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经网络搜索,能找到对昭化古城的定义有哪些呢?</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现在是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下辖昭化镇行政区划内的小城,其地理信息:介于北纬32°11′至32°22′,东经105°33′至105°48′之间,暨位于广元中部地区暨昭化区西北部,距广元市城区西南20多公里,嘉陵江与白龙江在此交汇。昭化古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三国古城,曾获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从广元市区到昭化古城若乘坐客运班车前往,一般在40分钟左右,广元南河客运站至昭化古城车程为26.5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车票9元,所以从广元前往昭化是非常方便的。</span></p><p class="ql-block">以个人角度来看昭化古城,可以从昭化的古代历史、城池规模、三国之城、县治遗存、民居烟火等几个围度去观察了解这座古城。当我徜徉在青石板铺就街道上,会让人有种置身于时光遂道里的感觉,那许是从内心浮涌出漫漫三千载的古今穿越,是发生于中华龙脉"秦岭”两边的兵戈演绎,是延续于华夏民族腹地的朝代更迭,是度刻中国历史文化核心区域间的央央印记。这里古往今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古葭萌关,是古蜀驿道上的重要关隘,这里三面环水,北渡嘉陵江沿金牛道直抵汉中,经褒斜、米仓可达关中腹地,其背依牛头雄关阻敌锋芒,进退剑门可力保西蜀安然。座拥水陆通衢,战略位置十分险要,所以千百年来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启动于此,许多著名的战争故事产生于此,许多重要的传世人物登场于此。</p> <p class="ql-block">对于有着古老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国来说,"古”可以是两三百年,也可以是两三千年,甚至更为久远。昭化就是一个写满了"古”字的地方,一个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和2200多年建制史的地方 ,西周时这里为“昔阝”国都邑,春秋战国时是苴国都城,秦灭苴邑后置葭萌县,所以这里又是四川最早设立县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昭化"这个名字源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宋太祖在掌控西蜀后,钦赐地方“昭示皇恩,以化万民”,遵圣意遂改益昌县为昭化县,此县名沿用千年未改,直至1959年昭化撤县止,虽现为镇制,但仍用昭化名。</p> <p class="ql-block">伴随着漫长历史的变迁,昭化古城也为自己蜕变出夺世的异彩。《华阳国志•蜀志•卷三》记载着公元前三世纪秦惠文王强秦灭蜀的历史原由并将昭化(古葭萌)推到了前台: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好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惠王方欲谋楚,群臣议曰:“夫蜀,西僻之国。戎狄为邻,不如伐楚。”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惠王曰:"善"。(《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地方志,是由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公元348年—354年)的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华阳国志》的记载中可以窥视春秋战国时期“七雄”的最后赢家•秦国是如何吞并巴蜀小国和扩充国力乃至最终统一中国的心路历程,而小国又如何在战国时期的诸侯洗牌中成为列强的刀俎之肉,这种情况在地球文明史中轮番上演着。</p><p class="ql-block">即此,公元前316年,葭萌(昭化)便发生了秦与蜀的生死较量。也就是在秦最终作出伐蜀决定后,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等率大军出金牛道入川攻蜀,蜀王则帶兵在葭萌迎击秦军,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蜀王兵败被杀,秦军顺利攻取蜀地,又回手把巴王和苴邑一并灭了(苴邑为古葭萌)。秦惠文王遂在此置葭萌县以巩固其对蜀地的统治,葭萌县治所就是今天广元的昭化土基坝遗址。历经秦汉四、五百年的萃炼,葭萌以县城、驿站、屯兵、关隘筹多重身份稳立于古蜀道之上,成为控扼南北的战略要地和川北锁钥。