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精灵017蛎鹬

蜗牛2

<p class="ql-block">  蛎鹬(英文名:Eurasian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鸟类。又称为欧亚蛎鹬。其羽毛为黑色和白色,腿红色,喙为红色且强大,用于粉碎或撬开软体动物如蚌,或寻找蚯蚓。飞行缓慢且振翼幅度大。沿岩石型海滩取食,食物为软体动物,它们用錾形嘴錾开。成小群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波罗的海。</p> <p class="ql-block">  蛎鹬栖息于沿海海岸、河口、沙洲、岛屿与江河地带。也出现于湖泊、水库和农田地带。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则集成大群在海湾、入海口、以及开阔海岸沙滩和岩石上活动。</p><p class="ql-block">蛎鹬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虾、蟹、沙蚕、小鱼、昆虫和幼虫为食。常利用像刀一样的嘴在贝类丰富的海滨地带觅食,或在潮涧地带用嘴尖翻转石头,探觅蠕虫和软体动物。觅食贝类时通常将锋利的嘴直接插入贝壳内。</p> <p class="ql-block">  蛎鹬的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海边盐碱沼泽、沙滩、海滨岩石、草丛等各类生境中。也在宽阔的水中岛屿、沙石河滩.湖泊、水库边缘草地上和农田地中营巢。常成对单独营巢,有时亦见成松散的小群在一起营巢。巢为开阔地上的凹坑,多为亲鸟用脚刨挖而成,内垫干草茎,有时还垫有小圆石,贝壳和各种废弃物品。巢约圆盘状,大小为27—32×17—20厘米,深2—4厘米,雌雄共同筑巢。</p><p class="ql-block">每窝产卵3枚,偶尔为2枚和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灰黄色,乳白色或淡档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1—62×35—45毫米。平均57×43毫米,重37—54克。日产一枚,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2—24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当日即能行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