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课例:读《琵琶行》

路飞

琵琶行<br><br> 白居易<br><br>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br>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br>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br>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br>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讲解】<br>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有诗歌3000余首,居唐人之首。《琵琶行》是白居易歌行体中的代表作,是一首抒情意味浓厚的叙事诗,千古传诵。<br> 语文教材将该诗分为五段。第一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深秋时节,浔阳江头,送别朋友。古人写送别的名句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中国人似乎格外喜欢团圆,面对分别总是无限伤感。白居易当时的处境是:贬官来到偏远的九江,对朋友来看望他格外珍惜。他本就遭遇痛苦,再加上分别之苦,无异于雪上加霜。<br> 除此以外,本段还写了什么?渲染悲凉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秋瑟瑟”三字告诉我们,环境也是悲凉的。“举酒欲饮无管弦”则表明话别时内心的单调、无聊,一个“惨”字将孤寂、落寞与压抑之情溢于言表。分别之时,看见那一轮明月倒映江中;冷月无声,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痛、伤感与凄凉。就在这情绪极其低落之时,一个“忽”字出现了转机,似乎给诗人带来某种希冀与喜悦。于是,诗歌转入对音乐的描写。<br> 第二段向来被称为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究竟是怎样写的呢?第一,诗人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从“转轴拨弦三两声”的试音,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不经意弹奏出的声音;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娴熟的指法,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错杂繁复;从“间关莺语花底滑”的婉转流畅,到“凝绝不通声暂歇”的艰涩凝重;从“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激越铿锵,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震撼撕裂,琵琶曲展示了一个复杂、多变又完整的过程。旋律起伏跌宕,千回百转,荡气回肠。更为动人的是,诗人对音乐的描写紧扣一个“情”字:“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的变化与情感的起伏交相呼应,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只有让情感伴随音乐的起伏跌宕,才能含蓄地表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才能体现音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是阅读此诗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二,大量使用比喻。无论是“如急雨”“如私语”“如裂帛”的明喻,还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暗喻,或者是多个句子形成的博喻,都将无形转化为有形,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取得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第三,运用留白、烘托的艺术手法。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戛然而止后,诗人的内心活动仍在继续。诗人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享受之中,用明月来填补声音停止后留下的空白,读者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江夜明月听琵琶”的艺术画面。这些是多么高妙的艺术手法呀。<br> 古代诗文中描写音乐的作品很多,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都是描写音乐的杰作。刘鹗在小说《老残游记》中写“白妞说书”一段也十分精彩,其中写道:“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请读者想一想:如果白居易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改成“东船西舫皆叫好,掌声雷动顿轰然”好不好?显然不好。特定的语境决定了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才能收到最佳艺术效果。 再看第三段。这一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我们读后知道了琵琶女是不幸的,令人同情。那么,琵琶女自叙身世与上段音乐描写是什么关系呢?是对应关系。描写音乐一段,虽然没有写琵琶女的身世,但那优美动人的乐曲,实际上就是在叙述琵琶女坎坷的身世;自叙身世这一段,虽然没有描写音乐,但那悲惨凄恻的身世经历,实际上就是一首悲凉的乐曲。以音乐来描写身世,用身世来丰富音乐内涵,如泣如诉,相辅相成。<br> 读者需要注意的是,阅读《琵琶行》极易发生误解。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为支撑,拥有艺术的慧眼,否则,就南辕北辙。