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虫媒传染病,通常在夏秋季节高发。登革热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 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p> <p class="ql-block">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3天至14天,平均为4天至7天。</p> <p class="ql-block">登革热传播速度快,通常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感染大范围的人群,给社会造成很大的疾病负担。目前,登革热无特效疗法,亦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p> <p class="ql-block">【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40℃,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p><p class="ql-block">【“体痛”】感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很疲乏。</p><p class="ql-block">【“发红”】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等。</p> <p class="ql-block">登革热分为:轻型登革热与重型登革热。</p><p class="ql-block">1.轻型登革热</p><p class="ql-block">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发热及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诊,没有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易被忽视,1~4天痊愈。</p><p class="ql-block">2.重型登革热</p><p class="ql-block">患者早期表现与典型登革热相似,在病程第3~5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脑膜炎表现。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p><p class="ql-block">目前正值夏末秋初,蚊虫处于高峰期,人员流动性的加大,增加了登革热疫情传播的风险。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唯一有效措施。要广泛开展宣传并普及蚊媒防控知识,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动员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清除蚊子滋生地,填平洼地,疏通沟渠,使蚊子无产卵之地。尤其注意有用的功能性积水容器,无用积水容器等容易积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登革热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只要不被蚊子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p><p class="ql-block">(1)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p><p class="ql-block">(2)登革热流行区或流行季节,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如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还应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家居环境的小型积水容器中,清除积水,即可控制蚊子生长与繁殖,预防登革热。</p><p class="ql-block">(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可积水的垃圾等。</p><p class="ql-block">(2)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p><p class="ql-block">(3)保持花盆托盘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p><p class="ql-block">(4)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以投放杀灭幼虫的缓蚀剂。</p> <p class="ql-block">人被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花斑蚊”叮咬后,一般经过5~8天的潜伏期,突然发病。发热是登革热的一大特征,不规则热或于发病2~4天后下降按,经过1~2天后再次发热。另一特征是痛,包括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登革热病人于发病后3~6天出现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四肢躯干或头面部的皮疹。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或者通过蚊子传染给家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