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母校情

上善若水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双中”人</p><p class="ql-block"> 永远的“双中”情</p><p class="ql-block"> 王 良 银</p><p class="ql-block"> 离开我就读的高中母校双墩中学已五十年有余,回想当年在母校的学习生活,心情依然难以平静。</p><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双墩中学读高中。之所以忐忑不安,是因为我初中根本就没上,怕跟不上。我小学毕业后开始分配到我们县里当时最好的下塘中学,在那里只读二三个月,不知何因,学校停课,让我们回家乡的学校上学。我们家那里当时没有初中,只是在我们原就读的小学设了一个“小学戴帽初中班”,老师还是原小学老师兼任,上课极不正规,而且听说以后也不办高中了,感到求学无望。当时我们村很多人家都在外拉板车挣钱,我就和父母提出不上学了,去拉板车。就这样我辍学拉了两年多板车,到我们那一届初中快毕业前,听说马上又要恢复办高中,而且就从我们这一届初中毕业生开始招生。父亲让我停止拉车,返回学校上学。这样我在初中临毕业前又回到学校继续上学,后来升入高中,来到双墩中学。</p><p class="ql-block"> 到双墩中学第一个学期,学校鉴于来自各地的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安排对初中课程补缺补差。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我利用这个机会紧追慢赶,拼命地干,逐步缩小了与同学们的差距,但仍有不小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届高中,是”文革”后首届。方方面面都很重视,班级实行部队编制模式,班长叫排长,我们排长是个女同学,很干练、泼辣、有个性。我们班64个人,除了上十位女生,都是毛头小伙,难管。特别是有几个比较调皮的同学,常常让女排长气得直跺脚,就差没哭出来。我们的所有任课老师都非常勤恳、敬业,尽职尽责。学校办学很规范,开齐开足应开尽开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抓得很紧。老师都在满负荷地工作,我们学生也在满负荷地学习,非常紧张。每天晚上上自习,中午经常饭碗一丢就去教室写作业,整天到晩忙个不停,大家都非常努力。那段学习生活真正让我们收获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为我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高中一毕业我紧接着当兵,一到部队,感觉在学校所学就派上了用场。当时我和我们一同班同学分在同一个连队同一个班,连队出黑板报,办小广播等,都由我们俩负责。由于我俩的突出表现,引起了我们时任班长的妒忌,他看我们锋芒毕露,怕挤压了他的发展,对我们进行压制。</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我们除了学习,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学校北边有一块抛荒地,我们经常在那里开荒种地。学校要开挖池塘,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一齐上阵,硬是一锹一锹地挖,一筐一筐地抬,挖出了一个大水塘。为了支援农业生产,为社会作贡献,有时夏天学校组织全校学生打青草,送给附近农村制作肥料。学校食堂没有自来水,用水全靠从水井打上来然后抬到食堂水缸。水桶很大,而且要爬个上坡,这是体力活,都是由我们男生承担,我们隔三差五就要去干这活。</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老师競競业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们的风范我至今难忘。我们的班主任陈盛昌老师,虽然不带我们课,但他是我们全班的核心、灵魂,我们虽然都怕他,但我们更信任他,他的许多话总让我们入心入脑,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前几年他去世,我听说后第一时间前去吊唁,以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牛中怀老师教我们语文,我非常喜欢上他的课,他对课文的解晰、写作技巧的讲授,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他关于写作技巧的许多名言至今我还耳熟能详。数学老师刘泽华,眼睛高度近视,当时教育部门为适应社会需求,面向工厂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数学课增设模具制造内容,刘老师经常从外边挖很多泥巴带回宿舍,看着图纸制作各种模具实物,上课时搬到教室给大家讲授。我至今还记得他给我们讲的俯视、侧视、仰视等三视图。其实后来我想这当时可能都让他勉为其难,超出了他的授课范围,他们那个时候在大学怎么可能学这些东西?许楠老师,虽然不带我们课,我不记得我们怎么结上缘的。他是北师大高材生,多年后我到教育部门工作才知道,那是一所全国教育类顶尖高等学府。他有很多藏书,我经常到他那里借书看。记得有时候他周日回家如果我不回家留校,他还把宿舍钥匙给我,让我晚上去他房间看书。那两年我从他借给我的书中学到了很多语文知识。只可惜许楠老师那么年轻就英年早逝。至今我还保存有一本他借给我的书,因他突然去世而没有归还,也算作是他留给我的纪念吧。我转业后到党委部门工作,承担了大量文字工作,之所以能适应,可能都与当年从牛中怀、许楠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真传有关。</p><p class="ql-block"> 高中生活是艰苦但又快乐的。说它艰苦,因为那时我家里条件不好。为了节省开支,母亲在家把全家人一周剩下的锅巴收集起来,我每个周日回去带到学校,用开水冲泡当饭吃。莱也是从家里带咸菜,很少从食堂买菜。我很喜欢吃炒韭菜,有时实在忍不住,到学校食堂花三五分钱买一份品偿。说它快乐,是因为那么多的同学相聚在一起,大家同学习,同劳动,同误乐,像兄弟姐妹一样,其乐融融。记得当时我们男生宿舍,每天晚上几个会吹牛能讲故事的同学所讲的精彩故事总是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让大家捧腹大笑。在校期间我还有幸参加学校组织的样版戏演出,在《红灯记》、《沙家浜》中出演了两个小角色,过了一把戏瘾。虽然我的球技不算精,但还被选入学校蓝球队,还曾经走出校门,站到全县中学蓝球赛的赛场。</p><p class="ql-block"> 在母校的精心栽培下,我们这一届同学无论是文化、品德、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有了良好的提升。大家走向社会以后都十分认真、严谨地工作、生活,发展得都不错。多数同学在单位是骨干,有些走上了领导岗位,特别是当年在学校比较调皮的一位同学竟然官至部级,这也应了那句老话,痞发。大家无论从亊何种工作,都做到洁身自好,循规蹈矩,尊纪守法,不留劣痕,不给母校抹黑。老双墩中学的人说到我们这一届同学,无不交口称赞,我们听着也很欣慰。多年来我经常想,就我个人而言,倘若没有双墩中学那段学习经历,就凭我一个连初中都没上的小学生水平,我的人生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就凭这一点,双墩中学够我感恩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在双墩中学的时间,包括寒暑假在内,满打满算不过两年零三个月,时间很短。但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却是无与伦比的。弹指一挥间,转眼已过五十秋,无情的岁月冲刷掉了我的许多记忆,但冲刷不掉母校在我脑海里的许多印迹。当年我当兵离开学校时,曾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让每个同学在本子上亲笔为我写下一段临别赠言并签名,我视若珍宝,收藏至今,现在我时不时的就翻开那个本子,看看同学们当年给我留下的墨宝和那爱心满满、语重心长的话语,仿佛就听到了同学们亲切的声音。想想当年在那里接触的人,经历的亊,坐过的教室,住过的宿舍,一件件,一桩桩,历历在目,太难忘了!对母校的那份情已深入我的骨髓,溶入我的血脉。 </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如今母校已与我渐行渐远,改了名,换了装,没有了当年的旧模样。一些熟悉的老师、同学已经不在。但无论怎么变,作为曾经的母校一学子,永远不会变,对母校的那份情永远会留在我心间!我常想这辈子应该感谢两个地方,一是高中母校,二是部队。母校给了我知识和力量,给我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部队给了我施展才能、展翅高飞的平台。但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母校,那是我梦开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023.8.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