的生活场景以石雕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b>五龙桥</b></p><p class="ql-block"> 阊门码头前方是古城河上近年新建的五孔“五龙桥”。由于为五水汇合之处,故称五龙桥。</p> <p class="ql-block">  <b>御碑亭</b></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塘街入口处的御碑亭是一座四方亭,亭内有一块石碑,是曾多次下江南的乾隆皇帝的字迹“山塘寻胜”。</p> <p class="ql-block">  七里山塘又被称为“七狸山塘”。</p><p class="ql-block"> 相传,明朝初立,朱元璋放心不下曾是张士诚大本营的苏州,特派刘伯温到苏州来视察。刘伯温在苏州东转转西转转,一转转到了山塘街,发现山塘河横贯在白堤旁,状如卧龙,他担心这儿要出真龙天子,将与朱元璋争江山,便施展法术,设置七只石狸猫头在山塘街上,这七狸有千斤巨锁之功,能牢固地永久锁住龙身,朱明江山就可传至万世万万世了…</p><p class="ql-block"> 1、山塘桥畔美仁狸,山塘街的入口。</p><p class="ql-block"> 2、通贵桥畔通贵狸,这只在游客照片里出现频率当数最高。</p><p class="ql-block"> 3、星桥畔为文星狸,桥下面就是菜场,这只的位置在老街区了,所以来往买菜的比较多。</p><p class="ql-block"> 4、彩云桥畔为彩云狸,彩云狸的居住环境很“原生态”。</p><p class="ql-block"> 5、普济桥畔为白公狸。</p><p class="ql-block"> 6、望山桥畔为海涌狸,座落在虎丘塔寺的大门外。</p><p class="ql-block"> 7、西山庙桥畔为分水狸,这桥的位置是最偏远的了,要从虎丘继续过去,比较安静,靠近公共厕所(无灯)。走到分水狸彼时已近夜间11点,突然公厕走出一人,吓出一身冷汗,没想到人家顺势蹲在一边看你拍,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  <b>东齐会馆</b></p><p class="ql-block"> 东齐会馆(山塘街552号)又称齐东会馆、山东会馆,清初顺治年间胶州、青州、登州商人创建,乾隆时重修。殿宇宏敞,园池清幽。咸丰十年遭兵燹后即未能恢复。现存大门两旁高墙,通体贴磨细方砖,瓦檐下饰斗拱,问以花卉纹垫拱板,雕镂极精。此外还有破厅五间,雍正、乾隆重修碑各一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敕建报恩禅寺</b></p><p class="ql-block"> 敕建报恩禅寺位于苏州山塘街728号,初为康熙十三子怡贤亲王的祠堂,俗称“十三阿哥行宫”或“王宫”。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民国初期,僧人妙莲再次募款修缮。现存门厅、仪门两处建筑,门厅有八字形砖细照墙,正门朝南仿楼阁式结构,以砖细贴面,面阔三间;仪门也同样面阔三间。</p> <p class="ql-block">  <b>中国南社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 2009年11月13日是“南社百年”纪念日,坐落在苏州山塘街张国维祠内的“中国南社纪念馆”在13日这个好日子里开馆。</p><p class="ql-block"> 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团体,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提倡民族气节,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p> <p class="ql-block">  四<b>、荡口古镇</b></p><p class="ql-block"> 荡口古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南鹅湖镇境内,西邻鸿山越国贵族墓群和泰伯墓,东与苏州、常熟接壤。占地面积20.68公顷。古名丁舍,相传是东汉孝子丁兰故里,因位于鹅肫荡口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荡口古镇,距无锡市中心25公里,地处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秀丽的鹅湖孕育了历史名镇。镇内居民以华氏居多,其祖先华贞固熟读诸子百家,著有《虑得集》行世,族内子孙代代相传。因此,这里孝义之风盛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名人辈出,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成为江南粮赋第一乡。</p> <p class="ql-block">  这里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小桥流水、环境幽雅。这里历史遗存众多,有4个(13处)省级文保单位,1个市级文保单位,1个控保单位,50处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b>华氏义庄</b></p><p class="ql-block"> 华氏义庄,是江南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存续时间最长的义庄之一。清乾隆七年由华进思、华公弼父子创建,受到乾隆皇帝嘉奖,华氏子孙陆续修建。现存房屋四进,占地面积约2500㎡。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隔河照壁、码头及场地、八字照墙、门厅、轿厅、正厅(诒谷堂)和后厅。西路由北往南是仓廒、西花园和典当行。</p> <p class="ql-block">  <b>华蘅芳生平事迹陈列馆</b></p><p class="ql-block"> 华蘅芳生平事迹陈列馆,位于荡口古镇景区仓河北街新当里,为华蘅芳祖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华蘅芳(1833——1902),字畹香,号若汀。