</p> <p class="ql-block">古葭萌关,是古蜀驿道上的重要关隘,这里三面环水,北渡嘉陵江沿金牛道直抵汉中,经褒斜、米仓可达关中腹地,其背依牛头雄关阻敌锋芒,进退剑门可力保西蜀安然。座拥水陆通衢,战略位置十分险要,所以千百年来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启动于此,许多著名的战争故事产生于此,许多重要的传世人物登场演绎于此。昭化在古代时还是一重要的驿站,专门为过往官员、公差提供车马、食宿等。昭化古城旁还立有“三国重镇”“古葭萌关”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现昭化古城的城门定型于明代,城池面积为0.5平方公里,现存墙体约1600米,城墙及关门历代也都有所修葺。</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各方位城门也都有着其特殊用意和规则:古城内迎亲皆从东门入,取紫气东来之意;官员出入城都必走东、西两门,象征如日中天、顺应天意;嫁女出城须走南门,寄寓富贵、祥和之意;出殡发丧必走北门,这些习俗在昭化古而有之。</p><p class="ql-block">目前古城存有三座古城门,它们分别是“东门瞻凤”、“西门临清”、“北门拱极”,而“南门临江”,则因嘉陵江常年水患侵袭,以及后世人为取石,造成毁撤之状。现存三座城门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昭化城东门为瞻凤门,其源于一传说,嘉陵江对岸的刀环山北称“凤岭”。过去凤岭古树参天,而山巅密林中栖息着一对“凤凰”,人们站在东门城楼之上,每天都可以看见它们早出晚归,双栖双飞。所以东城门就取名“瞻凤”了。瞻凤门门洞高4.2米,宽3.25米,深11.2米,城楼为重簷歇山顶,阔三间,使用公共斗拱木构架,整个城楼建筑大气凝重,具有昭化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p><p class="ql-block">临清门,是昭化古城的西城门,其建筑风格、体量与用料与东门相仿。临清门的“临清”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面临嘉陵江之清水,二是告诫到昭化任职的官员一定要两袖清风,清政廉洁,而在古时候官员卸任升迁都必走这座城门。</p><p class="ql-block">临清门,同时也是“葭萌关”的关口。古城是连接巴蜀和中原的重要关隘,在昭化建城之前,连通成都和长安的道路就已形成了。并在这里设关,名曰“葭萌关”。昭化城池建成以后,“葭萌关”乃以此为依托据守要冲,关口之关名字未曾改变。据专家考证,以“城”为“关”的关隘,全国仅此一处,其他的地方的“城”和“关”都是分设的。充分体现昭化“三国重镇、以城为关”的军事防御功能。</p><p class="ql-block">北门名拱极门,门高约3米,宽约3米,进深约10米。“拱极”是取天上众星拱卫北辰之意,寓意德君必得臣民拥戴。拱极门完建于明代,如今颇有些沧桑残损之样,我们保持着对历史的尊重,通过触摸昭化古城的斑驳城门,从中寻找历史遗留的印记,追思古城的前世今生,感受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蜀汉兴,葭萌起。行走蜀道唯有昭化古城是这一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三国文化古城。</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分争天下,蜀汉刘备从荆州后撤至巴蜀,借机入川,暂附益州牧刘璋,遂以攻张鲁为由谋得川北葭萌县得以喘息,后经诸葛一干文臣武将的打拼迅速扩充了军力和地盘。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自葭萌攻取涪城,雒城,最终拿下成都而得巴蜀全境,取代刘璋以图霸业。当时益州牧刘璋并未束手就擒,汉建安十八年(213)刘璋派万人围攻葭萌城,刘备委中郎将霍峻镇守葭萌关,霍峻率八百将士固守葭萌一年,并乘敌人疲惫、松懈之机,挑选精兵组成“敢死队”出临清门突袭,斩杀敌主将向存首级,此为三国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突显昭化“以城为关”、“固若金汤”的军事地位。</p><p class="ql-block">在坐稳益州称汉王后刘备以布施功恩,将葭萌县改为汉寿县,之后千年昭化又变更郡县名多次,如晋寿县、益昌县等,至宋太祖钦定为昭化县起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的存在为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提供了施展政治抱负的坚实舞台,以至轮番上演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大戏。刘备虔诚的把葭萌看作自己中兴汉室霸业图报的开山之地,尽管此前他多投豪强,血战奔命,忙碌半生都未能站稳根基,而这入川第一站的葭萌关就已经笃定成为他的战略要地和福报所在。</p><p class="ql-block">广元昭化(古名葭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部三国演义更是让古城名声大噪。