比如有人曾说,琵琶女的故事是假的;还有人说,诗人在夜晚与一陌生女子交往,怎么就不避嫌疑呢?对此,你们如何看待呢?<br> 其实,琵琶女的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怎样折射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好人格;重要的是琵琶曲丰富的内涵如何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酸甜苦辣;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如何映现了诗人所遭受的人生挫折。作为叙事诗,琵琶女是白居易精心塑造的文学形象,其目的是用来表现诗人的才华与不幸。大家知道,白居易才华横溢,但他不便在诗中赞美自己;他遭受打击,满腹委屈,无处倾诉,但不敢在诗中公开为自己辩解;他特别需要一位“知己”来折射他的才华与不幸,来倾听他的满腹苦水,进而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于是琵琶女便成为最佳选择。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遇合是常见手法,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屈原作品中更为突出。这是中国文人的创造,即用文学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仕途遭际,充分体现了艺术作品“异质同构”的审美价值。<br>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来重复一下白居易的遭遇。公元815年,当朝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杀身亡。面对这严重事件,朝廷上下却保持沉默。白居易挺身而出,上书朝廷“急请捕贼”。不料,白居易被扣上“越职言事”的罪名,贬官江州司马。多么冤枉!多么委屈!在偏远荒漠一样的江州,白居易情绪低落,内心痛苦,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委屈无处宣泄。琵琶女自叙身世,她的不幸人生与诗人的悲惨遭遇何其相似!音乐拨动了诗人敏感的神经,听完琵琶女诉说身世经历后,诗人有了同命相连的感受,他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迸发出震撼心灵的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龙小勇老师对此也做了生动的诠释。他说此时的白居易像一个饱受委屈的孩子见到了久别的妈妈,倾诉的闸门一下子打开:“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他又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如同一个行走在茫茫黑夜的过客,突然遇到了别人的施舍,看到了一线光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他更像一个乞丐,用真诚又可怜的眼光恳求琵琶女:“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br> 琵琶女被诗人打动了。她无法想象眼前这个陌生男子就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她更无法想象这位大诗人竟然遭受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但有一点她肯定感受到了,就是相类似的人生遭遇。“良久立”三个字把琵琶女内心翻江倒海般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既蕴藉又强烈。读者可以想象,琵琶女眼中一定含满泪水。她在想:为了诗人,也为自己,弹吧,再尽情地弹一曲!<br>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br> 诗人听罢,痛哭流涕,泪湿青衫。这正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至此,我们明白了: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琵琶行》深刻思想内涵和精巧艺术匠心之所在,也是它千古传诵的原因。黑格尔说过,真正的艺术品一定是心灵化的结晶。是的,《琵琶行》是诗人心灵化的结晶,是不朽的艺术杰作。<br>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捧读这首诗,仍然心潮澎湃,情不自已。为什么?不仅仅因为我们同情诗人的遭遇,还因为《琵琶行》所叙述的内容具有寓言性质,具有人类普遍意义,触及人性深处。现实生活中,谁没遭受过委屈?谁遭受委屈后不想找人倾诉?当无人可倾诉的时候,谁不在心中假想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这个假想的对象可以是女子,也可以是男子,还可以是自然万物。是文学,是诗歌,给了白居易倾诉的机会,也给了读者阅读与品味这首诗的机会,甚至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感谢诗人给我们创造了这么美好的精神食粮!<br> 枫叶荻花何处寻?<br> 江州城外柳阴阴。<br> 开元法曲无人记,<br> 一曲琵琶说到今。 <h1>教后记:</h1><h1> 我从教41年,每次教学《琵琶行》,内心都难以平静,课上两眼闪着泪花,不得不停下来平静一会儿。我太喜爱这首诗了,它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我的心。记得有一次刚下课,语文课代表便跑到我跟前,说道:“程老师,您改变了我对《琵琶行》的印象。”很多年前我备课时读到龙小勇老师写的《曲尽沦落苦 词传相知情》,又一次被打动了。记得那次我正在办公室,一边备课一边流泪,这时传达室送报纸的师傅进来了,见我流泪,便问我:“程老师,你怎么哭了?”我说:“备课备得。”师傅感慨道:“我头一回见备课还能备哭哩!”我得感谢龙小勇老师,是他的文章启发了我,但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联系上龙小勇老师。</h1><div><br></div><h1>2023年8月15日修改于六心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