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世居荡口。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行者、数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上世纪九十年代修葺故居后面二进,最近全面修缮前五进,恢复了“惇惠堂”、“荔雨轩”和“行素轩”。占地面积3485平方米,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陈列馆将全面展陈华蘅芳生平事迹、学术成果和历史贡献。同时展陈部分家属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  <b>钱穆旧居</b></p><p class="ql-block"> 钱穆(1894——1990),字宾四,无锡延祥乡七房桥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自幼因求学,其父母以孟母择邻的方式,慕名而来荡口读书。现将他们当年租住王家祖宅(1903——1906)作为旧居,修复后的旧居建筑面积710平方米,展陈钱穆生平事迹和他在荡口童年生活、学习和成年后在荡口教书工作经历。</p> <p class="ql-block">  <b>关帝庙</b></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座落于义盛桥北址。原名义盛庵,由举人华祖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随后更名为汉寿亭侯庙(即关帝庙)。上世纪八十年代毁于火,本次修复建筑面积900㎡,庙内设伽蓝殿和三圣殿。伽蓝殿内供奉关公,关平与周仓为其左右胁侍。三圣殿内供奉的是药师佛、日光和月光菩萨。</p> <p class="ql-block">  <b>光影艺术装置作品《映射·基底》</b> </p><p class="ql-block"> 光影艺术装置作品《映射·基底》,设计师 / 作者韩生以水滴形状和太湖石底座表现江南小镇,镜面反射钱伟长旧居周边环境。镜面内装置发光文字图形,以钱伟长熟读的中国典籍、家训和物理公式手稿展现其知识结构和学术贡献。</p> <p class="ql-block">  五<b>、巡塘古镇</b></p><p class="ql-block"> 巡塘古镇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在滨湖区华庄镇巡塘村。当时新安乡行政局长钱凤书为解决当地乡民购物的便利,发起建设,沿河规划,百业兴旺,店铺鳞栉,因小镇坐落于巡塘河畔,三面环水故得名“巡塘镇”,为当时无锡历史重镇之一,连接华庄、雪浪、大浮、南泉之重镇的交通要道,成为锡南货物交易、人员集散要地,虽历经战乱,街市旧制仍保存完好。还是收购、加工蚕茧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六<b>、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b></p><p class="ql-block"> 小娄巷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的地方,在明清时期,它曾出过一名状元,十一名进士,十五名举人,八十名举人。江南民宅的简陋风格,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因为小娄巷是名门大户,所以在这里修建了七个牌坊,分别是绣衣坊、钟秀坊、毓英坊、文献坊、进士第坊、丛桂坊和进士世家坊。谈恺把万备堂建在了小娄巷,万备堂恢弘大气,气势恢宏,三面都是参天大树,绿意盎然,绿意盎然,背后靠着一个巨大的池塘,用石头砌成了山峰,里面有一条幽暗的走廊,十分安静。这座园林之美,在城里是绝无仅有的。后院里还有一座太湖五老山,重逾四斤,这是万备堂的遗物,但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毁了。万备堂有两块牌匾,分别是嘉靖帝朱厚熜,御书天章云锦,显赫辉煌。谈氏在元朝时就将谈信的故居改建成了家族祠堂,1370年改名为谈氏祠堂,谈氏后人世世代代祭祀,祖祖辈辈供奉,祖祖辈辈都有祖坟,坐落在小娄巷48号,里面有几块古老的石碑。一九四六年,由于右任为谈氏补修谈氏族谱。</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七<b>、荣巷历史街区</b></p><p class="ql-block"> 荣巷历史街区又称荣巷古镇,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龙山南麓,梁溪河北,蠡溪片区的河埒地区西部,北以惠山山脉为屏障,南临无锡的母亲河——梁溪河,往东通过梁溪路与锡惠景区相连,往西通向梅园景区。 </p><p class="ql-block"> 无锡荣巷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荣巷分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荣氏家族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家群体迅速崛起,使荣巷演变为街镇,给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建起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烙印和乡土特色的建筑群。至今,荣巷还保存着一条长约380米具有近代风貌的老街和157座具有时代烙印及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b>荣巷基督教堂</b></p> <p class="ql-block">  <b>荣巷西浜码头遗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