昭化城外战胜坝就是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的地方;老将黄忠、严颜葭萌关前勇退曹兵;关索鲍三娘血战桔柏渡;蜀国大将军费祎昭化遇害,并葬于西门敬侯祠;姜维兵困牛头山,踞守天雄剑门关更是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自从1936年川陕公路修通之后,公路便绕开了昭化县城,使得昭化古城失掉了地理优势而逐渐萧条。也许正是因为交通闭塞才给了昭化古城与三国文化遗迹完整保存机缘,才让人们走进清新古朴的城池凭吊,也应证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古语之意。</p> <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自公元前316年由秦置所为葭萌县起,在古蜀道上一路走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历经金戈铁马压城不摧,卧藏蜀汉人杰底蕴可鉴。</p><p class="ql-block">古城占地面积不大,险踞嘉陵江太极弯中,得自然山水之利以凭葭萌关锁钥蜀道数千年。城池内外结构严谨,随势摆布,城门设置得当。三座明城门保存完好,各门之间道路并不直通,折弯取道按古代军事城防之法以"互"字形筑建城防。昭化城内现存的房屋多有明清所建,民居采用南方风格的木架结构及庭院设计,木雕砖刻,花草香熏,玲珑雅致,其大院多为富商巨贾所建,如益和堂,怡心园等。</p><p class="ql-block">古城内由两条东西向街道构成路网骨干,城东由瞻凤门内领太守街向西,城西由临清门内领相府街向东,两街之间主要由吐费街进行勾连,另有次级街巷按"丁"字连接城内各功能区,比如前去县衙有县衙街等。城内外古迹景点繁多:科举考棚、文庙、古城墙、敬侯祠、剑刀坝君臣园、龙门书院(汉城博物馆)、八卦井、城隍庙、费祎墓、鲍三娘墓。</p><p class="ql-block">太守街长约500米,从古城正中穿城而过,把古城分为左右两半,两边分别有县衙街、吐费街等,沿途有葭萌亭、城隍庙、乐楼、春秋苑,被誉为四川十大最美街道。</p> <p class="ql-block">临清门上有匾额"葭萌关“,古时从成都到长安(西安),都必须从此门进,至东门出。进城门便是昭化第二条大街相府街,现镇上的管理服务部门也在此街,沿街还有龙门书院(汉城博物馆),这里展陈了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的的陶车马、陶俑、陶器、青铜铁器、玉石器等数千件文物以及崖墓展示场景。</p> <p class="ql-block">城门内有马道可以登墙</p> <p class="ql-block">城楼为木构</p> <p class="ql-block">城墙较窄,可行走俯瞰城下</p> <p class="ql-block">太守与相府街两边是川北特色的木穿斗结构装壁青瓦民居,和所有古城一样,沿街分布着各色小店,或小吃店或旅游纪念品小铺,店铺挑簷下挂着一水儿红色的灯笼,“昭化古城”四字随灯笼微微晃动,各色招牌酒旗由着微风轻轻吹拂,而游客却没在意旌旗热情的招呼。好在街上游人不多,搞得店家安静地观察着,偶有年轻的店主在店里开直播,古城的宁静与恬适的一览无遗。</p><p class="ql-block">沿着主街前行,脚下是三纵两横青砂石板铺成的老街,中间略高两侧稍低,两侧建有暗沟方便排水,石板边角许多地方已被南来北往的人们磨去了棱角,当年行人骄夫车马各行其道。轻轻抚摸着古坊飞角镇兽,仰目追昔,浮云飘转,让人对三国遗风浸润的古城顿生感慨。</p> <p class="ql-block">张家大院一进显得破旧</p> <p class="ql-block">敬侯祠</p><p class="ql-block">费祎字文伟(?--253年),公元214年刘备兵围成都,刘璋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费祎留蜀,是当时蜀汉的杰出人才,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器重。</p><p class="ql-block">公元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费祎任参军,地位颇重。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费祎曾任后军师,负责断后。费祎回川后,改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公元245年,魏军大举攻蜀,费祎率军固守兴势(陕西洋北县),魏军无法前进,被迫撤退,费祎趁势进据三岭截杀,魏军损失惨重,费祎因功被封为“成乡侯”,任益州剌史。公元251年12月费祎从汉中回成都,不久领兵屯驻昭化(古葭萌)。在此设大将军府,总令前方征魏事宜。</p><p class="ql-block">但他在诸葛亮死后,改变了诸葛亮“讨伐曹魏、匡复汉业”的目标,主张以防为主,偏安待时,不求进取,于公元253年正月开会宴军时被刺身亡。但他毕竟还是一个难得的帅才,千百年来受到后人敬仰和称赞。</p> <p class="ql-block">费祎墓</p><p class="ql-block">费祎于延熙十四年(公元252年)率十万大军进驻昭化,以防曹魏伐蜀。延熙十五年(公元253年)欢庆新春,大摆筵席,费祎欢饮沉醉被魏国降将郭循剌死于大将军府。费祎死后葬于昭化西门外。其墓由青石砌成,长约2.5米,宽约1.5米,高约1米。墓周绿树成林,荆竹掩映。墓台中立一石碑,上书“蜀汉大将军绿尚书事成敬侯费祎墓。清雍正十三年,果亲王入蜀经昭化,谒墓敬仰,并亲书“深谋卓识”四个大字。如今到昭化旅游考察的人无不拜祭费祎墓。</p> <p class="ql-block">城门外面,有个坝子叫“战胜坝”,是当年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的地方,现在已成为人们休息的广场。</p><p class="ql-block">城墙外有一座占地21亩的大型实景“马战表演场”,旺季时每天都有表演,游客还可骑上战马策马扬鞭。</p> <p class="ql-block">鲍三娘为蜀将关索之妻,鲍三娘墓位于昭化城北。</p> <p class="ql-block">石板街</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石板街完建于明代,以青砂石板按三横两纵铺就,宽4.2米,官员行中,轿夫沿竖石,百姓行走两边,呈瓦背型,两侧有暗沟排水。街巷以丁字布局,利于防守和巷战,为四川保存完整的古街。</p> <p class="ql-block">汉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汉城博物馆展陈了从新石器时期中期始自清代历经七千年的陶车马、陶俑、陶器、画像砖、青铜器、铁兵器、石玉器、高古瓷器等数千件文物。特别是汉代、三国时期的文物珍品,彰显了千年蜀汉文明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相府街走到与吐费街的交叉处有汉寿坛广场</p> <p class="ql-block">汉寿坛,内坛的中央地面上有一幅石刻地图,它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地图,这幅地图的面积是221平方米,有刘备于公元221年入驻葭萌的寓意。外坛的最前端是一对汉阙,它象征权利和地位,每一个汉阙都由母阙和子阙两部分组成。广场两侧的两堵文化墙上分别雕刻了三国时期发生在昭化的历史故事:蜀汉兴于葭萌、张飞夜战马超、费袆开府治事、姜维兵困牛头山。</p> <p class="ql-block">外坛居中的夯土城墙就是昭化汉城墙遗址,南门城墙遗址缺口依稀可见。相府街与南门巷交叉处是剑刀坝君臣园。</p> <p class="ql-block">在太守街和相府街之间,有一条街叫“吐费街”,奇怪的街名是为纪念古苴国都邑"吐费城"的。</p><p class="ql-block">街中间有座“孝友“牌坊,牌坊四柱一门两户三层,以浮雕和镂空雕为主。南面刻有“山高水长”有“百里负米”、“芦衣顺母”等图案,北面刻有“风和月朗”,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等图案,代表了王杏舒的事迹和品质。此牌坊是清代嘉庆皇帝御批孝友王杏舒所建。王杏舒,昭化人附贡生,父亲中年去世,他守孝三年,后来母亲患病,他尽心侍奉,同时还辛勤抚育三个弟弟成为贡生,四个妹妹身嫁名门,并且乐善好施,助学修路,事迹非常感人。</p> <p class="ql-block">八卦井</p><p class="ql-block">八卦井建于明代,为祈水佑民井壁井底皆砌成八卦状,故得名,旧时主供城内居民日常用水。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三藩之乱”时,吴三桂部围困昭化数月,守城军民凭靠该井度过难关。 </p> <p class="ql-block">“葭萌亭”,又称过街亭,两层木结构略高于两边民居,是昭化古城街道上的街景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p class="ql-block">昭化城隍庙始建于唐,与乐楼相对以镇风水。曾于清康熙至道光年间数次重建,后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所塑城隍为三国时“固守葭萌”创以少胜多经典战例的蜀汉名将霍峻。</p> <p class="ql-block">穿街进巷寻人生终极目标的起点:考棚</p> <p class="ql-block">考棚</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鼎盛时可容纳考生近500人。昭化考棚为清代昭化县试考场,“十天五考”可考秀才。后增设为广元县、剑阁县、青川县等领县童生参加府试及院试、岁考与科考的考点。 </p> <p class="ql-block">县署衙门</p> <p class="ql-block">小型文庙,符合县署配置</p> <p class="ql-block">古柏森森</p> <p class="ql-block">太守街城隍庙旁的衙门巷进入,有昭化考棚、文庙、县署等。</p> <p class="ql-block">在县衙街正中矗立着一座“贞节牌坊”,是清道光十九年皇帝亲自批准为昭化的贞节女子吴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现为复建。牌坊北面门楣上雕刻有“冰清玉洁”四字。南面门楣上雕刻有“竹秀兰馨”四字,雕刻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涌泉跃鲤”“唐氏乳姑”等故事。</p> <p class="ql-block">瞻凤门</p> <p class="ql-block">葭萌坊</p> <p class="ql-block">太守街景</p> <p class="ql-block">桔柏渡</p><p class="ql-block">城东一公里处有一处古要津“桔柏渡”。是昭化古城水码头,旧时车水马龙,热闹繁华,有“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万明灯”的诗句,是古今文人吟咏之所在,历代诗人杜甫、杨慎、张向陶都有题诗。</p> <p class="ql-block">唐天保十八年(公元759年)杜甫为避祸安史之乱由陇入蜀,携家眷家历经艰辛坎坷终抵成都。同时杜甫还一路写下许多纪行诗留传千古,《桔柏渡》便是在渡过嘉陵江来到昭化时其心绪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桔柏渡</p><p class="ql-block">青冥寒江渡,驾竹为长桥。</p><p class="ql-block">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p><p class="ql-block">连笮动袅娜,征衣飒飘飖。</p><p class="ql-block">急流鸨鹢散,绝岸鼋鼍骄。</p><p class="ql-block">西辕自兹异,东逝不可要。</p><p class="ql-block">高通荆门路,阔会沧海潮。</p><p class="ql-block">孤光隐顾眄,游子怅寂寥。</p><p class="ql-block">无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p> <p class="ql-block">渡船往来嘉陵江上,对岸是桔柏渡口</p> <p class="ql-block">保护昭化古城的嘉陵江大堤</p> <p class="ql-block">三言两语难以概括昭化的美,唯有用脚步去丈量,用双眼去观赏,用心去感悟,才可能得到对一座城池的理解和认知。</p> <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的建置沿革</p><p class="ql-block">西周时,巴、蜀、苴先民在今昭化镇建立昔阝国。</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为蜀王领地。开明氏蜀王第五世尚“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以葭萌为都邑。</p><p class="ql-block">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苴国,建葭萌县治于此。</p><p class="ql-block">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改葭萌县为汉寿县。</p><p class="ql-block">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汉寿县为晋寿县。太元十五年(390年)又在此置晋寿郡。</p><p class="ql-block">刘宋改晋寿县为益昌县,北魏正始五年(508年)改益昌县为京兆县。</p><p class="ql-block">北周改京兆为益昌县。隋开皇三年(583年)罢晋寿郡。后唐改益昌县为益光县。北宋初复名益昌县。</p><p class="ql-block">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改益昌县为昭化县。 </p><p class="ql-block">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葭萌县并入昭化县。 </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赤化县昭化苏维埃,同年设第一区(城厢区)及城厢联保处。</p><p class="ql-block">1950年,建城关区和城关乡,昭化县人民政府迁宝轮院。</p><p class="ql-block">1959年,昭化县并入广元县,改城关区为昭化区(县辖区)</p><p class="ql-block">1985年,改建昭化镇,属广元市市中区昭化区公所。 </p><p class="ql-block">1989年,广元市新建县级元坝区,昭化镇属元坝区。</p><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将朝阳乡、大朝乡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昭化镇管辖。</p>